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一九八一年-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现实问题,黄瀚家以前就没有缝纫机,去年在姑妈的帮助下才买了一台旧货,原本轨迹,为了买旧缝纫机的不到九十块钱,家里节衣缩食足三年。
    既然是困难户,没有缝纫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人家又没有哪个孩子成为了穿越者。

第二百七十九章:租赁缝纫机
    这是个现实问题,做了多年基层工作的宋春华当然清楚。
    她道:“这我已经想到了,我准备把我家的缝纫机借给她们,应该能够解决两个女知青的实际困难。”
    黄瀚竖起大拇指,赞道:“佩服、佩服!原来宋阿姨如此高风亮节,堪比白求恩啊!我们家应该是找对人了。”
    张芳芬训斥道:“黄瀚,不许‘老卵’,好好说话!”
    宋春华笑到:“张姐,你让黄瀚接着说,我爱听。”
    钱国栋道:“别呀,张经理,我们已经习惯黄瀚这样说话了,他如果说孩子话,我们也不可能听啊!”
    他又对宋春华道:“二姐,我家里的缝纫机一直闲着,丹华其实不怎么会缝纫,你也可拿去借给困难户。”
    张芳芬见他们接收得了黄瀚的老气横秋也就不言语了,笑嘻嘻看着儿子,等着听下文。
    黄瀚道:“钱叔叔家有闲置的缝纫机,肯定能够派上用场,我家需要不少呢。
    去买新的一下子也弄不到那么多缝纫机票。
    况且家用的缝纫机只是在过渡期使用,以后得去沪城或者广东那一边买最新的工业缝纫机。”
    钱国栋插嘴道:“我下一次去沪城、广东时可以跑跑看看,争取尽快给你家卖一台工业缝纫机回来试用。”
    “这样再好不过,可以看看实用性,还能试出质量咋样。
    钱叔叔,你帮着了解一下,看看沪城服装厂常用的工业缝纫机是几种规格,最好每个规格都买一台。”
    “没问题,如果是沪城的厂子生产的,一个星期时间差不多,是广东生产的麻烦一些,至少要半个月时间。”
    “不急,反正手续不是十天半个月能够办妥的。”
    “确实是这样,这事儿急也急不起来,你接着说当下怎么解决缝纫机不够的问题?”
    “新风服装、箱包厂完全可以出三块钱一个月的折旧费让女工自带缝纫机上班,这也可以理解为租赁。
    不仅仅让女工自带,如宋阿姨和钱叔叔家的缝纫机,包括能够联系到的邻居家的缝纫机都可以这样操作。
    我们家承诺及时维护、修理,损坏赔偿,相信肯定有不少人家愿意出租。这事儿,宋阿姨办起来肯定得心应手。”
    作为一个工作踏实的居委会主任,哪能不知道辖区家庭的情况?
    宋春华出面借几台缝纫机都不成问题,花三块钱一个月租赁?这就不是个事儿,弄一百台都不在话下。
    她乐滋滋点头道:“嗯!一年给三十六块钱不少了,有些人家的缝纫机一年也用不了几回,得知有这样的好事,肯定积极得很!”
    “老周,就是我家巷子口的住着的周东锦,宋阿姨应该熟悉他家吧!”
    “当然熟啊!他是针织器材厂的修理工,还是个热心肠,经常给人家上门修缝纫机,人家给钱都不肯要,简直就是活雷风。”
    “我们不能让人家无私奉献,他家离我家祖宅才几步路,以后可以让他利用工余时间维护所有的缝纫机,每台缝纫机一个月给他一块钱。”
    都是女人,大多数天生的玩不转机械,有点小毛病就会束手无策,黄瀚这是相当于找个专职机修工。
    黄瀚了解周东锦这个人,他两千年后还曾经来黄瀚家帮着修理年纪比黄瀚还大的那台“蝴蝶牌”缝纫机。
    也是小毛病,换了两个小零件就运转正常。
    他不肯收钱,弄得张芳芬过意不去,买了几斤水果送去他家,他还是不肯要,口口声声老邻居,帮这点小忙是应该的。
    如今家里将要有不少缝纫机,也确实需要人维护,能够让好人多挣点钱当然要尽力而为。
    宋春华点头道:“嗯!这办法好,我明天就可以找他谈谈,他肯定同意。
    我已经起草了协议,你们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国栋,这方面你有经验,帮我把把关。”
    钱国栋道:“买卖合同我起草得不少,开办服务公司的合同还就真是头一回,恐怕把不了关。”
    “没关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帮着看看吧!”
    当下还没到五花八门的皮包公司层出不穷的年月。
    国企、大单位还没有大张旗鼓开办服务公司安置职工子弟呢!满大街都是大小经理的风气还没有形成。
    除了黄瀚这个穿越者,其余人都没有开办皮包公司的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宋春华起草的协议很不规范,大概的几条是这样的。
    三水镇“黄陈居委会”为了解决大龄女知青就业牵头创办镇办集体单位“自强服务公司”。
    该公司承包给有经营能力且有成功经验的“事竟成饭店”个体经营者张芳芬自主经营。
    “自强服务公司”自负盈亏,经营项目为餐饮,服装箱包加工、批发、零售,副食品、糖烟酒、小五金、家电批发、零售。
    承包期十二年,起步阶段三水镇不提供办公地点和资金。
    一年内,承包人张芳芬必须接收、安排不低于三十个回城待业的女知识青年工作。
    承包人必须按时以不低于三水县规定的工资标准,给进入“自强服务公司”工作,并且拥有集体编制的回城女知青发工资、缴纳医疗费、退休金统筹。
    从第二年也就是一九八三年开始,具体日期以合同生效日为准且顺延两年整。
    “自强服务公司”每年上交三水镇管理费两千元,五年后即一九八六年开始,每年上交管理费三千元直至合同期满。
    这协议约等于三水县除了给一块集体的牌子,什么都不给,张芳芬要为三水镇解决最少三十个工作岗位。
    以后每年还得缴纳两三千块钱管理费!
    吃亏吗?不可能!
    披上集体的外衣,就可以自己开出介绍信批物资。
    “东方红布厂”坐落在三水镇的地皮上,哪能拒绝给三水镇下属的“自强服务公司”提供布料,价格当然是计划内的。
    仅仅这一条就超过给出的管理费价值。
    况且黄瀚压根儿没想过让三水县白占好处不付出,说不定哪天就会拉三水镇去银行担保弄贷款。
    还会以三水镇的名义批地皮建造服装厂,私人要办这样的事,恐怕比较难。

第二百八十章:喇叭裤
    现在房屋的造价多便宜?全部买新料砌楼房才一二十块钱左右一个平方米!
    为什么要把造价写得这么模糊,那是因为砌房子的弯弯绕多不胜数。
    八一年、八二年花两千块钱肯定能够完成一百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质量标准肯定能够承受七级地震。
    为了节约造价不现浇屋面用预制楼板,不放或者少放地梁、圈梁,一千五百块钱也就够了,是否抗震得看运气。
    如果用些旧砖、旧瓦、旧屋梁、椽子,主人家再自己带着儿女们做小工,一千块钱也能够干得下来。
    造什么样子的房子黄瀚心里有数,也知道当下建造的房子至多使用三十年,时间短的仅仅十几年就会遭遇拆迁。
    三水县包括整个南苏省一直到二零二零年都没有遭遇四级以上的地震,本着节约的原则,自家翻建老宅都用了一半旧料就可见一斑。
    虽然造房子很便宜,但是私人根本没办法拿到地皮,即便这时的地皮不紧张、不值钱也不行,因为没法买卖。
    披上了集体外衣就截然不同,完全可以在城区拿到地,能够用为职工解决福利房的名义砌楼房。
    楼房交给谁承建,砌好的集体宿舍、福利房给谁不给谁,学问大着呢!
    这种天大的人情送出去会换回多少利益?
    地皮是国家的,产权是谁的?当然是谁花钱建的属于谁!
    达成共识后宋春华和钱国栋立刻赶去三水镇找一二把手商谈,以黄瀚的经验估计成功的概率超过九成。
    因为原本轨迹三水县就是在这两年冒出来许多镇办、乡办、村办集体单位,绝大多数是个人承包经营上交一些管理费。
    有些就是原本的个体户被整顿经济秩序搞怕了,主动承诺上交管理费挂靠集体单位。
    乡镇都穷,能够得到管理费还能够安排待业青年工作,这样的好事哪能往外推?这简直就是一拍即合。
    方桂兰四人才搬回翻建后的老宅三天,新房子里已经摆下十二台缝纫机,连她们几个现在有十二个女工在生产“双肩包”。
    一天可以生产十五到二十只,用不了十天,日产量就能够达到二十四只。
    这当然是积极分子加热心肠宋春华急于给女知青解决困难,从镇里回家的当天晚上就联系几个特别困难的女知青。
    都是“黄陈居委会”辖区的居民,家住得都不远,宋春华都进行过家访。
    见居委会主任亲自上门通知明天早上有工作安排,而且是她们擅长的缝纫,女知青当然是千恩万谢。
    第二天早上,宋春华带着女知青搬来了八台缝纫机。
    肯以三块钱一个月出租缝纫机的家庭太多了,宋春华还挑挑拣拣,尽可能选比较新的。
    黄瀚特意看了看八个女知青的档案,也去老宅瞧了瞧这八个年龄二十大几三十出头的妇女。
    八个人的衣服都很朴素,有俩人的衣服甚至于还有布丁,但是都干干净净。
    她们干活儿很认真,瞧上去就知道她们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
    由此可见宋春华还是凭良心做事的,这些人肯定不是关系户,应该都是来自困难家庭。
    可惜这里没有六六年前毕业的高中生,都是初中、小学毕业、没有文盲。
    一个三十出头名字叫何爱凤的女知青会裁剪,她吸引了黄瀚的注意。
    因为黄瀚打听八个女知青的长处时,另外七个人都说何爱凤一直在裁缝店干活儿,不仅仅会裁剪,人家都夸她手艺好。
    黄瀚记得许多曾经流行过的服装款式,他能够画出草图,但是不会裁剪。
    他需要一个能够明白自己意图,并且有裁剪手艺的女工和张芳芬、方桂兰一起决定服装的款式,统一下料。
    黄瀚决定先生产“喇叭裤”试水,利用星期天花了一整天时间完成了五个规格五十条“喇叭裤”的定型、下料。
    一起工作了接近八个小时,黄瀚发现何爱凤的领悟力和裁剪手艺比方桂兰强多了,张芳芬这个做了一二十年缝缝补补的也不如她。
    张芳芬虽然发现黄瀚要求生产的牛仔裤样子古里古怪,但是她已经对儿子有了盲从,根本没说什么。
    当下三水县的电视机保有量很少,女工们难得有机会看电视。
    中国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三水县几乎没什么人看到过,当然没见过“喇叭裤”。
    “喇叭裤”才在南方流行,这股流行风刚刚刮到沪城。
    三水县只是一个小城市,“喇叭裤”还没有开始流行,八个比较土气的女工无法接受这个新生事物,一个个瞪大眼睛瞧着那大得夸张的裤脚,人人觉得不可思议。
    她们心里都认为,这种样子的裤子太丑了,做出来卖得掉吗,别浪费了那么好的劳动布啊!
    黄瀚让她们不要大惊小怪,认真做好每一条裤子,一样的以一块钱一条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