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你好,1983-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雪原上,亮晶晶的,就像是闪烁的宝石。
  这种时候可不能长时间盯着雪地瞧,那样眼睛很快就会得“雪盲”。
  因为雪地反射的紫外线非常强烈,盯着雪地看,就相当于盯着太阳看差不多。
  “这里,在这里!”
  远处有一伙人,挥舞着手臂,喊声远远地传送过来。
  走到近处,都是水库的职工,有十多个人,一个个也都捂得严严实实。
  “辛苦大伙啦!”
  一个戴着狗皮帽子的老汉,率先迎上来,他就是水库这边的于主任。
  于主任五十多岁,花白胡子上面全是霜,都快变成全白的了,
  熟识的人,一般都叫他于把头,祖上好几辈子,都是水上讨生活的。
  他们这边,把某一行业里的领军人物,常常称作“把头”。
  比如把捕鱼的高手叫“鱼把头”,采参的能人叫“参把头”等等。
  夹皮沟这边,今天是张队长带队,上去寒暄几句,大马车就去水库的仓库拉渔网和其它用具。
  剩下的人,就开始跟在于把头的后边,寻找合适的下网地点。
  这个也是最考验鱼把头眼光的时候,因为隔着厚厚的冰面,根本不知道冰面下面鱼群的分布情况。
  要是选错地方,大伙白忙活一天,打不上几条鱼。
  而高明的鱼把头,都熟悉水下的地形,知晓鱼群在水里游动的规律,从而有效地下网捕捞。
  说白了,这还是个非常吃经验的行当,外行根本就不行。
  大伙在冰面上前行,于把头跟身边的张队长说:“老张,你们这人来的有点多,说好的雇十个人,每人一天一块五毛钱,你这来了二十多,俺们水库这边可出不了这些钱啊。”
  张队长摆了摆手:“没事,你就按照十个人给,回去俺们自己分钱。”
  于把头想了想又说:“那到时候扛两条鱼回去,大伙分分。”
  刘青山正好趁机插了一嘴:“于主任,两条鱼可不成,我们要两万斤。”
  “听说你们夹皮沟卖蔬菜赚了不少,是有钱啦,张口就两万斤,你们吃得了吗?”
  于把头嘴里打着哈哈,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
  张队长就把情况说了一下,结果于把头连连摆手:“不成不成,水产公司给俺们下了十五万斤的捕捞量,还不一定能完成呢。”
  刘青山又忍不住插话:“于主任,你刚才说,水产公司那边是鲤鱼三毛五分钱一斤,胖头鱼和草鱼还要便宜一些,那俺们每斤多给一毛钱,你看咋样?”
  这时候的鱼可一点不便宜,比猪肉也就稍微差一点,夏天的鲜鲤鱼,也要将近一块钱一斤呢。
  一来是产量因素,二来就是运输了。
  刘青山上次已经跟汽车厂工会的郝主任聊过,就算是冻鱼,怎么也能卖个七、八角钱,这里面的利润很是可观。
  “不成不成,那样不成倒买倒卖了嘛,是要犯错误的,老张啊,你就别给俺出难题了。”
  于把头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这人原则性挺强,不是容易说服的主儿。
  话题暂时到此为止,大伙继续行进,渐渐来到大湖的中间位置,这里已经人工清理冰面上的积雪,露出好大一片镜面一般的湖面。
  “一会儿就在这儿下网。”
  于把头比划了一下,清理积雪之后的冰面,阳光能照射到水里,这样的地方,含氧量就比别的地方丰富,更容易聚集鱼群。
  说话间,马车就把工具运来,大伙纷纷抄起凿冰用的冰镩子,就准备凿冰洞。
  这时候,忽然有人说话了:“这里下网的话,估计打不上多少鱼来吧?”


第119章 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啊!
  这谁呀,连于把头的话也敢质疑,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水库职工顺着声音望过去,却是夹皮沟的一个半大小子,难怪说话不知道轻重呢。
  “青山,于主任是老把头了。”
  张队长也提醒刘青山一句,毕竟他们是受雇的,人家说咋干,就跟着咋干呗,就算打不出鱼来,他们也照样赚工钱。
  于把头也横了刘青山一眼,心里有点不大乐意。
  他在这个大水库好几十年,从小就是在这个水库里长大的,再熟悉不过。
  一个半大小子跟他指手画脚的,那就有点不知天多高、冰多厚了。
  不过多少也得给夹皮沟的人一些面子,毕竟还指望着人家干活呢。
  于是他嘴里哈哈两声:“小伙子,那你给俺一个理由,这里下网咋就不行啦?”
  刘青山晃了晃脑袋:“没啥理由,凭感觉。”
  于把头差点被他给气个倒仰,直接躺在冰面上:感觉,你那感觉,能有俺一个当了三十多年的鱼把头感觉好啊?
  刘青山当然不是凭感觉,而是他的记忆中,有着关于这场冬捕的传闻:据说于把头栽了个大跟头,一网下去,只捞上来九十多斤鱼,还不到百斤。
  别说一名老鱼把头了,就算是一个小娃娃,随便撒泡尿画个地方,捕到的鱼都比这个多。
  当时在场的村民回来说,要不是他们拽着,于把头直接就跳冰窟窿里了。
  就算这样,这位老鱼把头,也因此重病一场,然后就直接退休,永远离开了这座水库。
  正因为这个,刘青山才站出来,提出不同意见,他可不想大伙白忙活一天,更不想一位老鱼把头,饮恨于此。
  瓦罐难免井边破,将军难免阵上亡,这是无奈的悲哀,刘青山不知道也就算了,既然知晓,就忍不住想要改变。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小伙子,还是听俺的吧。”
  于把头还挺大度的,不准备跟个毛头小子一般见识,所以并没有训斥刘青山,再次指挥手下,准备开始干活。
  对于一位经验丰富的于把头来说,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搞得刘青山也有点犯难:到底该怎么说服于把头呢?
  马车上的大拖网卸下来,好家伙,都是几十米长的大拖网。
  夹皮沟的村民,年年都跟着水库这边冬捕,业务也都十分熟练,车老板子一瞧渔网,就忍不住说道:
  “今年来新网啦,还是新网用着放心。”
  水库的一名职工搭话道:“那是,老板子你忘了,去年咱们冬捕的时候,网眼坏了个大窟窿,跑了不少鱼呢。”
  刘青山却听得心中一动,连忙询问:“大叔,那去年的渔网还能用不?”
  “倒是补好了,不过有新的,谁还用旧的。”
  那人也瞧着刘青山不大顺眼,居然敢不尊敬于把头。
  刘青山一听,心里有了主意,找到张队长嘀咕一阵,张队长就又找到于把头:
  “老于啊,反正咱们人也多,不如分成两伙咋样,你再给俺们找个地方,俺领一伙人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这个……
  于把头有点犹豫,毕竟冬捕这种事,还是比较危险的,要是掉进冰窟窿里,就没个救。
  这时候,该刘青山添一把火了,他乐呵呵地嚷嚷起来:“正好分成两伙,咱们比比,看谁捕的鱼多。”
  毛头小子不知道天高地厚,于把头决定给他点教训,于是点点头:
  “也好,你们再往北走五百步,那里水下有个大深沟,往年聚集的鱼群也比较多。”
  想了想,他又叮嘱道:“老张,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叫老吴领着你们这一伙。”
  老吴也是一位老鱼把头,只不过名头没有于把头那么响亮。
  他是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走路有点罗圈腿,据说是总生活在船上,落下风湿的毛病。
  张队长跟水库的人都熟悉,嘴里就跟吴把头闲扯:
  “老吴啊,要不你还是别跟着了,你这姓不好,无就是没有,别把俺们拐得一条鱼打不上来。”
  老吴头也不在意,嘴里毫不客气反击道:“老张,你不在锅台后猫着,跑这来嘚瑟啥?”
  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锅台都是土的,里面容易生蟑螂,绰号小强,俗称老蟑,跟姓张的张同音,所以常用锅台后,来埋汰姓张的。
  大伙说说笑笑,分出来一半的工具,扛着往北走,车老板子赶着马车,再跑一趟,去拉旧渔网。
  不到一里地,很快就到了,大伙先抄起板锹,清理冰面的积雪。
  一会儿凿冰窟窿的时候,主要有两个大的:进网口和出鱼口,剩下那些穿针引线的小冰洞,就不用清雪了。
  等露出冰面,就开始镩冰。
  这活最消耗体力,俩人一组,抬着二十多斤的大冰镩子,一下一下,落在冰面上。
  冰镩子通体都是铁的,就跟一个放大版的锥子似的,只是在上部为了方便抬着,焊接了两根横着的铁棍。
  刘青山跟二彪子一组,小哥俩嘴里喊着号子,把冰镩子抬到半空,然后一齐用力,往下一掼。
  噗的一声闷响,冰镩子就重重落在冰面。
  周围的冰面炸裂出一个碗口大的小坑,然后就这样一下接着一下大力夯。
  凿了二三十下,胳膊就发酸,脑门上就开始见汗,但千万不能把衣服帽子啥的脱喽。
  那样的话,被刺骨的西北风一吹,最低也是一场重感冒。
  干不动了就换人,歇人不能歇工具。
  把冰窟窿里凿出来的碎冰,用铁锹清理干净,然后继续开凿。
  冰层将近三尺,足足凿了半个多小时,大伙头上都跟顶着个蒸笼似的,腾腾冒白气。
  每天一块五角钱的工钱,真不是好赚的。
  猛听得哗啦一声,冰层终于被凿穿,冰面下的湖水,在巨大的压力下,咕嘟一声,从冰窟窿里涌出来。
  大伙都是有经验的,早就往四下散去,要不然,鞋底子沾上水,直接就冻到冰面上了。
  随着湖水涌出来的,还有十几条小鱼,都是些江白鱼和鲫瓜壳子之类,在冰面上拍打两下,然后就直接被冻住。
  等到冰面上的水都被冻住了,大伙这才继续凿冰,将冰窟窿不断扩大,这里就当下网口了。
  一共四组,同时开凿,冰面上,每隔几丈远,就要凿一个冰洞,这些都不用太大,只要能伸进铁钩子进去,拨动在水下穿行的木头杆子就成。
  刘青山还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冬捕,所以感觉很是新奇。
  只见吴老头把长长的木头杆子和渔网连接起来,先把杆子从入网口竖进去。
  杆子有三丈多长,正好伸到下一个冰洞口附近。
  这里有人用铁钩子牵引着木头杆子,一点点向下一个冰洞口移动,带动着渔网,也一点点入水。
  这个木头杆子,就相当于缝衣服的针了,渔网就是线,这些冰洞口,就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牵引着渔网,在水下行走。
  不得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冰天雪地里,竟然能想出这种捕鱼的方法。
  据说这些方法已经传承千年,在隋唐时期,这边还被称作靺鞨的时候,史书就已经记载:扶木而行,凿冰而捕,
  所谓的扶木而行,其实就是爬犁啊。
  等到几十米长的渔网全部入水,大伙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凑到一起抽根烟,稍微歇歇。
  理论上,只要冰窟窿凿得够多,渔网就可以在水下一直穿行,入网的大鱼也就会越多。
  可是凿冰洞这活实在太辛苦,而且这季节天短,下午四五点钟就黑天了,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才成。
  等渔网在水下穿行百多米,就渐渐接近了出网口,这边也早就凿好了一个大冰窟窿,作为出鱼口。
  而且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