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第10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说大杂院住着邻里亲切,谁住谁知道,一点隐私空间都没有,有点事整个院都会知道,谁家的谁起夜声都能听的一清二楚。
打我六七岁开始,就惦记着能一个人睡一张床,有个独立的卧室,最好整个房里就我一人。现在有自己的房子,能一个人呆着,我真不想往房里再塞一个人,我那房子从来就没带女人回去刷夜。”
南易颔了颔首,“你的想法我虽然不认同,但是能理解,我刚才的说法只是站在我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没从你的角度出发。在我的人生经历里,比较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我卡着点成家,又卡着点要孩子。
我远香,你近臭,受够了一大家子挤在一起,我就不越庖代俎向你催婚了,只是有句话我还是要说,像你这种情况,要孩子要慎重,孩子不是生下来,扔他俩钱就能养好的,等哪天,你的偌大家业想有个人继承的时候,拷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当个好父亲。”
南易说完,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个好父亲。
“唉,南爷,看来今天我不该过来,我现在更烦了。”六子叹口气说道。
“哈哈哈,我说了,你刚才的不叫事,不想做事就先歇着,回去拿个地球仪转圈圈,转到哪就上哪去玩几天,阳光、沙滩、游艇、尖果儿,游艇往大海深处一开,没羞没臊的想干啥就干啥,尖果儿往里怀里一躺,把你脖子上的瘊子夸出花来……哎,你脖子上的瘊子呢?”
“那都是哪年的事了,早好了。”
南易吧唧一下嘴,“可惜了,不然你可以听听尖果儿怎么夸瘊子的,得了,别在我这里耗着,可以滚了,要是过几天还不见好,去买本美国今年刚出的书,名字叫《心灵鸡汤》,看不懂就去找李燕杰的《塑造美的心灵》看,差不多的套路,多喝几碗鸡汤,你的病就好了。”
“不喝,不喝。”六子摇摇头,“当初练摊的时候,八几年来着,我去听过李燕杰的演讲,我的病他治不好。”
“揍性,把你发配到贫困山区去饿几天,我看你什么病都能好。”
“嘿嘿,这是个办法,去乡下修几天地球,搞不齐我真能变好,躺上炕头就想老婆孩子了。”
“滚滚,滚滚滚,我看你好好的,大晚上过来消遣我呢。”
“别介,肚里的食消化光了,出去整点宵夜?”
“行,陪你整点。”
南易和小六子去的是如今已经在宵夜界打出一点名气的簋街,进的是一家叫赵麻小的店,一看这名就知道,这家店主打的是麻辣小龙虾。
南易不知道上辈子京城从哪一年开始流行吃小龙虾,也不知道“麻小”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开的,但这辈子,他却是非常清楚。
1992年7月7日,垦殖集团拉了第一车小龙虾上京城,向饭馆推销小龙虾的同时,顺带附送麻辣小龙虾的做法,也不知道为啥,在簋街这里推销小龙虾特别成功,一下子新开了好几家主打小龙虾的饭馆,麻小也就在那时候叫开了。
所以,南易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他是“京城小龙虾之父”,当然,京城二字绝无可能改成华国,在徽省那边,有一条叫蚂虾街的美食街,早十几年已经有一批靠小龙虾发家致富的饭馆老板,哪怕刚穿来那年就搞小龙虾,南易也有点不赶趟。
本来嘛,小龙虾算是饮食界的一道风景,南易应该早点就把小龙虾给搞起来,不过,谁让他压根不好小龙虾这口。
上辈子,差不多零五零六年的时候,小龙虾彻底火了,遍地都是做小龙虾的饭馆、摊档,图个新鲜,南易一连光顾一家大排档三次,连吃三天小龙虾,接着就没第四天了,吃腻了。
后来,犹如签到一样,每年吃个一次,最多两次,算是让自己记住小龙虾的味道。
有一次南易来京城,这边一家公司的一个业务员为了拿下他这一单,要请南易往死里搓一顿,带着去的就是一家专做小龙虾的馆子。没看菜单之前,南易还很是腹诽,吃个上不了酒席的小龙虾也叫往死里搓?
谁知道等菜单一上,好嘛,麻小的图片边上写着一个大大的“15”,下面还有一个斜杠,再下面写着一个“只”字。
那时候给南易的冲击挺大的,在那之前,他吃过最贵的就是158三斤,算上缺斤短两,跑不出70一斤,15一只超出他对小龙虾的认知范围,这事就在南易脑子里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也让他明白,小龙虾在京城有搞头。
垦殖集团除了从南方往京城运小龙虾之外,还计划在房水的京城菜篮子基地里搞一个“地道京味”小龙虾养殖场,目前还在试验养殖技术中,相信用不了多久,京城老百姓就可以吃上本地产的小龙虾。
就刚刚小龙虾上桌,南易灵光乍现,或许等地道京味小龙虾上市的时候,可以研究一种讲究的做法和吃法,小龙虾煸炒之后,少不了一个加水焖煮的步骤,或许可以把幸福水和小龙虾进行搭配,打造一件皇帝的新衣。
犹如吃炒肝要沿着碗边,一边转一边吃,这样一种吃法会出现,明明就是过去馆子的老板偷奸耍滑,不想给个勺,食客为了避免烫嘴,只好这样吃。可传着传着,这种吃法倒是变成一种能品味到炒肝真正美妙之处的地道吃法。
麻小加幸福水是不是能变好吃不重要,只要有人相信这样会变好吃,进而把加幸福水变成京城麻小的特有文化,是一种讲究,这事就算成了,至少在某个小范围里,幸福水能和矿泉水画上等号。
“或许还能混淆一下概念,趁着现在老百姓对矿泉水的概念还不清晰,直接把幸福水当成是矿泉水的一种高等级存在推广普及。”南易抚摸着下巴,心里寻思着。
“南爷,想什么呢?”
第0917章 乌拉圭之行
“没想什么,我不喜欢吃麻小,你吃你的,我嗑点花生就成。”南易拿起桌上的贝克啤酒,对瓶吹了一口。
“不喜欢你早说啊,咱们换一家。”
“算了吧,不嫌麻烦啊,肚里有食,吃你的,别管我。”南易摆了摆手,拈起一颗花生米磕起来。
“那我开动了。”
六子抓起一只小龙虾,把头一扭,身子塞到嘴里嘬了一口汤汁,猛然,剧烈咳嗽,眼泪都被咳出来。
喝口啤酒压一压,六子畅快的说道:“辣,通透,南爷,真不来点,过瘾。”
“你慢慢过你的。”
南易说着,转头透过玻璃无意识的往店外看,外面街上人还不少,有的左顾右盼在挑选吃宵夜的店,有的目的很明确,几个人吆喝着往一家店走去,也不乏喝的左摇右晃,蹒跚而行的醉客。
“几个大城市宵夜文化已经起来了,也是时候把古巴的友谊之蛙摆上餐桌了。”
因为不喜欢吃小龙虾,南易刻意的把它遗忘,直到见着有人吃才想起来,但他没忘记牛蛙,因为牛蛙在法国也有不少人喜欢吃,姜尚渔业布局水产养殖的时候,把牛蛙也囊括了进去,三年前,姜尚渔业的法国青蛙人养殖场已经向法国餐厅供应牛蛙。
国内这边,从1959年古巴当成礼物送过来几只古巴牛蛙(其实是美国牛蛙经过人工繁殖的品种,本质上还是美国牛蛙,国内的牛蛙就是美国牛蛙),受当时水产领导部门高度重视,全国各地陆续开了不少关于牛蛙驯养的会议。
不过,之后的二十年,牛蛙养殖基本停留在会议室阶段,一直到1980年才开始进入牛蛙养殖驯化的起步期,然后到去年,牛蛙养殖才开始官方性质的推广。
南易并不想让垦殖集团亲自下场去养牛蛙,不过他想推一把牛蛙养殖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姜尚渔业早就总结出牛蛙养殖的经验,开发了一种牛蛙生长膨化配合饲料,将来,垦殖集团会进入牛蛙苗和牛蛙饲料领域。
对养殖这一块,垦殖集团基本的发展思路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一切有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品种,筛选之后,垦殖集团都会试着养一养,有发展前景的品种,总结养殖经验、研发苗种培育技术,等时机成熟,退出养殖环节,只专注于苗种培育与饲料生产环节。
简单来说,垦殖集团的业务范围会越做越小,目前这个那个杂七杂八的养殖场将来都会用“苗种”、“饲料”两个大类来概括,目前涉猎甚广,南易是打着技术积累并树立榜样,培养客户群体的想法。
国人做事喜欢一窝蜂的性格根深蒂固,看着什么好做,谁都想挤进去做,想拦都拦不住。
垦殖集团只要把牛蛙养殖做起来,市面上吃牛蛙的人一多,售价还可以的牛蛙立刻会进入很多人的眼帘,喜欢钻研的人自然会打听牛蛙怎么养、要投入多少等等问题,等打听清楚或自以为清楚之后,吃得消投资又动心的人,自然会挤进来分杯羹。
这样的人绝对不在少数,供小于求很快就会变成供大于求,牛蛙价格暴跌,收购价可能不及养殖成本的一半,一大批养殖户损失惨重。
当这种局面出现,垦殖集团就可以下场洗牌了,联合一帮优质养殖户,一起走品牌养殖之路,垦殖集团提供苗种、饲料,并输出养殖技术,养殖户负责养殖,垦殖集团负责开拓市场。
南易其实当初在起名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好了垦殖集团的发展方向,垦殖之意是把荒芜的土地变成良田,土地既是字面意思,又代表着市场,养殖做市场,种植开良田,避开敏感且利润微薄的“粮食”,在蔬菜领域无限深耕。
垦殖集团会是一家销售企业、蔬菜种植企业、养殖技术研发企业、苗种供应企业,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家养殖企业。
这其中始终贯穿着共富思想,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耕地稀少,哪怕种植价比黄金的作物,能创造的效益也非常有限,何况并不是农民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
想通过种植惠及一批人,只有在少数人均耕地较多的地区才有推广价值,但是往往这些地区都是产粮大区,根本轮不到垦殖集团去插一道。
对垦殖集团而言,养殖才方便在确保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执行惠及一批人的共富计划,比如已经相对成熟的蜂农扶持计划,还有在桂省推广的毒蛇养殖计划,一个有渠道高价出口到国外,另一个第三生物制药的自主需求就可以支撑较大的养殖规模。
两个计划不但惠及到一批人,垦殖集团也获得了较高的收益。
又比如垦殖集团较早就已经进入的鳗鱼养殖领域,鳗鱼养殖的利润较高,一批鳗鱼出栏就可以带来上亿的收入,但它的养殖成本太高,动辄数千万的投入,能参与鳗鱼养殖的都是家底丰厚的养殖户。
但凡谁说他家里是养鳗鱼的,赶紧上去抱大腿,家里就算没有三五亿,也至少有几千万。要是人家说刚养死了一大批鳗鱼,那就有多快跑多快,要不了一会估摸着就要开口借钱了。
鳗鱼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养殖行业,赚了大赚,亏了难有翻身之日,根本不是一般养殖户可以惦记的。
不过,鳗鱼养殖还是惠及了一批捕捞鳗鱼苗的渔民,每年的11月后,垦殖集团就要到潮汕等地区的沿海收购鳗鱼苗,便宜的时候两三块,贵的时候超过十块,南易听葛翠竹说起,去年一对渔民夫妇中了大奖,一个捕捞季居然捞了十几万条,这是前无古人,后估计也没什么机会有来者。
捕捞鳗鱼苗其实既困难又辛苦,一个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