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楚歌首先拿起这份关于新法的细则,开始认真阅读。
    果然,跟他在历史上学到的王文川新政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王文川新政的核心目的是,富国强兵,改变齐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而富国强兵,富国是强兵的前提条件。所以这次的变法,归根结底还是以改善财政为核心目的。
    只有国库充盈了,才能有充足的物资军械,才能再去谈练兵的事情。
    这一点,玩家们早就在“封侯非我意”那个副本领会过了。没有钱,哪怕是邓将军这样的一代名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钱从哪来呢?
    显然,历次的变法,钱来的地方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豪商、士绅、地主等阶层。
    也就是所谓的“劫富济贫”。
    这其实不难理解,一个国家的财政出了问题,最上层没钱,那肯定不是底层的事。
    因为底层是最没有反抗能力的阶层,他们交的税只会多不会少。哪怕是太平盛世,底层人民也不过勉强吃一口饱饭,要说是因为刁民太多而收不上来税,那纯粹是胡说八道。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层通过种种方式,将本该上交国家的税款给截留了。
    所以,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这群人把钱给吐出来。
    当然了,劫富的结果,不一定是济贫。这笔钱收上来之后,到底能不能、会不会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那都是最次要的事情。
    但不管怎么说,国库充盈、富国强兵,至少能解决齐朝的困局,不要被金所灭。
    新法的核心是青苗法,内容很简单,就是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出面代替那些放高利贷的富商、大户,放出在当时来看相对低息的贷款,帮农户渡过难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
    比如,允许不愿意服差役的民户交钱来免役,也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把土地按土质分成不同等级,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在京城设置机构调节市场,收购滞销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等等。
    除此之外,王文川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兵之法,比如在农村中确立保甲制度、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比如鼓励养马、监督兵器制造、裁撤年纪过大或战力低下的军队改为民籍等等。
    全都查看一遍之后,楚歌大致确定了,这里边没坑。
    确实都是王文川当年新政变法的内容,这个副本应该没有偷偷改变一些细则。
    而且,从纸面上来看,这些内容都是毫无问题、无懈可击的。
    新法的核心是青苗法,如果青苗法真的能够顺利实施的话,那么哪怕其他的各项法条都没生效,这次的变法也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
    表面上丈量核实土地这一条似乎也很重要,但其实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在做。朝廷中枢,哪个皇帝不想查明各地具体有多少土地、每块土地的产量多少?哪个皇帝不想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来收缴赋税?
    可查来查去,到了王朝末年,该收不上来赋税还是收不上来,该灭亡还是灭亡。
    所以,这条就算能推行得不错,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何况大概率连治标都不见得好使。
    而青苗法如果能顺利实施的话,意义就远不止于此了。
    从表面上看来,青苗法只不过是官府出面给农民提供的低息贷款,在现代看来这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操作。
    但那可是比后世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提早了几百年。
    当然,王文川的变法肯定跟凯恩斯主义不是一回事,但这种超前的思想意识,确实被后世之人所称道,就连很多外国人,也都惊叹有家。
    青苗法的内容,其实很简单。
    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没钱买种子、买肥料,他们能怎么办呢?
    要么是卖地,要么是借钱。而借钱的话,也只能找富商大户借钱。这些富商大户肯定要趁此机会狠宰一笔,收取高利贷,如果农户还不上贷,那就顺理成章地兼并土地,或者收买人身自由。
    这样一来,脆弱的农业经济更是会遭受重创,农民破产了,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任何好处。
    便宜全让这些富商大户给占了。
    而如果青苗法能够顺利施行,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可以向官府借贷,度过难关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官府在这个过程中将富商大户赚的黑心钱收归国家,还可以将粮仓中的存粮进行置换,不管怎么看,都是一种善举。
    但楚歌毕竟是后世的人,他很清楚王文川的变法最终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
    也很清楚青苗法最终完全没有像王文川预想中的那样生效。
    如果此时他再把这些新法的条目不加改变的推行下去,那么结果也只能是像当年的王文川一样,最终黯然退场。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改变其中的一些条目,让新法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应该从哪入手呢……
    “从青苗法的借贷利率开始?”
    楚歌首先想到的,是青苗法的借贷利率。
    按照王文川当年的规定,青苗法的利率是20%,最高不得高于30%。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年息20%,这显然是偏高的。
    而且,在青苗法实施之后,确实导致了很多农户的破产,一时之间,民怨沸腾。
    民怨沸腾这一点,给王文川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也影响了皇帝的判断,最终变成了他被罢相的直接诱因。
    “看来,这个利息还是要降低。
    “降到年息10%?5%?
    “似乎……还是有问题啊。”
    楚歌想来想去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全是数值问题。
    不管多低,都不安全!
    事实上,历史上的王文川显然已经预见到了利息可能对农户造成的压迫,所以,他在变法的细则中,已经对此做出了预防。
    比如,“不愿请者,不得抑配”,也就是说青苗法中的借贷属于完全自愿,农户不想要的,不能强制摊派;
    又比如,明确规定了利息最高不能超过30%。
    如果青苗法真的能够严格按照王文川所制定的标准来实行,那绝对不会有民怨沸腾的情况出现。
    但楚歌很清楚,青苗法推行之后,王文川制定的这些限制,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底下负责新法的官员,很快就突破了这个上限,把年息20%,私自改成了两季各20%,也就是全年高达40%。甚至很多官员还把这个数值定得更高,达到民间借贷100%利息的也大有人在。
    至于“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基本上也没被执行。因为根本没办法考察到底哪些是民户自愿、哪些是被强制摊派的。
    官员们强制摊派后,完全可以说是民户因为还不上借贷而撒谎,说自己被强制摊派了。
    而且,为了确保新法的效果,王文川也必然要给这些官员们划定指标。
    青苗法完成了多少业绩,要作为官员的考核内容之一。
    从动机上来看,业绩考核当然是必要的,否则如何确定哪些官员在办事,哪些官员在阳奉阴违?
    那些旧党搞非暴力不合作,不推行新法,只有用业绩考核才能揪出来。
    可问题在于,一旦考核,官员们就必然会层层加码。既然以青苗法的收益为考核标准,官员们就肯定会强制摊派、暗中提高利息,这样才能显得自己业绩突出。
    不管定多少利息,这些官员总能想办法突破。
    那么能不能改变考核标准呢?不单纯以收益为标准,而是综合法条执行的准确度、民众口碑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这显然又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楚歌思前想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这20%的利息,不管降多少,都没意义。
    因为哪怕定1%的利息,官员们也总有办法给它提高到100%,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王文川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也是新法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楚歌思前想后,决定才用更果决的措施。
    “既然不管利息降到多低、都有可能被这些官员给暗中抬起来,那我干脆强制规定,发放无息借贷!
    “这么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没有了利息,官员们就没办法明目张胆地收取利息,最大限度地阻止这些官员‘唱歪经’,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民乱,也不至于产生让王文川罢相的负面舆论。
    “第二,很多旧党弹劾王文川,说他‘与民争利’。不管利息定多少,他们都会认为这是‘与民争利’。那我直接用无息贷款,总不是‘与民争利’了吧?这就变成了一个救济性质的100%的善政。执行如何暂且不论,至少在道义上站住了脚。
    “第三,虽说无息贷款没赚头,但如果青苗法真的能顺利施行,一方面是会在普通民户中产生巨大的声望,形成不错的舆论,支持新法;另一方面,民户能顺利度过青黄不接的阶段,地里的收成越来越好,那么农户能够缴纳的粮食自然越来越多,客观上也是能增加国库收入的。
    “就这么办!”
    一番思考之后,楚歌还是决定,先莽一波看看。
    因为他发现,哪怕他带着数百年后的智慧坐在这里,综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根本没办法给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
    每一种方案,都是有风险的。
    但他是玩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一次次地重来。所以他完全可以大胆地尝试。如果不行的话,那就从头再来,不必像王文川一样瞻前顾后的。
    想到这里,楚歌改掉了青苗法的规定。
    在青黄不接时,官府要提供无息借贷,也就是不收取任何利息。
    官员的考核中,也不再以青苗借贷数量为考核标准。
    楚歌倒是也想过是否找到另外的一种考核标准,但想来想去,还真没办法考核。
    于是干脆,不考核了吧!
    楚歌知道,王文川变法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用人不当。
    而用人不当,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钻营小人为了更快地获得提拔,混入了新党的队伍中,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过于急功近利的考核制度,给了这些人可乘之机。
    以青苗借贷为考核,最终选拔出来的,一定会是一些急功近利之徒。
    假设有两名官员,一名官员严格按照王文川的办法来执行,不做强制摊派;而另一名官员则暗中强征、提高利息。
    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后者的业绩更好看,更容易获得提拔。
    久而久之,整个新党上下,就全都变成为了业绩不惜扒房拆屋、强制摊派让农户借贷的官员了。
    所以,楚歌干脆大手一挥,不考核了!
    不做强制要求,没有业绩考核,这些官员肯定会偷懒,但不管怎么说,农户找上门借贷,他们总不至于置之不理吧?
    只要他们稍微干点事,就比之前强。
    改革嘛,不求一步到位,只要比之前好一点,那就是进步。
    当然了,楚歌其实心里也清楚,自己现在也还是纸上谈兵,要说前人绞尽脑汁都没解决的问题,自己一拍脑袋就搞定了,那多半是不可能的。
    但这是试炼幻境,失败了也不会怎么样,试一试看看结果如何嘛。
    更何况,楚歌能预知未来,知道不久之后天下就将面临一场大旱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