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第3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近处入手,从身边抢起。
    这场大混乱并不是提早安排好的,但却比提早安排好的还要更加默契。
    他们忍了好几天,终于忍不住了。
    富庶繁华的长安,真的太诱人,没有任何人能够忍得住。
    而在其中一支部队抢先动手之后,这种欲望就像是野火一样冲天而起,再也压制不住。
    几乎是在刹那间,繁华富庶的梁朝京师就变成了一座死亡之城。
    黄仙芝的士兵冲进每一座房屋、每一个街巷,将反抗的男丁杀死,将貌美的女卷奸污,搜刮着一切金银珠宝,甚至因为争抢而大打出手。
    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绝望和恐怖的气息。
    而长安的百姓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他们不解,为什么前几日还相安无事的兵卒,突然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宛如恶鬼附体。
    许多百姓在绝望中,将目光投向皇宫。
    那是黄仙芝所在的方向。
    他们还在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
    黄王在进城的时候不是说了吗?黄王起兵是为了百姓,不会胡作非为、残害子民……
    这些暴行,都是黄王手下的兵将不遵黄王的号令,黄王应该会阻止的吧?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黄仙芝此时也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他频频下令制止,想要让手下的兵卒停止这种暴行,但是却屡禁不止。
    直到他将几名地位最高的部将,全都召唤到皇宫中。
    终于如愿以偿坐在皇位上的黄仙芝,脸色很不好看。
    他压抑着自己的怒火,问道:“何不助孤做好皇帝?”
    黄仙芝不懂,但他进入长安之前对百姓说的那番话却并非虚言。他希望能够约束住这些部将,让他们对百姓秋毫无犯,让繁华富庶的长安城能够得以保全,让他顺利地赢得民心、接过梁朝的国祚,成为开国之君,赢得千古美名。
    然而,几名部将互相看了看,却冷然回答道:“皇帝之权归汝,拷略之威归我,无烦言也。”
    黄仙芝的手瞬间握紧了宝座的扶手。
    然而,对于部将这样的回答,他却无能为力。
    因为这显然是所有部将的一致意见。
    ……
    看到这一幕的楚歌,也不由得默然无语。
    黄仙芝的部将们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皇帝的宝座归你,我们愿意支持你做皇帝,但是烧杀掳掠的事情归我们,这件事情不要再废话了。
    站在黄仙芝的视角,他难道不知道秋毫无犯更能得民心吗?
    自然是知道的。
    但知道与做到,根本就是两码事。
    黄仙芝手下的六十万大军,是什么人?
    对,他们是失去田地的农夫,是无家可归的流民,或许也有趁机混入的地痞流氓投机者……
    但在他们拿起武器的瞬间,就已经变成了亡命之徒。
    他们知道,自己随时有可能会死,既然已经豁出去连命都可以不要了,那么就再也没有任何的法度和秩序可以约束他们。
    他们只想抢劫、杀人、随心所欲。
    而这样繁华富庶的京师就在眼前,明明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他们又怎么可能忍得住呢?
    而黄仙芝……约束不住他们。


第290章 慷慨陈词
    长安城内的惨剧还没有结束。
    黄仙芝的大军撕下了伪善的面具,开始在城中大肆烧杀掳掠。
    而此举自然也会激起无数百姓的不满。
    只是他们再不满也不能做什么,因为在黄仙芝的六十万大军面前,反抗也只会迎来更残虐的对待,让这种杀戮如同烈火烹油一般更加难以遏止。
    更何况,长安城中的普通居民在面对强大的兵卒时,也根本没有任何反抗之力,人再多也没用。
    但怨气,还是在不断地积蓄之中。
    有人在尚书省的大门上写了一首诗,以此嘲弄进入城中之后滥杀无辜的黄仙芝大军。
    而在这首诗中,有这么几句。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黄仙芝虽然是私盐贩子,但也是累试不第的读书人,他当然看的懂这几句诗的意思。
    于是,黄仙芝大怒,将当时在尚书省的官员和守门的士兵,全都挖掉眼睛。
    而后,他又在长安城中大肆搜捕能写诗的人,一连杀死三千多人。
    甚至不会写诗、但识字的人,他也不想放过,全都押送到战场去干苦力。
    ……
    楚歌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百感交集。
    其实从他看到的场景来看,史书上对于这段内容的描写,多半是存在一些夸大的。
    毕竟长安城有那么多百姓,会写诗的人应该不止三千,而且识字的人那么多,全都押送到战场去干苦力多多少少也有些不现实。
    但黄仙芝确实因为这首诗而暴怒,因而抓了、杀了不少人,这确实发生了。
    就像史书上记载黄仙芝用大石碾子碎骨杀人做军粮,这肯定是后世文人妖魔化黄仙芝而编出来的。因为只要下厨做过饭就会知道,把人直接碾碎之后也只会得到屎尿、内脏、骨头渣子的混合物,根本不可能入口。
    吃人,也不是这么个吃法。
    用大石碾子碎骨杀人做军粮是假的,但吃人却多半是真的。
    或许史书上对黄仙芝的记载有许多后世文人的夸大和虚构,真实的黄仙芝并非史料记载中那样如妖魔一般狰狞恐怖,但种种恶行,估计也绝对不会少。
    原因很简单,如果他真的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对百姓秋毫无犯,那么他不可能坐拥六十万大军却一败涂地。
    有时候,人心向背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
    当年盛太祖虽然也是义军出身,却能够做到在那个年代很难做到的令行禁止,爱惜民力,不掳掠迫害百姓,也能知人善任,引得天下英雄纷纷前来投效。
    若是黄仙芝也能做到,那么他即便被后世污名化,也顶多是污名化成盛太祖那个样子,而不至于变成一个除了混乱、暴虐之外一无是处的妖魔。
    以上帝视角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楚歌的心中是复杂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楚歌当然对农民起义是抱有同情的。
    因为他们都是被压迫阶层的可怜人,是在昏君佞臣的统治下,在被天灾打击之后活不下去的人,只能揭竿而起。
    这个世道先不把他们当成人,他们才被迫变成了恶鬼。
    可是,在看到他们的行为之后,楚歌却很难继续同情他们。
    强者一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一怒,抽刀向更弱者。
    如果说真正顺应大势的起义应该像是燎原的星火,那么黄仙芝的大军却更像是毫无怜悯、毫无目的的野火。
    野火只顾着借风而起,焚烧一切,不管是好的、坏的、亮丽的、腐朽的,全都一把大火烧个干净。
    而在风停了之后,野火便会熄灭,只留下一地锦绣焚成的灰尽。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野火烧毁了旧的制度,给摇摇欲坠的腐朽王朝沉重一击;可从消极的角度来看,野火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生产,在暴虐中却并没有建立起新的秩序,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从长安城内的这一幕就能看出来,黄仙芝,终究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野火,终归只是野火。
    ……
    楚歌的视野从长安城中离开,一直向西。
    陡然间跨越千山万水之后,他的视角追上了梁僖宗的车驾。
    梁僖宗准备从长安出逃,直奔蜀中,一如当年安史之乱时的路线。
    只是这次经过马嵬坡的时候,却没办法甩锅给女人了。
    突然,一队人马在前方出现,拦住了梁僖宗的车驾。
    梁僖宗被吓得魂不附体,只是看到前方战马上翻身而下的一名老臣,他才终于放下心来。
    “陛下!臣等死罪!
    “社稷至此皆是将相误国,请陛下斩臣以谢天下!”
    梁僖宗赶忙上前,将这名老臣扶起:“郑卿,这又怎么会是你的过错呢?朕打算前往兴元(地名),诏令天下诸节度使收复京师,郑卿你是凤翔节度使,一定要守住各个战略要地,千万不要让贼军的势力再度扩大。”
    这名老臣点头:“是,陛下!
    “不过……此去兴元道路艰涩,难以行进,若是有突发事件,臣恐怕来不及奏报陛下。请陛下准许臣便宜从事,相机决断。”
    梁僖宗想了想,还是答应了:“好!苟利宗社,任卿所行!”
    至此,楚歌的视野终于快速下沉,来到了这位老臣的身体上。
    而后,终于出现了天赋技能卡牌。
    【戊·观察入微(蓝色):你对细节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得到提升。】
    【戊·康慨陈词(蓝色):你的发言变得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也会提升浩然正气的效果。】
    【丁·排兵布阵(金色):你可以自然掌握基础的行军布阵策略,达到一般宿将的统兵水平。】
    除此之外,也有“记忆碎片”、“鼓舞士气”、“绝处逢生”这三个已经默认自带的金色天赋。
    看着面前的三张天赋技能卡牌,楚歌陷入沉思。
    经过这位老臣和梁僖宗的对话,楚歌自然已经确定了他的身份。
    郑畋,此时五十五岁,曾出任梁朝宰相,现任凤翔节度使。
    楚歌通读史料,所以对于这位郑畋,倒是也基本算得上是了解。
    郑畋此人虽然能力有限,不可能在这种风雨飘摇的局势中真的挽救梁朝,但在当时的朝堂中,却是少数真正能做事、肯做事的正常人。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与另一位宰相意见不合,双方对于到底是要招抚黄仙芝还是剿灭黄仙芝,各执一词。
    另一位宰相卢携认为淮南节度使高骈足以剿灭黄仙芝,所以不认同招抚的方案。
    而郑畋已经意识到黄仙芝“至众百万、数败官军”的威胁,所以建议先招抚,授其为岭南节度使暂时安抚,等到时机成熟再进行剿灭。
    黄仙芝手下有不少都是因为饥荒而作乱的民众,官职一到,他们在岭南富庶之地吃饱穿暖必然思乡,到时黄仙芝的大军必然离散,再择机一战而定乾坤。
    结果,梁僖宗没有采纳郑畋的看法。
    结果在下达诏书时,两名宰相起了争执,卢携气得将砚台扔在地上。梁僖宗大怒,认为宰相相争难为天下表率,就将两名宰相全都免官降职。
    从之后发生的事情来看,显然郑畋才是对的。
    黄仙芝此时只是占据了岭南,所以一个岭南节度使还是能招抚住的。可朝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于是黄仙芝大怒,继续兴兵北上,直趋江淮。
    而卢携所器重的淮南节度使高骈却根本没有出击,只是消极防守、放任叛军过境。
    此时梁僖宗才后悔自己没听郑畋的话,又让他去出任凤翔节度使。
    而后,便是黄仙芝大军攻占长安,梁僖宗仓皇出逃,在路上遇到了前来救驾的郑畋,这才有了上面的那段对话。
    从结果上来看,虽然郑畋还是没能挽救梁朝灭亡的命运,但他成功纠集大军,招揽散落在周围的神策军和各地的节度使,成功击败了黄仙芝的大军,为梁朝最后续了一口气。
    楚歌猜测,此时自己便要想办法去复刻郑畋当年的操作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