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泡面首富-第1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燃油派占据了绝对的上风,电动派顶多只是发表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这些车企可以压制的下来。
这就导致大千虽然从2003年开始,就试图扩展欧洲和米国的市场,但是这两个国家控制的很严,手段也很绝,那就是直接从政策上面禁止电动车进入市场。
他们说电动车不属于燃油动力,自然不能够受到燃油动力车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管辖。
这听上去似乎是件好事,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又说了,因为没有完整的法律和政策来管辖你,所以你就不要进入市场了,等等吧,等我们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再说,在此之前,任何电动车都没有上牌和上路的权利。
说来也有趣,当米国的一些新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时候,同样是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管制,结果这些国家直接视而不见,说因为没有政策,所以没法管,只能任由他们横行了。
一种情况,两种解释,绝了!
反正这些国家直接在政策上就堵死了电动车出国的路子,这让大千有些焦急,因为在大千的战略里面,到2010年前为止,大千的电动车应该分布全球主要市场,彻底建立起全球性质的电动车网络的。
可是这一纸行政命令,就把计划耽搁了两年多的时间,而且看上去这个计划似乎已经没有办法完成了。
不过欧洲的环境保护事业却愈演愈烈,尤其是在2005年初,大千电影和斯皮尔伯格历史上第一次合作,邀请罗兰·艾默里奇担任导演的史诗级灾难片《2012》在全球上映,疯狂的席卷走了将近1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之后,这些环保事业就折腾的更加厉害了。
在另一个世界的电影里面,《2012》是因为太阳的中微子发生变化,导致地球变成了一个微波炉,地球内部的地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最终山海位移,大陆沉没,全地球的地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本的陆地都没了,就剩下大海了。
这个解释听上去似乎还算那么回事,但任何地质工作者听到这个理由,都会骂一句扯淡。
或者干脆不骂,毕竟电影而已。
可是这个世界的《2012》,世界毁灭的理由更加暴躁一些,就是地球因为各种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过多,导致剧烈的温室效应,最终突破极点,南极和北极的冰山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会上升374。4米,最终导致几乎所有的陆地全部被淹没,除了高山,一切都在海底之下。
这个理由其实就更加扯淡了,且不说这些温室气体就算按照当前10倍的排放量,再排放两三百年,也不可能导致所有的冰山融化。
就算确实排放了那么多的二氧化碳,能够融化所有的冰山,但那个时候地球的日常气温得上升到45度以上,南极和北极的冰山才会全部融化,而大部分地球人估计已经全部被热死了。
再退一步讲,所有的地球人都住在空调房里面,躲过了炎热的威胁,但海平面上升根本不可能达到374米,顶多也就是70米左右而已。
差不多也就是让西江省变成沿海省份而已。
再退一万步,就算真的上涨了374米,那华夏的面积还能剩下一半左右,世界上也几乎都是同样的水平。
所以这个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毁灭的理由,都不需要什么专业人士,随便一个高中生,用网络查一下数据,就基本上全明白了。
所以一开始,斯皮尔伯格还对这个理由非常的担忧,觉得不能太侮辱观众的智商。
事实证明,观众的智商们太好侮辱了,因为2005年的手机还不够发达,未来大量有才的人,还无法通过自媒体来影响世界,给大家做科普,所以观众们都比较纯洁,觉得电影里面既然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假不了的。
而另外,全球每年不都是有那么多的环保组织,发表了无数的环保文章,以至于几乎地球所有人都知道,地球现在已经陷入了温室效应之中,要是再不节能减排,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就会彻底融化,海平面就会淹没世界。
这不正好就是电影里面描述的情况吗?
说来也神奇,明明太阳微波炉的理论还算有那么一丢丢的可能性,南北极融化完全就是扯淡的言论,但是观众们却更加愿意相信后者。
原因很简单,因为观众们可以非常容易的理解天气变热了…导致冰山受热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最后地球被淹没的逻辑,哪怕你不读书都能够听得懂。
可是中微子什么的,听上去完全就是天书了,一部电影看完之后,任何人都不会担心中微子变动导致地球毁灭。
但是相反,当你明白了世界末日形成的原因之后,就开始真的相信会有这样的末日来临了。
而且2012年现在距离2005年还有7年的时间,似乎足够南北极的冰山全部融化了。
所以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反而将电影里面的剧情奉为金科玉律,等到电影结束之后,各个都惊恐不已,人都吓傻了,然后票房就大卖了,观众更多了,接着更多的观众被吓傻了。
总而言之,因为这么一部电影影响,全球关注温室效应的人多了几十倍,而觉得2012年有可能是世界末日的人,一口气多了几十万倍。
假如2012年地球真的完蛋了,被水淹了,而大部分屁民又买不起船票,似乎就只有等死这一条路。
这条路是绝对不可能的,那就赶紧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效应,保护地球。
然后全世界的温室效应的环保组织们都惊讶的发现,他们的工作和招募人员,都变得轻松多了。
第1922章 一张感动世界的照片
既然环保组织壮大了,那就应该继续发扬环保的理念,宣传环保的思想,不然在会员眼中,组织就变成了单纯收费,但正经事不干的玩意。
所以和历史上的2005相比,全球各种抗议,鼓吹温室效应灭世的环保行动,多了足足上百倍之多,大量的人员参与,让很多励志参选的候选人们,都纷纷的拿起了环保这个招牌,毕竟可以吸粉嘛。
所以汽车行业的人就发现,他们在媒体和政府那边构筑的防火墙,已经开始要崩塌了。
而在7月份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
一个位于格陵兰岛附近的海上钻井石油平台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导致大量的原油泄漏。
因为这个钻井平台距离欧洲大陆比较遥远,救援力量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够抵达,等到他们到达钻井平台的时候,已经有超过相当于5万桶原油的石油泄漏,在海上形成了一个总面积高达1455平方公里的超级油污带。
本来这个原油泄漏事故和高贵的欧洲人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也不会在意海洋上发生的这件事情,顶多也就是各个环保组织在口头上谴责一下。
但好巧不巧的是,有一个救援人员拍下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在一个礁石岛上面拍摄的。
只见整个礁石都已经被漆黑的原油给染成了黑色,地面上满满都是泥泞的原油油浆,救援人员踩一脚就是十几厘米深的脚印。
此时,在照片中央,是一只海鸟。
只不过不知道这只海鸟是什么颜色,因为他全身都已经变成黑色的了,彻底被石油给包裹了起来。
此时此刻,这只海鸟神情哀伤的看着地面,因为在他的脚下,有四个同样漆黑黑的一团,被包裹成了一个黑团子的小海鸟,倒在了油污上面。
这4个可怜的小家伙已经彻底死了,而它们全都是海鸟妈妈的孩子。如果仔细看照片的话,人们还能在海鸟妈妈的眼睛中,看到一丝晶莹的反光,仿佛是泪水一般。
不,这分明确实就是海鸟妈妈的眼泪。
之后还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面流传的,这位海鸟妈妈不仅哀伤的看着自己的孩子,还不断用自己的尖嘴来拨动孩子的身体,它甚至叼着一个孩子的尸体,试图帮助他站起来,以为这样自己的孩子就能够活过来了。
在视频的最后有一段旁白,说这位妈妈一直守着自己的孩子三天三夜,期间不吃不喝,最终和这四只小鸟一同去世了。
曾经,一个难民儿童的照片,导致了整个欧洲的绿化。
而当儿童换成海鸟之后,杀伤力似乎更加的巨大和疯狂了,这张照片和视频开始通过网络疯狂的流传,一开始是在QQ群里面,后来就到了各个新闻媒体的网页上面,最后在搜索引擎上面随便搜索什么,都能看到这个悲伤的故事。
一时之间所有人的感情都起来了,他们的哀伤都爆发了,所有人都感到莫大的同情和哀伤,以及深深的愤怒。
究竟是什么,导致一个勤勤恳恳的,抚养全家的妈妈,只能够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死去,如此莫大的悲哀,简直就是人世间最大的惨剧。
无数人都愤怒了,于是乎,他们都需要找到一个罪魁祸首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
很快,这个罪魁祸首就被找到了,就是汽车。
一个环保组织发表一篇名叫《是我们杀了它们》的文章,这篇文章表示,杀害海鸟妈妈一家的是人类自己,是人类对于物质有无止境的贪婪,尤其是对于汽车的贪婪。
文章的阐述的道理非常的直接和简单,海鸟一家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们被油污给污染了,给毒死了。
而油污之所以会出现在海面上,而不是待在海洋深处,是因为被人类开采出来的。
人类之所以需要这些原油,是因为全球有大量的汽车,他们每年都在消耗巨额的石油。只要这些燃油汽车还在,那么同类的惨剧就永远不会停止,每年都会有上千万的海鸟妈妈和他们的孩子一起死去!
最后这篇文章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然后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等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什么的,一劳永逸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了。
你看这篇文章写得多好呀,多么的简单易懂了,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民众们的愤怒,一下子就找到了最合适的发泄口。
而相关国家一看这篇文章,也拍手叫好,因为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说的都是汽车的责任,是能源开采商的责任,和他们政府完全没有关系嘛。
虽说原油泄漏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钻井平台的设备严重老化,对于员工的培训不足,以及平台的消防设备全部损坏,但却没有人发现等等。
这一次危机肯定和上面的一些原因没有关系,政府也绝对没有任何的过错,这些都是汽车的错,和我政府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所以各个国家的政府都非常支持这篇文章,甚至直接拿出官方的力量来推动甩锅,结果就是这些国家的政府确实度过了危机,但是汽车厂商们,尤其是欧洲的汽车厂商们的日子就难熬了。
无数针对他们的抗议冒了出来,各个汽车企业的门口几乎每天都有上千名抗议者围堵,最终在法国,嘤国,德国等国家,爆发出了上百万人级别的大型抗议活动,要求停止燃油车销售,停止对原油的消耗,停止汽车尾气的温室效应,全面使用电动车。
于是乎,在事件爆发的半个月后,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宣布了相关的支持电动车行业的计划,同时还拿出了某某时间表,几乎都要求在2020年以前停止所有燃油车辆的销售,让全世界都处于清洁能源的世界之中,这才勉强抚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