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值氖焙蛞词呛恿鞲珊浴⒏久挥杏悖词嵌龅那靶奶蟊常咀ゲ坏侥切┠袷蕖
    饿急了的人敢进深山打猎,且不说能不能幸运地找到野兽,即便真找到了,谁吃谁还不一定。
    至于吃蝗虫,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且不说蝗虫漫天蔽日、半天时间就能将青苗啃噬干净,关键是就算侥幸抓到几只,也根本无法果腹。
    蝗虫所含的能量极少,更何况大灾之年的蝗虫往往有毒。
    灾民们饿得前胸贴后背,已经没有力气,更没有相应的工具去大规模捕获任何能吃的东西,否则也就不会闹饥荒了。
    在饥民们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以后,唯一的办法就只有两个,要么就吃人,要么就吃观音土。
    陆恒看到旁边的村民,费劲千辛万苦从外面背回来一袋观音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这种土的质地非常细腻,几乎不含砂石。
    村民将觀音土細細地再筛一遍,浇上水摊成饼然后往锅里一蒸,于是一锅看起来能填饱肚子的饼就这么被做出来了。
    陆恒当然知道这东西不能吃,但几个儿子在饿极了的情况下还是偷偷跑到邻居那里要了一张饼吃。
    吃下观音土确实会有饱腹感,但它不含有任何的营养。而且,吃过之后会觉得非常口渴,于是又需要大量地喝水。当观音土遇到水之后就会膨胀,然后凝固,在胃中不消化也无法排出。
    这种行为无異于饮鸩止渴。
    于是,陆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几个小儿子挺着硬邦邦的肚皮,一个一个地死在炕上。
    上千人的村落,白日里根本无人活动,即便推门进去,也只能看到几个人光着身子躺在炕上,骨瘦如柴,只有胸口微微起伏、眼睛缓缓转动。
    他们的衣服早已经卖了,或者煮着吃了,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了,所以既不能动,也不敢动。
    而到了夜里,还有余力的就去蹲别人家的窗户,看看谁死了就可以夜里起灶生火吃肉。
    陆恒坚持了一段时间,最终也还是躺在炕上,默默地死去。
    ……
    回到最初的起点。
    陆恒有些费解,说好的……可以造反呢?
    这怎么造反?
    小时候想造反?不说地主,他爹都能直接把他揪出来暴打一顿。
    成年后想造反?那么多人被抓着去服徭役,被打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也没见有谁敢跟官兵动手的。
    天灾时想造反?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能不能走出这个村都是两说,还造什么反。
    这一趟流程下来,陆恒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无奈!
    理论上来说,他可以选择,但实际上不论怎么选,都只有死路一条。
    想了许久之后还是没能想出个眉目,只好继续选择“忍饥挨饿”的天赋,重新开始。


第171章 御驾亲征?
    相较于陆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赵海平的情况显然要好了很多。
    在“统帅”身份的试炼幻境中,初始场景就是皇宫。
    跟楚歌和陆恒一样,他也看到了类似系统提示。
    【当前身份扮演存在一定随机性,并不会完全严格按照历史上真实情况发展,请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扮演。】
    赵海平琢磨了一下这条系统提示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次战争的走向不会跟盛太祖当年的情况一模一样?
    “战争中的细节,我不能全盘照抄答案,而是得自己考虑、做出相应的决策?
    “嗯,也合理,如果照抄答案就能通关的话,那这次的副本就太简单了。
    “只是不知道我要打赢的,是哪一场战役。”
    赵海平这才开始打量四周的场景。
    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此时的他正坐在龙椅上,俯瞰下方的文武百官。
    “嗯?说好了是统帅呢?怎么变成了皇帝?”
    赵海平有些诧异,还以为是自己跟楚歌的身份搞混了。
    但是仔细回想,又意识到两个人扮演的盛太祖在年龄上似乎有着明显的差别。
    楚歌扮演的盛太祖已经是暮年,大约七十来岁,估计距离驾崩没几年了;而他扮演的盛太祖则是壮年,应该是四五十岁的样子。
    也就是说,刚开创大盛朝没多久,精力还很旺盛,状态还处于巅峰。
    “那就是说,身份没问题。
    “但这个身份叫做‘统帅’而不是‘皇帝’,这岂不是意味着我的主要任务并非治国,而是……”
    赵海平脑海中联想到了四个字。
    “御驾亲征”!
    既是皇帝又是统帅,确实也只有这一种可能了。
    赵海平不由得庆幸自己拿的是鼓舞士气的天赋。
    【辛·鼓舞士气(蓝色):你的战斗与喊话都可以更好地激励队伍,提升士气。】
    这个天赋之前就见过,但那时候是个白色天赋,意义不大。
    但现在扮演统帅,这个天赋又升级成了蓝色,性价比就很高了。
    一位官员出列。
    “启禀陛下,边关军情急报,北蛮人再度大肆叩关掳掠,如何处置,请陛下示下。”
    赵海平心中了然,果然,还是要御驾亲征。
    在他记忆中,历史上大盛朝刚建立的时候,北蛮确实还有很强的势力,对大盛朝仍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退回北方草原后,北蛮的势力在不断内耗中又趋近于一统,给大盛朝带来了十分严峻的威胁。
    于是盛太祖带着三大营远征漠北,通过数次远征重创北蛮,为大盛朝赢得了很长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当然,北蛮的威胁很难彻底根除,到了大盛朝中后期,北蛮也时常骚扰边境,直到邓将军的时候,北蛮也仍旧是远胜于东夷贼寇的心腹大患。
    从表面上看,盛太祖对北疆的用兵似乎也没起到彻底扫清威胁的效果,但换个角度考虑,打了这么多次之后北蛮尚且还能卷入重来,如果当初坐视不管的话,任由北蛮部族重新统一,那就只能养成一个更大的威胁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盛太祖对北疆用兵是一种必然,不论是为了保护分离数百年、刚刚重新归于一统的北方或燕云,还是为了保护大盛朝北疆、守卫战略要地,这种军事行动都很有必要。
    赵海平毫不犹豫地说道:“既然如此,朕决定,御驾亲征!”
    本以为这只是简单地走个过场而已,却没想到此言一出,群臣全都变得十分不安。
    兵部尚书第一个出列说道:“启禀陛下,万万不可!
    “此次北蛮出兵,只是与往常一样的袭扰,边关与要塞都未失守,这些蛮人在北境掳掠一番自然就会退去。
    “臣以为,即便要用兵,派一名将前去即可,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动?”
    紧接着,礼部尚书也随声附和:“陛下,臣附议!
    “陛下肩负着江山社稷,不可如此轻率。御驾亲征一事,万不可行。”
    不只是这两位重臣,其他的大臣也纷纷出言劝阻,不少大臣还做出了相当过激的举动,甚至恨不得拿自己的头往柱子上撞,仿佛皇帝只要御驾亲征,立刻就会产生十分可怕的后果。
    这一番阵势,还真把赵海平给震住了。
    他之前在试炼幻境中虽然也扮演过武卒,指挥过战斗,但那毕竟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战斗。而且,也没有朝堂议事这个环节。
    换言之,他曾经打的仗,都是非打不可的。
    但此时,他作为皇帝,却有着决定权。打与不打,完全是他自己说了算,而且不打的声音要远大于打的声音。
    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支持他去御驾亲征。
    赵海平一时间无话可说。
    这些大臣说的有没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
    历史上因为御驾亲征赔光所有家底的皇帝又不是没有,远的不说,大盛朝这边就有一位。
    盛太祖泉下有知,如果知道自己有个这么废物的子孙,估计得揭棺而起揪住他给他几个大嘴巴子。
    所以,大臣们如此劝谏肯定是很有道理的,贵为皇帝,完全没必要以身犯险嘛。更何况大盛朝又不是没有能打仗的武将,皇帝也没必要事事都亲力亲为,有越俎代庖之嫌。
    而且,对于大臣们来说,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属于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操作。
    他们此时劝谏一下,是为之后做准备。
    如果到时候皇帝御驾亲征赢了,那么皆大欢喜,他们事先的劝谏也不会怎么样,不至于被皇帝清算;如果皇帝御驾亲征输了,那此事肯定要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他们事先提醒過,到時候也能留下个好名聲。
    显得他们很有远见卓识,不会背上“劝谏不力”的骂名。
    总之,皇帝说要御驾亲征,啥也别说,先劝一劝,怎么都不亏。
    但对于赵海平来说,这事就没那么简单了。
    现在情况不明,所以他倒是也没有硬压着百官要御驾亲征,而是问道:“北蛮各部,此时情况如何?”
    兵部尚书沉吟片刻,回答道:“启禀陛下,北蛮马哈里部近年来刚刚成功吞并乌勒兹部,但各部仍有战乱,短期内并不具备大规模南下的实力。虽然有少数部族趁乱南下掳掠,但都不至于有太大影响。”
    赵海平没说话,认真分析這其中的信息。
    自从盛太祖成功地将北蛮赶回大漠后,北蛮内部也陷于分裂。各部互相之间征战、杀伐不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短期内确实还没有征讨的必要。
    但是……
    马哈里部成功吞并了乌勒兹部,就意味着这一部的实力正在快速崛起。现在不去打,难道等这一部成功统一了漠北草原,再去打吗?
    或者说,等这一部统一了漠北草原,打上门来的时候再想办法?
    那显然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要防患于未然,不如趁着各部混战的时候果断出兵,把这些部族全都重创,至少能迎来几十年的和平。
    现在不打,难不成指望着子孙后代的智慧?
    那属实是想多了,开国之君多半已经是整个朝代皇帝中智商和能力的巅峰,以后的皇帝不是从草莽中杀出来的,不论是治国还是打仗,肯定都跟前期的皇帝没法比。
    要是现在不打,等以后北蛮重新统一,卷土重来,指望着后辈,估计只有完犊子了。
    所以,这一仗是必须要打的,越拖问题只会越多。
    但即便要打,也面临着另一个问题。
    是自己亲自去打,还是委派某个将领去打?


第172章 名将难求
    如果从历史的标准答案来看,那确实是御驾亲征没错。
    但赵海平在进入试炼幻境的时候系统已经明确提示了,这次的情况不见得会跟历史上的情况完全一致,还是得自己判断。
    赵海平想了想,请一位名将去打,似乎也未尝不可?
    想到这里,他问道:“既然如此,众卿以为,哪位将军可当此重任?”
    几位重臣稍微考虑了一下,又是兵部尚书出面说道:“臣以为,岐国公邱垣可当此大任。”
    邱垣?
    赵海平的脑海中飘过几个问号,这个名字他从未听说过。
    虽说他也恶补了一些历史知识,但毕竟不是像楚歌那样专精历史的玩家,史书上那些特别有名有姓人办事都还没记全,更何况是这种本身就不太出名人物。
    赵海平问道:“谷远将军如何?”
    兵部尚书面色古怪:“陛下,开平王去年已经病逝了……”
    场面一时间有些尴尬,但还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