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茁壮的草根-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宁向东笑道:“刚才那种用土豆做的不烂子我百吃不厌,用槐花和榆钱儿做的不爱吃,不过我不敢多吃辣子,所以就少回了几碗。”

    耕夫一听宁向东提到辣子,心坏了,因为鹅关的羊油辣子实在太香了,而且只有一点微微的辣,他刚才可没少吃。

    宁向东看到耕夫的样子,嘿嘿一笑,料事如神的道:“虽然吃着不辣,但是谷道门还是消受不了,明早晨如厕的时候就有充分体验了。”

    几人边边行,很快来到城隍庙,并未忙着进门,而是围着院子绕行了一周。

    文物局的两名同志没有参加过多年前的勘察工作,这次也是第一次看到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庙,不过他俩临行前,在单位也做了不少功课,此时看到建筑物除了自然风化的痕迹,并没有太多损伤,对鹅关村的保护工作也很满意,殊不知村里根本没怎么保护过,全是因为蔡义和住在这里,时时勤于照看的缘故,据老蔡讲,光是田鼠洞也不知毁过多少个。

    进了门,大家便一眼看到西侧倒塌的廊坊,风吹雨淋几乎成了土堆,上面还零星插着几根破木条。

    耕夫过去拔出来看了看,只见木质因长年水土侵蚀已经接近酥烂,不禁心疼的摇摇头:“不堪用了……”

    这时蔡义和听到院子的响动,从东廊坊走出来,看到耕夫时不觉愣怔了半,迟疑的道:“你是……老鲁?”

    耕夫的俗名多少年没有人叫过了,即使知道的人也不会这么叫,此刻在深山庙中竟然遇到故人,绕是他这一生极富传奇,也不禁呆了。

    “你是……蔡横舟……”耕夫凝神打量,脑中电光石火般一闪,想到一个人。

    “错了,我是蔡义和。”老蔡微笑的望着耕夫:“除了白发,一点没变。”

    耕夫心潮起伏,想起当年与蔡横舟在西泠相遇时,因他名字中横舟两字受到启发,才给自己起了个不羁的名号。

    “野渡无人舟自横,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憩所……”

    “呵呵,野人奏曝,如今依旧吗?”老蔡含笑点头。

    “怕是改不了了,但存绵薄之力,我也要尽心到底,”耕夫自嘲道:“只是你怎么会山居于此?”

    “人生何处不相逢,不提也罢。”老蔡摇摇头,招呼几人进了廊坊。

    当耕夫尝到老蔡捧出的茶水时,连声赞叹道:“先苦涩而后甘甜,你连喝杯水也要反思吗?”

    “一日三省吾身,喝水只算其一。”

    耕夫指了指不远处的床榻:“睡觉也算其一?”

    蔡义和看着耕夫尚未消化完饭食的肚子:“粥饭亦占其一。”

    耕夫抚掌大笑:“善哉,这就是生命啊!”

    一行人久在国学之中徜徉,此刻身在山中庙,耳听两位故人口打机锋,不禁心动神驰,恍若肋生双翅,一念已过千年。


………………………………

第一百九十章 底蕴

    城隍庙邂逅故人,而且还是这里的值守人,耕夫甚是欢喜。

    根据蔡义和讲述的城隍庙野史以及文物局考察的数据,耕夫脑子里大概形成了概念,尽管疑点颇多,但此建筑定义为明朝所建并无争议。

    同时,正因为颇多的疑惑反而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因此众人在廊坊坐片刻后,便起身来到大殿。

    对于潘郎造像的疑点,耕夫并没有多加考证,尽管这位古代将军的生平传也是漏洞百出。

    耕夫的兴趣在于建筑本身,这座正殿的规制,几乎完全按照明朝成例,然而有几处却令人费解。

    明朝是中国古代礼制极为严格的朝代,对庶民宅邸也有详细的等级划分,文物局对这座建筑多年前就曾下过定论,庙非庙,宅非宅,盖因既没有城隍庙的特征,建筑风格又逾制太多。

    耕夫此行之前也曾遍阅史料,现在来到现场亲眼所见,果然如资料记载,庐舍倒是依制,未敢超出三间五架,然而严禁使用的斗拱、彩色却历历在目。

    这可是明朝开国之初洪武年即立下的规制,贯穿整个朱明王朝,一百多年后也只是架数可以多,间数严禁增加。

    “你怎么看?”

    耕夫向身边的蔡义和问道,他深知对方历史造诣之深,又独自在鹅岭深山,徜徉十数年不走,必然有深刻见识。

    蔡义和身居城隍庙许多年,未尝不是一探究竟,研史与鉴古异曲同工之妙,快乐都源于众生皆醉吾独醒来,堪破真实一刹那间的愉悦。

    蔡义和沉吟片刻后,开口道:“举凡种种之怪现状,非止宅邸的逾越,殿内布置更有诸多不宜之处。”

    耕夫一句话也不,甚至连呼吸都放缓了,生怕有任何不合时夷响动影响了蔡义和掀开历史谜团的兴致。

    “宁,上次你拿走的那扇门板,还记得是什么花纹吗?”

    宁向东哪里还记得清楚,想了半才犹豫的道:“好像是一朵牡丹花……”

    当时蔡义和要拿门板去堵羊圈,宁向东因为喜爱那些繁复的花纹,所以连同一些碎料,花一百块钱买了下来。

    看到耕夫警惕的瞪一眼,蔡义和笑着对他道:“文物和历史价值几乎没有了,跟你刚才看到的那几根木条一样。”

    “那门扇上面的花可是牡丹啊……”蔡义和悠悠的道,一瞬不瞬的望着耕夫。

    耕夫的双眼再次瞪的滚圆:“牡丹?凤冠霞披牡丹花,这是皇制啊!”

    蔡义和微笑不语,很享受耕夫受惊后的表情,这跟他当初在后殿基座下看到这扇门时的震惊程度是一样的。

    这时文物局的两名同志从旁边路过,听到蔡义和的话却无动于衷,只是客气的笑笑。

    耕夫忽然有所领悟,道:“野史?”

    蔡义和佩服的点点头,笑道:“确实是野史,但又处处透着古怪……”

    “你继续你的看法!”耕夫催促道。

    ”建文帝朱允炆。”当着明白人用不着废话,蔡义和惜字如金。

    “怎么可能!”耕夫大摇其头:“你这家伙太敢设想了,再还有人他隐居在日本终老呢。”

    “避于深山之中,使用皇制,却又如此隐秘,而且恰好是明朝,凡此种种,历史上只有一位啊……”

    “这位被自己叔叔抢走皇位的子,传中的隐居处有江苏,有山西,但以我来看,都不足为凭……”

    “既然都是传,你又怎么能肯定鹅岭是朱允炆的隐居处?”耕夫问道。

    “这就得感谢宁了,”蔡义和道:“上次宁的女朋友来鹅关找他,曾经过在图书馆的一本书里读到一段关于鹅岭的野史,这件事给了我启发,既然正史没有记载,那我也从野史里找找……”

    “正史当然不能记载建文帝失踪,如果那样,朱棣称帝就不是名正言顺了,”耕夫打断了蔡义和的话:“我不理解的是你为什么认准这地方是朱允炆的龙潜之地?”

    “刚刚提到过,这座庙不是庙,宅不是宅的建筑,处处流露着不合之处,而且正殿中供奉的人叫潘郎,宁女朋友,野史记载这人是位将军,为林御蒙古侵略而战死,所以后世人为了祭奠他,才建了这座宅邸,但那扇门板的规格太高,一个普通将军,承受不起啊。”

    “所以我这段时间也专门跑了几趟省城,查阅了大量资料,在一本史书中找到一个名字,叫潘正……”

    “这个名叫潘正的人,在很多资料里没有记录,然而有一本书里却提到,此人与永乐朝的大臣胡荧从事过同样一件事,直至朱棣身死……”

    “据胡荧以假借寻找张三丰的名义去寻找朱允炆,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也是为此,其实,这两人并不仅仅是寻找朱允炆,同时也在寻找潘正!”

    耕夫和宁向东听着蔡义和的讲述,已经目瞪口呆,而两位文物局的同志早已收起客气的微笑,表情认真的听蔡义和述秘史。

    “还是到屋里吧,”也许是蔡义和惯了评书,几人正听到关键处,他忽然停了下来。

    大家急不可耐向东廊坊走去,反而把蔡义和甩在了最后。

    “我先给你们倒点水……”蔡义和进屋后,摸了摸桌子上放着的茶杯,几人刚刚出去转了一圈,杯中水早已变凉,蔡义和又拿起暖壶开始续茶。

    大家心里着急听故事,却因为跟蔡义和不熟,都不好意思催促,宁向东作为晚辈,更无法开口,众人里只有耕夫与他有旧,此时毫不客气的道:“你就快一点吧,别卖关子了!”

    “据很的时候,潘正就与郑和一起,跟随在燕王朱棣身边,直至靖难之役后,朱棣篡位登基,清宫三个月找不到朱允炆的尸体,因此怀疑自己这个侄子未死,于是暗中派遣潘正离开南京寻找,没想到潘正一去不复返,朱棣疑心病甚重,深度怀疑潘正早已找到建文帝,并且被他宽厚纯良的性格感染,从而留在身边辅佐,故此又接连派出胡荧和郑和去寻找,不过朱棣到死也未曾找到两人……”

    听到这里,众人久久不语,历史迷雾的清晰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脚下这座连绵群山,千百年来,不知蕴藏着多少厚重的故事。


………………………………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桩野史(一)

    耕夫会同并原市文物管理局的同志来到鹅岭山区寻幽访古,意外邂逅早年在杭州西泠的故人蔡横舟,由此了解到一段明初朱棣以靖难为名,由藩地北平起兵攻伐南京,叔夺侄位篡逆故事中的秘闻。

    燕王朱棣造反,其根源在于建文帝削藩,先后夺了北平的官权、兵权,属于被逼无奈,这是明史中的记载。

    常言道以史为镜最能看透人心,这段正史是个读书人都知道,不过耕夫此时听来却又悟出了新意:“在山村老庙之中,再次听横舟讲史,却忽然体悟到朱棣为上者的不易,世人都燕王久怀不臣之心,要我何尝不是被赶鸭子上架,早年随父征战,朱元璋当了皇帝,他就藩北平,身边那些自诩功臣的人必然觉得委屈,此后朱允炆又要削藩,主子没了官位,这些为吏者自然唇亡齿寒,所以怂恿朱棣造反,再加上朱棣心意难平,上下一拍即合……”

    “后世读过明史的人里也有这样的论调,”蔡义和点点头道:“一家言入百家耳,越是动荡的时代,越是有不同的声音。”

    “其实,也是各家为各家,人人为了自己着想,假如朱棣造反不成,丢了性命的是他,那些文官武将还可以另投明主,一旦成功即可登堂入室了,所以他手下这些饶头脑做生意胜过打下多矣。”

    耕夫一番调侃举座皆笑。

    宁向东听完后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从在校园长大,名着看了不知多少,唯独嫌古文晦涩,起来还要时时查看注释,影响看书的流畅性,因此古典名着和二十四史一本没读过,这次蔡义和讲的明史是第一次听,越听越觉得耳熟,好容易忍耐到老蔡告一段落,暂时停下来,便脱口而出道:“我曾经在图书馆里看过一本莎士比亚写的《哈姆雷特》,一直以为这样的故事只有西方名着里才有,没想到我们中国也有如此精彩的故事!”

    蔡义和闻言严肃的道:“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繁衍五千年,只是这些年普及的少零,你的个人成长恰恰处于这个时段,所以知之甚少也不怪你,现在民间呼吁普及国学,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声音越来越多,相信未来,年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