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疯皇-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之极和徐允祯分别是英国公世子和成国公世子,这俩一个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一个是左军都督府左都督,都是正职,也就是能管事的那种,而金陵周边的屯卫大多归中军都督府和左军都督府管辖,带上他们是为了以防不测,到时候还可以调集屯卫来护驾。
  至于骆养性,就不用多说了,这小子得多带身边培养培养才行。
  泰昌未免夜长梦多,特下旨一路疾行,一行人万余人疾行了大半天便赶到了通州的北运河码头。
  这时候北运河码头附近的河道几乎都被漕运大船给占满了,那家伙,船高如楼,风帆林立,着实壮观无比。
  泰昌看了这场景,心中却是感叹不已。
  唉,这些帆船如果都变成轮船就好了,如果是轮船的话,估计几天就到金陵了,而帆船还得靠风力来推动,运气不好的话怕是得在路上耽搁十多天。
  不得不说,大明把大好时间都浪费了,这都两百多年了,大明还是以老式帆船为主,而且还越造越小。
  别看这漕运帆船看上去大,其实也就八百料而已,比之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那些两千料的大船小了一倍都不止,而这会儿大明连两千料的大船都没一艘了。
  唉,任重而道远啊!


第018章 溪南吴氏
  金陵城北,秦淮河口码头,两百余艘漕运大船陆续抵达,一队队禁卫飞速下船,将整个码头及附近江岸都围得严严实实。
  皇上出巡,金陵城里的达官显贵和在职官员没一个人敢怠慢,上至公侯伯爵、六部尚书、巡抚、府尹,下至经历、照磨、检校、吏目等等,都早早来到了码头附近的指定区域,恭恭敬敬的候着。
  可惜,他们最终也没看到皇上的影子。
  因为皇上身体本就不适,这一路在运河上吹多了寒风,已然卧床不起,自然就没办法接见任何人了。
  所以,他们只能远远的看着封的严严实实的龙辇缓缓经过,然后,各回各家。
  皇上有点疯疯癫癫,这传闻早已在朝野上下传开了,不过,大家都没想到,皇上会这么玩了命的折腾。
  很多人都忍不住在心中暗骂,这疯子,折腾什么呢,身体不好就不要到处乱窜啊,害得大家都站江边上吹了几个时辰的寒风,有毛病啊!
  泰昌当然没毛病,这会儿他正乘船逆流而上,赶往池州府的铜陵码头呢。
  其实,他早在经过扬州府的时候便换上便装,带着几艘大船脱离船队了,因为他南下的第一站并非金陵,而是毕懋良和毕懋康的故乡,徽州府。
  没办法,他还带着几十车珍宝古玩字画呢,而能替他把这些宝贝尽快换成银子的,唯有闻名天下的徽商。
  他可不想带着几十车珍宝古玩字画到处晃,所以,他将南下的第一站选在徽州府,而铜陵码头正是离徽州府最近的长江码头。
  帆船在逆流而上的时候速度那真不是一般的慢,还好这会正直冬天,江面上寒风呼啸,要不然,几艘漕运大船非得请几百个纤夫来拉不可。
  小小的船队又沿江航行了将近一天终于赶到了铜陵码头,毕懋良带着人下船租下几十辆马车之后泰昌这才带着上百锦衣卫高手和一众随行人员上岸直奔徽州府而去。
  徽州府位于南直隶最南端,距离金陵足有六百多里,而且临近黄山,乃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按理来说应该是相对偏远荒凉之地,泰昌原本以为,就算徽商名扬天下,徽州地界也不可能太繁华,毕竟这年头交通并不发达,远离省城六百多里的山沟里能有多少人愿意去。
  不曾想,自铜陵码头开始,这一路上马车竟然连绵不断,来往的商队简直数不胜数,即至徽州府城歙县境内更是车水马龙,沿路到处都是商铺,简直堪比京城的大街。
  此情此景,泰昌忍不住感叹道:“没想到一个地处山区的边远州府都能繁华到如此程度,如果整个大明所有州府都能变成这个样子,那老百姓就有福了。”
  这时候,就连老成持重的毕懋良都忍不住吹嘘道:“皇上,这还算不得什么,溪南吴家的十二楼那才叫琼楼玉宇呢。”
  溪南吴家就是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这会儿他们距离溪南已经不是很远了。
  传闻溪南吴家自万历年间就晋升徽州首富,家族资产简直无法估算,万历中期,两次援朝抗倭,溪南吴家就曾捐资五十余万两,万历一高兴,直接给吴家赐了五个中书舍人。
  这件事也曾传为一时佳话,就是不知,为什么这会儿吴家却不给朝廷捐银子了。
  要知道,万历援朝抗倭的时候大明朝廷还是比较富余的,而萨尔浒大败之后,大明朝廷都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泰昌忍不住好奇道:“听闻吴家在万历年间都给朝廷捐了五十多万两,为什么这个时候一两都不捐呢?”
  呃,这个。
  毕懋良颇为尴尬道:“皇上,听闻吴家出了点状况,具体情况,微臣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微臣也不敢妄言,还请皇上恕罪。”
  你能不清楚?
  你们毕家可是徽州当代第一官宦世家,你们兄弟,徽州双毕,可是名传天下的大名人,离你家才十来里地的吴家如果真出了什么解决不了的大事,会不来找你们兄弟帮忙?
  除非你们两家有仇。
  问题,毕懋良第一个给他推荐的就是溪南吴家,这就证明,两家肯定是没仇的。
  泰昌瞬间就明白了,毕懋良之所以向他推荐溪南吴家,恐怕不是光为了卖珍宝、古玩和字画这么简单。
  他忍不住问道:“师皋,这溪南吴家是不是求过你们兄弟?”
  毕懋良闻言,连忙解释道:“皇上恕罪,吴家的确曾经求上门来,不过,微臣和孟侯都不在家中,具体什么事,微臣真不清楚。微臣也不敢欺瞒皇上,吴家的确是整个南直隶最大的商家,数十车的珍宝、古玩和字画,也只有吴家接的下。”
  好吧,能捐出五十余万两来的,别说是南直隶了,恐怕整个大明都寻不到几家,就算是藩王,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掏出五十多万两现银来。
  毕竟人家曾为朝廷做出过这么大的贡献,这个吴家,能帮一下就帮一下吧。
  想到这里,泰昌微微笑道:“朕也就好奇问一下,帮个小忙也没什么的,对了,等下记得叫公子啊,可别说漏嘴了。”
  毕懋良连忙拱手作揖,谢过皇上恩典,好在他们这是在马车上,要是在外面,估计早就引起轰动了。
  徽州双毕的毕大老爷竟然对人如此恭敬,这人谁啊?
  不久,一行人便来到了一条宽阔的石板路上,两边的商铺也渐渐密集,终于,车队停到了一个硕大的府邸跟前。
  吴府到了。
  泰昌不想暴露身份,这个时候自然只能毕懋良出面。
  毕懋良也没有亲自上前,他只是将一个拜帖交到马车旁的锦衣卫手里,随即便恭敬的请泰昌跟他一起下了车,与曹化淳、刘时有、骆养性、张之极、徐允祯等人站马车旁一起等着。
  拜帖递进去没多久,吴府大门突然洞开,几个家丁抬着一卷红毯疾步而出,自大门处铺展开来,一直铺到马车跟前。
  紧接着,一个略微发福的中年汉子便从大门里跑出来,几个箭步跑到毕懋良跟前,趴下来磕头道:“下官拜见毕大人。”
  呃,你好歹也是先帝御赐的中书舍人,我又没穿官服,你纳头便拜是几个意思?
  看样子吴家遇到的麻烦不小啊!
  毕懋良尴尬的看了泰昌一眼,这才弯下腰来,双手虚抬道:“吴大人,大家乡里乡亲的,你别这么客气啊,快起来,快起来。”
  吴养春闻言,连道了几声“多谢毕大人”,这才从地上爬起来。
  这就开始谢了?
  我可没说要帮你,真正要帮你的是皇上!
  毕懋康连忙侧身让到一边,郑重的介绍道:“吴大人,这位是朱公子,特地来探访你的。”
  朱公子?
  吴养春有点傻眼了,能让一个户部右侍郎如此郑重介绍,这谁家公子啊?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几个人身后还跟着一长溜的马车呢。
  难道,这位朱公子是来提亲的?
  他正在那里发愣呢,泰昌却已经抬起手来,假假意思拱手道:“吴大人,久仰久仰。”
  呃,还是进府再说吧。
  吴养春连忙收起疑惑的表情,拱手回礼道:“过奖过奖,毕大人,朱公子,里面请,里面请。”


第019章 误会
  吴养春的确是遇到天大的麻烦了,像他们这样的商户那是越有钱越容易招惹麻烦,因为别人眼红他们的钱啊!
  这年头商户可没什么地位,士农工商,士族那就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而商户的地位则是老百姓里面最低的,甚至比匠户都低。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商户地位如此低下,如果他们真发大财了,那麻烦必定会随着而来。
  这个时候,发了财的商户一般都会投效一个大一点的官宦世家以寻求庇护,这也是官宦世家富裕的原因之一,只要这些商户够懂事,每年孝敬的利益够多,官宦世家对这些商户的投效一般都不会拒绝。
  不过,这样一来,商户赚取的利润大部分都归了官宦世家了。
  当然,如果商户钱够多,那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向朝廷纳捐,换取官身。
  大明朝廷有相关的法度,如果商户纳捐超过十万两,那是可以换取一个正七品左右的官身的。
  不过,有了官身并不代表纳捐的商户从此就变成了士族,这个官身只是个人的身份,这个人一死,官身就没了,商户还是商户。
  当初吴家老爷子发大财之后就是选择的向朝廷纳捐换取官身,而且一次换来五个正七品的中书舍人。
  吴养春就是吴老爷子的长子,也是吴家当代家主,他身上自然有中书舍人的官身。
  原本,吴家以为有了这么多官身的庇护,麻烦应该就不会找上门来了。
  可惜,他家实在是太有钱了,太招人眼红了,正七品的中书舍人根本就挡不住那些官宦世家的贪婪,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便会扑上来,疯狂撕咬!
  吴养春就是不小心得罪了徽州本地的一个官宦世家,然后,各种各样的贪官污吏便如同苍蝇发现臭肉一般,蜂拥而至。
  这会儿他都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了,还好,毕懋良毕大老爷来了。
  他迫不及待的引着众人来到会客的正堂之后便殷勤的招呼道:“朱公子、毕大人,还有各位大人,快请坐,快请坐,来福,快上茶。”
  这个时候,怪事又出现了。
  除了那个不知谁家的朱公子微笑着坐到了左首的客位,其他人竟然都站在那里跟木桩子一般,一点坐下去的意思都没有。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正在那里疑惑呢,那位朱公子却是威严的扫视了一圈,随即微笑道:“大家都站着干嘛,快坐啊。”
  “哗”,毕懋良连忙一屁股坐到了他的下首,张之极、徐允祯和骆养性则依次坐到了右边的客位,而曹化淳和刘时有则笔挺的站在泰昌身后,就如同护卫一般。
  吴养春见状不由目瞪口呆。
  这些人坐的位置也太离奇了,毕懋良毕大老爷可是正三品的户部侍郎,他竟然坐到了朱公子的下首,这朱公子得多大的来头啊?
  还有,按位置来说坐右首的年轻人地位应该也比毕大老爷高,官场上的人特讲究尊卑,这个绝对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