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纳米崛起-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风航天城的扩大总装配车间,修建3号、4号发射位,就是加大航天投入的一种体现。
  而西昌卫星城、文昌卫星城,也陆续在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
  抢占月球和火星,成为了目前航天任务的核心,而太空长期生存技术、人造拟生态环境技术、人造重力技术、防辐射技术,则是航天领域的重点配套技术。
  观景台上,除了张先生和一众候选人,其他独立观景台上,还有国内外媒体的记者、国内的观众、企业员工,以及两百多名境外游客。
  所有人都利用观景台的固定望远镜,静静地等待着发射。
  总装配车间的三区,目前正在组装着另一枚长12运载火箭。
  刚刚担任总工程师的薛思强,正和黄修远在观看运载火箭的装配,只是现场的情况有些奇怪。
  因为黄修远的本体,其实并不在这边,而是在汕美城区,他是通过网络,出现在东风航天城的。
  一台小型多足机甲改造的机器人,作为他的机器人替身,这台多足机甲配备了一个可旋转显示屏,以及四条机械臂。
  “修远,这一枚长12,采用了最新的改进设计,以及新材料。”
  多足机甲的喇叭,发出黄修远的声音:“这就是可重复利用的芯一级吗?”
  薛思强拿着话筒回道:“是的,之前虽然我们可以回收芯一级,但仅限于回收,并不能重复利用,这一款改进型的长12,芯一级可以重复利用。”
  “目前可以回收利用几次左右?”
  “在地面的测试中,芯一级可以重复承受18~20次的发射,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的使用上限,设定在15次。”
  在千里之外的黄修远,坐在椅子上,看着监控传过来的即时画面,他手指轻转着圆珠笔。
  又转过头看了看另一高显示器,上面是改进版的长12成本评估。
  由于技术的进步,老版本的长12,整体成本是9200万一枚(不含航天设备和物资),平均每吨有效载荷的成本,大约是176万,即每公斤1760元。
  这是目前全球众多运载火箭中,运输成本最低的一款。
  比起西洲航天局的运载火箭,在近地轨道上每公斤的运输成本,达到了1万米元,堪称全球最贵。
  然后就是露西亚的7400米元每公斤、东瀛的7000米元每公斤、天竺的3500米元每公斤。
  而刚刚进入研发阶段的猎鹰运载火箭,号称可以做到每公斤1500~2400米元。
  显然在载荷比、单位成本上,高能燃料带来的加成,和一众同行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毕竟每公斤1760华元,从相当于301米元,除非国外同行的运载火箭,也拥有差不多的高能燃料,不然可重复利用的猎鹰运载火箭,就是他们成本的底线。
  哪怕马斯克愿意赔本赚吆喝,猎鹰运载火箭的运输成本,最多压到800米元每公斤左右,前提是可以回收10次以上。
  如果说老版本的长12,是华国航天领域的小试牛刀,那新版本的长12,就是该款运载火箭的新高峰。
  虽然为了实现重复利用,长12的造价提升到1。24亿一枚,但是每成功回收一次芯一级,就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的成本。
  从长12各部分的造价上来看,芯一级造价是7600万左右,如果成功回收一次,就意味着成本剩下二分之一。
  成功回收10次,成本就是十分之一。
  而且新版本的长12,有效载荷又小幅度提升了一些,达到了54。3吨左右。
  这种成本优势,有利于国内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比对手更加的游刃有余。
  想想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对手的发射成本,至少是长12的三倍以上。
  这意味着,同样的发射规模下,我方只需要付出三分之一以下的成本;而在同样的投资规模下,我方则可以发射至少三倍于对手的航天器。
  如果是西洲联盟的运载火箭,那坑爹的成本,就足以活生生将他们自己拖垮。
  因此在目前的航天竞赛中,黄修远最不担心的对手,就是西洲航天局,他们内部的扯皮,高昂的成本,就直接第一个出局了。
  反倒是露西亚和天竺,如果给他们补上短板,还真有可能追赶上猎鹰,将运输成本压下来。
  不过他们仍然不是长12的对手,双方真的不在一个量级上,如果未来的超级运载火箭完成,双方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黄修远通过多足机甲,在总装配车间逛了一圈,然后向薛思强问道:“月球探索计划安排得如何?”
  “下个月,我们打算发射三颗中继卫星,作为月球探索的前哨,之前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并不是专业设计的探测器,使用寿命最多坚持到明年,新卫星必须及时跟上。”
  听到薛思强的回答,黄修远思考了一会,建议道:“其实我们可以先搭建一个高轨道的空间站,作为日后登月的辅助空间站使用。”
  薛思强摇了摇头,无奈的回道:“这个想法,其实我也思考过,只是暂时经费预算有限,再造一个高轨道空间站,压力有些大。”
  “不如这样吧!高管道空间站由我的雄鹰航天负责搭建,反正我这边需要做一些太空的科研。”
  薛思强一愣,提醒道:“修远,你确定?这不是开玩笑的,可能几百亿都不一定够用。”
  “放心!我心里有分寸。”
  “既然如此,那就提前祝贺你们成功。”
  俩人在聊天的时候,这一次发射任务,也进入了倒计时中。
第四百一十章 换班
  “倒计时10……8……6……发射!”
  二号发射位上,长12运载火箭的发动机喷口,瞬间喷吐出淡红色火焰,磅礴的化学能产生几千吨的推力,运载火箭腾空而起。
  发射塔底部的散热水池,满满一池子水,被瞬间蒸发干净。
  观景台上。
  目不转睛的游客和记者,有人欢呼尖叫、有人目瞪口呆、有人拍照摄影。
  在汕美的黄修远,也通过多足机甲的摄像头,观看着现场直播,他和薛思强此时在总控制中心里面,甚至可以观察到太空舱里面的情况。
  超强加速度下,宇航员被牢牢地固定在驾驶舱的座位上,重力过载的压迫,让俩人的表情有些扭曲。
  队长聂长风强忍着过载压迫,紧盯着眼前的仪表盘,手更是捏着紧急弹出拉杆。
  由于有效载荷的提升,长12运载火箭的配套太空舱,拥有更多的设计余地,因此配备了紧急逃生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可以将驾驶舱直接弹出。
  运载火箭经过飞行姿势调整后,突破黑障区后,在卡门线附近将整流罩卸下。
  经过二十多分钟的飞行,芯一级在407公里处分离,随即芯一级启动辅助喷口,调整飞行姿势后,重新绕轨道向大气层返回。
  而芯二级则带着物资舱、驾驶舱、辅助舱,向450公里轨道的天宫空间站绕飞过去。
  有多次发射经验的地面总控制中心,分别控制着芯一级返回大气层,同时控制芯二级前往空间站。
  而在这个过程中,两名宇航员也开始行动起来,度过最危险的大气层阶段后,他们需要尽快恢复身体的正常,然后接过一部分控制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天空中。
  万里无云的东风航天城,向东38公里左右,这里有一个半径5公里的航天器着陆区域。
  燃料富余的芯一级,调整好进入大气层的方向后,便开始向大气层飞行,芯一级的着陆方式,是垂直降落。
  发动机的燃料,主要用于飞行姿势控制,以及缓冲降落速度。
  地面总控制中心内。
  “高度8000米。”
  “第三次缓冲反推。”
  芯一级的主发动机,小功率向下喷吐着火焰,瞬间芯一级的坠落速度猛然一停,又缓缓下降,逐步加速起来。
  “高度4000米。”
  “第四次缓冲反推。”
  连续缓冲反推了6次,芯一级最后以每秒3米左右的速度,竖立着在地面着陆,当芯一级的底部距离地面6米左右,四个着陆缓冲支架瞬间弹出,稳稳的扎在地面上,主发动机喷口的火焰熄灭。
  而芯一级剩下的燃料,瞬间被注入一股凝结阻燃剂,这种技术来源于刘欣的“煤层自燃治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燃料的浪费。
  在着陆场附近驻扎的工作人员,从地下掩体中出来,开着皮卡车向芯一级的行驶过去。
  虽然这个芯一级,只能拉回去拆解,但上面的材料,有非常多稀有元素,以及需要分析发动机的情况,回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快芯一级就被吊上专门的运输车,运输回去基地。
  在近地轨道上。
  芯二级逐渐环绕着轨道,在抵达452公里的近地轨道后,聂长风和队员何振,开始接过主控制权。
  在地面和空间站的配合下,和空间站完成了同步飞行。
  “对接开始。”
  聂长风说完,小心翼翼地操控着辅助发动机,将对接舱对准空间站的对接交通舱。
  一旁的何振,则表情严肃地盯着数据,以及显示器上的对接三维立体模拟图层,如果对接失败,他要及时补救,将飞船和空间站快速分开。
  空间站和飞船上的各种监控设备,时刻监控着两者的数据,确保不会出现最坏的情况。
  在调整好飞船和空间站的方位后,聂长风果断启动对接。
  有惊无险,飞船的对接舱和空间站的对接舱,稳稳的连接在一起。
  随即两个对接舱的扣爪自动扣住彼此,四根连接杆从空间站的对接舱伸出,插入飞船的对接舱中,自动卡锁系统将连接杆锁定。
  “天宫,天宫,这里是神舟,已完成对接。”
  “收到,现在进行气密性测试。”
  安全对接后,并不代表万事大吉了,还需要进行气密性测试,确保对接部位不会漏气。
  经过半个小时的气密性测试,对接部位没有出现漏气现象。
  “神舟,神舟,这里是天宫,气密性测试通过,准许作业。”
  “收到。”
  驻站宇航员黄胜天,穿着宇航服打开了对接舱的两道气密闸门,来到神舟9号的对接舱。
  对接舱里面塞满了各种物资,他将补给的食物和燃料,先搬运到空间站的仓库里面。
  然后是各种实验器材、空间站新舱室的零配件,这一次运送上来的物资中,有两个三个新的太空舱。
  这些太空舱的零配件,需要宇航员自己动手组装起来,这也是第一次尝试在外太空拼装太空舱。
  以前的太空舱,都是从地面整体组装好,发射到轨道上的。
  整体发射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在太空拼接,减少了很多麻烦;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整体发射的体积臃肿,不利于载荷比的提升。
  采用零件拼装,可以有效降低飞船的体积。
  这一次只是一个尝试,看看模块化设计的太空舱,在太空组装的情况,是否存在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当黄胜天搬出一条通道后,聂长风、何振终于可以从驾驶舱中,进入空间站了。
  有了两个生力军的加入,很快众人就将东西搬运到空间站内。
  四名宇航员开始交接,聂长风、何振将接替黄胜天、陈作文,成为驻站宇航员。
  在空间站驻守了302天的黄胜天、陈作文,则准备搭乘神舟9号驾驶舱,返回阔别已久的地面。
  空间站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