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最深的水是泪水-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战斗持续了24个小时。省公安消防总队指挥员下令,由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组成3个攻坚组,梯次强行进入燃烧中的103号罐,在罐内与火近攻。经过5小时奋战,有效控制了火势,最后撤出阵地。

    在四天五夜的搏斗中,特勤大队的官兵无数次达到身体和心理承受的极限,又无数次坚持下来。渴了,抓起掺入油污的矿泉水喝一口。饿了,掏出火腿肠吃几口。困了,在用来阻击流淌火的沙堆上打个吨。他们醒过来,问战友自己睡了多长时间,总觉得自己睡了几天几夜。最苦的是盘锦支队14台主战车的驾驶员,从离开盘锦市上路疾驰开始,从来没有休息过。他们在路上行驶,在火场上供水,他们死死撑过了四天五夜。特勤大队刚刚组建半年,90名官兵平均年龄不到23岁。

    “不到23岁啊,”贾东辉说,“他们经历了这么大的磨难,立下了这么大的功绩。”贾东辉的泪水扑簌簌落下来,好像为自己的士兵委屈,又像为他们高兴。
………………………………

第三十二章 世界消防史从未有过纵深80米罐内灭火

    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赵剑华,在7·16灭火战斗中最受称道的是他始终站在火场最前沿,在浓烟熏烤、烈焰围堵和身边几十次爆燃中,面无惧色,未曾后退半步。

    赵剑华说他的镇定来自于支队长鲁晓明的科学指挥。事实上,当他来到阵地的时候,身上被吓得出了一层冷汗。

    7月17日凌晨2点30分,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抵达火场。他们进入东部区域的油品码头阵地,赵剑华带领两名攻坚队员展开火情侦察。

    油品码头地下输油管线不断泄漏的原油形成一片火海,三条直径一米,长达300多米的地面输油管道被大火包围,爆炸一触即发。赵剑华入伍20年,参加灭火战斗几千次,第一次看到火在地下、地上、海面和墙壁上燃烧。三条输油管道已经烧变形,马上就要爆了。外行人看火苗高不高,内行人看油罐、油管变没变形,变形就会发生大爆炸。

    更可怕的是,离燃烧带仅有30米之隔的船舶燃料供应公司的院内堆放着1100多桶成品燃料油、7个燃油罐,以及机油库与润滑油成品库各一座。这里即将发生的不是爆炸,是连锁爆炸,说万分危急一点不夸张。赵剑华命令特勤大队6台高喷车自成供水体系,出4支泡沫枪扑救地面流淌火,阻止火势向燃料公司方向蔓延。利用2门自摆水炮冷却熊熊燃烧的输油管道。在仓库院内架设6支水枪实施冷却。

    火势刚刚被压制下来,东侧输油管发生爆燃。油蒸气被阻遏之后集聚到一定压力必然爆发。爆燃发生时,赵剑华清楚地记得现场的情景。攻坚组的6位官兵出于本能,忽地把泡沫枪抬过了头顶,但没人退却,也没人扔下枪。瞬间,火乱了,身前左右全是火浪。赵剑华站在战斗最前沿,灵活应战,果断指挥。7点30分,原油码头大火完全被扑灭,转入监护,防止复燃。最值得庆幸的是,保住了燃料仓库的成品油未被烧爆,否则东部区域将成为最大的一片火场,谁也救不了。

    17日上午10点30分,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总指挥部命令,增援大连支队扑救103号罐火灾。毫无疑问,那里是最危险、最困难的阵地,也是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生死决战的危难之地。在部署外围冷却力量之后,鲁晓明支队长命令盘锦支队第一攻坚组携带一支泡沫炮从罐体爆炸形成的坍塌处进入,强行攻击罐体内部。

    去过7·16火场的人都知道,人站在距离103号罐100米处仍然感受到火焰和罐壁高温产生的强烈的辐射热,进入罐体该是何等酷烈的考验。现场所有人都在攻坚队员走向罐体那一刻揪紧了心。攻坚队员越走进罐体,大家心跳得越剧烈。攻坚队员向燃烧的罐体坍塌处的斜坡喷射泡沫,“轰”的一声,罐内火势增大,扑向攻坚组的4个人。这4位官兵堪称无畏勇士,没后退一步,继续往前推进,要求加大泡沫量。坍塌处的火势减弱,第一攻坚组毅然向罐内挺进。11点30分,鲁晓明支队长命令董成龙、茹志强、李增祥组成第二攻坚组,蔡东辉、刘明明、张宝组成第三攻坚组,进入罐体内协助第一攻坚组灭火。

    他们进入罐底后,第二攻坚组在罐区东南侧架设自摆式泡沫炮阵地,第三攻坚组用泡沫枪掩护。战斗中,罐内发生十几次爆燃,每次爆燃都使脚下的浮顶产生剧烈晃动。官兵的战斗靴被浮顶的高温烤焦了。差不多每隔一分钟,他们就要往对方身上和水带上喷射泡沫液冷却降温。3个小时之后,他们与大连支队官兵并肩作战,使罐内火势得到控制。到场的公安部消防局专家重新部署战术,攻坚组官兵撤出罐体。

    他们从罐体走出后,外面的官兵拥上前,和攻坚组成员紧紧拥抱,大家泪水飞溅。没去过7·16火场的人,理解不了官兵们生里赴死、死里逃生的艰难历程,他们比亲兄弟还要亲。

    赵剑华说,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创造了世界消防史前所未有的80米纵深油罐内灭火的先例。

    赵剑华在火场上的无畏表现,受到在场领导的赞扬。他不仅无畏,还有大局观念,安排盘锦支队投入力量为沈阳、鞍山、铁岭支队实施供水保障。

    赵剑华用手机拍下了一张照片,那是灭火战斗结束,离开大连前拍摄的103号罐的内景。罐内如同一个偌大的足球场,空寂无人的罐壁在骇人的沉默中袒露焦痕。你分明可以看到罐内的每一寸地面都写满了故事,所有的钢铁部件都在几天几夜的尖啸中突然静寂。照片上的一侧坍塌的半圆形罐体,如同古罗马时期的竞技场,罐壁处处长满了眼睛,张着无声如洞的嘴巴。总之,这张照片有说不尽的意味。

    赵剑华把这张照片设成笔记本电脑的屏保图片,他常常反锁办公室的门,看这张图片,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

第三十三章 不光敢于赴死,这几步道还要走得稳当

    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的阵地在火场东部的万吨油品码头。特勤大队二中队班长刘明明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油罐如此之多、如此之大、管道如此纵横交错,俨然是一个庞大的石油帝国。刘明明想不到这里竟然会起火,当时谁也说不清哪个油罐,哪处管道在燃烧,整个火场都在燃烧。刘明明想不到这么大的火还能够扑救,360公里长的沈大高速公路上全都是消防车,全省消防官兵除了留守看家的以外,全部赶到了大连火场,刘明明更想不到这样的大火竟然被扑灭了。连续几个月,刘明明做梦依然梦到大连的飙天大火,他疑惑,不是扑灭了吗?难道又复燃了?一怔惊醒,想到大火早已被扑灭了,顿感万分庆幸。刘明明和许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总觉得这场火扑不灭,但事实证明它已被官兵们成功扑灭,他从心底里感觉辽宁省公安消防部队的伟大,盘锦市公安消防支队的伟大。把“伟大”这个词放在7·16火场扑火英雄身上,刘明明觉得恰如其分,太伟大了。

    刘明明1982年出生,1997年入伍,是四期士官。在他心目中,7·16战斗是十分惨烈的,所有英勇顽强的部队都赶不上辽宁消防铁军顽强。中国军人自抗日战争结束后,就没再经历这么惨烈的战斗。要不就到火场试试,死拼四天五夜。一般的部队顶四五个小时,最多顶七八个小时就顶不住了。不光体能达到极限,心理承受力也达到极限。辽宁消防铁军从参战一直打到全线胜利,这是什么队伍?刘明明想来想去,还是那个词:伟大。他觉得国家博物馆应该收藏一面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的队旗,旗上有油污和火烧的痕迹,上写九个大字“伟大的辽宁消防铁军”。

    刚进火场时,刘明明和中队长蔡东辉率先进入阵地,持泡沫枪打输油管道火。开始,他们还能看清火光映照下的道路,后来看不清路了,烟雾——不是白烟,而是像乌贼在水里吐出的墨汁般的黑烟,把人和路都包住了。爆炸声此起彼伏,油蒸气发出尖锐啸音。他和蔡东辉互相招呼的声音也听不到了。这时候,东侧输油管道爆燃,“砰”的一声,蘑菇云托出一个火球,然后是喷泉似的火柱,着火点离他们俩只有20多米远。他们退了几步,又转回头继续灭火。

    刘明明印象深刻的还有盘锦支队阵地的第二次爆燃。其声音巨大不光是对耳膜而言,声波巨大的能量把五脏六腑全都撼动了,人在地上站不稳。刘明明觉得,声波足以摧裂肺腑,但还是挺过来了。

    后半夜下雨了,刘明明换班下来,坐在沙堆上吃饭。那种场面忘不了,黑雨如箭一般打在衣服上,冲不去衣上的油污,又添一层新油污。雨落在盒饭上,白米饭全变成黑米饭。

    刘明明感到最艰难的不是面对爆燃,也不是烈焰灼烤,而是战斗了一天一夜刚休息,又接到命令奔赴103号罐。身体都累散架子了,像泥一样瘫在地上,站起来,上103号罐,脚步真是太沉重了。

    到了103号罐阵地,先行冷却罐壁,刘明明被选为攻坚队员进入罐内灭火。103号罐坍塌了一角,如张着大嘴的怪兽。怪兽的嘴里和头顶仍然火焰熊熊。谁说进罐灭火不害怕,他就在撒谎。背着沉重的装备往罐里走,就是走向死亡,没有其他解释。谁也不知罐里还有多少油,会不会爆炸。但是,作为一个消防军人,一个爷们儿,不光敢于赴死,这几步道还要走得稳当,不能让人笑话。总之,那时候把一切都豁出去了。人在那时候没思想,啥都不想。与死神无数次擦肩而过,人把命给豁出来了,像一把刀,左右翻飞,飞快。

    进罐里就像进了火焰山一样,刘明明感到高温无法承受。脚底的浮顶在燃爆中剧烈震动,十分恐怖。在坍塌的坡上打火时,刘明明感觉好几次差点被爆燃震下去。好多事都记不清了,刘明明记得自己从没退却过,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在罐内战斗了3个多小时,刘明明和战友最后撤出。从罐里出来,他没别的感觉,就是困,太困了,哪管能睡上一分钟都无比幸福。
………………………………

第三十四章 两天变为大英雄

    茹志强是吉林省延边人,1990年出生。

    小时候,父母离婚,谁都不要茹志强。他的养父茹喜军、养母于正华收养了他。

    养父母太疼爱这孩子了,视他为宝贝疙瘩。他家在农村,没什么稀罕东西。但茹志强要啥,养父母给买啥。到了上学年龄,茹志强的“主业”是打架,上游戏厅,奶奶偷着给他玩游戏的钱。小小的茹志强那就是一个“皇上”。16岁那年,茹志强跟别的孩子打架,那孩子被打急了,脱口说:“茹志强,你不是你爸你妈生的!”

    茹志强脑袋“嗡”的一声大了,问:“咋回事?”

    那孩子说:“你是要的。”

    茹志强明白了,自己是被父母抱养的。被亲生父母抛弃,此乃莫大耻辱。他上前踹那孩子一脚,“你重说,说我不是要的。”

    那孩子说:“你是要的。”

    茹志强左右开弓给他一顿大嘴巴子,说:“我不是要的。”

    那孩子被打服了,捂着脸说:“你不是要的,我是要的。”

    茹志强哼一声,扬长而去。他坐在山坡上一直想到天黑。自己竟然是要的,亲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