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实业大亨-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自己泡茶。”
  魏斌说着,一溜小跑的直奔办公楼而去。
  李卫东依照魏斌所说,直接去了他的办公室,然后给自己泡了一杯茶,坐在沙发上,开始思考采购黄河重卡的事情。
  “王海滨从交通厅拿到了计划内指标,应该是八五年的指标,但在我记忆当中,运输公司是在八六年才引进了第一批重型卡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卫东百思不得其解。
  二十分钟后,魏斌返回了车间。
  “行了,我已经跟你们公司那个王处长说过了,借用你一个星期。”魏斌开口说道。
  “那个王处长并不是我的直属领导,一会我还得给我们崔主任打个电话。”李卫东开口说。
  “没问题,不就是打长途么,我这个电话就能打长途,一会你拨通电话,我跟你们崔主任说。”魏斌笑呵呵的说道。
  “对了,魏主任,我有件事情想要请教你。幺六二重卡,你们厂一年能生产多少辆?”李卫东开口问。
  “去年的产能是3000辆,今年有望扩大到4000辆,我们力争在五年内,将产量提升到一万辆!”魏斌颇为豪气的说。
  以当时中国的汽车制造水平而言,黄河厂年产3000辆重卡,已经算是非常优秀的了。
  一汽的老解放的生产线刚推出的时候,设计年产量也只有3000辆。
  不过黄河汽车制造厂是当时国内唯一能够生产重型卡车的企业,以国内的需求而言,别说是年产3000辆,就算是年产三万辆,都不够分的。
  李卫东点了点头,又问道:“魏主任,这3000辆车当中,计划内的大约有多少?”
  “这个嘛……”魏斌有些尴尬的笑了笑,压低了声音道:“这还真不好说啊!”
  “魏主任,我说的是计划内。”李卫东强调道。
  魏斌露出了一缕腼腆的表情:“就是计划内的,才不太好说。”
  这次轮到李卫东有些迷茫了。要说计划外的没个准数也就罢了,可计划内的任务都是提前一年安排好的,怎么会“不太好说”。
  “小李,你还年轻,有些事情可能不太清楚,我们黄河厂跟别的企业不太一样。我们厂生产的重卡,大多数走计划外出售。”魏斌继续压低着声音,开口解释道。
  “那你们不承接计划内的生产任务么?”李卫东好奇问。
  “当然要承接计划内的生产任务,只不过嘛,真要是有人拿着计划内的条子来提车,给不给就是我们说的算了。我们一辆车不给,他们也没有办法。”魏斌一脸傲气的说道。
  李卫东有些吃惊的望着魏斌,他没想到黄河厂如此的牛币,面对计划委员会下达的任务,也敢阳奉阴违。
  当然,黄河厂这么做,李卫东是能理解的,毕竟计划内的是国家的,而计划外的才是企业自己的利润。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上级部门阳奉阴违,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魏主任,你们这么做,就不怕计划委员会卡你们脖子,不给你们生产原料啊?”李卫东开口问道。
  “呵呵,我们的原料,也都是从计划外买的。你别忘了,我们是生产什么的?重型卡车!现在哪里不缺重型卡车?”
  魏斌傲气十足的挺了挺胸脯,接着道:“就比如我们需要钢铁,直接跟炼钢厂打个招呼,说卖他们几台卡车,炼钢厂还不屁颠屁颠的把钢铁送过来?再比如我们需要轮胎,直接跟轮胎厂打招呼,卖给他们几辆卡车,他们也会把轮胎送过来。哪怕是进口的汽车零部件,我们也能用重卡换回来!”
  “原来如此!”李卫东顿时恍然大悟。
  黄河厂生产的是重型卡车,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重型卡车,因此黄河厂可以用重型卡车,从计划外换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根本不需要计划委员会调拨生产物资。
  魏斌则接着说道:“再告诉你个秘密,我们黄河厂上面,是国家重汽联营公司,重汽公司花了六亿美元的外汇,引进了斯太尔卡车的技术,然后给我们用,让我们造出了黄河幺六二。在重汽公司层面上,当然是希望这个项目可以尽快的带来利润。若是把车都放在计划内分了,哪还有利润?”
  八十年代,国家的外汇那么的短缺,动用六亿美金的外汇引进重卡,也是下了血本。重汽联营公司花了这么多钱,自然是希望尽快的带来收益,这样才能对国家有所交代。
  而在那个外汇紧张的年代,重汽联营公司能动用六亿美金的外汇,也足见其势力不小。有这么重汽联营公司撑腰,黄河厂阳奉阴违,上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此时李卫东终于明白,为什么运输公司直到1986年,才引进了重卡。因为黄河厂压根就不在乎那张计划内的批条。
  “看来那王海滨就算是拿着交通厅给的条子,也甭想提到车啊!”


第三十二章 看不起汽修工啊
  王海滨一脸郁闷的坐进了212吉普里。
  正如李卫东所料想的那样,王海滨一辆车也没能买到,即便是他手里有交通厅批复计划内的单子也没用。
  当然,黄河厂也没有把话说死,他们只是表示产能不足,所以暂时没有车给王海滨,王海滨需要提车的话,要排队等候。
  至于等候的时间,黄河厂也比较的明确,大概1986年的年中,就能提到车了。
  王海滨拿着1985年的计划,却要等到1986年中旬才能提到车,这找谁说理去!
  王海滨也知道,黄河厂不是真的没有库存,人家就是不想把车卖给你,故意找个借口先拖着。
  拿着计划内的批条,人家却不给货,对于王海滨而言也是极其罕见的事情。王海滨也深知,敢于这么做的,都是有背景有实力的大厂,便是去找交通厅告状,也没有效果。
  “不是我王海滨不努力,实在是这黄河厂欺人太甚了!”王海滨有些愤恨的深吸一口气,采购任务没有完成,回到青河以后,怕是不好跟公司领导招待。
  作为采购处的处长,王海滨的工作职责就是为运输公司采购各种物资。计划外的物资,有时候比较紧俏,采购不到的话还情有可原,可计划内的物资还采购不到的话,那就是王海滨自己没本事了。
  如今的王海滨,正是拿着计划内的条子,却提不到车,这足以让公司领导质疑他的工作能力。
  “只能把责任推到黄河厂,就说黄河厂的产能不足,要明年才能提到车,反正黄河厂给我的也是这个理由。”王海滨决定甩锅。
  发动了吉普车,王海滨驶向了招待所,他打算明天一大早就离开济城市,离开这个让他郁闷的地方。
  ……
  李卫东给崔大山打了一个长途电话,要了一个星期的差旅假。电话中,李卫东并没有说自己要帮魏斌翻译日文书,只是说黄河厂有些技术问题,需要自己帮忙。
  这个借口令崔大山很疑惑,一个修理工,能帮黄河厂解决什么技术问题?
  不过有魏斌作保,崔大山倒也没有为难李卫东,痛快的答应下来。
  对于崔大山来说,李卫东就是车间里的闲人,有他一个不多,没他一个也不少,没有李卫东在车间里瞎晃悠,崔大山还能落得眼前清闲。
  在崔大山眼中,李卫东的价值,就是让自己掏出红色小本本。
  于是李卫东便搬到了黄河厂的招待所里,专门帮助魏斌翻译那本日语书。
  黄河厂招待所的条件的确非常好,招待所内的伙食也非常丰盛。以当时的标准看,接待外宾也绰绰有余了。
  转眼间就过了五天的时间,李卫东已经将那本日文书翻译完毕,他打算向魏斌交差,顺便辞行,返回青河运输公司。
  李卫东来到黄河厂的返修车间,却看到刘金龙正蹲在太阳底下抽烟。
  “刘哥,魏主任在么?”李卫东开口问道。
  “魏主任在办公室呢。”刘金龙开口答道,随后向着李卫东招了招手,示意李卫东走过来。
  李卫东总到刘金龙身前,刘金龙才开口说道:“一会见到魏主任的时候小心点,今天魏主任的心情可不太好。”
  “为什么?”李卫东开口问道。
  “车子出了技术问题,目前还没找到原因,厂里的工程师,也都为了这件事情而心烦呢。”刘金龙开口答道。
  李卫东没有详细询问,他告别的刘金龙,直接前往魏斌的办公室。
  “魏主任,这本书,我已经翻译完了。”李卫东说着望向了魏斌,却发现魏斌顶着一对熊猫的黑眼圈,一脸憔悴的样子。
  “魏主任,你看起来精神状态不太好啊!”李卫东开口说道。
  “哎,别提了,有批车出了点问题,昨天晚上熬了一个通宵,可还是没找到原因。”魏斌开口说道。
  “有批车?数量多么?”李卫东开口问。
  “好几百辆呢!”魏斌说着,摘下了眼睛,揉了揉晴明穴,才开口说道:“我们厂去年生产的幺六二重卡,很多都卖给了兖矿,就是这批车出了问题,厂里让我们想办法,尽快解决,不能耽误兖矿的正常生产。”
  李卫东点头表示明白,兖矿是国家特大型企业,国企中顶尖的存在,而煤炭供给关乎民生和经济的正常运转,保障兖矿的生产,更是一种政治任务。
  黄河厂虽然很牛,是省重点企业,但是在兖矿面前,也只是个弟弟,兖矿要是停止运转的话,没有煤炭供应,华北和东北的企业得瘫一大片。
  魏斌则接着说道:“虽然兖矿那边催的很紧,但这并不是我最担心的,我所担心的是我们的车存在一些设计上的缺陷,一旦那样的话,可不只是卖给兖矿那几百辆车,我们生产的这几千辆车都有问题。”
  “如果是车辆设计问题的话,怕是要大规模召回了吧……”李卫东说到这里,才突然想起,八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汽车召回”这一说。
  “汽车召回?那是发达国家的事情。咱们国家可没有召回。若是车辆出现了问题的话,要么就将就一下继续开,要么就干脆停产了。”
  魏斌苦笑着摇了摇头,接着道:“本以为可以靠着幺六二重卡打一个翻身仗,没想到还是出了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技不如人啊!说起来,这也是我们步子迈得太大了。我们厂的幺六二重卡,用了很多奥地利斯太尔的技术,其实按照原本的计划,我们打算用五年的时间,吃透斯太尔的技术,然后仿造出斯太尔重卡。”
  魏斌说道这里,重新戴上眼镜,接着说道:“可惜时不我待啊,国家对重卡有需求,上面对效益有压力,我们厂也需要生存,所以就将斯塔尔的技术,跟我们厂原有的一些技术相融合,做出了幺六二重卡。现在想起来,这一步棋还是走的太急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我们还没有研究透彻。”
  斯太尔重卡是奥地利七十年代的技术,不过其中很多的核心零部件采用的都是西德货,所以国内在八三年引进的时候,这款车还能勉强算是世界一流水准。
  负责引进斯太尔重卡的,是当时的中国重汽联营公司,重汽联营公司旗下有三家企业,非别是黄河厂、陕汽和川汽,也就是未来的中国重汽、陕汽和上汽红岩。
  这三家企业逐渐吸收和消化了斯太尔的技术,到了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已经可以成功的仿制出国产化的斯太尔卡车。
  从此以后国产斯太尔成为了中国重型卡车的唯一象征,整整影响了中国二十年,整个九十年代,国内的重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