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哈佛经济学笔记1+2-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有少数人去华尔街挣大钱,但大多数人更看重做学问。
最后,丘成桐希望中国政府和大学官方转变态度,更加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自主创新,领导时代新潮流,而不是尾随他国。丘成桐还希望中国学生转变态度,不要为考试而学习,要有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努力发现大自然的真和美,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有可能推陈出新,后人超过前人。■
【哈佛笔记137】行为经济学入门
2011年06月20日 10:39  
行为经济学家对影响人们行为基础的信仰、偏好感兴趣,同时也注意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希望从那里得到启发。
【财新网】(特约作者 陈晋)就在中国人即将欢度春节的时候,哈佛大学的春季课开始了。在残雪堆积如山的小路上,学生摩肩接踵,忙碌地奔赴各自的教室。 这学期哈佛经济系教授大卫?莱布森(David Laibson)为本科生讲授“心理与经济学”这门课。莱布森是行为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多项学术杂志编辑部成员和多个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他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经济系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1994年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经济学博士;此后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2002年晋升为正教授。他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以至于多次供不应求。
行为经济学是过去二十年间的新兴领域。“心理与经济学”这门课是研究心理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行为经济学家不关心人们说什么,只关心人们做什么。人们即使完全诚实,言行不一的时候也屡见不鲜。例如,人们都知道锻炼身体重要,从主观上说也愿意去健身房,可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落实不到行动上。
行为经济学家对影响人们行为基础的信仰、偏好感兴趣,同时也注意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希望从那里得到启发。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对人们行为的假设太极端了。在古典经济学中,人被想象得太理智、太自私、自控能力太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别人生活的好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自己;人都有禁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的时候;也有不清醒、犯错误的时候。这意味着行为经济学模型含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更趋近现实的同时,也更加复杂。
行为经济学家注重使用试验,利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博弈论和统计学来分析试验结果。例如,在一个游戏中,你的最佳策略经常取决于你的对手的行为。如果你觉得对手和你一样聪明,那么你有一个最佳策略。如果你猜测对手不如你聪明,甚至还不明白这个游戏规则,那么你有另外一个最佳策略。你对对手聪明与否和聪明程度的估计就是一个几率问题。如果在这个游戏中,你有很多对手,那么对这些对手聪明与否的分布仍然是一个几率问题。你要把不聪明、不理智的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然后计算出你的最佳策略。这就如同物理学家不在真空里做试验,而是把摩擦和大气压力等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最终推导出的结论会更贴近实际。
有学生举手提问,社会学与行为经济学有什么不同?莱布森引用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尔(Gary Becker,有关他的观点见第一本《哈佛经济学笔记》第221到223 页)的话作答: 经济学家的研究单位是(孤立的)个人——比较他在作选择时的取舍得失,然后作最佳选择的过程;社会学家把个人看作社会框架里各种关系的中心,进而解释他为什么没有选择。 莱布森说,这句话虽然不全面,有些牵强,但基本解释了两个领域的区别。
行为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并不矛盾。它们的前提假设都是:决策个人是聪明的;市场机制给予人们不同的行为动力(incentives),这些动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市场比政府能更高效地分配资源。行为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手段也一样:使用数据与建立模型,计量学是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学生在选学莱布森这门课之前应该有基本计量学知识。助教会在分组教学中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这部分内容。
在建立模型方面,莱布森注明,模型不是越逼真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越能回答你想解决的问题越好。例如,地球仪不是越大越精细越好,对于有些问题,一个大致形状的地球仪就足以了。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的关键在于你的问题是什么。好的模型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洞见,没有不必要的复杂,禁得住数据的检验,有一定预测力。
(行为经济学系列之一,待续)
【哈佛笔记138】你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吗?
2011年06月27日 10:58  
怎样成为精明的消费者呢?试验表明,做聪明决策的人不是智商最高的人,也不是最有时间消化信息后才作决定的人,而是最有经验的人
【财新网】(特约作者 陈晋)销售者和消费者是一个交易的两个方面。卖方想与你有长期的商务关系,就会在前期给你一些好处,愿者上钩。消费者如果不精挑细选,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有到事后才成为诸葛亮,有的甚至到事后还执迷不悟。例如,买房子的人因为房价低就买了房子,只有到事后才意识到这个房子的保管费很高(暖气费、空调费等)。有的电话公司为了让你以后用它的服务,免费提供手机。有的旅馆表面价格很低,当你住进去以后才发现,所有服务都要收费。有的银行给目标客户群赠送礼品券——用这个券可以在某个高级餐馆免费吃饭——等你真正在这家银行开帐户后,才发现所有的服务都费用昂贵,才明白“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航空公司、租车公司、信用卡公司等都经常运用这种销售手段。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惠普公司在网上卖打印机的定价策略。最便宜的彩色打印机(Deskjet3747) 才29。99美元,每月可打印500页。你也许在想,价格这么便宜,恐怕连生产成本都不够,公司怎么赚钱呢?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卖方有办法从你腰包里赚到钱。当你买了这台打印机后,你需要一条线连接打印机和电脑。这条线长2米,价格19。99美元,几乎是生产成本的10倍,外加运输费用4。99美元。如果按照打印机使用寿命4年计算,每页纸打印成本0。10美元,每月打印500页,那么总共打印成本是2;400美元(0。10*500*12*4)。
多数消费者想不到这么深、这么远,更不会四处搜索信息计算出打印每页纸的成本,只会看表面价格——这台打印机太便宜了。田野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的消费者在购买打印机的时候询问墨水的价格。
卖方的想法是,只要你买了这台打印机,就必须买与此配套的打印墨水(ink)(每瓶在20美元以上),这样你就上套了。厂家就是要在墨水上赚取最大的利润,而且持续不断,源源不绝。既然利润这样丰厚,为什么其他厂家不生产同样的墨水?因为惠普事先已经为这种墨水与机器的衔接申请了专利,在专利的保护下,他们不担心任何竞争。
精明的消费者会怎样办呢?他又想买最便宜的打印机,又不想付两千多美元的打印成本。他的办法是节约用墨,节约打印。他把打印质量设置在草稿质量,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一半墨水,还可以节约打印时间。消费策略是可不打印,就不打印;可打印草稿质量,就打印草稿质量。
惠普这种定价策略的结果是:人们会过多购买打印机,不情愿购买墨水,使墨水消费不足。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这种定价的反馈会使财富重新分配。一般来说,越是有钱的消费者越精明,越精明就越知道如何省钱,越知道如何省钱消费,就越有钱。反之亦然。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运用这种定价策略的厂家得以成活,甚至利润丰厚,就是因为不精明的消费者在补贴精明的消费者,同时补贴提供价值、但也谋取利润的厂商。
怎样成为精明的消费者呢?试验表明,做聪明决策的人不是智商最高的人,也不是最有时间消化信息后才作决定的人,而是最有经验的人。也就是说,聪明从实践中来。经历越多,经验就越多,人就越聪明,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当一位有经验的销售员遇到一个没经验的消费者,成交的可能性就很大。这算不算欺诈消费者,利用别人的弱点占别人便宜呢?莱布森说,这里的程度很难界定。一般来说,每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占人们总收入的比例并不大,人们也不会用太多脑筋分析每一项花销是否最经济划算。然而,正是这种不计较的心理让厂家有机会谋取最大的利润。
这么分析的结果是不是鼓励人们斤斤计较、比来比去呢?从某种角度说,“货比三家”就是经济学;它是权衡利弊、比较得失的学问;它有非常庸俗的一面,可谁又能超脱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完全否定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的精打细算呢?
(行为经济学系列之二,待续)
【哈佛笔记139】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工作单位的福利待遇了吗?
2011年07月04日 15:21  
越是穷人,对游戏规则越不敏感。只有聪明的人才对新信息、新的游戏规则迅速反应,采取相应措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财新网】(特约作者 陈晋)为了鼓励人们为退休后的生活储蓄,美国政府设置了401(K)计划。这是人们退休后除社会保险基金(Social Security,其具体运作详见第一本《哈佛经济学笔记》第125页《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与出路》)以外最重要的收入渠道。
401(K)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员工每个月可以把自己税前毛收入的一部分投入这个计划,这部分收入按照法律放在当年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基数之外,暂时不缴税,直到他退休后从这个计划中取钱时才缴税,这就是所谓“推迟缴税”(tax deferred)的优势。此外,雇主为了吸引员工,提高他们的福利,愿意提供搭配资金(match dollar for dollar)放入员工在这个退休计划的账户。一般来说,其上限为员工毛收入的6%。员工在第一天进入公司工作的时候会收到人事部门的一个表格,让他选择:你是否愿意参加这个计划,往这个退休账户里放钱;如果愿意,你愿意放你收入的百分之多少;这个钱应该如何投资(多少在股票,多少在债券;多少在美国国内投资,多少在国际投资等等)。这个表格要在30天之内交给人事部门。
根据这个游戏规则,员工最理智的选择是:在401(K)里放入自己毛收入的6%,最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搭配资金,尽可能地推迟纳税,最多地为自己退休后积累财富。但事实上,很多员工在这个计划里只投入很少的钱,甚至选择不参加这个计划——公司给他福利,他都不要。为什么呢?一种解释是,他们的毛收入太低,年收入在两三万美元左右,没有富余钱放进储蓄账户里。另一种解释是,他们根本不理解401(K)到底是干什么的,只想把眼下的收入尽可能的都拿回家——看得见、摸得着,心理踏实。
越年轻、越没有经验、收入越低的人,就越可能这样选择。越有经验、收入越高的人,就可能最大限度地从这个体系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这个退休体系,从政府的角度说,恰恰是为了那些低收入人群而设置的——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