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似水流年-第4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工科,你去找计算机专业的,找媒体技术专业的,两相结合就行了啊,找我们来干什么呢?
  这里面有国际政治、有心理学,有大众传媒、有社会学,新闻学的,全是大拿。
  可没有一个和数字媒体沾边儿的,好不啦?
  “所以说,数字媒体这四个字概括的不全面啊!”
  廖凡义有点急了,“那你说说,怎么能概括的全面!?”
  齐磊,“数字媒体,只能说是从技术层面解释了一个学科。”
  “可是,因为数字技术产生的媒介变化,从而对新闻、社会、国际关系、大众传媒等等学科的影响和变化,才是这个学科存在的意义。”
  “!!!!”
  “!!!!”
  众人又惊了,不是联想到了齐磊所说的影响有多大,都没概念,上哪联想去?
  要说,这个问题现在提出来,就超前。
  国外都没有研究方向,更不要说已经习惯了跟着国外走的国内学术界了。
  他们惊讶的是,这还不是一个小分类,这是个大类学科?
  廖凡义试探性了问了句,“包含很多?”
  齐磊点头,“很多!”
  “具体有什么?”
  齐磊,“我能想到的,包括,网络社会学、网络心理学,网络传媒学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国际关系变化、文化渗透等等。叫什么学,我也说不上,得你们自己起名儿。”
  廖凡义:“……”
  头疼,他是来找齐磊解惑的,结果越说越迷糊了。
  什么网络社会学、网络心理学的?网络影响有那么深远吗?
  对此,齐磊只说了一句话,“廖教授,庞教授,张教授,也许你们现在没有概念,那我就简单的给你们举个例子吧!”
  “传统媒体时代!”齐磊愈发严肃,“包括现在!!”
  “新闻,大众传播的概念是单向的,至少我们国家是单向的、集中的!”
  廖凡义凝重起来,“具体点。”
  齐磊,“我们的国家体制决定了我们的官方媒体,以及社会媒体的性质,易掌控,易支配!”
  “再加上传统媒体的本质,就是一个在说,一个在听。”
  “媒体说,百姓听。”
  “结果就是,舆论和国民思想易于引导!!”
  “而西方思想、反动言论,无法突破这层壁垒,文化防御的成本极低,且无比牢固!”
  “就算个别声音刺耳,也没有发声的渠道。”
  “可是,网络时代,媒体是双向的、发散的!!”
  “媒体在说,任何人都可以在说。一个信息,任何人都是传播者,任何人都是受众。”
  “这种情况下,你的新闻防御、文化壁垒就失去了优势。无孔不入的情况下,你再用传统新闻学的手段来防御来引导,那就必败无疑!”
  廖凡义,“!!!”
  可惜齐磊还没说完,“新闻学针对传统媒体的理论、对大众传媒的基本认知、对社会学、大众心理,国际关系的影响。”
  “这些应对手段都将失效!”
  “到时候,就不是新闻失效那么简单了。”
  “传统媒体会落伍,会失去权威性,会失去公信力,会被人家用各种你想不到的手段打的措手不及的啊!”
  “这就是研究这门学科的意义!”
  那边庞清方汗都下来了。
  “有,有这么吓人吗?”


第275章 连接现在与未来的通路(一)
  未来,对于二十年前的人们来说,近乎是一个魔幻的时代。
  2000年的人,无法想象只要一个巴掌大的手机就可以操纵世界,获取一切信息,甚至掌管人们的衣食住行。
  更无法理解,从1989年,互联网诞生开始便被定义的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能在十年之后,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
  所以,尽管齐磊说的有理有据,可是一群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在各自学术领域有着赫赫威名的老学究们,也难以被眼前这个十七岁少年所打动。
  看看,这就是传递信息的难度和低效。
  廖凡义做为一个三十出头儿的年轻人,自认是与时俱进的,可依旧存在着不小的疑问。
  “齐磊,不得不承认,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前瞻性。但是,这其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
  只见齐磊一笑,他知道廖凡义所说的问题在哪儿。
  “您是说,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以及家用网络的局限性?”
  廖凡义点了点头,“对!”
  这确实就是廖凡义所说的问题。
  “就算你说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双向信息传递和发散性的媒体模式在未来可能成为现实。但是,时间呢?这是多久的未来,你想过吗?”
  苦笑道:“来之前,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功课的。即便现在互联网在国内蓬勃发展,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们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且不难预测,要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现在只有2000多万的互联网用户,而且,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网吧用户,家用电脑的普及还遥遥无期。”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富,百姓也没有那么富,动辄上万的电脑还是奢侈品。”
  “在这种条件下,谈普及之后的网络信息问题,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了?”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不能有前瞻性,做一些预防性研究是有必要的。但是,这个前瞻性也是有范围的。”
  “哪怕我们预究二十年之后的新媒体状态,也有意义。”
  “可要是三十年、五十年呢?”
  “我觉得,你提到的这种人人普及,人人都是信息源、都是媒体的社会形态太遥远了,我们现在就动手,没有价值。”
  说的齐磊苦笑一声。
  还二十年?五十年?你们也太小瞧中国,太小瞧这个世界了!!
  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齐磊总不能告诉廖凡义,只需要三四年的时间,电子原件就会迎来断崖式的成本压缩,家用电脑的价格会越走越低。
  他更不能说,七年之后,苹果和安卓就要正式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十五年之后,千元的智能手机,如果按当下的购买力来计算,撑死就是当下的100到150块,就是2000年一台随身听的价格。
  可惜,这些都是无法传递的信息,说了也没人信。
  即便齐磊把三石公司的大数据拿出来,也没有任何说服力。
  因为,任何网络公司的数据都不能预见未来的爆炸式发展,更别说是他们这些相对互联网行业完全没了解的“外行”。
  就是丁雷、王振东这些业内人士,也无法接受齐磊脑子里那个互联网更新迭代的速度。
  是的,也别说是他们,就算是后世的那些国家政府也完全没料到信息时代,这样的时代。
  以至于,一些网络传媒相关的学科建立和研究都比较晚,大家都没反应过来。
  但是,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是有天然优势的。
  一来,人家的互联网发展就比国内早,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就不能比。
  二来,西方国家民主思维下的传媒学应用,有一部分就是和互联网媒体思维是互通的。他们后来用在祖国身上的手段,就是人家玩了上百年,两党选举的阴暗面。
  抹黑、颠倒是非、心理战、舆论战,挖黑料使绊子、弱化关注度、文化封锁,等等等等。
  即便已经见过一次又一次,你甚至依旧无法理解。
  一面求着你救命,还得一面坑着你,更理解不了。
  放在普通人眼中,这就是不要脸,一个国家怎么也能这么不要脸?
  可是,学术无小事,这都是有背后逻辑和利益驱动的,是需要研究的。
  后世一度盛行“行走的50万”这个梗,那么问题来了,行走的50万为什么会出现?
  这其中确实有50万,可也有相当一部分都和50万没关系,真的就是脑残的“自来水”。
  什么原因造成的?
  就是文化渗透,从媒体层面输了。
  输了很久很久,反应过来之后,也依旧被动。
  包括后世影视剧里,为什么那么多不合逻辑的片段?
  神剧就不说了,有的都市剧里,一个月工资3000块就能住豪宅,一身名牌出入高档场合。
  真的就是编剧导演脑残吗?
  不是!经济学和传媒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有内在逻辑的,是赚大钱的买卖。
  在普通人看不到的角度,我们很吃亏,而且是吃了大亏。
  国外在这个领域尽管起步也比较晚,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却一点不慢。
  而国内就不行了,本来就反应慢了,又是从零开始,都不说文化、政治层面吃了多少亏,光是一个舆论引导和斗争上,就受了多少罪?
  然而这些东西,在这个年代依旧是无法直接表达的,没人会信,更没人理解。
  因为在这些搞新闻、搞国际关系、搞社会学的权威眼中,齐磊也是“外行”。
  话有道理,但不切合实际。
  还互联网普及呢?我国正处于,且长期处于发展中国的位置,我国与发达国家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句话在这个年代,不是闹着玩的,是根深蒂固的。
  你别说未来的二十年是中国登上大国、强国舞台的崛起过程了,就算齐磊告诉他们,两年之后咱们申奥成功了。
  这几个老头儿都得觉得,你小子是不是太自信了?咱还没那么厉害。
  此时,齐磊低头沉默,他在想,在想哪怕有一点点的希望来说服廖凡义,这不是三十五十年之后的事。
  但是,最后齐磊放弃了,完全没有可能。
  那就……
  那就换一种方式吧!!
  抬起头,深吸了一口气,“廖教授,庞教授,张教授,我无法证明信息爆炸来的有多快。”
  此言一出,廖凡义等人皆是相视一眼,突然有点轻松呢!?
  是的,轻松!
  这门学科,他们就没底,对研究价值没底,对研究什么更没底。
  即便上面大力支持,可是上面越支持,他们的压力就越大。
  而现在,齐磊说出自醒的话,他无法证明,等于是卸下了大伙儿肩上的担子。
  你没法证明,那以他们的专业角度来看,现在研究就是浪费时间,那就可以不研究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不挺好?
  当然要松口气。
  “但是!!”
  却是没想到,齐磊话锋一转,差点没闪着大伙儿的老腰。
  把攥在手里的那个文件袋推向众人,在众人错愕的目光下,齐磊无比凝重。
  “但是,我可证明,这件事儿……什么时候干都嫌晚!”
  “……”
  “……”
  “……”
  廖凡义满脑门子问号儿,一把抓过文件袋,打开。
  然后……
  然后就傻眼了。
  文件袋里是一个厚厚的文案。
  “这……”
  把文案递给庞清方,庞清方也懵,看了一小段,“这……这是什么啊?小孩过家家啊?”
  张路臣此时也凑到庞清方那边,低头一看,调儿也变了。
  “这是个模型?”
  齐磊点头道:“对!是模型,但却不是过家家。”
  “这是个5000多人参与,花费数百万,且历时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大型社会模拟实验!”
  “……”
  “……”
  众人更懵了,社会模拟?你这是要疯!
  国外有这种类似的实验吗?有先例吗?考虑过人道主义后果吗?
  一个不好,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