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南非当警察-第17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帕西瓦尔带领第八集团军拼死抵抗,在英国地中海舰队和塞浦路斯分舰队的配合下,才顶住隆美尔的攻势。
英国对于北非势在必得,即便战争进行到最危险的时候,帕西瓦尔也没有请求南部非洲地面部队的援助。
亚瑟没时间关注北非战局,敖德萨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占领乌克兰,加里波第半岛成为盟军在欧洲的孤岛,时刻面临轴心国的威胁。
“加里波第半岛现在名义上还是国际联盟的直辖地,由国际联盟部队驻守,我们在十二群岛和塞浦路斯的驻军随时可以援助,安全上没有问题。”马丁对加里波第半岛的情况表示乐观,保加利亚人还是很懂事的。
希腊战役期间,保加利亚军队向加里波第半岛发起攻击,在占领了边境线附近的两个村庄之后,攻击行动马上停止。
到现在国联部队和保级利亚军队依然在边境附近保持对峙状态,双方都没有发动新的进攻,保加利亚人不想扩大战果,国联部队也不想收复失地,这个局面已经维持了大半年。
最新消息,小胡子对于保加利亚人的表现很不满,为了切断南部非洲对俄罗斯的援助,小胡子命令保加利亚人尽快向加里波第半岛发起新的攻击,最起码得占领黑海出海口的一部分。
“就算我们失去加里波第半岛,我们也能通过小亚细亚半岛和波斯帝国向俄罗斯提供援助,俄罗斯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了,德国人不可能击败俄罗斯。”杨·史沫资不喜欢俄罗斯人,不过在战胜轴心国的大前提下,杨·史沫资也不抗拒和俄罗斯的合作。
“那就这样吧,把加里波第半岛纳入地中海战区。”罗克现在已经顾不上国联了,如果失去黑海出海口,那么盟军将会面对更大的麻烦。
黑海出海口控制在盟军手里,盟军的货船就能通过黑海直接运往俄罗斯腹地。
如果通过小亚细亚半岛和波斯帝国,那么就必须通过铁路转运,路途漫长不说,罗克对奥斯曼人和波斯人的效率表示怀疑。
送走杨·史沫资和马丁,门口还有很多人在排队,罗克一直忙到下午一点才有时间吃午饭。
午饭的内容很简单,罗克的医疗团队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限制罗克的生活习惯,烟草和酒精想都不用想,不健康的食物也已经从罗克的菜谱中消失,现在罗克一日三餐都是以清淡为主,这样更健康。
罗克开始吃午饭的时候,伊万诺夫和谢尔盖正陷入苦战。
在经历了最初的挫折之后,德国人开始变得谨慎,稳扎稳打向前推进。
俄罗斯军人寸土不让,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伊万诺夫率领的小队,现在只剩下伊万诺夫和谢尔盖两个人,而且伊万诺夫还受了伤,幸好伤势并不严重,经过简单处理之后还可以作战。
谢尔盖劝伊万诺夫撤到后方医院接受治疗。
伊万诺夫直接拒绝。
“没必要,我们都会在这场战争中死去,只要我们能击败德国人,那么我们的死亡就值得。”伊万诺夫现在已经够本了,他现在已经击毙了四个德国人。
谢尔盖有点惭愧,他到现在还没有击毙任何一个德国人,连击伤也没有。
现在伊万诺夫和谢尔盖,正在和十几名残存的士兵一起休息,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队,番号五花八门。
德国人就算损失惨重,依然在不断前进。
相比之下俄罗斯这边损失更惨,昨天战况最激烈的时候,一个满员步兵师在参战之后的一个小时内损失殆尽,没有人幸存,投降估计也没用。
战争刚爆发的时候,德国人对于俘虏还很感兴趣,毕竟只要没有负伤的俘虏,都是优秀的劳动力。
随着动辄数十万俘虏的出现,德国人也开始麻木,不愿意再为了收容俘虏浪费精力,很多时候就算举手投降,也会被德军枪杀。
或者是被刺刀活活捅死。
“德国人利用坦克的帮助推进,我们的坦克呢?”谢尔盖很伤心,虽然他身边有很多战友,但是谢尔盖没有丝毫安全感,感觉被抛弃,孤立无援。
“就算没有坦克,我们也要跟德国佬干到底!”伊万诺夫战意十足,坦克也不是无敌的。
为了阻止德国坦克的进攻,一个小时前,俄罗斯这边主动炸毁了路边的一栋大楼,大楼倒塌后将街道彻底封锁,坦克想要攻击只能绕道而行。
绕道也没用,因为其他街道也一样,现在大半个莫斯科已经轮为废墟。
谢尔盖刚想说话,DP轻机枪的怒吼打破了短暂的战斗间歇。
DP就是大名鼎鼎的“转盘机枪”,这种机枪出现于1928年,7。62毫米口径,使用弹容量为47发的弹盘供弹,射程高达3000米。
罗克所说的并不全是推卸之词,南部非洲武器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寒带使用的情况,通用机枪在俄罗斯战场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现在南部非洲的工程师们正在想办法改进。
转盘机枪结构简洁,性能稳定,尤其是在低温环境,性能非常可靠,深受俄罗斯士兵喜爱。
轻机枪是对付轻装步兵的最佳方式,DP机枪在打完一个弹盘之后马上转移。
这是正确的,德国人的反击非常迅速,DP机枪刚刚转移不到30秒,机枪阵地所在的位置就被德国人的火力覆盖。
“准备战斗——”
阵地上响起军官的嘶吼,所有人都严阵以待。
一个德军士兵的头盔,出现在前方废墟上方。
没有人向头盔射击,能活到现在的俄罗斯士兵都很聪明,不够聪明的都已经战死了。
战斗从旁边的废墟里最先开始,德国人也不傻,不会直接进攻,而是绕到旁边的房子里,使用炸药将墙壁炸穿,通过这种方式前进。
战斗进行的极其惨烈。
房间内的硝烟和灰尘还没有散去,两枚手榴弹就直接通过破洞扔进来,这时候如果房间内有俄罗斯士兵伏击,就算不被手榴弹炸死,短时间内也会失去战斗力。
俄罗斯士兵也不傻。
两名德军士兵刚刚从洞里钻出来,一枚南部非洲生产的卵式手榴弹就从隔壁房间扔过来,剧烈的爆炸之后,两名德军士兵浑身是血,身体被炸成马蜂窝。
南部非洲生产的卵式手榴弹,每一枚手榴弹里有1500枚钢珠,有效杀伤半径为15米。
房间狭窄的环境里,步枪太长根本没用,手榴弹才是王道。
于是手榴弹的爆炸声就此起彼伏,直到某一方全部阵亡为止。
从爆炸声所在的距离能清楚的得知,德军正在不停地向前推进。
终于有一名德军出现在废墟的窗户上。
谢尔盖还没有举起枪,伊万诺夫就将那名不小心的德军士兵一枪撂倒。
“第五个!”伊万诺夫恶狠狠啐一口,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他的枪柄上已经有四条用匕首刻出的痕迹,每一个痕迹代表一名德军士兵。
谢尔盖羡慕的看一眼伊万诺夫,学着伊万诺夫的样子端起枪,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射击。
可惜谢尔盖还没有找到目标,空中突然传来炮弹划过的呼啸声。
对于炮击希尔盖已经很习惯了,不需要伊万诺夫提醒,谢尔盖就在地上蜷缩成一团,双手抱头紧紧摁住头盔。
这样并不能完全抵御炮击造成的伤害,但可以有效降低,大口径炮弹就不说了,一炮下去方圆百米内不留活口,如果是迫击炮,那还可以赌一把。
希尔盖很幸运,没有被迫击炮直接击中。
旁边有几名俄罗斯士兵就很倒霉,他们直接被迫击炮击中,一声不响死去,随后天空中就有零星的血雨,以及碎石砖屑落下来。
砖屑砸在希尔盖的钢盔上叮当作响,鲜血从钢盔的边缘滴下来,流到谢尔盖的脸上,希尔盖眼前的世界变成血红色。
“小子,受伤没有?”伊万诺夫在大喊。
“没有,我很好——”谢尔盖回应,灰尘灌了满嘴。
“那就赶快撤,我们顶不住德国人的下一波攻击——”伊万诺夫拄着枪站起来,他的伤在腿上,现在又有血迹渗出来。
谢尔盖猫腰拎起枪,没忘记扶一把伊万诺夫。
德国人的步炮协同非常熟练,谢尔盖和伊万诺夫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撤到下一条防线内。
也不是防线,用下一个废墟来形容更合适,这样的废墟在莫斯科到处都是。
让谢尔盖伤心的是,撤到下一个阵地上的同伴只有六个人,在刚刚战斗爆发前,伊万诺夫和谢尔盖所在的阵地上最少有18个人。
离开阵地的时候,谢尔盖听到有同伴正在呼救。
谢尔盖没有停下脚步,战死了算倒霉,受伤了只能听天由命,别说德国人,就算伤兵回到后方,也很难有完善的治疗,药品大家都缺。
所以在前线哀嚎等死,和在后方医院里哀嚎等死都没什么区别。
希尔盖自己也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他的脖子里挂着一个卵式手榴弹,如果谢尔盖因伤无法撤退,那么谢尔盖就会在德国人冲过来的时候拉响它。
第2183章 第一次正面交手
战斗进行的非常残酷,对于德国人和俄罗斯人来说都是。
莫斯科战役刚刚爆发的时候,大胡子发布了一个“关于疏散莫斯科居民”的命令。
这个命令被很多人误以为是俄罗斯即将放弃莫斯科的前兆,命令发布的第一天内,就有779名官员逃离莫斯科,他们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甚至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
这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混乱,很多莫斯科市民也纷纷出逃,离开城市的道路严重堵塞,这一情况直到莫斯科进入围困状态之后才消失。
大胡子没想把莫斯科拱手让给小胡子。
不过也确实做好了莫斯科沦陷的准备。
就在莫斯科战役爆发之前,俄罗斯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
这对俄罗斯的工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军工业,莫斯科保卫战初期,俄罗斯前线部队的弹药供应一度受到严重影响,这个情况直到四个月后才得到部分缓解。
工业转移不可能一蹴而就,工厂的建设,原材料供应的组织,工人的安置,进行工业生产必须的水、电等配套设施的完善都需要时间。
困难需要一一面对,俄罗斯人在濒临绝境的时候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这一点在德国第四集团军的前进速度上体现的很明显。
莫斯科战役爆发的前十天,德国第四集团军向莫斯科市中心推进了10公里。
第二个十天,德国第四集团军只向前推进了2。5公里。
到第三个十天,德国第四集团军的战线,只向前推进了150米。
此时德国第四集团军已经是强弩之末,距离莫斯科最近的德军部队只有八公里。
这八公里成为德军不可逾越的天堑,顽强的俄罗斯人,和冬季的严寒阻止了德国人。
1941年的冬天其实不算冷,最冷的时候通常是第二年的前几个月,1941年11月的莫斯科,平均气温只有零下四度。
对于很多俄罗斯人来说,这个温度甚至都不能冬泳,因为还不够冷。
常年处于寒带的俄罗斯人早就习惯了这种温度,他们的服装也更有利于御寒,即便是同样的服装,俄罗斯人消耗的热量也比德国人更少。
同时俄罗斯人准备的更充分,各种棉衣不用说,就连白色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