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9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章武十一年三月,司徒赵温病逝了,享年七十五岁,由于青霉素的提纯工作已经完成,正式进入投入市场阶段,所以比历史上多活了三年。
    朝廷为这位为大汉鞠躬尽瘁了一辈子的元老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之后,递补了这几年政绩出色的大司农王邑为司徒,钟繇为大司农。
    原本刘备是想递补荀彧的,但陈暮制定了制度,内阁成员可以兼任九卿,却不能兼任三公,因为三公地位仅次于丞相。
    如果内阁成员本身就有处理天下政务的权力,再加上三公的权力,那么权势就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内阁和三公之间都不能互相兼任,丞相也不能兼任三公九卿。
    另外军权也要分散。
    设立六大军区,军队指挥权在三大将军与皇帝手中,只有大将军虎符和皇帝虎符在一起才能调动军队。
    各上将每三年轮岗一次,调换防区,轮空的三人留在洛阳等待驻防。
    到五月份,陈暮亲自前往河北视察工作。
    永济渠的开挖难度确实比较大,隋炀帝也是花了六年才把永济渠挖通。而且汉朝永济渠的工程量也比隋唐永济渠大很多,要求要能承载蒸汽轮船,自然没那么简单。
    所以整个目前一片热火朝天,正是五六月农忙的时候,即便是如此,依旧有大量青壮劳动力奋斗在开渠一线,为大汉航运事业添砖加瓦。
    刘备则南巡去了广州,因为南阳渠修建完毕,他可以从洛阳直接坐蒸汽轮船一路南下,然后顺着汉水到长江,再从长江到湘江,最后从湘江的灵渠抵达珠江。
    不同于隋炀帝南巡劳民伤财,他坐的船是蒸汽动力轮船,不需要沿途有船工拖拽,所以每到一地,都要处理当地政务,严惩一些当地的黑恶势力。
    虽说由于制度问题,现在已经很难产生草菅人命的事情。
    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豪强势力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全部剪除干净的。
    历史遗留问题依旧存在,所以就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处理这些东西。天子巡视,自然也是其中一个方法。
    刘备每到一处,皆派人开设检举信箱,同时又提前数月暗中调查走访民情,寻找贪官污吏。
    因此所过之处,落马贪官和欺压百姓的豪强无数,一时间受到万民拥戴。
    而在西域。
    此时的关羽早已经兵出玉门关,抵达了海头城外。
    前部张飞则顺着葱岭河北上,到了尉犁国。
    六月份,他们兵分两路,正式对来犯的贵霜帝国大军以及北方的休屠各部发起了总攻。
    关羽派将领管亥领两万人越过犁山,直奔伊吾。
    这犁山便是后世新疆的库鲁克塔格山脉,北面便是吐鲁番盆地,汉时这里是车师五国的地盘。
    车师五国在匈奴与大汉之间时常摇摆,如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车师前、后部王各遣子入侍。
    到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时期,北匈奴再次来袭,西域复附北匈奴。车师国就击杀了汉朝设立在车师国一带的长史索班,引北匈奴人前来攻打汉朝。
    等到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大汉遣西域长史班勇击走北匈奴于车师国前部境内,车师国再次归附大汉。
    本身西域各国就是墙头草,谁强大他们就帮谁,无可厚非。
    这次贵霜帝国来势汹汹,再加上联合北匈奴和被大汉赶出漠南的西部鲜卑,大半个西域沦陷,车师国自然也不例外。
    伊吾城倒不是车师国的势力范畴,而是大汉的势力范围,东汉初年,大汉在此地筑宜禾都尉城,为的便是防御北方的匈奴人南下寇略西域。
    在天山北面还尚有蒲类、移支两个小国。
    然而时过境迁,大汉的影响力衰弱之后,这些地方已经被从东面涿邪山跑来的鲜卑人占领。
    而匈奴人和鲜卑人的主力目前驻扎在交河城以及高昌城一带,位置是后世新疆的吐鲁番市,与西面的贵霜帝国对尉犁国形成两面包夹之势。
    关羽军中目前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参谋体系,里面人才济济,比如不少诸侯投降的谋士就在其中,担任中级参谋军师。
    参谋部给出的意见是应该先破伊吾,阻隔鲜卑人的援军,然后采取反包围的攻势,先破休屠。
    他们认为大月氏远来征途,步兵居多,机动性不足。所以应该先除掉机动性比较强的匈奴人和鲜卑人,至少不能让他们尽快参战。
    不然的话如果他们和大月氏纠缠,匈奴人和鲜卑人的骑兵突袭,就会陷入被动。
    这个建议得到了关羽的赞同,于是选择出兵。
    七月份,管亥攻破伊吾,杀鲜卑人数千。同月,关羽主力部队北上直取高昌,向匈奴人和鲜卑人发起总攻。
    另外,张飞遣部将张郃留守尉犁阻拦大月氏的援军,自己往北进入焉耆国,绕道危须城,往北直逼东且弥国,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市,准备进攻车师后国,断休屠各部的退路。
    一时间,大汉对贵霜帝国与匈奴鲜卑人联军的攻势,正式开始。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时代变了
    西域的盛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气候变幻无常。
    有的时候明明是大热天,转眼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乌云盖顶,然后倾盆暴雨开始骤然下落,雨中还夹杂着豆大的冰雹。
    有的时候明明早上还是六月飞雪,要穿棉袄御寒;  到中午就阳光炽烈,热得能晒出两斤油来。
    而这样的怪异气候在吐鲁番盆地尤为明显,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
    远方的天山山脉,山头是一片雪白色,积雪将高山染成了白头翁,山头浓雾翻滚,宛如人间仙境。
    山脚下的地面温度却奇高,阳光炙热,打个鸡蛋放上去;  很快就能熟透。
    那湖面上碧波荡漾,摸进去冰寒刺骨,旁边岸上的鹅卵石块却被骄阳烤得滚烫,清风吹拂着茫茫草原,牧民驱赶着牛羊,棉花田里全是忙碌的身影。
    高达四五千米的海拔差异造就了吐鲁番盆地这一奇特景象。
    但同样也跟行军打来很大困难。
    贵霜帝国大部分领土就是后世的印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于高海拔地区巨大的温度变化很难适应。
    白天热死人,晚上冻死人。
    若非身毒本身就是棉花产地,说不准光这可怕气候就能把他们劝退。
    不过西域人不相信光靠气候就能劝走侵略者,他们是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弱小的存在,即便是被大汉赶跑的匈奴人,也强过他们百倍,千倍。
    所以他们只能依附于强者;  大汉人来了,他们就依附大汉。匈奴人来了,他们就依附匈奴;  甚至历史上他们也曾依附过贵霜。
    八月初,穿着宽大麻布素袍的大汉军队就翻越了犁山,一路往北,直奔高昌国。
    就跟后世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袍一样。
    这么穿并不是为了御寒,而是防止紫外线晒伤皮肤。
    在高纬度地区怕的并不是随时出没的草原狼群,也不是忽冷忽热的恶劣天气,而是太阳的直晒。
    有的时候天气似乎并不炎热,可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皮肤会焦黑龟裂开来。
    到了傍晚时分,关羽大军已经快到月光湖,离高昌不足百里。
    这月光湖,便是后世吐鲁番东南方的艾丁湖。
    虽然艾丁湖是咸水湖,但它的形成是丰沛的地下水资源涌现而出。因此高昌一带多有地下河流,繁衍了大片土地绿色植被。
    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是逐水草而居,虽然是南下打仗,但牛羊也必须带着,充当移动的行军粮。
    所以此时此刻,位于高昌周边一带的大量匈奴人和鲜卑人正在沃野放牧。
    关羽军斥候早就知道了这个情况;  所以在没有到艾丁湖之前;  他就命令大军停下脚步,原地安营扎寨,在沙漠戈壁的风沙当中休息一晚。
    这是因为过了艾丁湖之后,就是一片戈壁,没有了水草,匈奴人和鲜卑人自然不会过来,自然也不会发现他们的存在。
    到了第二日,重新整顿之后,关羽便命令大军再次出发,成群结队的马匹蜂拥成列,向着北方汹涌而去。
    旷野之上到处都是匈奴人和鲜卑人的牧民,他们霸占了水草最好的地方。
    牛羊群所过之处,宛如割草机一般寸草不生,除了还没干,等第二天才会来捡的牛粪以外,就什么都不会留下。
    这些人不仅是牧民,还是战士,同时也是北方草原民族最好的斥候兵。
    关羽虽然已经靠近到了艾丁湖一带,但实际距离还是有二三十里,离高昌城也有七八十里的距离,但当他们还没到艾丁湖附近,就已经被发觉。
    苍茫的大漠虽然也有群山戈壁,可高昌一带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区,视野辽阔到甚至能隔着数十公里看到远方若隐若现的雪山。
    所以像这样的军事行动很难隐藏。
    不过关羽也没有打算隐藏,他就是奔着高昌和交河城一带的匈奴人鲜卑人去的。
    广袤的平原上,烈阳高照。
    经过半年时间,远征西域的大汉士兵也已经适应起了这里的气候。
    他们很多人上火、皮肤开裂、黝黑、脱水,但好在有当地鄯善国鼎立支持,配合大量随军携带的柑橘、药物治疗,并没有影响战斗力。
    总计八万大军,张飞那边带了两万骑兵和两万步卒为前部。
    关羽的后部总数是也是四万人,但其中一大半是骑兵,他分了一万五千步兵以及五千骑兵给管亥处理匈奴鲜卑的援军,自己则只带了两万骑兵过来。
    滚滚奔腾的马蹄即便是隔着数公里,也能感觉得到地面轻微地动。
    在艾丁湖畔附近放牧的匈奴牧民很快察觉到了不对劲,对于常年生存在草原来说,马蹄声音非常敏感,立即纷纷贴地去听。
    “是汉人军队!”
    “快,快回去报告给单于。”
    “又是那些羌人崽子!”
    “先回去吧。”
    附近上百名牧民不仅已经能感觉到越来越近的马蹄声,还看到了数公里之外,隐隐出现的骑兵身影。
    有经验的老牧民一眼就认出,来的骑兵多是西凉羌兵。
    在西域能纠集那么多骑兵的,除了匈奴人和鲜卑人以外,也就只有凉州的羌人了。
    而且以往东汉一朝远征西域,并不是从内地派兵过来,基本都是从凉州征召羌人去西域作战,还有归附的南匈奴、鲜卑、乌桓等部落。
    像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骑都尉王弘征调金城、陇西、汉阳数万羌人骑兵征讨西域。
    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汉朝再次征召羌人讨伐西域。
    北匈奴人与汉朝作战的时候,对手也往往不是汉人军队,而是汉人将领率领的羌兵、南匈奴兵以及乌桓兵。
    所以北匈奴人其实更清楚他们面对的对手是谁,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老对手西凉羌人来了。
    不过让匈奴人觉得诧异的是,羌人已经跟大汉多年战争,早就已经势不两立。
    包括百年羌乱的起因,也多是羌人被大汉奴役压迫而造成的反抗。
    为什么这次大汉兵出西域,羌人还会愿意跟随相助呢?
    匈奴人不知道的是。
    大汉确实是个带恶人,羌人、南匈奴、乌桓基本都是他们压迫的对象。
    每次边境出乱子,大汉自己不派兵,就让归附的少数民族去。
    而且征调他们去就算了,还不给钱给粮食,让他们自己带武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