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爷,您要保重龙体啊。”

    在杨嗣昌离开御驾之际,看着疲惫的崇祯皇帝,伴驾的王承恩,面露忧色道:“皇爷从御驾亲征以来,就没有好好……”

    “王伴伴,朕知道朕很累。”

    崇祯皇帝轻叹一声,“可惜总是有些人,不想让朕睡好觉,朕做的事情,总是会遭遇到大批人的反对。

    朕想问问你,对待这些魑魅魍魉,朕该怎样做呢?

    说起来真是让朕觉得好笑,朕在京城的时候,江南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朕离开京城,就开始折腾出大批事情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承恩作揖回道:“皇爷是九五之尊,是皇明的圣天子,有人敢忤逆皇爷,那就是死罪!”

    “哈哈……”

    崇祯皇帝抚掌大笑起来,“王伴伴说的没错,好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啊。

    没错。

    既然有人敢反对朕,忤逆朕,那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大明已经不是过去的大明了,朕也不是过去的朕了。

    既然他们想要找死,那朕就成全他们,大不了,就当大明是半壁江山,朕统御着大明文武,大明健儿,再打一遍江山就是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戡乱救国(1)

    

紫禁城·承天门。

    寒风呼啸,旌旗飘飘。

    长安街散布着数不清的披甲锐士,他们眼神冷厉,神情淡漠,手持火器挺拔而立,恭候着大明皇帝。

    承天门外,聚集着大批的文武。

    “这都快两个时辰了,为何陛下归京的消息,还没有传来啊?”

    “就是说啊,莫不是出什么事情了?”

    “也不知辽地的安排,陛下是怎样处置的。”

    “现在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是辽地怎样安排,而是江南诸省叛乱一事,到底该怎样解决才是。”

    “的确,江南乃是国朝的赋税重地,倘若此事处置不当的话,恐对社稷安稳并非是什么……”

    迎接御驾的大明文武焦急等待之际,部分朝臣在人群中小声议论,尽管崇祯皇帝御驾亲征一战,取得了应有的大胜,可现在的朝局,让很多人关注的地方是江南!

    “元辅,天子此次凯旋归京,对暗涌不断的朝局而言,的确是起到了作用啊。”迎着吹来的寒风,毕自严神情有些疲惫,看向一旁的徐光启说道。

    “尽管说当初辽左大捷的消息,被天子下旨遍传京畿各地,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可江南诸省叛乱一事,产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毕竟江南那边不稳,就会影响到国体。

    不过本辅还是有些担心,天子这般着急的凯旋归京,倘若辽东那边安排不好的话,恐会生出新的变故。

    就国朝当前所面临的处境,实在经受不起别的风波,如何平稳的解决乱局,这才是重中之重。”

    “说实话…本辅也有些担心。”

    徐光启深邃的眼眸,闪烁着一抹精芒,“不过天子的脾性,朝野间都是很清楚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

    尽管我等并不清楚辽东那边,天子究竟做了那些部署和决断,可本辅也相信天子能想到这一层面。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江南治下出现叛乱一事,国朝究竟要怎样解决,倘若时间拖延的太久,对大明社稷而言绝非是……”

    哒哒哒!

    哒哒哒!

    急促的马蹄声响起,打断了徐光启的话,数百众精锐骑兵,簇拥着崇祯皇帝驰骋在长安街上,朝承天门方向驰来。

    “陛下口谕,着命内阁、军机处、内务府有司大臣,即刻进宫。”

    一名骑兵冲出骑阵,手持军旗,速度极快的先行赶赴承天门,这让迎驾的文武队伍,立时就乱了起来。

    崇祯皇帝骑在马上,手持马鞭,朝承天门驰骋,俯瞰着乱糟糟的朝班,冷峻的眼眸扫视着迎驾的文武。

    不过却没有放缓马速。

    “天子归宫!”

    “天子归宫!”

    随驾护卫的骑兵眼神冷厉,看向戒严的承天门方向齐声怒吼,这叫宿卫承天门的御林军将士动了起来。

    经承天门,过端门,进午门,入皇极门……

    看着熟悉的建筑,崇祯皇帝生出些许感慨,离开这座紫禁城半年有余,再临紫禁城,却出现很多变化。

    吁~

    崇祯皇帝一勒缰绳,骑在马上,看着眼前的乾清宫,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身后大批御林军将士,快步从乾清门方向跑来。

    随驾的王承恩、曹化淳、杨嗣昌等一众太监和大臣,速度很快的朝乾清宫跑来,只是动作却有些别扭。

    这一路从秦皇岛朝京畿驰骋,可算是叫他们遭了大罪。

    原本从盖州府治下连云岛港乘船渡海,应到天津港停靠,这样能更快抵达京城,可崇祯皇帝却临时起意,要从秦皇岛港停靠,这也使得御驾所在忙碌起来。

    之所以这样。

    单纯是崇祯皇帝想看一看,蓟密永三协等地的驻防怎样,赶赴京城之际,也见了直隶巡抚卢象升。

    解决江南叛乱一事,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是一场新旧之争的巅峰对决,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有些事情就要多些把握才行。

    “卸甲!”

    娴熟的从战马上翻身下来,崇祯皇帝疲惫的面庞,流露出果决的神情,张开双臂,掷地有声的说道。

    跑来的王承恩、曹化淳等太监顾不得疲惫,就围在崇祯皇帝左右,动作娴熟的卸掉自家皇爷所穿甲胄。

    甲胄很重。

    却很安全。

    随着一层层防护卸下,崇祯皇帝感到一阵轻松,揉着发酸的手臂,昂首朝乾清宫正殿走去。

    “拜见陛下!”

    “拜见陛下!”

    聚在乾清宫的御林军锐士、内廷太监宦官,纷纷作揖行礼,崇祯皇帝踩着丹陛,朝乾清宫走去。

    “王伴伴,去把大明坤舆图找来。”崇祯皇帝伸手说道:“把江南诸省的舆图,也给朕一并找来。”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此刻。

    被传召进宫的徐光启、毕自严等人,刚刚接受乾清门的盘查,一路小跑的朝乾清宫这边赶来。

    崇祯皇帝凯旋归京,让众人是难掩的激动。

    尽管一些礼仪规矩,并没有按制进行下去,可徐光启、毕自严他们,此刻的心思全然不在这上面。

    甚至对温体仁、周延儒等一众随驾大臣,为何没有随天子一同归京都没在意,他们现在很想知道,天子对待平叛江南一事,究竟是怎样想的。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吧。”

    站着的崇祯皇帝,在曹化淳的服侍下,换上崭新的团龙服,俯瞰着进殿的诸臣,神情看不出喜悲。

    “江南诸省出现叛乱一事,内阁、军机处等有司的处置,在朕看来还算得当。”崇祯皇帝推开曹化淳,理了理团龙服,转身朝龙椅上走去,伸手对徐光启他们说道。

    “不过有些事情,做的还是不够,对江南诸省出现叛乱的定义,朝中有司一直都没有明确下来。

    这在朕看来是不对的。

    在朕御驾亲征期间,江南出现这等事情,牵扯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一看就是地方有司不作为造成的。

    如果江南诸省平叛一事,不能有效得到解决,使得叛乱之势进一步扩大,那就会威胁到国朝的统治根基。”

    乾清宫正殿安静极了。

    徐光启、毕自严他们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当初知晓江南叛乱一事,他们做的更多的是维稳局势,不让叛乱一事,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变数。

    毕竟那时的崇祯皇帝,还统御着大明各部精锐,奋战在辽左前线,与猖獗的建虏展开交战。

    谁也不清楚江南一带的叛乱,一旦产生过大的影响和变数,是否会影响到天子御驾亲征一事。

    毕竟崇祯皇帝才是根本,倘若他出现任何意外,这对于大明而言,那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大明社稷恐将倾覆。

    “朕觉得江南叛乱一事,可以定性为戡乱救国。”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环视着殿内群臣,掷地有声道:“看似一些无序叛乱的背后,实则却藏着大的阴谋,那就是对维新变法的倒戈,这是怎样都遮掩不住的。

    朕知道维新变法一事,会触碰到很多群体的利益,但是大明现存的一些顽瘴痼疾,是真实存在的。

    大明不变,江山社稷迟早倾覆,这是朕看到的结果。

    既然有人反对维新变法,那就是反对大明,对待这部分群体,朕的态度是明确的,杀!!!

    还有…江南诸省出现叛乱,一些地方的官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待这部分人,必须裁撤掉!”

    (本章完)



    第一百四十七章 戡乱救国(2)

    

给平定江南诸省叛乱定性,就是给江南诸省套上一个紧箍,态度鲜明的告诉世人,朝廷不仅要在明面上平叛,更要追查背后的原因。

    崇祯皇帝比谁都要清楚,江南诸省那盘根错节的复杂利益,这是一个累世积攒的顽瘴痼疾。

    朝廷对于江南诸省的掌控,一直都是处在堪堪掌控的境遇,一旦出现触碰到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政策,就会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就像万历皇帝想要通过征收矿税,以达到充盈国库的目的,固然说谴派镇守太监,存在严重贪腐的行为,继而诱发民间严重的反抗之势,可凡事都要从两面看待,为什么万历皇帝只能谴派镇守太监,去执行这样的决策?

    根源不就是无人可用所致。

    但凡是万历皇帝能够驱使其他群体,通过征收矿税获取财源,也不至于说大肆谴派镇守太监,继而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利益之争,向来是皇权与臣权的直接表现。

    “陛下,给平叛一事定性,臣没有异议。”内阁首辅徐光启走上前,强压内心的惊疑,向崇祯皇帝作揖道。

    “江南出现这样的事情,朝廷的确需要表明态度,以确保此等叛乱,不会进一步在江南诸省扩大。

    可如果在这等态势下,去大张旗鼓的追究地方有司罪责,恐会对地方造成不稳,继而导致更坏的局势出现啊。”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毕自严他们纷纷作揖应道。

    在徐光启、毕自严他们的眼里,江南诸省的安稳,是国朝第一要确保的事情,毕竟江南一旦乱掉,那产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就算是想要追究责任,至少也要等江南诸省的叛乱,初步得到相应的稳定,那才能去做这样的事情。

    可崇祯皇帝却不这样看。

    “倘若诸卿这般想,那江南平叛一事,哪怕耗费再多钱粮,调遣再多军队,都绝不可能平叛!”

    崇祯皇帝眼神冷厉,环视殿内诸臣,掷地有声道:“江南诸省出现叛乱,究竟是什么造成的,诸卿心里可知晓?

    事实真相如何,朝廷得到的就一定是真?

    地方有司官员,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朕要做的事情,是通过平叛彻底解决江南隐患,而非是解决表象问题,倘若是那样的话,这平叛不打也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