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诸天一道-第3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中士子一听这八个字,纷纷细细咀嚼这八个字。
片刻后,有士子站起来回道:“先生此句,并不难理解。”
“无非是在说人做事要尽力而为,不过,成与不成,便全看天意了。”
叶千秋闻言,朝着四周看去,笑道:“还有没有人,有其他的看法?”
这时,只见坐在林中许久不言的李斯站了起来。
只见李斯朝着叶千秋微微一躬,然后朗声道:“斯以为,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人谋。”
“唯有人谋在前,天成在后,方才有成。”
“若无人谋,岂有天成?”
林中一众士子闻言,尽数皆是眼中一亮。
吕不韦和蔡泽听到李斯此言,亦是对视一眼。
李斯不愧是论战大才荀子门生。
一句,若无人谋,岂有天成。
已经是在说人道与天道之间,人道好像更重要一点。
叶千秋听到李斯之言,笑着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里的人即为人道,而天,即天地之道。”
“李斯说,若无人谋,岂有天成。”
“然则,我却是要说,人谋与不谋,天成依旧存在。”
“人谋的作用,在于人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天。”
“天命不等于同宿命。”
“人道可变,天道难易。”
叶千秋的朗声之言,落在林中士子的耳中,令人震耳欲聋。
一句“人道可变,天道难易”让一众士子都仿佛听到了浩渺的道音。
吕不韦听到此言,亦是微微一叹,不禁想起了他这一生。
林中的问答还在继续。
太玄学宫里的微风,吹拂的更远了。
随之而去的是太玄子越发高涨的声名。
……
叶千秋在太玄学宫讲道之后的第三日。
秦国的朝堂之上,发生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嬴政亲政以来的第一次大朝会上。
长史王绾宣示了朝会三题。
其一,廷尉归总禀报嫪毐谋逆罪结案情形。
其二,议决国正监请整肃吏治之事。
其三,议决秦国要塞大将换防之事。
这头一件议题就直接导致了文信侯吕不韦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朝着嬴政请辞相邦一位。
廷尉当朝宣布了吕不韦涉嫪毐罪案,既违国法,又违背臣德,使秦国蒙羞大乱。
垂垂老矣的吕不韦艰难站了起来,对着秦王嬴政深深一躬,又对着殿中大臣们深深一躬,没有再多言,直接出殿而去。
吕不韦的丞相之位,终因嫪毐一案,被罢黜。
文信侯的爵位还保留,吕不韦可以到洛阳封地去安享晚年。
而吕不韦罢相之后的第三天,嬴政下诏昌平君芈启为秦国新任相邦。
在嬴政亲政,执掌秦国之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秦国的朝堂之上,终于再也没有了吕不韦的一席之地。
这一日,叶千秋来到了章台宫,和嬴政告别。
章台宫,中央主殿之中。
嬴政听闻叶千秋要离开咸阳,前往东方六国游历,倒也没有多加挽留叶千秋。
眼下,叶千秋在咸阳也无事。
嬴政虽然加封叶千秋为公子扶苏太傅,但公子扶苏年纪尚幼,还不到开启蒙学之时。
叶千秋留在咸阳,倒不如四处走走看看。
嬴政一心想着完成天下一统之大业。
反倒是多加叮嘱叶千秋。
“先生此去燕赵之地游历,可暗中查访燕赵之事。”
“罗网这把凶器若是不能完全掌控在寡人的手里,寡人心中不安。”
“寡人亲政之后,灭六国之事,便要提上日程。”
“还请先生在东方六国游历之时,多多留意六国动向。”
“待先生回归咸阳之时,寡人再向先生请教。”
叶千秋闻言,微微颔首,和嬴政又说了一会儿话,便直接离开了章台宫。
刚出宫门,便碰到了昌平君芈启的车架。
芈启的老仆将叶千秋请上了车。
车架之中。
芈启端坐,朝着叶千秋拱手笑道:“此番芈启能登上相邦之位,还全靠先生在王上面前为芈启美言。”
“先生请受芈启一拜。”
说着,便朝着叶千秋躬身拱手。
叶千秋摆了摆手,道:“昌平君无须客气。”
“昌平君是国之大才,昌平君为相,秦国当政通人和。”
芈启道:“听闻先生要离秦,前往东方六国游历,不如,明日到芈启府上,我为先生送行。”
叶千秋笑道:“不必麻烦了,昌平君。”
“待我归来之时,再到府上一坐。”
芈启闻言,微微颔首,道:“如此,芈启便等先生早日归来了。”
叶千秋和芈启在车架之中商谈一会儿,然后便下了车,信步离去。
待叶千秋走的不见了踪迹,芈启才掀起车架上的帘子,和车外的老仆说道:“立刻给田光和燕丹传信,就说太玄子将前往燕地。”
“让他们早做准备。”
老仆闻言,顿时颔首,消失在了车架前。
……
第33章 离秦而去邯郸孟秋
暮色降临之时,一行车马已经驶至了咸阳城的城门前。
车架之上,叶千秋和纲成君蔡泽听得外面人声鼎沸。
叶千秋让在外驱车的逍遥子停车,叶千秋和蔡泽掀起车帘子,看着城门口,一大堆咸阳百姓正围在城门前,看着挂在城门前的一副告书。
有识字的士子朗声念道:“秦王诏曰,自先祖孝公变法以来,如嫪毐之徒以阉宦之身得入宫闱,以至封侯、摄政、以假父名号乱国害民,前所未闻!”
“嫪毐之乱,为秦国法耻!”
“……”
“今寡人亲政,明告朝野,举凡国政,有法者依法,无法者依例。”
“无法无例者听上裁夺。”
“国府郡县,臣工吏员,但擅自枉法宽严者,依法论罪!”
只听得在城门口围观的秦人们,个个议论纷纷,四处奔走相告。
片刻后,叶千秋和蔡泽将帘子给放下,让逍遥子驱车马而去,朝着咸阳城外行去。
“老夫不得不承认,王上英明,杀伐果断,自王上亲政以来,短短荀月时间,便已经将秦国朝堂给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了。”
蔡泽坐在车架上,一张老脸上满是风尘之意,颇为感慨的说道。
叶千秋闻言,微微颔首,道:“这一张告朝野上下臣民之诏书,一个字不责及百姓,只斥责那些坏法坏事的官吏。”
“此诏书一出,百姓也要胜赞王上之圣明了。”
“这两年,嫪毐乱政之举,终究是给秦国朝堂上下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此诏书之后,只要王上亲改吏治,秦国上下,很快便会扫浊气于一空。”
蔡泽微微颔首,道:“确实如此。”
……
咸阳城外,三十里处,有一座凉亭。
吕不韦的车架正在这里等候着叶千秋和蔡泽。
不消一会儿。
逍遥子驾着车马从远处的官道上行来,与吕不韦的车架在此汇合。
叶千秋和蔡泽下了车,吕不韦也下了车。
三人坐于凉亭之下。
蔡泽好奇的看着左右,片刻后,感慨道:“真是人走茶凉啊。”
“文信侯虽然被罢相,但文信侯在秦国主政多年。”
“如今,却是连一个来送文信侯的人也没有。”
吕不韦却是朝着蔡泽笑道:“纲成君,此言差矣。”
“老夫主政大秦多年,自问还是有些人脉的。”
“只是,老夫特意嘱咐了旁人,不要前来相送。”
“且离开时,又小心翼翼,知道者不多,故此无人来送。”
蔡泽闻言,疑惑道:“哦?这是何故?”
吕不韦却是朝着蔡泽说道:“此番不韦离开咸阳前往洛阳封地,如此小心行事,不敢惊动旁人,还要多谢太玄先生提点。”
叶千秋笑道:“文信侯客气。”
蔡泽听了,有些疑惑的看着叶千秋道:“太玄先生,这是为何?”
叶千秋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文信侯此番罢相离咸阳而去,若是引得朝中众人相送,恐怕会掀起六国之人的不轨之心。”
“以文信侯之威望,六国之人若是知晓文信侯具体离开咸阳的时候,你说他们会不会在洛阳专程等候文信侯,邀请文信侯前往他国为政。”
“文信侯主政秦国十余载,在秦国所做的大事,可是天下共睹。”
“以文信侯之才,若是前往其他六国之间的任何一国,定然也能有所一番作为。”
蔡泽闻言,更是疑惑,道:“文信侯罢相,返回封地洛阳,若是六国之人相邀,倒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只是,文信侯一心在秦,岂会和东方六国之人苟合。”
“文信侯定然会拒绝他们。”
“文信侯以为,老夫所言,是否有理?”
蔡泽看向吕不韦。
吕不韦微微一笑,道:“纲成君,所言有理。”
“天下之大,七国之间,唯秦国,可让不韦一展身手。”
“其余六国,皆入不得不韦眼中。”
蔡泽道:“既然如此,文信侯为何听从太玄先生之建议,如此低调离开咸阳。”
吕不韦笑道:“纲成君,还是让太玄先生给你解释好一些。”
蔡泽又看向叶千秋,叶千秋淡淡一笑,道:“文信侯虽然一心在秦,但是如果六国闹出来的动静很大,传到了王上的耳中。”
“让王上该如何想?”
“这世上的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纵使王上对文信侯没有疑虑,也定会让文信侯迁徙封地。”
“以文信侯对秦国之心,到时候,定然会陷入左右为难之势。”
“文信侯要想安度晚年,只有低调低调再低调。”
“前往洛阳之后,能不见外客,就不见外客,深居简出,方才是生存之法。”
蔡泽闻言,在一旁久久不言,良久之后,蔡泽朝着叶千秋道:“先生对人心之把握,真是令老夫佩服。”
“只是,如此这般,于文信侯而言,是不是太过……”
蔡泽看向吕不韦。
他和吕不韦是多年至交好友,当年吕不韦入秦,为嬴子楚之事奔走。
那时,蔡泽还是秦国相邦,二人在那时,便已经产生了交集。
后来,蔡泽辞去相位,甘愿为吕不韦之下,助吕不韦成事。
如今,二人纷纷离开咸阳。
吕不韦荣耀十数载,如今,老了,老了,却是更要如履薄冰了。
蔡泽唏嘘短叹,只想着人活一世,有着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
此时,吕不韦却是笑着说道:“纲成君无须为我担忧,一切皆有天数。”
“我吕不韦此生足矣。”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当年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入秦。”
“大丈夫生于世间,自然当一展胸中抱负。”
“比起商君、吴起等人,我吕不韦的结局已经不错了。”
蔡泽闻言,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吕不韦招手,让仆从将酒拿来,三人饮了三杯之后,上了车架,朝着函谷古道缓缓行去。
此时,夕阳西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