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必这一任的明国皇帝,是一位对待商业,有着独到见解的皇帝,不像先前的万历皇帝,天启皇帝,那般的保守迂腐。

    詹斯,你可不要忘记,在明国的境内,有着一条靠人力挖掘的大运河,横跨明国的南北境。

    真要是天津的商贸繁荣了,那明国治下的商人群体,会不贩卖热销的商品,到天津那个地方吗?

    再者说咱们的香料、矿产等物,也都是极具价值的。”

    听着克来尔所讲的这些,詹斯内心深处愈发激动,此时的他,恨不能立刻赶到天津,能够得到想要的答桉。

    若是天津开海的事情,的的确确是真的,那对于他个人,对于约翰公司,都将会是一次机会!

    对待天津开海之事,崇祯皇帝做出很多谋划,包括限制欧罗巴各国的人,在天津境内的出入范畴,一旦越线的话,必将会受到严厉惩罚。

    谋划开海一事,是为逐步改变大明,而非引狼入室的,尽管崇祯皇帝心里清楚,随着欧罗巴各国的人,开始在天津生根发芽,必然会了解大明很多事情。

    不过这些都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

    等到他们了解清楚了,那大明已有着诸多改变,且必然筹建起属于大明的海军,若这些贪婪的家伙,想要威胁大明,就看看谁的拳头更硬了。

    大航海时代的霸权,向来不是靠谈判所能解决的,而是靠着自身强悍的国力,来震慑那些宵小之辈。

    ……

    紫禁城,乾清宫。

    “这个陈延生啊,在天津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看着手里的奏疏,崇祯皇帝面露笑意,对觐见的孙传庭笑道。

    “不仅稳定住了天津秩序,还先后叫海关衙署,天津造船厂等事,都明确落实下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开海一事有了眉目。

    孙卿啊,若是天津开海能做好,不仅能为大明解决燃眉之急,还能为国朝赋税方面,增创不少的赋税啊。”

    “陛下,对待这件事情,恐朝野间的舆情,不会太好吧?”

    孙传庭想了想,开口道:“毕竟对待西洋各国的人,很多人的态度,其实都是敬而远之的。

    如果天津那边,以后会盘踞很多西洋人,倘若他们的行为,触犯到我大明的律法,或者危害大明统治,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

    当然,臣不是质疑陛下的决断,只不过对待这些事情,还望陛下能多多考虑,现在的大明,经受不起任何的变故了。”

    ;



    第一百八十六章 西夷北上(2)

    

对待大明以外的地域,一个较为普遍的想法和看法,便是和上朝天国相比,那都是蛮荒未开化之地,纯粹没有必要兴师动众。

    南洋诸国也好。

    印度半岛也罢。

    亦或者欧罗巴。

    甚至临近大明的朝鲜,乃至隔海相望的倭岛。

    在大明主流的思想里,就是心生蔑视,就是物产贫瘠,大明地域辽阔,又何须理会他们呢?

    但是恰恰在上述这些地域,不管金银铜这等贵金属矿藏,还是价格不菲的香料等物,亦或者两熟,三熟的稻谷等等,那其实都是大明所需要的。

    明明雄踞神州这等宝地,明明有着诸多理由,可先于欧罗巴各国一步,甚至数步,在南洋诸国展开贸易,展开开拓,可偏偏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左右,受儒家思想的禁锢,导致这一切都没有任何进展。

    封建体系下的王朝,儒家思想的那套理论,的确能确保天下的长治久安,但背后带来的弊端同样也很明显。

    “孙卿所说的这些,朕有想过,但是并不担心。”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奏疏,撩了撩袍袖,开口道:“就现阶段的大明,仅天津一地,对外开放了海禁,还是以中旨的形式开放。

    孙卿,你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吗?

    别看朝中的官员,包括地方的其他群体,个个都张口动摇国本,闭口动摇国本,可真要叫他们,或者背后的人,尝到甜头,那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没有什么,比金银带来的影响更大,哪怕是朕这位大明天子,同样也不能免俗。”

    孙传庭沉默了。

    对天子最后所讲之言,他心里再清楚不过了,叛乱,灾害,仅仅是这两项,每年耗费国朝太多银子。

    从崇祯二年的建虏寇边,到时下这个时期,折腾出多少事情,虽说国库所存困境,受一些政策的变动,得到较大的缓解。

    但若是没有天子内帑支撑,想叫大明在这等混乱时局下,能相对平稳的渡过,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朕想要打破垄断,想在天津形成新的垄断,即海上贸易!”

    崇祯皇帝站起身,缓步向前走着,正色道:“江南,是我大明最富庶的地域,但暗藏的问题,却也是最多的。

    朕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慢慢理清楚,才慢慢悟明白,这背后所代表的复杂利益网。

    各种由头的偷税漏税,各种形式的逃税,甚至是抗税,无一不再表明一点,国朝对这个地域,实际掌控是很差的。

    孙卿可曾知晓,大明在海禁一事上,是反反复复,可实际上不管是禁海,还是开海,在江南沿海地带,存在着极为庞大的私下海贸。

    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那在大明之外的疆域,可是价值千金的奢侈品,只有最富裕的那一部分,才能享受的啊。”

    孙传庭:“”

    对天子所讲的这些,孙传庭其实并不知情,包括多数的大明官,其实也都不是很清楚,或者干脆就不知道。

    唯一知晓此事的,多数是出身江南籍的官,可对待这些事情,哪怕是他们清楚,也是揣着明白装湖涂。

    原因很简单,利益使然罢了。

    “不知孙卿是否想过一点。”

    崇祯皇帝伸出手,笑着说道:“相隔大明万里之遥的欧罗巴,那一批批赴明的传教士群体,究竟是为了什么,要来到大明呢?

    他们真的只是单纯为传教吗?

    不尽然吧。

    包括欧罗巴各国,不管是海上武装,还是诸多海商,为何都盘踞在南洋诸国,甚至想打开和大明联系的地方?

    孙卿清楚这些代表着什么?”

    “臣愚钝,不是很清楚,陛下所讲的这些。”孙传庭迟疑刹那,作揖行礼道:“究竟是代表着什么。”

    “当然是为了利益。”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先前,朕曾和汤若望他们交谈过,就说一件瓷器,还算不错的那种。

    若是在大明治下,能卖几十两银子,那乘船渡海去往南洋,去往欧罗巴,就能卖几十两金子。

    十倍的差额啊。

    甚至这个贸易差额,会更大。

    一件尚且如此,那一整船呢?

    这能带来多少金银?

    朕先前算过一笔账,就江南这个富庶之地,那庞大的官绅、商贾等群体的名下,所窖藏起来的银子,少说会有两亿两银子。”

    孙传庭:“”

    天子所讲的这些,颠覆了孙传庭的认知,毕竟大明每年赋税,那才多少银子啊,江南那边,怎么可能会藏着这么多银子啊。

    可惜,这些都是事实。

    就这个时代背景下,大明对外的贸易顺差,是极为庞大的,欧罗巴各国,辛苦掠夺来的白银,多数都以这种形式,流入到大明境内。

    甚至为不吓住孙传庭,崇祯皇帝将这一数额减少许多。

    只可惜这些流入的银子,多数都藏在暗地里进行,使得大明朝廷这边,并没有见到任何好处,甚至还深受其累。

    “孙卿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罢。”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欧罗巴各国,其实最想要的,就是一个能见到阳光,真正能进行交易的区域。

    现在,朕给他们了。

    陈延生在天津那边,设立海关衙署,建天津造船厂,包括之后筹设的天津十三行,人才行署,交易行署等等,都是紧密围绕开海展开的。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欧罗巴相隔大明万里之遥,海上的情况极其复杂,危险随处可见,但为何他们打造的海船,却能承受这些?

    若是大明能吸纳他们的人才,积极打造更先进的海船,那针对辽东的局势,针对建虏的平叛,是否会有较大的改变呢?

    毕竟武备院这边,自西洋传教士进驻后,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都是肉眼可见的。”

    孙传庭不知该说些什么。

    仅仅通过所听到的这些,他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天子对天津开海一事,所谋划的诸多部署,必然是不少的。

    甚至天津真的繁荣起来,那诸多部署都一一落实下来,那大明所面临的困境,还会像现在这般艰巨吗?



    第一百八十七章 国库没钱

    

对待天津开海这件事,崇祯皇帝的确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这个构想,所牵扯到的层面很多。

    朝廷,地方,漕运,新税法,巡察,票号

    简单去进行阐述,就是通过天津的通商口岸,初步盘活南北更紧密的经济流通,明确统一规格的银票秩序,吸纳民间窖藏的银子,逐步提升生产力,稳定住对外贸易,并逐步扩大北疆通商口岸,为此后重整金融秩序,推行新税法,发展大明地方,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可想要实现这等构想,所面临的问题和屏障,亦是一个接着一个,所以步子要稳步向前迈进,一步一个脚印,恢复并增强大明的信誉信心。

    “现在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耐着性子等待了。”

    看着眼前的奏疏,稳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轻呼道:“想要实现这些,北上的欧罗巴各国群体,才是关键所在。

    若是没有这个前提,想谋定这些部署,纯粹是空想,空谈啊。

    希望陈延生这边,能给朕带来更多惊喜,不要叫这个时间太长啊。”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摇头笑了起来,与其去想这些,不如先将眼前的政务处理好。

    想法是好的。

    现实是坏的。

    不把现实中的这些糟心事,一一拨正回来,那以后有再多好的想法,都不可能一一落实下来。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奏疏,本轻松的脸庞,露出些许凝重的神情,辽东调拨粮饷,这叫他回到现实。

    可之后所看的十几封奏疏,叫崇祯皇帝的神情愈发凝重。

    请复南京新厂铸钱。

    蓟密永三协粮饷。

    奏请免征山东受灾府县田赋。

    清算边镇欠饷。

    奏请免征陕西田赋。

    河南

    这些个经内廷票拟的奏疏,堆到崇祯皇帝面前时,叫其心里想到一点,官群体又要反扑了。

    “王伴伴,查一下这些奏疏,所呈递的时间。”崇祯皇帝眉头紧皱,指着这一摞奏疏,对王承恩说道:“全都是涉及钱粮的要务,内阁这边,先前竟没有任何口风,就这般呈递到御前了。”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看着眼前这些奏疏,崇祯皇帝就一个想法,朝中的这帮官,见自己这位天子,所做之事太多,常常叫他们陷入被动,所以就变着法子,想要限制住自己。

    “这是想用真实的情况,营造一个国库没钱的氛围啊。”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