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逐步稳妥的裁撤掉卫所,推动新军制的落实,是国朝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钓鱼台一带安静极了。

    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沉廷扬、黄道周、何腾蛟一众大臣,听完天子所讲的这些后,心底都生出不一样的情绪。

    像这样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跟他们认真详细的讲明,就代表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他们内务府和京卫都督府,都会涉足到其中。

    “为了更好的落实新军制推行,朕打算彻改京卫都督府所辖诸上直亲卫军。”崇祯皇帝一甩袍袖,环视眼前的群臣,朗声道。

    “今后在京卫都督府,不再有所谓的诸上直亲卫军,独以‘大明御林军’问世,定编6万,四卫营等在京天子亲军,悉数转隶京卫都督府所辖。

    大明御林军,将以镇、营等全新军制进行整饬,裁撤掉一应卫所,全面负责皇城和宫城宿卫。

    今后大明御林军,会面向大明所辖诸军各部,进行相应的招募增补,如若遇到威胁国朝的战事,御林军也会参战!

    涉及到粮饷、火器、火炮、军械、甲胃等调拨诸事,悉数由内务府落实解决,不再归属外朝有司负责。”

    作为大明天子的王牌所在,京卫都督府所辖大明御林军,就该成为真正的精锐,且绝对效忠于大明天子。

    想扭转‘文贵武贱’的风气,就要做到极致才行,让过去那种不好的风气,通过逐步的调整和改变,去一点点扳正回来。

    崇祯皇帝要用自己的方式,先树立起来一个样板军,让大明上下见识到真正强军,究竟是什么样的。

    大明御林军,今后会成为大明精锐中的精锐,但凡是能进到此军中的,哪怕是最普通的兵卒,可一旦外放出去,那都是不普通的。

    拱卫皇城和宫城的御林军,拱卫京畿治下的京营,只要这两支规模不小的军队,能牢牢掌握在崇祯皇帝的手里,并促成他们的逐步改变,那在今后逐步亮明维新变法后,崇祯皇帝也不怕有人敢做出什么出格之事!



    第三百六十三章 工商法

    

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新政,都是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且每次出现新政,就势必会形成严重的新旧之争。

    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就是利益所致。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守旧派有他们要坚守的利益。

    维新派有他们要争取的利益。

    当朝廷所面临的艰难处境,需要一场‘维新变法’来解决问题,可是新政的根脉,始终只落在土地上,不以两条腿走路的话,那就是会激化矛盾,形成严峻的内耗趋势。

    崇祯皇帝恰恰是清楚的了解这些,所以谋划的维新变法,是以‘小农经济’、‘工业经济’并行的双向谋改。

    前者要去做的事情,即打击土地兼并、打压官本位、扼制特权思潮、谋改科举制、铲除现存弊政和毒瘤、摊丁入亩、改革盐税、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废除徭役等旧有体系下的新政。

    后者要去做的事情,即坚定不移的走对外开放路线、积极发展原始工业化、明确全新的币制体系、积极开展海外移藩、积极发展造船业、积极推动新税法落实等新兴体系下的新政。

    针对前者所明确的一系列新政,在遭遇到强有力的反扑和掣肘时,崇祯皇帝就会有针对性的落实后者所明确的一系列新政,用空间换时间,用思维换支持,用利益换利益,打出一系列的组合拳,行之有效的引导着大明在维新变法这条康庄大道上,是呈现不断向前迈进的趋势,而非陷入无休止的新政内耗。

    等到‘旧有’和‘新兴’两套体系的新政,能够完美的汇合到一起,那大明就算实现初期复兴阶段,能抛下原先所累加的种种负担和包袱,轻装前行的朝中期崛起阶段迈进,继而实现海陆霸权!

    乾清宫。

    “陛下,天津知州陈延生,向御前所呈递的密奏,阐述天津工商业所存情况和隐患,其实在内务府所辖官办诸厂,也多存在类似的现象。”

    内务府官办处郎中章谨忠,拱手作揖道:“像使用童工参与生产、劳作时间过长、没有最低保障等等,就内务府现有所辖官办诸厂,和地方所筹私营工坊,情况是差不多的。

    归根到底是人手不足,所赚取的利润不够,我内务府所辖官办诸厂,还算好一些,像私营工坊的工厂主,做的事情……”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听着章谨忠所阐述的这些事实,在原始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像这等盘剥的情况,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特别是那些新兴的工厂主,为了追求绝对利益,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压榨脱产工人,就算是未成年的童工,那也是毫不留情的去压榨,去剥削。

    资本在野蛮扩张的时期,是不会讲任何人情的,他们就像是无情冷酷的机器,榨取着每一滴能榨取的血液,继而养肥自己。

    “陈延生所提到的那些担忧,国朝也要重视起来。”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章谨忠说道:“如果盘剥没有节制,大批脱产群体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就必然会激化矛盾。

    盛极必衰的道理,不用朕来多说其他,你心里也清楚吧?

    当初积极发展工商业,筹建工坊产业,是国朝想有效解决破产群体,居无定所、没有收入的现实所需,是为避免他们走投无路下,对国朝产生强烈的不满,继而参与到叛乱之下。

    现在旧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可是新的问题又在生出。

    针对这些新生的问题,你们官办处这边,就应充当好表率作用,先行为国朝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大明想要扎实的走好原始工业化,让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花,能够顺利碰撞出来,就不能只发展私营产业,还必须要大力发展国营产业。

    大明想要摆脱倾覆的名义,走工业经济的总路线,积极地对外开海扩张,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可是如何走好这条路,就算是崇祯皇帝也没有太多底气,因为大明面临的境遇,和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一样。

    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的确能让崇祯皇帝有参考经验,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大明,就能简单粗暴的用拿来主义,这是不符合当前国情的。

    “工商法,是朕所能想到,可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你们官办处上下,在确保内务府所辖国营工坊,先前所定发展的落实下,要有序修订相应政策。

    例如明确工坊招募群体的年龄,明确劳作时间不超多少时辰,明确最低工钱保障等等,都要逐步的完善起来。

    发展要确保。

    保障要明确。

    虽说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存在对立,可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朕不希望看到今后的大明,受工厂主群体的盘剥,而导致新形势的叛乱发生。”

    “臣遵旨。”

    章谨忠硬着头皮,拱手作揖道。

    天子所讲明的这些要求,真要是逐步明确下来的话,那必然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这并非是件容易办成的事情。

    就算是先行在国营工坊试行,可拿着真金白银的那帮群体,在知晓他们的权益遭受到威胁的话,还要分润给底层的脱产群体,那一个个都是会不高兴的,会很不满的。

    “这件事情朕知道难办,所以不给你们约定期限。”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章谨忠说道:“但是今后的每一年,官办处在呈递汇总报告时,朕要看到切实的改变。

    不要糊弄朕。

    这件事情不是小事,别觉得难办,别觉得会得罪人,就避重就轻的做些事情,朕想要的不是这些。”

    “臣遵旨。”

    章谨忠再度拜道。

    崇祯皇帝也清楚这些事情,特别是明确工商法,并非是一年半载就能有效做成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毕竟牵扯到利益,就算是新兴群体,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也会表现出极强的维护心理。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四章 众生相(1)

    

只要是有权力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斗争,这是不受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这是人性的一种体现。

    内务府的出现,正在悄然影响着大明的政局,一些很细微的改变,引起不少人的重视和警觉。

    “周阁老,您对陛下所设廉政公署,退出外廷职官序列,转隶内务府所辖怎样看?”温体仁手捧茶盏,坐在官帽椅上,看向周延儒说道。

    “最近这朝中的风向,已悄然发生很多变化,特别是过去一些叫嚣的朝臣,一个个全都变得安静了。

    像科道归一之事,没人再过多关注了。

    像天津开海、废除匠籍、发展工商等事,过去可谓饱受诟病和分歧,可现在这些言论全都变了。

    特别是陛下从西苑那边回归乾清宫,频繁召见内务府诸臣,可究竟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外廷对此一无所知。”

    “陛下想整顿朝纲,想整顿吏治啊。”

    周延儒轻叹一声,眉头微蹙道:“先前内廷所派太监宦官,想要秉承天子的意志做些事情,就会在朝野间引起不小争议。

    其实对待内廷的太监宦官,天子也存有不小的警觉,毕竟过去在天启朝,魏阉靠着揣摩圣意,靠着倚仗皇权,在外朝所做诸事,笼络大批党羽亲信,肆意破坏着朝纲秩序。

    这些不好的事情,今上可都在心里记着呢。

    现在内廷太监的职权被收控,特设内务府总揽宫廷事务,这就等同于在外廷之外,依托于内廷根脉,又缔造了一套行政班底啊。”

    温体仁点点头表示认可。

    天子所设内务府,外朝多数的朝臣是高兴的,是激动的,毕竟内廷太监的权柄,被天子彻底限制住,那他们就能好好的做事。

    可是对温体仁、周延儒这等工于心计的政客,却看出这件事的背后,却代表着天子想倚靠内务府文官,去制衡外朝有司文官。

    如果一些事情的决断,在外朝引起强烈反对,那天子就能退而求其次,用自己所擢升的内务府文官,将这些遭受反对的决断落实下来。

    毕竟内务府的文官,那可不是过去的内廷太监,真要是到了地方的话,就会彻底失去控制。

    温体仁感慨道:“现在本辅才算看明白,当初陛下为何要特设赈灾和廉政两处公署,哪怕是遭受很多反对声音,却依旧乾纲独断的落实下来。

    时下再想想啊,那就是为今日做准备啊。

    内务府所设一应职官,和外廷职官无涉,大批的内务府职官,就算没有功名,靠着所言的捐官一道,就能身居要职。

    想想在北方诸省治下,所筹设的各处赈灾行署,聚集了多少读书人,这其中只要是尊奉陛下决断的,只怕前程和仕途都不会差啊。”

    捐官,这是崇祯皇帝为自己所缔造的内务府文官群体,所完成弯道超车,迈进大明官场的一项政策。

    凡是在地方有所成就者,内帑会调拨相应的银子,帮着捐相应的职官,以叫这批有能力的官员,得到相应的品级和职权。

    “陛下高瞻远瞩啊。”

    周延儒双眼微眯道:“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