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全科医师-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他很有底气。
    省医院也很谦虚,他们没有人准备询问,更不会质问,他们有问题要问,但是,他们是准备以请教的姿态提问。
    唯一有些紧张的是赵一霖。
    按实际水平,赵一霖是有自知之明的,在刚才介绍的9个主任医师中,他的水平不会比他们高,一定要排个顺序的话,他最多排在第5、6名样子。
    而现在,赵一霖明显被人家当成了主角。
    等一会人家提问,答不上来怎么办?
    做飞刀,可不能出丑的,拿人家的钱,不是那样好拿的,治好病人是一方面,回答问题也不能有漏洞。
    邱一洛是大主任,四个神经内科都归他管,他也是昆省最具权威的教授之一,实际能力,比赵一霖应该高一截。
    但是,他很谦虚,很想赵一霖能够多传授一些知识。
    会议的第一个议程是介绍两个患者的病历和化验及各种检查资料。
    影像学资料在屏幕上显示了。
    这两个病人,一个是脑溢血患者,脑干出血,4毫升,不死也不活,坚持一年时间了。
    另一个是一氧化碳中毒,也已经一年多了,植物状态。
    刘牧樵也捏了一把汗。
    他是为赵一霖紧张。
    因为,刘牧樵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是一概不知的,等会人家提问,他根本帮不上赵一霖的忙。
    赵一霖会不会出丑,就只能看他的造化了。


第232章 皇帝的新装
    省医院神经内科4个科室近80人准备聆听赵一霖等人的讲座,主题是“植物人的治疗新法”。
    这个题目很诱人。
    省医院神经内科在昆省是非常有名气的,300张床位满满的,一床难求,住院都要托关系走后门。
    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得如此强大,与他们的科室文化是分不开的,他们非常敬业,也非常爱学习。
    他们进修都是选择内地的著名医院,譬如协和、宣武、湘雅、沪市医科大神经精神医院等,这些大牌医院,他们队伍中,还有几个是海归人员,实力比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还要强。
    病例报告完,邱一洛主任说,请赵一霖教授点评一下,这两个患者的前期诊疗,以及决定后期的治疗方案。
    赵一霖努力挤出几分微笑。
    “点评嘛,谈不上。刚才听了两位患者的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我有一个感触,就是,这两个患者,竟然能活到今天,实在是奇迹。其中,一氧化碳中毒的,中间出现过七次险情,都被你们挽救回来了,实属不易。
    其次,是中风那位患者,就更加看得出来,你们的专业水平与敬业精神都是一流的,换在其他医院,即使是一些大牌医院,这个患者也多半挂了。而你们,竟然让他活到了今天。
    这些,我就不多说了。来说说这两个植物人的治疗吧。也许,传闻有误,我们这个团队并不是治疗植物人的能手,我们只对脑干穿刺比较在行,前面,我们治疗过三个植物人,都是通过穿刺,消除囊肿,促使患者苏醒。所以,你们会有些失望,那个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我们无能为力。而第二患者,脑溢血这个,我们可能有办法让他清醒过来。”
    “这么说,赵教授,你是说,脑溢血这个患者,你们有把握治疗,而对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就没有办法了?”邱一洛主任说。
    “嗯,大致的意思是这么回事。不过,脑溢血那位患者,也不是说一定有把握,只能说是有希望。”
    “这个,我们理解。现在,我的同事也许会有些疑问,想请教赵教授您,行吗?”
    邱一洛基本上排除了刘牧樵和邹医生。
    他们太年轻,资历,还处在食物链的最低端。说请教他们,不但不是礼貌,反而是冒犯。
    他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干脆不提他们两个人的名字。
    赵一霖点点头,“别客气,请。”
    他看了一眼刘牧樵。
    不知什么时候,刘牧樵又趴在阅片灯上看片子去了。
    奇怪,他在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核磁共振片。
    那张片子你看他干嘛?
    难道你有诊疗方案?
    不可能的。
    植物人治疗,现在的囊肿穿刺在医理上比较好理解,而一氧化碳中毒的植物人,除了偶然的慢慢自然苏醒之外,大部分最后都死于并发症。
    他把心思收回来。
    因为,这个时候,有个比较年轻的副主任医生提问了。
    “脑干,我们过去都视为禁区,你们穿刺,成功率有多大?”
    “我们做脑干穿刺也是最近一个多月才开始的,例数还不多,总共穿刺了6例,其中,脑干出血紧急穿刺的3例,另外3例则是脑干囊肿。到目前为止,成功率是100。当然,个案太少,这个100不具备代表性。”
    “你们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穿刺!精准的穿刺。”
    “ct引导?”
    “不,我们是盲穿,不需要引导。”
    “不需要ct引导?”很多人惊呼。
    “那么,你们是怎么做到精准穿刺的呢?”
    “勤奋和天赋。那个看核磁共振片的刘牧樵同学,颅内穿刺,误差偏移度不大于1毫米。”
    “不大于0。5毫米。”刘牧樵转过头纠正赵一霖的表述,“血管附近的偏移度不大于0。1毫米。”
    “嚯!”
    “这么厉害?”
    “可以验证吗?”
    ……
    “刘博士,你说误差率这么低,几乎可以说,你的穿刺很完美,但你怎么验证这么小的误差?”
    刘牧樵咧嘴笑着说:“脑干是生命的禁区,没错,他确实是生命禁区,穿刺时,稍有误差就会损伤生命中枢。而我,已经成功穿刺6例了,没有一例死亡,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的穿刺,严格遵循了我最先设计的路线,否则,成功率不可能达到100。”
    这句话有些狂。
    有人不服气了。
    在座的,并不都是谦抑的人,心高气傲的人并不少。
    “你觉得,你能够保持成功率100多久。”
    “我估计会很长时间,不过,要看运气。”
    “运气?医学能够依赖于运气?”
    “我的穿刺不会出现问题,我设计穿刺路线也不会出现问题,问题可能出在患者本身。”
    “患者本身?”
    有人笑了。
    有人还笑得很夸张。
    因为,刘牧樵这话很无赖。
    刘牧樵并没有恼,他笑着说,“你们可以向我提问了,不过,别提那些低层次的问题。”
    刘牧樵的话有些刺耳。
    他的意思很明显,你们提问应该体现一下水平,现在在这里提什么脑干是生命禁区的问题,那你们是什么意思,都已经请我们来了,还有必要问这个问题吗?
    一个秃顶的教授站了起来,问:“好,我向刘博士提个问题。刚才,你的意思是,提问题要体现我们省医院神经内科的水平,可是,我水平不高,我想问,你准备选择那个途径进针,避开那些生命中枢?”
    这很直接,问题也包含了脑干穿刺所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的难度不大也不小,他们自己的80个人,对这个问题一片茫然,没有人知道该从哪里进针,从哪里进去都可能遇到生命中枢或血管。
    刘牧樵把核磁共振片打在投影上。
    “这个部位,进去是延髓,外围有一根动脉分支支配延髓,我从它外侧经过,然后穿进延髓,这里有两个中枢,一个是血压中枢,一个是咳嗽中枢,这两个中枢都不能损害,唯一的办法是,从两者中间通过。发现没有?我选择的这个穿刺途径,要是穿刺准了,根本就不会出现危险。不过,偏离超过0。3毫米的话,患者就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损害,甚至,直接就可能挂了。”
    所有人都凝视着核磁共振片上刘牧樵标记的红线。
    “这也可以?”
    “你能够这么精准?”
    “根本做不到,也没人做得到。”
    ……
    “我能够做到。”刘牧樵说。
    “怎么证实你没有偏移?”
    “很简单,刚才说的这根动脉分支,就是指路明灯。”
    “什么意思?”
    “经过这根血管时,它的波动就告诉我,我没有偏移。”
    “你能感受动脉搏动?”
    “当然!感受动脉搏动,是做脑组织穿刺的最基本的条件。”
    这句话一出,所有人都不说话了。
    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感受不到。
    谁敢暴露自己的弱点?
    谁也不说话。
    没有人承认自己不能感受到动脉搏动。
    刘牧樵笑了笑。。
    皇帝的新装。
    刘牧樵接着说:“我知道,你们在座的,很多人根本就感受不到颅内血管的波动,没有说错吧?这样很危险。”


第233章 手感不错
    刘牧樵也没管人家接受不接受,侃侃谈了20分钟,专门讲脑穿刺。
    他现在已经是宗师级的穿刺技术了,随便拎几穿刺要点出来讲讲,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穿刺时手臂可以动,但手腕以下不能动,这个需要练习,练习手的聚焦和稳定,还有练习手的力量。我这只手,可以支撑两百斤,我的三个指头,可以支撑我的整个身子。
    这是第一个基本功。第二个基本功就是练习感觉,神经元被刺破时,是啪啪的声音,神经纤维刺断时,是嘣嘣的声音。你们会问,这也能听到?听不到,但感觉得到,所以用感觉更准确。
    这感觉怎么练习?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猪脑子来练。灰质、白质进针的感觉不用半年,你们就能感受到。白质是神经元,灰质是神经纤维。
    第三,就要学会感受动脉的波动,静脉的冲撒感。动脉搏动是横向传播,静脉波动是纵向传播。你们可以抓动物做实验。
    而最后一个关键点就是,你们必须学会看ct片和核磁共振片。”
    说到这里,底下突然嗡嗡嗡起来。
    我们必须学会看ct片和核磁共振片?
    这话,是你小哥可以说的?
    刘牧樵似乎猜到了他们的心思,他大声说:“对的,没错,看核磁、ct片,要到大师级水平,才能够通过看片子,使脑子里构成一幅清晰的三维立体图。这个三维立体图就是我们做穿刺的最最关键的一环。在你们还没练习到这一步的时候,脑干,你们千万别动。”
    他讲完了。
    很长时间没有人说话。
    就连邹医生听过几次的人,也有不少的触动,脑干,轻易不能去动。
    省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们一个个听得入迷,30秒钟之后,才有人反应过来。
    “这是真的吗?”
    刘牧樵笑了笑,说:“当然是真的。”
    “那你是怎么练成的?”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确实,人家会问,你小小年纪,又是怎么练成的呢?
    练习手臂力量,练习稳定性,练习感觉,也许你天分高,但是,核磁共振片和ct片,你说你达到了大师级水平?
    “我,怎么说呢?我算是比较有天赋吧。”
    天赋?
    这该有多高的天赋啊?
    那个秃顶的教授问:“请问刘博士,你们医院,核磁共振片和ct片,你和你们医院放射科的专家比,谁更厉害?”
    刘牧樵咧嘴一笑,“我们放射科主任见到我就会绕着走。”
    ……
    问题越来越尖锐。
    邱一洛不能让会议室去控制,他把话题接过来。
    “刘博士,你刚才关于穿刺有非常好的见解,我们受益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