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便是到现在,这遵化、迁安等地,虽安置了一批辽民,可依旧很是荒凉啊。

    这帮生性暴虐的建虏,杀起人来,根本就不想其他,可我等身为大明臣子,要为社稷多忧才是啊。”

    自卢象升出任蓟辽总督以来,就积极行使着自己的职权,扛起自己应尽职责,力求其所负责的辖区,能尽早恢复过来。

    破坏容易,建设难。

    崇祯二年的那场大战,虽过去了很长时间,可是战争带来的疮痍,却到现在依旧都没有抚平。

    “真不知道朝中的那帮大臣,一个个都是怎么想的,非要鸡蛋里挑骨头。”

    马世龙剑眉倒张,沉声道:“明明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可偏偏却死盯着京畿这边不放。

    末将听闻…陛下在朝理政,遇到不少的掣肘,甚至一些朝臣,还……”

    “马帅,国朝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妄加评议了。”

    卢象升挥手打断道:“做好我们的事情,就行了,陛下先前叫天雄军,蓟州镇等地,筹建随军讲武堂一事,眼下筹备的怎样了?

    遴选军中的健儿,到随军讲武堂中进修,此事关系到我大明军队,必须要认真对待才行。

    特别是陛下所编撰的那些兵书,包括细化分属的类目,本督先前都细细看过。

    若是都能在随军讲武堂传授下去,那对蓟密永三协治下,整体战力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

    “已然筹备妥当了。”

    马世龙正色道:“包括末将在内,各部的统兵将校,都要分批进随军讲武堂进修,同时操练好那帮讲武堂学员。

    不过讲武堂一事,想要见到成效,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只怕很难见到,当前唯一能期许的,就是辽前那边的局势,不要再糜烂下去了。”

    “放心吧,有孙督师坐镇辽前,本督相信辽前局势,不会再糜烂下去了。”

    卢象升双眼微眯道:“现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大明不能再像先前那般了。”

    讲到这里的卢象升,转身看向京城方向,那眉宇间生出的忧色,体现出他此时的内心。

    虽说在天子的统御下,围绕京畿一带的布局,开始逐步的落实下来。

    但是纷杂的朝堂,稍稍出现任何异动的话,只怕先前所取得的成果,就会出现新的风波来。

    受信息传递的影响,此时的卢象升、马世龙他们,还不知道当前的朝堂,处在怎样的情况下。

    ……

    “皇爷,蓟辽总督卢象升,派人加急呈递到御前的密奏。”王承恩脚步匆匆,来到这东暖阁内,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

    “嗯?”

    崇祯皇帝闻言,眉头微蹙,伸手道:“快给朕拿来。”

    这好端端的,卢象升怎么呈递密奏了?

    可是蓟密永三协之地,又出现什么问题了?

    这拱卫京畿的东部屏障,绝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蓟辽总督卢象升奏曰:臣于遵化叩首再拜,自臣赴任蓟辽总督以来,尊奉陛下所定旨意,力保蓟密永三协稳固,行汰兵事,明法纪,稳地方局势,然汰兵事行至今日,却使得所辖各部,皆淘汰大批散兵游勇。

    然蓟密永三协之地,所需戍守要隘、防线诸多,为保京畿东域安稳,臣斗胆向陛下请谏,能许臣主持募兵事,以血脉乡情为……”

    带着种种的疑惑,崇祯皇帝打开卢象升所呈密奏,便认真的翻阅起来,看着,看着,才发现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些。

    “原来是想要募兵啊。”

    崇祯皇帝轻呼一声,说道:“也难怪卢卿要呈递密奏,他所言的募兵事,跟先前国朝所定募兵事,是有着些许出入的。”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就想到卢象升所领天雄军,那便是以血脉亲情为纽带,在战场上立下过不少赫赫战功。

    相比较于家国大义这些大情怀,对待时下的大明,多数的群体并没想过这些,不管是底层的百姓,还是当兵的将士,谁没事会多想这些啊。

    能吃饱肚子,那叫他们做什么都行。

    但这些人对待血脉亲情却很看重。

    在大明的治下,各地宗族诸多,不管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往往在地方上,存在家法大于法纪之现实。

    卢象升以血脉亲情为纽带,想重新构建蓟密永三协戍守的各部大军,就当前所处的境遇来讲,是符合现实的。

    虽说这不可避免的,会形成小群体,小圈子,但相比较于京畿屏障的安定,这些崇祯皇帝是能接受的。

    等到随军讲武堂之事,能够在崇祯皇帝所看重的那些军队中,逐步的落实下来,并发挥出应有的成效,那彻底改变大明军队的谋划,才能见到应有的效果。。

    “王伴伴,派人去给孙祖寿传朕口谕。”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伸手对王承恩道:“命其在逃难的山陕籍百姓中,遴选出一批勇壮,将这份密奏,一并带给孙祖寿,叫他解决卢卿所需募兵事。

    另一应家眷,悉数迁移到遵化等地,这件事情要从快着办,蓟密永三协的安定,必须要保障好。”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应道,随后便匆匆离开东暖阁,准备选派人手,赶赴真定那边。

    在不少文官觉得难办的事情,但在崇祯皇帝抽调各方人手下,其实并不难解决,只要确保粮食供应,像安置山陕籍逃难百姓一事,崇祯皇帝有信心打赢这一仗。



    第一百零五章 大明在改变

    

“卢象升的才能,果真是不一样啊。”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朝悬挂的地舆图走去,看着眼前所标注的态势,囔囔说道:“出任蓟辽总督以来,被袁崇焕所折腾的蓟密永三协,在逐步的恢复之中。

    有了这两万余众的勇壮,补充到各处戍守防线的兵马中,那拱卫京畿的屏障,算是彻底稳定了。”

    崇祯皇帝所看的地舆图,涉及到的地域,不单单只有蓟密永三协,还有辽前一带,甚至山陕等地,全都涉及在内。

    孙承宗所坐镇的辽前。

    满桂所坐镇的山海关。

    侯世禄所坐镇的西协。

    马世龙所坐镇的东协。

    周遇吉所领的勇卫营……

    这些在崇祯皇帝眼里,能直接调动的大军,所驻守的区域,无一例外,都被其标注成红色,而其他统领各部的武将,所驻守的区域,则用各色标注起来。

    哪些武将是能逐步笼络重用的。

    哪些武将是存在问题,要逐步清除掉的。

    看到眼前这副地舆图,崇祯皇帝能一目了然的掌控。

    “皇爷…这卢总督呈递密奏,要进行募兵。”

    去而复返的王承恩,此时开口说道:“那逃难到北直隶治下的山陕籍百姓,似乎并不够各处分流安置的啊。

    若是那样的话,仅仅在北直隶各地皇庄这边,先前筹谋的诸多部署,是否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先前在王承恩的心里,还担心迁移安置数十万逃难的灾民,这中间是否会出现纰漏,到时形成难以评估的风波。

    可事情进展到现在,王承恩却惊愕的发现,他所担心的那些事情,根本就不值得担心,甚至还出现新的情况。

    “是啊,这的确是个问题。”

    崇祯皇帝摸着下巴,皱眉说道:“皇庄这边,的确不能浪费,这样吧,给各地的掌庄太监,再传达一道口谕。

    叫他们在所处的地方,招募治下的流民,朕现在担心,这批山陕籍灾民,被妥善安置下来后,会叫更多的山陕百姓,从动乱的区域过来。

    特别是天津直隶州那边,要筹建的承接营建的商号,包括管理青壮的商号,必须要尽快落实下来。

    叫京城和天津等地,尽快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不至于陷入到被动之下。”

    “喏!”

    针对当前所处的局势,崇祯皇帝是喜闻乐见的,毕竟在自己的影响下,大明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这跟所谓轰轰烈烈的革新不同。

    崇祯皇帝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大明生产力,叫北直隶这一基本盘,能够朝着好的方向进展。

    内帑所储的银子,甚至大量的粮食,给崇祯皇帝提供了底气,等到北直隶这边,形成较大的改变后,那后续面对这摆烂的大明摊子,崇祯皇帝就掌握太多的主动权了。

    在多数生产资料,掌握在官绅、大小地主等群体手中,这一核心前提下,崇祯皇帝所能做的事情。

    就是积极地提升生产力,积极地对外开辟海贸,同时提升所控地域的亩产,加之推广番薯种植。

    处在小冰河时期的大明,想铲除掉顽瘴痼疾和毒瘤,就必须从经济构架上改变,期间再逐步削弱官绅、大小地主等群体,完善修订大明赋税制度,整治大明吏治,那就会朝着好的方向进展。

    “其实山陕两地的受灾百姓,能远离山陕受灾严重的区域,到大明其他地方求活,也变相削减了流寇造反的底气。”

    崇祯皇帝指着眼前的地舆图,神情冷厉道:“造成山陕一带流寇剿灭不定的局势,就跟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有关。

    现在陕西那边,是流寇猖獗的区域,想要出手整治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动荡。

    而山西那边,李邦华他们在整肃官场,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取得相应的成效。

    围绕这一前提下,朕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山陕两地官员,该做的事情,替他们做好,力保我大明的江山基业,不会再出现问题。”

    “皇爷英明神武,奴婢坚信,我皇明基业定能传至千秋万代。”

    王承恩闻言,当即作揖道:“等到天津那边的造船厂,能顺利竣工,并开始营建从事海贸的海船,内帑这边的进项,必然能大幅增多。

    到时皇爷锤炼的新军得成,区区以下克上的建虏八旗,定然不是我皇明的对手!”

    相比较于外朝的那帮文官,恰恰是王承恩这些常伴在御前的内廷太监,更清楚的知道大明的改变。

    仅从日益充实的内帑,王承恩这些内廷太监,就明白自家皇爷的英明,且大内行厂所控辖的一众皇庄,包括营建起来的各类产业,乃至间接控制的便民铺、车马行等,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啊。

    “呵呵~”

    崇祯皇帝笑了起来,看向王承恩说道:“王伴伴,什么时候,你也学会这等阿谀奉承之言了?

    这不好。

    眼下只是局势受控,没有出现朕所担心的事情,至于能否解决大明问题,平灭掉建虏之患,这些还需要时间去沉淀。

    以后像这样的话,不准再说了。”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应道。

    对待忠诚的王承恩,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也给予其相应的权柄,毕竟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若什么事情都自己亲力亲为,那就算把自己累死了,也不可能做好这些。

    内厂这边,有王承恩坐镇统辖,的确给自己省去不少麻烦。

    “王伴伴,最近这段时间,要叫各地的皇庄,关注好地方的形势。”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说道。

    “特别是那些背地里哄抬粮价,想趁机发国难财的,都给朕查清楚,凡涉及到朝堂的人,要单独摘录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