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考虑到这次赈灾的复杂性。

    留京前指,由伯雅坐镇负责,从顺天府衙及两个京县,抽调一应官吏,统筹调配此次赈灾事。

    朕会派黄卿,协助卿负责好赈灾事。

    外派前指,由孙卿统忠勇军、西苑讲武堂等组成,在真定、保定两府,设立一应的驻兵营地。

    另朕会从神机营这边,抽调部分锐士,暂归外派前指负责。

    除此之外,大内行厂亦会谴派人手,到留京前指这边,确保整体分流安置事,力保将这次赈灾事,能妥善解决好。

    这两封公函,皆有着详细的赈灾细则,两位卿家抓紧看一看,若没有其他的事宜,即刻着办此事。”

    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既然灾民潮已然形成,那再怎样焦头烂额的顾忌,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是这样的话,不如调动一切能调动的人手和资源,力争这次赈灾事,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凡是在这次赈灾事,表现突出的,崇祯皇帝事后定然会委以重任,尤其是专司赈灾的队伍建设,那更会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

    “哗~”

    “哗~”

    此时的东暖阁内,响起道道清脆声,孙传庭也好,孙祖寿也罢,都在聚精会神的看着手里的公函。

    然里面的诸多赈灾细则,乃至防疫手段,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比如分流疏导。

    比如编组监督。

    比如按劳分配等等。

    先前大明对待赈灾,是被动的,是广设粥场,维稳灾民情绪,不叫民乱发生,不出现疫病即可。

    等到灾情过去了,哪里来的灾民,就回哪里去,但是所耗费的钱粮,往往都是极大的存在。

    但是此次崇祯皇帝所谋划的赈灾,却是积极地出击。

    用粮食调动着灾民,除了前七日,免费领取果腹的食物,之后的日子里,必须要服从安排,付出劳力,以换取全家果腹的粮食。

    从各个赈灾所辖机构的创设,再到监察制度的明确,包括钱粮单独设立等等,崇祯皇帝要通过这次积极赈灾,来改变大明的赈灾理念。

    这种新颖的方式,叫孙传庭也好,孙祖寿也罢,都颇有几分眼前一亮的感觉。



    第一百零一章 国丈啊朕赐予你个机缘

    

真定、保定一带出现灾民潮,天子乾纲独断,任性的要专断灾民事,且临设赈灾前指,以顺天府尹孙传庭为赈灾钦差,留京主持赈灾事。

    且委派九门提督孙祖寿,率部分忠勇军、西苑讲武堂、神机营右掖、左哨,紧急赶赴真定、保定,这在朝堂引起不少的议论,然多数的朝臣,都选择沉默。

    对待在朝的文官群体,包括那些东林党人,都很想看一看,一旦这次赈灾事,不能妥善解决,那将会给京畿造成怎样的影响和风波。

    届时他们便可寻找机会,奏请规谏天子,罢黜掉先前所做的诸多事宜,毕竟他们自身的利益,被触碰的太多了。

    “王伴伴,给北直隶治下八府的皇庄,传达的口谕,都派出人手了吧?”崇祯皇帝站在地舆图前,对王承恩说道。

    “都派出人手了。”

    王承恩欠身说道:“且按皇爷的旨意,一应的人手,包括要筹建的劳工队伍骨干等事。

    都着外派的内廷宦官,抵达所去皇庄以后,再三给所在掌庄太监强调。”

    “嗯。”

    崇祯皇帝应了一声。

    对当前朝堂的局势,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清楚,不知有多少沉默的大臣,想看着自己在这次赈灾事上出错。

    一旦赈灾事处理的不好,那朝中的文官,就会联起手来,向自己行规谏之事,以叫先前所立一应优势,悉数给裁撤掉。

    只可惜对待赈灾事,大明的绝大多数群体,都停留在被动的赈灾措施上,却没人想过积极调动的措施。

    不叫内阁、户部等有司插手,就是崇祯皇帝想以最快的速度,叫他认为可靠的人手,归属到赈灾前指编制下,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

    ‘想看朕出丑,那你们未免太小瞧朕了。’

    崇祯皇帝眸中闪烁着精芒,看着眼前的地舆图,心里暗暗说道:‘别说是三十万的灾民,就算来上五十万,那朕也能将他们都给消化掉。

    一个整修京城事,一个分流皇庄,再加上各地整修水利,以及遴选勇壮,编练到忠勇军、神机营等部。

    有先前抄家所得粮食,加上内帑充沛的银子,朕叫你们看看,什么叫做赈灾!’

    对孙传庭、黄立极、孙祖寿他们的能力,崇祯皇帝是非常信任的。

    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叫他们适应这种赈灾方式,并在实际的赈灾过程中,总结实际的赈灾经验,完善这套积极的赈灾方式。

    只要此次的赈灾事,能妥善的进行解决,那么所斩获的获益,将会是寻常人等,所难以想象到的。

    “皇爷,国丈来了。”

    庞天寿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

    “宣!”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转身朝龙椅处走去。

    既然是靠赈灾事,锤炼一些队伍,那崇祯皇帝也要借助此次赈灾,叫京畿这边,出现些不同的东西。

    被自己捏着命门的吝啬国丈,亦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

    “老臣拜见陛下!”

    红光满面的周奎,走进东暖阁后,向自家女婿作揖道。

    “国丈免礼吧。”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伸手道:“王伴伴,给国丈赐座,斟茶,朕要与国丈畅谈。”

    “喏!”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随后便朝殿外走去,指挥着值守的宦官,给当朝国丈搬来木墩,斟茶。

    “国丈,朕听说眼下汇通票号,取得的成就不小?”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周奎说道。

    “启禀陛下,的确取得了一些小成就。”

    坐在木墩上的周奎,微微欠身道:“眼下京城这边,开设有一家总号,两家分号,另通州、天津、沧州等地,皆开设有分号。

    所揽储银子超五百万两,放贷出去的银子,亦有三百多万两,赚取的银子,亦有十几万两了。

    老臣近期打算,在东光、故城、武城、临清州等地,再开设一批分号,好叫汇通票号的名头,在北直隶、山东等地打出去。”

    你个老东西,还挺有头脑的啊。

    知道先沿着大运河开设,借助漕运之便,来回调动资金流向。

    漕运是大明南北的经济命脉。

    这南来的,北往的,那商贾定然不少。

    以此来讲名气宣传出去,给后续在北直隶、山东等地,其他府州县开设分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啊。

    看着意气风发的周奎,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些许感慨,果然吝啬的人,在经商方面的天赋,真不是吹的啊。

    “国丈做的很好,朕很欣慰。”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看向周奎赞许道:“朕有国丈,何愁治理不好天下啊。”。xxbiquge。c0

    周奎:“……”

    听自家女婿这般讲,周奎心里不由得发颤,现在周奎对崇祯皇帝,可谓是畏惧异常。

    尤其是见到崇祯皇帝笑,那就更是这样了。

    这就叫他想起,在顺天府衙的一幕幕。

    “能为陛下分忧,乃老臣的荣幸。”内心发颤的周奎,忙站起身来,作揖道:“老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陛下,为了皇后。”

    “国丈能这样想,朕很高兴。”

    崇祯皇帝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朕眼下有一个大机缘,要赐予国丈,若此事国丈能办好,那朕就能敕封国丈爵位。

    若办的叫满朝文武,都挑不出毛病来,甚至是盛赞国丈,那侯爵也不是不可。”

    “!!”

    周奎面露惊意,抬起头来,难以置信的看向崇祯皇帝。

    还有这样的好事!?

    现在汇通票号行市喜人,赚的银子不少,虽说他分的份额不多,但若是将汇通票号,开遍整个大明,那也是惊人的数目。

    倘若能再多一尊爵位,最好是侯爵,那人生无憾了啊。

    “老臣愿为陛下分忧!”周奎强压惊意,作揖行礼道:“纵使是上刀山下火海,老臣亦愿!”

    “呵呵,上刀山下火海,就不必了。”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国丈能有此心就行了,朕想叫国丈,选一批可靠之人,组建一个商号,承接顺天府所辖改建事。

    国丈要做的事情,就是从赈灾的难民中,挑选一批青壮,安置好他们的家眷,组织这些青壮,从事相应的改建事宜。”

    就这?

    还要跟孙铁面接触?!

    周奎愣住了,本能的他想拒绝此事,可王承恩却捧着一份公函,朝着他走来了。

    这叫周奎心里隐隐觉得,事情只怕没自己所想的那般简单啊。

    自家女婿那绝对是故意的,想叫自己时刻牢记着,先前在顺天府衙的事情,不然不会叫他跟孙传庭接触啊。

    带着种种的疑惑和小心思,周奎艰难的接过那份公函,在崇祯皇帝鼓励的眼神下,硬着头皮翻看起来。



    第一百零二章 分流

    

“陛下,这不合适吧!”

    看罢手里公函的内容,周奎内心很是抗拒,看向崇祯皇帝说道:“老臣要掏银子,募集一批山陕籍逃难的勇壮,还要安排好他们的家眷。

    在他们给商号做工时,要给他们发放工钱。

    关键承接阜财坊治下,那破败的地块,还要向顺天府衙缴纳购地银子,这里外里都是老臣在掏银子啊!”

    “没错。”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

    周奎:“……”

    你这不是拿老臣当傻子嘛!

    你直接言明,掏多少银子,能买一尊侯爵得了,何必还这般费尽心思啊。

    周奎吝啬的本性,再度附身。

    “这就是朕给国丈的机缘。”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开口道:“只要国丈按照朕的旨意办事,朕不仅能敕国丈爵位,还能叫国丈大赚一笔银子。”

    皇帝女婿,你这心思太重了。

    哄傻子,也不是这样哄的啊。

    周奎的嘴角抽动起来,心情复杂,看着面露微笑的崇祯皇帝,心里却吐槽起来。

    他实在是想象不到,这样做,怎么可能赚银子。

    雇佣劳壮是笔不小的开支。

    安置家眷是笔不小的开支。

    购买地块是笔不小的开支。

    单单是想做好这件事情,组织起一支千余众的劳壮队伍,那耗费的银子,至少需要八万两靠上。

    叫他一下子掏出这么多银子,还真不如杀了他。

    “国丈也清楚,京城乃大明腹心所在,这里的土地,可谓是寸金寸土。”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缓步向前走着,边走边说道。

    “阜财坊这个坊市,受天启朝王恭厂爆炸影响,受损极为严重,很多的民宅建筑,至今都没修缮好。

    若国丈所创的商号,能在一些至今废弃的地块,修建起一栋栋这样的建筑,并逐步将阜财坊,改造成文人消费的坊市,那能赚取多少银子?”

    说着,崇祯皇帝将先前命人做的建筑纸样掀开,呈现在周奎的面前,这叫吝啬的周奎愣住了。

    “这不可能。”

    周奎看着阜财坊的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