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纳米崛起-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广寒宫基地目前驻扎7名宇航员,人均67立方米;前哨1只有2名宇航员,人均18。6立方米。
双方在生活质量上,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前哨1连洗澡都无法进行,要不是霍克和韦德可以利用实验舱,作为临时的休息室,生活将更加困难。
只是NASA也非常无奈,不是他们不想配备完善的生活设施,而是经济不允许,加上有两枚新土星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失败了,导致本来规划115吨8舱的设计,最后缺失了两个舱。
而接下来,下一批太空舱是计划在今年九月份发射过来的。
但是霍克和韦德却有些担忧,他们的补给只能维持136天左右,万一九月份的支援发射失败,那只能等十月份或者十一月份。
俩人只能在心里祈祷,希望一切顺利,他们可不想饿死在月球。
月球生活这个节目播完,接下来便是“月球前沿”,这个节目主要是讲一些实验和规划之类的。
当然,既然作为电视节目播出,那内容肯定是经过审核筛选的,不会有技术泄密的情况。
比如现在正在播放的虹湾地质勘探,这种项目前哨1也在做,双方的发现大同小异。
不过前哨1并没有携带大型钻探设备,只能采集地面的月壤、月岩,不像广寒宫基地,可以钻探到地下几百米。
节目上。
石克己指着一排排地层样品,给观众介绍着虹湾地表到地下240米的具体情况。
“我们在一号钻孔的位置,发现在地下5米~27米的岩土层中,存在含量大约1。3%~4。2%的冰晶,这说明月球的地下岩层中,存在一层类冻土层。”
石克己继续说道:“而在地下56米~84米的岩层中,则发现了微量的液态水。”
通过地质勘探,广寒宫基地进一步了解虹湾地下的情况。
“而在地下132~186米的地层中,我们发现了液态水层的存在,这些地下水的丰度和我们预期的计算差距不大。”
看到石克己拿起一瓶月球地下水,霍克羡慕的说道:“他们以后不需要从蓝星运输水过来了,差距越来越大了,我们真的有翻盘的机会吗?”
“谁知道呢?这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反正那些老爷们,是不会轻易认输的。”韦德摊摊手回道。
霍克也一脸郁闷,拿出平板电脑将一些数据记录下来,好作为未来钻探的参考。
时间一点点过去,俩人看了一个科幻短片后,便钻进睡袋里面开始休息了。
另一边。
广寒宫基地中。
石克己和另一名宇航员,正驾驶着电动越野车,慢吞吞勘探着基地周围,此时俩人已经距离基地有12公里远。
这是俩人第八次进行地表勘探,平均每个月进行一到两次的地表勘探,目前他们已经测绘了基地半径12~26公里的区域。
虽然有地质遥感卫星,但遥感卫星也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还需要人工辅助勘探。
电动越野车的探照灯,照射着前方的地面,虽然月海以平原为主,却不代表地形是平坦的。
沙丘、沟壑、小型陨石坑随处可见,而且这里有非常危险的流沙区。
流沙区形成的原因,是地下有裂缝,而表面被月壤覆盖,看上去和普通的地面差不多,一旦在上面经过的车辆,重量超过了流沙的承载力,就可能出现突然的地陷。
之前石克己,就在第六次地表勘探中,出现了电动越野车经过流沙区的时候,直接陷下去的情况。
幸好当越野车上有紧急弹射系统,将俩人成功弹射出来,最凭借月球的低重力和外骨骼宇航服的助推器,一点点返回地面。
显然损失了一辆越野车,不过俩人总算是有惊无险。
事后重新勘探那个流沙区,石克己为自己捏了一把汗,这个流沙区距离距离有18。4公里左右,是一条地下断层形成的空洞,最深的位置有53米,平均深度27米。
不过因祸得福,他们发现这个地层中,有一条少见的铅锌矿,虽然勘探后,储量只有1。1~1。5万吨铅、0。2~0。4万吨锌。
但铅锌矿在月球上,属于比较少见的矿物,因为铅锌属于挥发性元素,而月球地表的岩层中,缺乏挥发性元素、亲铁元素、碱金属,而富集难熔元素。
所谓的挥发性元素,是指铷、铅、铋、砷、汞、铜、镉、钡之类;而亲铁元素,则是指金、银、铂之类。
这些元素在月球表面岩土层中,是属于比较稀少的贫元素。
而难熔元素,则是指钍、钴、铬和稀土元素,这些元素在月球表面的相对丰度比较高,属于富元素。
这个无意间发现的铅锌矿,是因为月球地壳运动的褶皱隆起,加上回来陨石撞击形成虹湾后,让这一处小矿脉出现地表岩层中。
铅锌矿对于月球基地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防辐射上,铅合金板是最后合适的材料。
目前蓝星的月球材料研究所已经在设计一个加工舱,转变用泡沫硅钢作为骨架,然后压入铅料,形成复合板材。
之所以要布置铅板,主要是为了防护太阳风、中子流、质子流之类。
虽然广寒宫基地有磁笼保护系统,但作为一个处于危险环境的基地,最好不要将筹码下在单一的系统中。
万一磁笼保护系统出现问题,又刚好遇到太阳风暴,那基地的很多设备都可能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NASA的前哨1基地的太空舱会重量超重,因为他们在外壳加上一层铅板,增强太空舱抗太阳风暴的能力。
而艺高人胆大的广寒宫基地,则采用了磁笼方案,本身的太空舱壳体,厚度被削到只剩下0。3~0。8厘米左右。
当然,如果没有找到铅锌矿,其实航天局也有一个备用方案,那就是舱体覆土方案。
用月壤覆盖在太空舱表面,形成一层防护层。
第五百九十六章 月球(七)
石克己和队友李建先一路上,驾驶着电动越野车小心翼翼地前进,这一次勘探任务,俩人还是有一些任务的。
除了勘探基地周围的地质情况,还有寻找富矿脉的任务。
月球的夜晚,和蓝星有很大的区别。
在月球上,夜晚大约是15个蓝星日,也就是说月球的“一天”,其实是30个蓝星日。
这对应月球的公转时间,因为潮汐锁定的原因,月球正面几乎被恒定,只能面向蓝星。
而太阳照射的区域,就会因为月球的公转,出现月盈月亏的现象,这里的月球公转是指月球对蓝星公转,类似于蓝星对太阳公转。
其实,如果按照精密的计算,月球上黑夜的时间,要略长于白天,因为月球会被蓝星遮掩,即月食现象。
月食现象让月球的黑夜时间,出现略长于白天的时间。
此时石克己、李建先俩人将在一片漆黑的月海旷野中,度过长久的月夜。
之所以选择月夜时期,外出勘探地质,主要是为了安全,毕竟月白时期正是直面太阳照射的时候,要知道月球的地磁比较弱小,基本是近乎于无的状态。
没有强大的地磁,就无法形成磁笼保护场,太阳风暴和带电粒子流,可以肆无忌惮的长驱直入。
这也是月壤中,那些氢、氦、氮、碳原子的主要来源。
科考使用的小型电动越野车,无法安装笨重的人造磁笼系统,只能使用0。15厘米厚度的复合铅板,用于抵抗太阳风暴和带电粒子。
但是如果遇到灾害等级10以上的太阳风暴,小型设备很容易被太阳风暴干扰,甚至出现电子设备损伤、报废、危及宇航员生命的情况。
太阳风暴的灾害等级,是航天局仿造台风等级设立的,一共划分为0~16级。
通常情况下,没有星球原生磁笼保护的月球,太阳风暴强度在4~8级左右,偶尔出现9~11级。
而12~13级那是蓝星都会受到影响的强度,14级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强度,15~16级已经可以危及整个蓝星生态圈,甚至毁灭蓝星生态,是仅次于太阳氦闪的可怕灾难。
为了保护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越野车上的铅复合板并不是百分百保险,而加大铅复合板的厚度,又会导致越野车重量上升,失去原来的性价比。
思来想去,航天局还是做了一个折中的安排,就是尽量在月夜时期外出,当一群夜猫子。
电动越野车的外形和装甲车差不多,就是多了两个卫星通信锅,而且比例比装甲车大了一圈。
之所以要放大比例,主要是因为宇航员的外骨骼宇航服,比老式的舱外宇航服大了一圈。
在走走停停中,俩人在第三天,来到距离广寒宫基地42公里的区域。
周围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漆黑,以及在探照灯下,仅有的一片清晰土地。
石克己停下车,打开随身携带的特制平板,越野车可以直接连接通信卫星,实现高速高通量的卫星通信。
打开平板,先定位此地的详细位置,然后调出地质遥感卫星的探测数据库。
石克己停下来仔细勘探的位置,自然不是随随便便挑选的,而是有事先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
“克己,探测到氡222的逸出。”李建先通过短波通信系统说道。
“看来我们到了目的地。”石克己说完,又和蟾宫空间站联系,让对方调动一颗地质遥感卫星,配合自己的勘探工作。
从此时的即时遥感地质数据来看,俩人脚下的这一片区域,温度略微高于普通月海。
特别是在月夜时期,没有太阳照射的情况下,月球表面的温度是零下183摄氏度。
而脚下这一片区域,则呈现出一个同心圆式的温度渐变层,从外层的负183摄氏度,到核心的负27摄氏度,有非常明显的分界线。
这一片区域的半径,大约在2。3~2。5公里左右。
而刚才李建先探测到的氡222,是一种标志性的元素,因为一般来说,氡222是通过铀衰变而来的,而且氡222的半衰期非常短,只有3。7天左右。
因此,氡222一般被视为地下岩浆活动的标志性物质,发现氡222即可以基本确定,该区域存在火山活动。
其实月球的火山活动,虽然在三十多亿年前大规模停歇了,却不代表完全死寂了。
至少在蟾宫空间站和全面的月球卫星系统建立后,遥感卫星就检测到736处区域,出现了2417次瞬变事件。
所谓的瞬变事件,即:局部月面模糊、颜色变化(发出红外光)和亮度变化。
这些瞬变事件,大多集中在地层结构脆弱的环形山边缘。
而石克己俩人此时的位置,看似一片坦途,实际上这里是当年虹湾形成过程中,和雨海互相交错的位置,典型的隐性环形山边缘区。
显然这里是一处地下岩浆的“火喷泉”,虽然之前只在这里检测到两次瞬变事件,一次1。7秒、一次2。4秒,但是这里检测到氡222,以及明显的地面温度同心圆层,都证明这里是一个“火喷泉”。
俩人过来这里勘探,目的并不单纯只是看看。
因为月球基地要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能源问题。
现阶段,可控核聚变发电站的体积庞大,而且还是没有摆脱烧开水的限制,要应用在月球基地中,还明显不成熟。
至于太阳能发电站,倒是可以考虑一下,只是太阳能电池板在月球上,要面临几个大问题。
一是月尘的静电吸附,这个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