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草原有条月牙河-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蘑菇”童为山眼珠子转了转,心里不得劲儿了,暗自发狠:他么么的,跟我装牛粪?将来老子都给你们找补回来!
………………………………

第22章 我们的明天比蜜甜

    议论归议论、担心归担心,反正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数儿,不管咋改,个人要是不努力,好日子肯定不会平白无故自己跑来的!仰着脸儿躺在炕上指着房笆掉馅饼,没门儿!就算掉下来,都容易把脸烫伤喽。

    安七十七和包巴音也在人群中,只是不参与闲谈。

    大队书记——即将成为村书记的白哈达提了提披在肩头的衣服,说:政策广播里可都讲明白了,咱们可不能不懂装懂地瞎说胡说,要有原则啊。不管怎么样,我就认准一个理儿,上面都是为了咱们好,但谁要是不好好干,也不会让你吃闲饭!

    政策宣讲完毕,大喇叭里又传出《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的歌声:

    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

    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啰喂,

    工业农业手挽手齐向前啰喂,

    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啰。

    树立起那革命的新风尚啰喂,

    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啰。

    努力奋斗实现四个现代化啰喂,

    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

    ……

    是啊,等四个现代化实现的那天,日子就好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有汽车、上班给工资,再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了,再不用给孩子做件新衣服算计又算计了,再不用为了给来家的客人做顿好吃的去东挪西借了,再不用有个头疼脑热不敢去看只能硬挺着了……这是月牙河人最朴素的想法,也是最奢侈的愿望。

    当然,不论是叫“大队”还是称呼“村”,庄稼活儿总是要干的。否则,土地不会自然而然地给人们长出粮食——野菜等除外。

    …………

    春夏之交,月牙河哗啦啦欢快歌唱,歌唱一路的好景色、好风光。

    这个时节,月牙河村正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啊。

    早晨,白哈达一如往常一样,在原来的“大队部”、现在的“村部”会议室里安排妥当一天的工作,其他村干部就分头行动去了。白哈达披着上衣来到巨大的“神石”旁,又与找自己办事、咨询的“社员”、现在的“村民”闲聊了几句。人们各自得到满意的答复,都回到自己家的劳动现场。

    白哈达拍了拍“神石”,神秘地笑了。他转身回到村部办公室,取出人造革的黑包,提着要到乡里去开会。以往去开会,如果是农闲季节,他有时会让人套上一挂马车接送自己,现在是田地里正忙的时候,而且都分产到户啦、“车队”解散了,他便选择步行去了。因为,那辆自行车坏得实在骑不走了。

    月牙河村距离哈达乡政府所在地和红楼市区,大约都是十多里的路程,三者从地理位置上说大约是呈等边三角形的。

    天气不冷不热,微风习习,草香阵阵。白哈达迈开大步,嗖嗖地走了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哈达乡政府大院。外观上还留有过去“人民公社”的影子,高大的院墙是大石块砌成的,并用水泥勾了缝儿,使得不规则的石头有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水泥抹的大门垛,为了美观,点缀着白色的石子儿,也有绿色的,那却不是什么石子儿,而是绿玻璃瓶子打敲碎后过了遍筛子,筛出来均匀的小块儿。门垛的正面中间有些凹陷,是专门设计挂牌匾的,分别挂着“红楼市哈达乡人民政府”的牌子。与其它汉族地区不同的是,其中一侧是用蒙文书写的。

    大门垛两侧的墙上分别用红油漆写着标语:一侧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一侧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每每看到这两行标语,白哈达就感到特别的亲切,他点点头,在心里说,“这样的语录,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啊。”

    高大的两个门垛上方,是用几条钢筋弯成的拱形相连,上面嵌有铁皮制成的迎风招展样式的红旗和“哈达乡”三个红色大字。

    白哈达把披着的上衣穿好,整理了一下扣子,昂首阔步走了进来。白“哈达”来到“哈达”乡政府,可不像是进了自己家门那样随意。虽然是名字相同,意义那可天差地别啊。

    轻车熟路就找到了会场。白哈达来得有些晚了,虽然会还没开始,但会议室几乎坐满了人。他找了个靠边儿的位置坐下,和前后左右的熟人打着招呼。主席台上还没有人入座,领导嘛,或许都是这样,后出场才显得重要。

    白哈达从人造革包里往出掏记录本,就听到有人交头接耳地谈论——

    “这回上边儿要有动静儿了。”

    “估计不会是雷声大雨点儿小吧?”

    “怎么改?还能把土地改出花儿来啊?”

    “那可不一定,政治任务,一定要重视。”

    “重视归重视,生产那可是是主要的。千万别像前些年搞的那一套,那样的话,咱们这地还种不种了——”

    “都别白话了,领导来了……”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实行体制改革的推进会。乡领导要求各嘎查、村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力推进,争取圆满完成任务。

    …………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学不去上,上学又吊儿郎当,月牙河村里的一些孩子再这样游游荡荡可不行啊。面对失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不但学校的老师着急,村干部更着急,个别“思想进步”的家长同样着急。

    “没文化,将来进城里打工都没人要你!就算要你,也——也可能会像韩黑龙那样,被人瞧不起,最终死在了‘穷’字儿上!”

    “不上学,你就一辈子顺垄沟儿捡豆包吧!还捡不到热乎的!”

    “我们那时候,是因为——那啥,全都不上课,没学明白啥东西。你们现在条件多好啊?有学不上,那就是大傻子,就和那个喜子没啥区别。”

    除了长辈语重心长的训斥外,一些“大龄青年”以长者自居,抒发心中的感慨。好像是当时要是有现在的条件,自己早就是大学生了。
………………………………

第23章 小老师与淘学生

    是啊,老一辈人逐渐认识到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不能让下一代再这样稀里糊涂地混下去了。都希望把村里的小学办好,时不时规劝自己的孩子要走进学堂。

    由“大队”变成“村”之后,月牙河村最大的“头头儿”——党支部书记白哈达主持召开的第一次重要的会议,就是研究村里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他要求村子的领导班子里首先能达成共识,如果不靠文化知识,要想改变月牙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好比登天,甚至会更难啊。

    于是,在白哈达的极力主推下,月牙河村小学校“断档”的年级恢复开课并走上正轨。他还亲自到学校进行“讲话”:

    “大以前的日子那就是过横垄地,一步一个坎啊。当然,你们还小,经历的不多,但你们应该知道,现在家里要想吃一顿细粮有多难?要想吃一次肉有多难?除了过年过节,谁家平时包过饺子?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更要靠脑袋——就是知识文化。只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以后的日子就像是上楼梯,一步一登高啊。到那时,家家大米白面堆满仓房,顿顿有肉吃、天天包饺子……”

    白哈达不愧为村支书,他的话很有煽动性,不但把学生们说得直流哈喇子,而且把老师、把家长都说得充满了信心、鼓足了力量——“顿顿有肉吃、天天包饺子”这样做梦都能笑醒的幸福生活,谁不想过啊?

    一些闲散在家的半大小子都被“请”回学校。这帮小子,就像一头头漫山遍野里撒欢儿乱蹿的小毛驴儿,被套上了“笼头”。开始时,“小毛驴儿”们很不老实,让老师们吃了不少苦头儿,当然,他们自己同样吃了不少老师给的苦头儿。

    …………

    倔强地开着“耗子花”的月牙河畔,有一座方方正正的院落,石头地基之上是用草坯垒起的土墙。在月牙河一带,在没有或者用不起烧制的红砖之前,砌墙除了石头就是坯。“坯”分两种,一种是和泥后用模具制作的,一种就是就地取材的“草坯”。草坯的制作很有意思,在长满野草的甸子上,把地皮挖成、准确地说是切割成长宽高适宜的方块儿,因为土粘、草根密实,再扑拍打拍打,晒干后就是结实的坯了。当然,这种方式很破坏草地,好在那个时代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不错,对整个环境并无大碍。

    草坯院落里是一排石头房子,前脸用水泥抹平了,在各个墙垛上抹出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和“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共计十六个大字,外加翻译过来的蒙古族文字,就把前墙都占满了。左右和后墙没有用水泥全抹上,只是象征性地勾的缝儿,形成程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如此做法主要是为了节省水泥,没想到还挺美观。

    这是一所学校,很典型的乡村学校。

    和当时其他农村小学的土房相比,月牙河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算是比较好的了。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上处于城郊会有些偏饭,最关键的是在前几年修缮小学时,白哈达等人通过关系,寻求孔雀屏草原的一些牧场主给予了赞助。其中,在包巴音牵线搭桥下,桂丽丝嘎查的鲍石头立即带头响应,一下子就捐了十只大绵羊啊,而且还帮忙联系其他牧点进行捐赠。所以,月牙河人对鲍石头格外尊重,这方面是重要的原因。

    在一间相对明亮的教室内,坐着十几个学生,从个头儿上看得出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男有女、有高有矮、有瘦——无胖。老师也不胖。身材瘦瘦的、二十左右岁的小男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他头发有些长,留着三七开大分头,如此一来人就显得更消瘦了,可能是头发把营养都争夺过去了。他正在教学生《汉语文》,教材是从汉族地区小学借鉴而来的。

    这堂课是古诗课,小男老师教的是一首唐诗《锄禾》。一位坐在最前排靠边儿、瞅着有八九岁样子的小男孩站起来,用并不太标准的汉语问道:“老师,你说是‘糖吃’,那它甜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这位学生一时抓耳挠腮,不明白自己哪儿出了毛病。

    小男老师当时就被气笑了,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

    “是‘唐诗’,不是‘糖吃’!这个‘唐’是指一个朝代,是评书里讲的《隋唐演义》的唐朝人写的古诗,不是你吃的那个‘糖’。你坐下!”

    同学们又是一阵哄笑。夹杂着“馋死算了”“就长了个吃心眼儿”“你家那么穷,见过糖吗”的挖苦……

    这位留着分头小老师叫袁振富。这位“好吃”的学生就是“淘气的孩子”——阿来夫。

    …………

    袁振富的父母老家本是红楼市春州县太和乡,居住在“因河而兴”的村庄,叫河兴村。过去家境殷实,后由于得罪了江湖上的“人物”,便举家搬迁到外地,据说还改了姓氏,过着几乎是“隐姓埋名”的生活。袁振富的父亲学业有成,毕业后与同班同学成婚,并选择当了下乡知青,没想到阴差阳错被分到了红楼市。因为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