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狐朋仙友-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身缙云氏,而他是黄帝玄孙(非长子少昊一系)。

    我要是黄帝,得变成鬼怪去咬司马迁:“小子,你啥意思?合着坏人只能出在我家是吧?”

    而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很多时候所谓的历史其实是某个人拍脑袋想像出来的。

    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亲身经历吧。

    几年前,我和几个初中同学聚会,无意间说起当年学校组织的一场7人制班级对抗足球比赛。

    然后我们几个就为当时谁是上场主力,谁在场下替补争执起来了。

    好家伙,一共6个人凑一起喝酒,不但回忆出5个不同答案,居然还有一个孙子干脆忘了这场足球比赛。

    后来经过多方寻找,总算找到一张比赛结束后所有参赛队员集体合影,这才搞清楚到底谁是上场主力。

    至于当年都有谁在场下替补,已经是无从考证的未解之谜了。

    历史也是这样。

    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动乱与战争,当事者不是参与其中,打得一头是血;就是携家带口四处迁徙躲避。

    那个年代没有战地记者!

    一切都要等战事尘埃落定之后,再由专门负责记录历史的史官找亲历者逐一回忆,再综合所得信息撰写记录。

    这些事后记录就带有很浓重主观色彩了,毕竟史官在战后能找到的基本都是战胜方的亲历者,自然会帮着胜利者说话。

    其实这点还算好的。

    要知道专门负责记录历史的史官,就是周朝人首先设立的,在周之前的古人根本就没有记录历史的概念。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古老的文字,最古老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多年。

    然而国际公认的中国历史,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00年,与最早的甲骨文之间差了700年!

    这算怎么回事?这剩下700多年被谁吃了?

    问题就出在刻写甲骨的商人身上了。

    与周人不同,商人不喜欢记录历史,他们只对占卜感兴趣:“今早起床左眼皮直跳,找巫师占卜为吉兆,果然上午一出门就猎到一头梅花鹿。”

    文字虽然古老,但是商人刻在甲骨之上的基本全是占卜吉凶的卜词,其中可以提取出来佐证历史事件的内容太少,以至于商朝中前期的历史往往流于传说。

    行了,前面罗里吧嗦地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明一件事,即我所采信历史资料的优先级。

    没有文字佐证的传说基本不予采纳,至少也得有本古书白纸黑字的写:“女娲之肠,化为神人,处栗广之野。”

    同一件事,如果有两本书同时记录,那么以正式史书或者《山海经》这样的博物志为准,普通人写得笔记小说基本不予采纳。

    如果两本正式史书(博物志)对同一件事记述有冲突,那么以成书在前时间最接近那件事的为准;比如《山海经》、《左传》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四凶的记载,以时间最早的《山海经》为准。

    这就是我创作小说时采纳资料的标准,凡是认同这点的请继续往下看,不认同的就请点右上角那个小红叉,真没时间跟人抬杠。

    狐朋仙友

 番外 上古洪荒那些事儿(2)

    正式进入正题。

    咱想和诸位交流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人究竟该叫啥。

    部分原因已经在上一章中写了,纣王其实不叫纣王,而叫殷帝辛。

    同样,黄帝也不叫黄帝,这黄帝二字,恰恰是在描述他的外貌:此人喜欢戴一顶有黄色木板装饰的冠冕,可以算作外号的一种。

    现在问题来了,黄帝的本名到底应该叫啥?

    很可惜的是,黄帝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只有周人所着的《周礼》当中提到黄帝姓姬……然而作者本人对此表示有些许怀疑,不能排除周人为拔高自己乱认祖宗,将周王的姓强加给黄帝。

    虽然黄帝没有名,但是黄帝这人却有至少三个‘氏’:轩辕、有熊、与帝鸿。

    也许有人要问:“什么叫‘氏’?”

    人们不是常把‘姓氏名谁’这句话挂在嘴边么?其实在上古时代,‘氏’与‘姓’是并列的。

    打个比方,一个人姓章名三,棣氏,那么他既可以叫章三,也可以叫棣三。

    当然了,自隋唐五代之后,‘氏’就很少出现在中国人的姓名之中。

    这是因为拥有‘氏’的人都是当时一方贵族,手中拥有土地领民甚至军队,或者在朝中身居高位,故而人们用封地或者官职来称呼他。

    比如三国时期魏国重臣司马懿,他的祖上其实不姓司马,而姓祝!

    后来这一家在周朝长期担任三司之一的司马,后人就以司马为‘氏’,在人前以司马某自称,原本的祝姓就渐渐被世人遗忘了。

    (司马:国防部长、司吏:组织部长、司农:财政部长)

    再比如那位木匠祖师鲁班,知道为啥那么多木匠给鲁班烧香上供,也不见祖师爷显回灵么?

    我要是这位祖师,不从神龛上跳下来劈这些烧香上供的徒子徒孙一斧子就算看在师徒情分上了,这鲁班俩字是骂谁呢?

    因为这位木匠祖师是周王的亲戚,也是姬姓贵胄,在鲁国担任主管交通运输的‘公输’(要管运输就离不开马车,因而练就一身木匠本领),所以是姬姓,公输氏,名般,应该称其为‘公输般’。

    叫鲁班不但贬低了这位祖师爷的身份,还把人家的名字给抄错了,他能不生一肚子闷气么?

    (公输般是周天子的亲戚,所有诸侯国都得给面封大官儿,人家随时可以跳槽去别国,不是非得在鲁国一棵树上吊死。)

    闲话到此为止,回头说‘黄帝’。

    因为‘氏’是根据封地职官或者当事人杰出事迹而来,所以‘轩辕’、‘有熊’、与‘帝鸿’都是黄帝的‘氏’,他这人既是有熊氏也是轩辕氏,更是帝鸿氏。

    如果非要三选一,那黄帝最应该是‘有熊氏’。

    首先,黄帝被称为‘轩辕氏’的原因,是他死后被埋进一处名叫轩辕丘的土丘(又叫轩辕坟),这地方具体在哪儿咱就不考证了,反正至少有四个城市都说轩辕坟在他们那儿。

    这‘轩’是马车两侧的木质扶手,而‘辕’是驾车的两根木棍,轩辕二字形容黄帝坟前有很多可以用来制作马车的大树。

    黄帝被埋进轩辕丘里,当然可以叫轩辕氏;而黄帝那把站妖破邪的宝剑,作为陪葬品一起埋入坟墓之中,也可以叫轩辕剑。

    但是人家还活着的时候不能这么叫……这人还没死,咋知道将来埋哪里?

    因此轩辕氏就这样被排除。

    接下来轮到‘帝鸿氏’。

    其实这点也很好排除,因为‘帝鸿氏’是黄帝父亲‘少典’的‘氏’,作为儿子的黄帝当然可以继承老爸的‘氏’。

    然而黄帝担任部落首领时期,其部族快速扩张版图,几乎每一代都有年轻人结伴从部落中独立出去开拓疆域。

    人家都脱离老爸独立了,自然不会再继承老爸的‘氏’。

    就比如黄帝出身‘帝鸿氏’,发展壮大以后自称‘有熊氏’(哥们家里趁熊!),而黄帝的长子自称‘少昊氏’,次子‘玄嚣氏’;下一代,长孙‘颛顼氏’,次孙‘高辛’氏;再下一代曾孙‘帝喾氏’,‘缙云氏’等等。

    在黄帝之后二百年中,从有熊部落中,分离出至少二十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大型部落,所以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往前倒推四千年,咱们都是打一枝儿来的。

    好,有关‘氏’的内容就写到这里为止,接下来讲讲为啥当时的人们为啥那么热衷分家。

    其实道理很简单,原始社会改造自然能力差,人口一多,东西就不够吃了,只能委派部落里冲劲最足的年轻人合伙去别的地方闯荡。

    作为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人,肯定很难理解古人的苦衷。

    要知道,不但家禽牲畜,甚至所能见到每一种农作物,包括且不限于粮食水果蔬菜,都是经过人类上万年驯化改良后,才具备现如今的品相。

    今天的青海省还能找到一种品相相当低劣的野燕麦,不但麦穗颗粒极小,而且口感十分粗粝,亩产量只有三四十斤!

    根据科学家基因溯源,这种野燕麦正是如今遍布中国北方高产小麦的同宗祖先!

    除了生命力顽强、可与其它野草抢夺水肥及生存空间之外,这种野燕麦一无是,然而这才是上古时代最受欢迎的农作物。

    除了抢在开春草绿之前放一把火烧掉地里的野草外加刨个浅坑掩埋种子植物,当时的人类无力给作物提供更多帮助,遑论浇灌锄草治虫施肥之类。

    多说一句,用来刨地挖坑的农具称作‘梠’,是一种铲头类似‘凹’字的方头铲,也是神农炎帝的专利发明之一。

    言归正传,虽然上古时代的作物种植水平很成问题亩产很低,好在当时的人口密度远低于现代,再加上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只需操劳一时,因此当时的人类还是有能力开垦更多的耕地。

    如此一来,初步站稳脚跟人类就把目光投向远方那些地图迷雾尚未被探开的未知区域。

    不,你想多了。

    此时的人类还没有改造森林荒漠高山沼泽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他们看中的仅仅是分布在河川两侧的狭窄平原。

    昼夜奔流的河水从上游给下游平原带来大量富含矿物成份以及腐殖质的优质土壤,再加上临近河水便于灌溉的有利因素,一个人类部落很快就将宿营地附近(一天内能往返)所有能够开垦的土地全都开垦完毕(刀耕火种式的开垦,不是现代农业中的精耕)。

    到了这一步,该部落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已所剩无几。

    面对日益膨胀的部落人口,派一部分部落成员往更远方迁徙就成了必然趋势。这就是黄帝的有熊部落后来会分化成十几个着名大部落的根本原因。

    毕竟黄帝本人实在是太能打了,每次与外部落或者妖兽的战争结束,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外部落成员因仰慕黄帝的武艺而诚心加入有熊部落。

    因此有熊部落不但是当时几大人类部落中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部落,还是部落成员统合程度最差的部落。

    那些新加入有熊部落的外族成员只敬服黄帝一人,对其他有熊部落成员不感冒;而这势必将加剧有熊部落的分裂。

    唯一的好消息是当时有太多能威胁到一个人类部落生存的危险因素存在,就算今后不再是一家人,也没必要翻脸动手。

    因此有熊部落虽在部落成员的内讧下分裂,这些分离出来的几个新部落之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械斗,总体还算和平分手。

    狐朋仙友

 番外 上古洪荒那些事儿(3)

    终于轮到最后一个也是内容最繁杂的一个话题:古籍上记载上古时代那些不可思议的奇妙发明都是真的吗?

    显然不全是。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黄帝与蚩尤在逐鹿决战之时,蚩尤曾作法招来一场大雾,将黄帝率领的军队困在迷雾之中。

    发觉部下士气低糜的黄帝立即动手制作了一个乘载木人指示方向的指南车,由此得以辨明方向的黄帝军队士气大振,一口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