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备院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能说只把精力都放在火器火炮的研制上。

    人手要是不够,就向司礼监呈递密奏,朕会派人解决。”

    “喏!”

    宋应星忙作揖应道。

    只是随行的邓玉函,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本想借此机会,趁着天子高兴,好提出传教事宜,现在看来算是泡汤了。

    对邓玉函的那点小心思,崇祯皇帝又怎么可能看不出呢。

    不过武备院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宋应星、焦勖他们手中,邓玉函、汤若望他们,也掀不起别的风波。

    虽说宋应星、焦勖他们,的确追崇西学,甚至宋应星也入教了,不过他们是大明的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并非是传教这种事情,而是如何完成天子交代的差事。

    天地君亲师。

    这对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宋应星、焦勖等一众人,那可谓是牢记于心的,似这样的思想,是邓玉函、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这才是属于神州的信仰,区区一帮西洋野蛮人,又怎会明白这些呢。



    第九十九章 灾民潮

    

崇祯三年的大明,虽处在崩溃的边缘,然还远没到彻底崩溃的境遇,至少崇祯皇帝是这般认为的。

    山陕的流寇势力,尚未席卷中原、湖广等地,更未攻陷大明中都,掘了老朱家的祖坟,动摇大明国本。

    辽东的建虏八旗,尚未征服半岛,收编科尔沁等部,皇太极亦未登基称帝,创立鞑清之名,明满洲,立蒙古、汉军八旗。

    大明财政、吏治等等,都没有堕落到最黑暗的时候,甚至边地军阀势力,还没有彻彻底底的定型……

    “王伴伴,对武备院和西山火枪营,内帑再调拨一笔银子。”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伸手对王承恩说道:“西山那边,对国朝的未来,太过于重要了,绝不能叫他们所谋,有任何停滞之处。”

    “喏!”

    王承恩作揖应道。

    自离宫出巡西山,崇祯皇帝的心情,就跟着好了不少,看着西山的诸多改变,叫崇祯皇帝看到了希望。

    不管是武备院这边,还是所辖兵仗局、军器局等有司,亦或者西山火枪营,都在按照他的谋划前行。

    大明从不缺少人才,却缺少慧眼识珠的伯乐。

    若是能叫务实的良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给予他们绝对的支持,崇祯皇帝始终坚信,大明一定能变好的。

    “皇爷…军机处大臣王洽,内阁首辅韩爌,求见!”

    庞天寿匆匆走进东暖阁,向崇祯皇帝作揖道:“在真定、保定两府关隘一带,汇聚大批灾民,据两府所呈奏疏,入直灾民规模,或超三十万众。”

    “宣!”

    崇祯皇帝剑眉倒张,看向庞天寿沉声道。

    这灾民潮,来的还真够快啊。

    向陕西明发上谕,才多久时间,就有超三十万的灾民,汇聚到真定、保定两府治下。

    看来山陕两地的某些人,必然是利用起此事,甚至驱散治下灾民、流民,大举朝北直隶逃难啊。

    想起近些时日,自己在朝堂所做之事,杀了一批批贪官污吏,直觉告诉崇祯皇帝,事情肯定不简单。

    “臣…王洽,拜见陛下!”

    “臣…韩爌,拜见陛下!”

    看着匆匆走进殿内的二人,向自己作揖行礼,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这次灾民潮一事,若处理不好的话,那先前所取得的优势,只怕会荡然无存。

    “免礼吧。”

    崇祯皇帝开口道。

    “陛下,当前在真定、保定两府一带,聚集着众多山陕籍,逃难而来的灾民。”韩爌神情凝重,语气略显焦急道。

    “若此事朝廷不能妥善处置,一旦盘踞在此的灾民,发生民乱,冲破真定、保定两府防线,恐引发北直隶大乱。

    可若是放盘踞的灾民进直隶,仅治下八府的情况,恐无法收容诸多灾民。

    且据真定、保定两地知府言,在山西境内,还有大批灾民,正朝北直隶方向逃难。”

    “陛下…此事国朝必须从快决断。”

    王洽紧随其后道:“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若处置不当的话,都将会给朝廷带来被动,甚至动摇国本。

    臣斗胆,请陛下降旨,将逃难聚集的灾民,就近安置到山西治下,并着户部调拨赈灾钱粮。

    另内帑因拨发部分钱粮,力保此次灾民潮,能稳定下来。”

    当初崇祯皇帝叫军机处,明发上谕,来上什么,山陕没粮,直隶有,皇帝特命灾民进直隶!

    王洽的心里,就想到会有今日。

    且随同明发的上谕,所做的诸多调整,对山陕两地的官员,甚至宗藩、官绅等群体,有着诸多的苛待。

    这叫王洽不由得联想到,当前真定、保定两府治下,所形成的态势,必然跟山陕两地的地方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才多长时间啊,就有超三十万众的灾民潮,不顾一切的跑到北直隶来,这事儿透着蹊跷啊。

    “就近安置到山西治下,是不行的。”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说道:“若是朕这样做,那先前所下口谕,就会沦为笑柄,叫国朝失去威仪。

    再者言山西治下各府,当前还有要务要做,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因为灾民潮的事情,就叫审查事停下来。

    这些山陕籍的灾民,既然相信朕的口谕,愿意背井离乡的逃难到北直隶,那朕就不能伤了他们的心。

    先前国朝伤他们的心,伤的已然是太多太多了。”

    或许这次骤现的灾民潮,处处透着蹊跷。

    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若是这批逃难的灾民潮,自己能妥善安置好,那对之后全面掌控北直隶,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且安置三十万灾民,就代表山陕两地,少了三十万被流寇裹挟的流贼。

    以此类推,四十万,五十万……

    尽管说压力很大,挑战很严峻,可这并未影响崇祯皇帝的决断。

    “陛下,您要三思啊!”

    韩爌作揖行礼道:“这么多的灾民,涌进北直隶治下,定会给京畿的秩序,甚至粮价、布价等,造成极大的冲击。

    若朝廷没有妥善处置好这次事件,一旦闹出风波出来,那京畿必然大乱,这无疑会动摇大明的国本。

    且对朝廷而言,规模这么多的灾民潮,难保会潜藏有肆虐地方的流贼,一旦说……”

    “韩卿,难道遇到问题,要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妥善解决,相反却是当甩手掌柜吗?”

    崇祯皇帝皱眉道:“这些都是朕的子民,是大明的子民,即便你说的那些,的的确确都真实存在。

    难道就可以不管了?

    难道依着王卿之见,就近安置到山西治下,这些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吗?

    山西有着怎样的问题,两位卿家的心里,不会不清楚吧?

    只怕前脚划拨的赈灾钱粮,押送到山西之下,后脚就会被没揪出来的贪官污吏,给暗中截留了。

    此事无需内阁和军机处负责,朕亲自委派大臣,主持灾民入直赈灾事,一应耗费由内帑拨发。”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崇祯皇帝就不会坐视不管,或干脆当起缩头乌龟,如此的话,还不如直接摆烂算了。



    第一百章 赈灾前指

    

步入小冰河时期的大明,灾害频发这是常态,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大明对待赈灾之事,所表现出的应急能力,实在是太差太差了。

    不管是灾后重建,还是组织灾民恢复生产,亦或者赈灾期间的调度、防疫、维稳等各项事宜,都是极为被动的态势。

    既然之后的十几年间,大明南北治下各地,会频繁的发生灾害,水灾、旱灾、雪灾、蝗灾、地震等,接连不断的问候大明,那崇祯皇帝就非常有必要,锤炼出一支专司赈灾事的队伍。

    什么事情光想不做,光说不做,那就算想的再多,说的再多,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空谈误国的风气,或许不好扭转,但崇祯皇帝要用自己的方式,锤炼出一支支可靠的队伍出来。

    顺天府尹孙传庭、九门提督孙祖寿,神情凝重的朝乾清宫快步走来,真定、保定两府一带,聚拢大批山陕籍灾民潮,他们知晓了。

    此番被天子身边近侍王承恩,亲自传达口谕,二人的心里都清楚,天子是有重要的事宜,要交由他们去办。

    “臣…孙传庭,拜见陛下!”

    “臣…孙祖寿,拜见陛下!”

    寂静的东暖阁内,响起的声音,叫服侍的庞天寿,依旧低头不言,脑海里所想的,还是自家皇爷,先前质问王洽、韩爌之言。

    “免礼吧。”

    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开口说道:“灾民潮一事,王伴伴在传口谕的时候,向两位卿家言明了吧?”

    孙传庭、孙祖寿相视一眼,后作揖道:“言明了。”

    “陛下,灾民潮一事,必须要从快着手解决。”

    孙传庭紧接着又道:“若是拖延的时间过长,一旦灾民汇聚的规模,超过五十万众,那就算朝廷想要解决,那都没办法解决。

    臣以为当选派赈灾钦差,赶赴真定、保定两府,分批遴选逃难的灾民,寻找合适的地域,进行诸批的安置。

    与此同时,内帑当尽快筹措粮食,广布粥场,安抚这帮逃难的灾民,并设法叫这些灾民能定下来。”

    相比较于王洽、韩爌他们,除考虑赈灾事外,还兼顾到朝堂变化,孙传庭的想法就极为纯粹。

    就专注于赈灾事。

    不管先前天子在朝堂上,做出怎样的决断,叫多少朝臣产生不满和情绪,那都没有眼下的赈灾事重要。

    “伯雅所言,正是朕所想。”

    崇祯皇帝搁下御笔,抬头看向孙传庭说道:“先前王卿和韩卿,所讲的那些,有些叫朕失望了。

    朕已命他们维稳朝堂,此次赈灾事,由朕钦点大臣,全权负责,而军机处和内阁所要做的,就是维稳朝堂。

    谁若是敢在赈灾期间,抨击朝政,扰乱秩序,不管涉及到谁,一律免职,永不录用!”

    攘外必先安内。

    想要妥善解决好安置灾民事,那此时朝中的官员,就不能集体唱反调,不然别说是赈灾了,能稳住北直隶局势,都不好说。

    “朕思前想后,觉得此次的赈灾事,不能再像以往朝廷赈灾那般。”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拿起龙案上的公函,朝孙传庭他们走来,“毕竟所谓三十万灾民潮,这只是山西地方粗略所算。

    或许有四十万,或许有更多,这些都是无法考证的。

    为确保此次赈灾事,能妥善解决好,朕决意特设赈灾前指,总揽山陕籍灾民,落实安置北直隶事。”

    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树立中心,谋变也好,整军也好,亦或者赈灾,都必须明确领导班底。

    若是连上通下达的队伍班底,都没办法构建起来,那还做什么事情?还不如趁早摆烂算了。

    “伯雅,这赈灾钦差非你莫属。”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赈灾前指隶属于军机处,分留京前指,外派前指两部分,一应职权由卿执掌。

    考虑到这次赈灾的复杂性。

    留京前指,由伯雅坐镇负责,从顺天府衙及两个京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