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实业大亨-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卫东,你什么都不懂,就别瞎说。”赵虎指了指那台正在拆解的化油器,接着说道:“崔主任,这化油器里面已经磨坏了,不信你看。”
  “化油器里面是磨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化油器为什么会磨坏?”李卫东开口问道。
  “化油器损坏又不是新鲜事情,这车开了快十年了,坏个化油器也很正常。”赵虎回答说。
  李卫东无奈的摇了摇头,他拿起一个扳手,然后打开了老解放的发动机盖,用扳手敲了敲汽油滤清器的连接管,接着说道:“你把这跟管子拆下来,就知道为什么化油器会坏了。”
  “你又不懂修车,我凭什么听你的!”赵虎不服气的说。
  赵虎虽然只有二十六七岁,但好歹是出了徒的修理工,自然不会听从李卫东的指挥。
  崔大山看了看李卫东敲的那根连接管,若有所思的想了几秒,随后露出了恍然的表情。
  只听崔大山说道:“小赵,按照李卫东说的,把这跟管子拆下来。”
  车间主任发话,赵虎不敢不听,至少走上前去,三下五除二的将那根连接汽油滤清器的管子拆下来。
  这根管子沉甸甸的,赵虎将管子放在了地上,只见黑漆漆浓稠稠的东西,缓缓的从管子里冒出来。
  “管子怎么堵成这样?”赵虎一脸的吃惊。


第四章 看看就会修
  化油器其实是一种故障率比较低的机械装置,但是在中国却并不是这个样子。
  在国外,汽车化油器不容易损坏,是因为国外油品质量好,而中国汽油品质不佳,早就不是秘密。
  八十年代的汽油品质比后世要更加糟糕,无论是66号汽油还是70号汽油,质量都令人不敢恭维。
  汽油品质不佳,使得原本经久耐用的化油器成了易损零件,更换化油器成了汽车修理的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内的卡车使用的都是汽油发动机,搭载柴油发动机的卡车要到九十年代才逐渐出现。
  对于使用化油器的发动机来说,化油器相当于是发动机的心脏,发动机所有的工作特征都与化油器有关。
  也因此判断汽车性能故障时,经常将其他机械部件的故障与化油器混为一谈,误判为化油器故障,从而更换化油器。
  就比如这台老解放,根本的故障原因是管道堵塞导致汽油滤清器失效,而产生的杂质又堵塞了化油器。
  如果只是更换化油器的话,汽车启动不了的故障虽然暂时消除,但并没有解决根本原因,管道依旧是堵塞的,汽油滤清器也无法完全的进行工作,所以一旦大脚踩油门,车子就会熄火。
  对于专业的汽车修理工来说,这就是一层窗户纸,轻轻一捅就破,当赵虎看到那根被堵塞的管子时,便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我当时检查了汽油滤清器,怎么就没检查这根管子!”赵虎一脸懊恼的表情。
  车间主任崔大山则是一脸好奇的望着李卫东,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天天在车间里瞎逛游,什么活都不干的李卫东,怎么就一眼看出来,这辆老解放故障的根本原因。
  “李卫东,你是怎么知道是滤清器的问题?”崔大山开口问道。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我天天蹲在这里看这么多师傅修车,多少也看会了一些。”李卫东笑呵呵的答道。
  “看了几天就能学会修车?我信你个鬼!”崔大山心中暗骂一句。
  未来的汽修工都是技校里系统化培训的。而八十年代想要培养一个汽车修理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没有专门教汽修的技校,学汽车修理,全靠师傅手把手的带。
  师傅带徒弟,跟汽修学校不同,是没有专门教材和系统化课程的。同时师傅自己也有修车的工作,不可能把心思全都放在教徒弟上面,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样情况下,师傅得花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带出来一个合格徒弟。
  李卫东说自己看看就能学会修车,崔大山当然不会相信。
  但是崔大山转念一想,李卫东自从到了汽修车间以后,天天就是瞎逛,这些可都被崔大山看在眼中,李卫东也没有跟任何一个师傅学修车。
  “这小子到底在哪里学的修车?难不成真是被他瞎猫碰到了死耗子?”崔大山心中暗道。
  赵虎作为一个修车师傅,车没修好不说,反倒是被车间里的混子给打了脸,自然是一脸屈辱的低着头,可偏偏却无可奈何,谁让他技不如人呢!
  ……
  就修车技术而言,李卫东的确是不逊色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前世的时候,李卫东在汽修车间里干了三年,也经历了从学徒到汽修工的历程,随后李卫东被调到了车辆调度的岗位上,亲身见证了国营运输企业最后的辉煌时刻。
  但随着私人运输兴起,国营运输企业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不免走上衰败的道路,青河运输公司这个大型国企,最终只能守着客运汽车站过活,当时负责货运的李卫东也随之下岗。
  李卫东下岗的时候,正值九十年代初期,RB研修生制度兴起,李卫东便趁着年轻力壮,找了些关系去RB打工。而日方的中介得知李卫东会修车,便将他推荐到了一家RB的汽修厂。
  对于汽修厂老板来说,花研修生的薪水,雇佣一个汽修技工,简直是赚翻了,四舍五入又赚了一个亿。
  九十年代初期,RB的汽车工业开始超越美国和德国,李卫东也因此接触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修理技术。
  跟RB车相比,老解放的机械构造的确是太简单了,RB八十年代的发动机,中国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学不来。李卫东修了几年复杂的RB车,再去修老解放,自然是手到擒来。
  李卫东在RB当了三年的研修生,就赚了二十万人民币,这也多亏了当时日元疯狂升值,李卫东才能赚这么多钱。
  九十年代初的二十万人民币真的是一笔巨款,李卫东回国后,用这笔钱做为启动资金,开始创业,最终也奋斗成小有名气的亿万富翁。
  ……
  下班的铃声响起,李卫东立刻冲出了汽修车间,循着过去的记忆,朝着运输公司的家属院跑去。
  崔大山望着“干啥啥不行,下班第一名”的李卫东,无奈的摇了摇头。
  “本来以为这小子要转性呢,没想到还是那个二流子习性,下班又第一个跑了。咦?这小子怎么直奔大门,自行车棚在南边啊。”
  此时的李卫东,已经跑远,转了个弯便不见踪影。
  李卫东一路小跑,回到了运输公司的家属院,在家属院门口,几个老头正围在小桌子下象棋,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到李卫东的眼中。
  那是李卫东的父亲李登科。
  在后世,等到李卫东创下一番事业的时候,父母早已经去世,李卫东也体会到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如今再次见到父亲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李卫东忍不住流出了泪水。
  李卫东悄悄的走过去,望着棋桌上与对手激战正酣的父亲,终于忍不住喊了一声:“爸!”
  李登科回过头去,看到儿子站在身后,两眼还泪汪汪的。
  “卫东,怎么了?怎么哭了?”李登科微微一愣,发觉李卫东只是一个人站在那里,顿时明白过来。
  “是不是车被人偷了?”李登科开口问道。
  “车?咱家还有车?”李卫东微微一愣,这才想起来,家里还真有一辆车,是七九年买的“二八大杠”自行车。
  那辆“二八大杠”原来是李登科骑着上班的,李登科内退以后,车就给了李卫东,让他骑着上下班。
  李卫东再次看到自己的父亲,激动的泪流满面,李登科却以为李卫东把自行车给弄丢了,所以急哭了。
  八十年代初期,“二八大杠”就相当于是现在的私家车,当时的小伙子要是有一辆“二八大杠”,去相亲都是加分项目。弄丢了一辆“二八大杠”,对一个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件破财的大事情,四舍五入损失一个亿。
  “我怎么把车给忘了,我那辆二八大杠还停在修理车间的车棚里呢!”


第五章 苟在国企
  李卫东又返回了汽修车间,在自行车棚里找到了自己的“二八大杠”,骑着车返回了运输公司家属院。
  运输公司的家属院,实际上就是一大片的瓦房。
  八十年代初期,筒子楼是大城市才有的配制,青河地区毕竟不是北上广,连像样一点的筒子楼都没有,即便是国企职工,也那只能住大瓦房。
  李卫东家有三间瓦房,在运输公司家属院中,算是条件不错的。这也多亏了李登科是运输公司的元老人物,按资排辈比较靠前,才能分配到这三间大瓦房。
  李卫东回到家中的时候,母亲周秀春已经准备好了晚饭,一盘清炒白菜,一盘小葱拌豆腐,还切了一盘咸菜。
  虽然这晚餐没有半点荤腥,但当李卫东再次尝到母亲的厨艺时,泪水又忍不住的在眼眶中滚动。
  母亲一边吃饭,一边唠叨,无非就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就连邻居家的猫走丢了一个月,又挺着大肚子回来,也能绘声绘色的说上三五分钟。
  父亲李登科自己倒了一小杯本地产的青河大曲,浅尝辄止的抿了一小口,回味似了吧唧着嘴,旁边弟弟李卫民,则不住往嘴里塞菜,仿佛是饿死鬼投胎一般。
  望着这一幕,李卫东心中不由得感叹起来,要是几位姐姐也回来,一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该多好啊!
  李登科夫妇一共生养了六个儿女,这也算是响应当时“人多力量大”的号召。
  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有四五个兄弟姐们是很正常的事情,若是只生两三个孩子,反而算是生的少的,独生子女在那个年代,跟大熊猫一样的稀少。
  李卫东有四个姐姐,一个弟弟,前三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四姐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五十公里外的小县城工作,一个月才能回来一次。而弟弟李卫民现在正在读初中一年级,学渣一个。
  上一代的人免不了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李登科连续生了四个闺女,到了第五个才生出来李卫东这个儿子,自然是对李卫东百般呵护,四个姐姐也有些“扶弟魔”的姿态,只不过那个年代大家都穷,想“扶弟”也没有物质条件。
  晚饭过后,学渣弟弟李卫民一溜烟的跑出去,找狐朋狗友玩耍。父亲李登科则打开了收音机,靠在椅子上。
  当时虽然已经有了黑白电视机,但李卫东家的经济条件,还是买不起那东西的,有台收音机听已经很不错了。
  “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
  收音机里响起了京剧《红灯记》的选段,李登科一边跟着哼哼,一边用手打着节拍。
  李卫东则帮着母亲收拾碗筷。
  “卫东,在车间里累了一天,进屋里把衣服换下来,我给你洗了。”母亲一脸慈爱的说。
  李卫东点了点头,回到里屋换下了那套深蓝色的工装。
  房间里的摆设,既熟悉又陌生,李卫东望着镜子里年轻的自己,一时间竟然痴呆的愣在原地。
  “这面镜子,后来搬家的时候还带走了,等第二次再搬家以后,就找不到了。”
  李卫东长叹一口气,他突然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迷茫。
  “按说我这个重生者,熟知历史,应该很容易就能成为亿万富翁吧!”李卫东喃喃自语的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