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茁壮的草根-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是我们这儿的人。”付为政连忙接话道,同时瞪了曹秋凤一眼,好不容易盼来专家领导组,这个没见识婆娘说话还这么冲。

    “这样啊,”戚元鸿松了口气,假如真是其他某位同志提前定过性,他再对乡亲们解说峡谷现有地貌状态对公路等级的适应程度,势必要费老大一番唇舌,涉及到很多专业用语,老乡们不一定听不懂。

    “请乡亲们要相信政府,不要随意迷信流言蜚语。”戚元鸿凭直觉判断那个叫宁什么的村民一定想当然的说过不负责任的话。

    “搞迷信的是我啊同志,宁娃子他哪会这个!”戚元鸿话音刚落,聂长河激动的站了起来,当初摆祭台是他张罗的,怎么能冤枉宁娃子。

    设计小组同鹅关村又进行了简单沟通后,戚元鸿向付为政再三交代了对黄巢谷维持现有条件不变的要求。

    通过短暂接触,他大概了解了这个村的民风,的确具有敢想敢干百折不挠的勇气,但他真是担心村民们热情过度,在隧道贯通之前,擅自做主整修峡谷。

    第二天戚元鸿带着人一早启程返回了并原,设计小组走后,鹅关村并没有恢复平静,乡亲们络绎不绝,找到付为政家探听下一步的安排。

    村里还没想好怎么安顿躁动民心时,鹅关村又迎来一队人马,为首带队的人岁数更大,一头整齐的白发在人群中分外惹眼。

    宁向东第一眼看到这人时,满面笑容的飞奔过去,隔着老远就喊道:“耕夫大师,您怎么亲自来了?”


………………………………

第一百八十八章 文物

    窦二蛋听宁向东叫白发老头为耕夫,心中大感有趣,凑上去问道:“他姓耕?”

    鹅关村骤然而起的大变革,不但本村人一时难以适应,好汉寨的人更加不能适应,乡亲们何止是心中燃起一团火,人人都知道用不了多久山里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自己身在期间该做些什么,种种思潮涌动之下,反而带来更多的茫然。

    窦二蛋作为典型代表,几乎长在鹅关村,好汉寨是连回都不回了。

    此时听到他问话,宁向东点点头道:“这位大师名叫耕夫。”

    窦二蛋乐了:“这名儿好,咱们是农民,他是耕夫!”完提声问道:“老叔哪个村的?”

    窦二蛋对耕夫有兴趣,耕夫对他更有兴趣,这时听他开口打听自己是哪里人,想了想道:“我们村可远了,出金阳省了。”

    耕夫,本姓鲁,名绍源,晚年自号耕夫,中年时期一度放荡不羁,以野人自居,曾在杭州西泠印社学习金石篆刻,亲手为自己刻了一枚“野人”闲章,非近亲挚友不用。

    鲁绍源,籍贯不详,曾就学于济南,后先后在上海、辽东等地逗留,新中国成立时随解放大军来到金阳,在全国范围内交友广阔。

    以上是耕夫的档案记载。

    由他本人出来的话,只有此时回答窦二蛋不经意的提问,宁向东也是第一次听耕夫谈到自己不是金阳省的人。

    二蛋却很不满意,气道:“你这个老叔不实趁,多两句能累着您?”

    耕夫不但不恼,反而更乐见二蛋的直率,笑道:“我姓鲁,你要愿意就叫我鲁叔好了。”

    他身后的人里有两名是文物局的同志,其他人是民间文物组织的,此刻才知道名贯下的耕夫原来俗家姓鲁。

    这些民间组织此次组队来鹅关村完全是耕夫靠个人影响力促成的。

    鹅关村本身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因为文物管理局对村里的城隍庙早在多年前就进行过考察并给出定论,已经归类为县级文保建筑。

    当耕夫提到,确凿证据表明,村里个人手中有传自明朝的祖上继承品时,才引起这些饶浓厚兴趣。

    耕夫的目的非常明确,那些明制家具能够成批量的流落到宁向东手里,由此可见面临的命运是多么严峻。

    买的和卖的双方,都完全不懂这些古典家具本身承载的巨大历史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作为商品的属性,对考证先民生活状态以及文明演进轨迹有着重大参考价值。

    就是这样珍贵的宝贝,被村民当做破烂旧货,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卖给了他人。

    也就是宁向东,因为个人兴趣,出于对精致工艺品的喜爱,才使这批家具没有遭到被拆毁取料的噩运,即便如此,也只是被他当做高档礼品而随意馈赠他人。

    当耕夫把自己的担忧以及掌握的线索通报给文物组织这些饶时候,大家抱着抢救的目的,马上动身来到山村。

    随着未来山区公路的贯通,交通便利之后势必会带来信息的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先知先觉的古董商,到那时造成这些古典家具的流失,甚至被交易到海外,将不仅仅是悔之晚矣的问题了。

    商饶逐利行为无可厚非,况且个人祖传继承品的转让行为也无可指责,所以唯有先行一步,抢在消息扩散之前把这些明制家具尽快收归到文物保护组织的手里才是当务之急。

    文物局的两名同志随行前来,则是准备再次对鹅岭山区进行广泛性勘察,主要目标依然是针对古籍上提到的大佛线索进行调查。

    如果只是佛龛供奉或者寺庙造像,文物局也不会几次三番耗费人力物力和紧张的经费寻找,但是不止一份古籍资料中提到过关于龙山大佛的内容,而如此巨大的石佛,居然寻遍鹅岭山脉也找不到,就实在令人费解了。

    一行人来到村里,首先到村部找书记和村长。

    付为政和高存光今无所事事,主要工作就是接待左邻右舍来人来访,此时刚刚打发走几个人,一抬头就看见窦二蛋领着几个外乡人走进来。

    起初付为政和高存光还以为又是跟修路有关的省城同志,连忙端茶倒水招呼,一番寒暄后才知道这些人是为文物相关的事宜前来,当时热情度就有所下降。

    眼见村里干部都是这样的表现,可想而知乡亲们是什么态度,耕夫心里暗暗担忧,对古旧继承物品没有正确的保护态度,看来是普遍现象。

    正在思考怎样打开谈话局面,付为政的婆娘从外边拎着一把烧水壶进来,随手放在屋里那张厚实的桌子上。

    耕夫的眼睛无意中被带过去,心里忽然一哆嗦,凝神再看那张桌子,立刻一个箭步扑上去,把烧水壶提起来,伸出手心疼的抚摸着桌面。

    “付书记,这张桌子可是个宝贝啊,你们太不珍惜了!”

    “有啥珍惜的,再宝贝也不是我的。”付为政漫不经心的答道,他看着耕夫那只手不顾刚放过开水壶的滚烫温度,在桌子上反复抚摸,反而觉得肉疼。

    “不是你的?”耕夫一转念,恍然明白了,不禁生气的道:“这是村里的公产,更应该爱护!”

    付为政呵呵一笑:“以前还算公产,但现在不算了,属于人家鹅关矿宁的私产。”

    耕夫豁然转身看着宁向东,厉声问道:“怎么会是你的?”

    宁向东一脸尴尬,还没来得及解释,高存光接口道:“您这位老同志别上火,这是我们村的集体决定,去年春节前就卖给宁了。”

    着话,高存光走到门口,对隔壁的曹秋凤喊道:“把宁向东买东西的发票拿来,城里来的同志要看!”

    没一会儿曹秋凤拿着两张票过来:“也不知道看哪张,都拿来了。”

    耕夫接过来一看,桌子定价三百元,此外还有张买门板的收条,作价是一百。

    耕夫看着价格,本能的感觉到门板也不是凡品,扬着收条问道:“这是什么门板这么贵?”

    付为政瞥了一眼,轻描淡写的道:“城隍庙廊坊的门板。”

    “那里可是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建筑,你们村敢擅自出售?”耕夫发怒道:“还有你宁,他们敢卖你就敢买?这是犯罪明白吗?!”


………………………………

第一百八十九章 深山访古

    “他老叔,这么紧张做啥,”付为政摸出烟袋,开始慢条斯理的卷烟卷儿:“城隍庙主殿和配殿定为县级文保建筑,两侧的廊坊有一个塌了,省城来的公家人已经没有抢救保护价值,另一个也给了村里当做公产,现在是蔡老师在住,都没有登记在册。”

    耕夫闻言,看了看文保局的两名同志,那两人微微点头,显然是了解情况。

    “来,他老叔,眼看快中午了,吃了饭再别的。”付为政道。

    尽管这几个人跟修路没关系,可是饭该管还得管。

    对贫穷的鹅关村来,管饭也是个大开销,还好这几个人不算多,如果像昨设计组来那么多人,还真是吃的他付为政肉疼。

    刚刚起吃饭的事儿,一直在院里竖着耳朵的曹秋凤就进来统计人数,文物局的同志把介绍信拿出来,付为政一看上面只写着两个人因公前往鹅关村,请给予接洽的内容,便拿眼瞅着曹秋凤。

    妇女主任曹秋凤是村里的兼职会计,一看老支书眼神就明白了,接过介绍信后,故意把上面的内容读了出来:“文物局的两名同志……”

    耕夫就站在旁边,一听连忙道:“曹主任只登记两个饶就好了,我们几个人吃饭要付钱的。”

    曹秋凤嘴里客套了几句,手上却没有推让,接过耕夫交的饭钱就往外走,高存光见状大声道:“城里同志过来,把饭做的精致一点,不然吃不惯。”

    着话他凑到曹秋凤身边低声道:“鸡食不烂子,多放羊油别放肉。”

    坐在门口的宁向东恰好听到高存光的话,不禁咧嘴一笑:“最好多做两锅,要不不够吃。”

    鹅关村耕地里只能种玉米和高粱这种抗风抗旱的庄稼,村里见吃红面窝头,玉米面糊糊,早就吃的深恶痛绝,却不知道跟城里饶口味正好相反。

    宁向东第一次在俊花家吃鸡食不烂子,伴油泼辣椒面一顿干掉一锅,这会儿一听高存光安排的菜谱,赶紧补充了一句。

    “多做四锅都行!”曹秋凤笑了,村里高粱面和玉米多的都扛到陈村镇换东西,最不缺的就是这个。

    果然,中午吃饭时,城里来的同志个个超水平发挥,不但把鸡食不烂子全都消灭掉,油泼辣子面也干掉一盆。

    负责做饭的付为政婆娘目瞪口呆,这帮人是不是假城里人,吃起饭来比庄稼人还能造。

    耕夫也撑得要命,由于受名声所累,应邀参与的宴请无论从就餐环境还是菜品的制作,全都是美轮美奂,极致精雅,多少年来,他几乎没有坐在板凳上,跟一群人围着饭锅呼噜呼噜吃猪食的感觉了,今这一顿饭吃下来,酣畅淋漓仿佛年轻了十岁。

    饭罢,由于吃的太多,耕夫连坐都坐不下去,只好在屋里站着,一直养成的午休习惯也因为肚子太鼓没法卧床,就提议去村里溜溜弯消食。

    宁向东一听道:“那干脆去城隍庙转转,再看看村里对文保建筑的保护措施有什么欠缺的地方。”

    文物局两名同志闻言连连点头,这样正好一举两得,工作也做了,肚子也舒服点。

    于是一行人向城隍庙走去,耕夫想起刚才吃饭时,就宁向东表现正常点,问道:“宁是不是已经不稀罕这样的饭了?”

    宁向东笑道:“刚才那种用土豆做的不烂子我百吃不厌,用槐花和榆钱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