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谋伐-第8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
所谓的股科级、县处级、市厅级、高官、国级只是陈暮自己方便理解,真正的实际情况还是跟后世有很大差别。
比如说一个六品县令对应正处级,从六品县丞对应副处级,八品副县尉和从八品有秩乡长对应科级和副科级,九品亭长和从九品佐吏斗食对应股级和副股级,那么七品和从七品又对应什么呢?
所以只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并不是说官员制度完全套用后世。
包括陈暮改革九品,也是在往唐朝方向进步,一步一步先改革到大部制,再往明清政治制度发展,而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直接照搬后世的制度过来。
只不过中华文明一直没有断绝,官员上下级制度到唐宋就已经趋于比较完善,到明清时到达巅峰。因此在某种形式上来看,明清九品制度和后世公务员二十级制度有些像而已。
地方官员制度进行改革,州郡同样也是如此,各部门都有州郡级直属上官,司法、教育、刑事、军事、交通、建造、农业、监管、税务都形成了各自的体系。
各级官员都受到本系统以及地方长官的双重领导,比如一个县的县尉,既受到郡国中尉的管辖,也受到县令、县丞以及吏治院的三重监督,比较大的避免了某些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
虽然小患还是不可避免,但至少要比明清时期那种黑暗的官场好很多。
《水浒传》里记载的官场黑暗讽刺的可不止是大宋,同样也有大量元末明初很多官场状况。
一个县令只手遮天,破家灭门,地方上官官相护,与豪强权钱交易,百姓怨声载道,却连发声的地方都没有。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因此分减少地方官员的权力,明确官员的职责就很有必要。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正是这么做的最好时机,人口少,一个县就这么点人,乡里乡亲发生点什么大家都知道,方便治理的同时,监管也容易到位。
在县级以上,州郡级的长官基本都在三到五品之间,一名州牧最高也就是正三品,但也有例外,如司隶校尉作为掌管司隶六郡的高级官员,其品秩就类比九卿,达到正二品,至于三公和大将军,则为从一品。
正一品便是太师、太傅、太保,属于名誉型品秩,所以实权官员到从一品基本就是到头。至于其余还有大量名誉型散官职务就不用赘述,朝廷改制的目的,便是在往唐宋时期一步步推进。
另外除了官员改制以外,还有行政区域改制。大汉十三州,一州的面积非常大,像扬州就涵盖了后世的安徽、江苏以南的一部分,以及福建、江西、浙江三省的全境。
还有荆州包含了湖北和湖南两省,益州包含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和缅甸的一部分,凉州也差不多,一州之地,包含了后世的好几个省份。
因此重新划定行政区域,进行地理地质勘察,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事实上陈暮这样做并非无的放矢,大汉的行政划分过于笼统,导致州郡长官的权力很大。一个州拥有巨大的地盘,州牧形同诸侯。而地盘大,就不容易治理,并且还会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
所以曹魏时期,就有过行政划分,增添司州,将原来的河东郡一分为二,加平阳郡,自此曹魏司隶变成司州。
又增添雍州,把现在属于司隶的关中地区,以及凉州以南的北地郡、安定郡、汉阳郡、陇西郡、武都郡等五郡并入其中,变成一个大州,从此关中地区又称雍凉。
像这样的改制历朝历代还有无数,往往大规模改制都是发生在旧的时代破灭,新的时代诞生。
汉朝州郡县,唐朝道州县,宋朝路州县,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乃至于我国开国时期的各省跟后来的二十多个省份完全不同,也都是这样不断划分所致。
因此合理的改制一定是有它的用意,比如陈暮现在之所以着手改制,就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而且他打算继续沿用州郡县制度,只是名义上是州郡县,实际上其实跟省市县没什么区别。并且缩小各州郡县的行政区域,合理规划各地面积,包括各地的人口、农业、经济也都要重新进行统筹。
不过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解决,因此目前陈暮并没有搞一刀切,而是一步一步来,先让青州地质学院的专业人士勘探地形,描绘各地的地图。
整个过程也才是刚刚开始,甚至连目前已经全面占领的三韩半岛都没有正式并入这个行政系统,只是增添了马韩、弁韩、辰韩三郡而已。
未来也许要十几年乃至于几十年的时间才会把整个大汉十三州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重新划分完。
并且随着大汉的面积越来越大,所辖的州郡县也会越来越多。
只是一口吃不成胖子,陈暮所有的规划都是在给未来做打算,除了九品改制以外,大的改制并没有,行政规划仅仅只是勘探地图一个起步,提高生产力目前仅有推广占城稻一项,工业革命更是连起步都不算。
然而人如果一直拘泥于眼前,不放眼未来的话,那么等到将来天下平定再开始做,显然会晚很多。明明很多事情可以一边打天下一边去对未来进行憧憬,又何必要按部就班呢?
一步一个脚印肯定是没错的,但至少你得明确方向,否则一步一个脚印,如果走错了歪路,到最后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逃脱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而已。
陈暮的眼光,比谁都看得更长远。
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
章武二年的大汉王朝发生了几件事情。
一是公孙度在二年春被彻底消灭,亡于公孙瓒与徐荣的东西夹攻当中,自焚而亡。
朝廷把幽州一分为二,幽州西部地区包括原来的上谷郡、代郡、涿郡、渔阳郡、右北平郡以及辽西郡,保留为幽州。
东面辽东郡、辽东属国、玄牵ぁ⒗掷丝ひ约靶虏⑷氲臐桴隹ぁ⒎鲇嗫さ鹊兀衔ぃ奈芍荨
这些地方包含了后世辽宁省以及朝鲜的大部分区域; 在当时来说还是一块很大的地区。
而三韩半岛目前还没有规划为州,原因在于它的面积太小,只有三郡之地。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按照陈暮的设想,三韩加上朝鲜,应是一块大州的面积; 到时候合二为一,并入在一起。
至于辽州地区应该加上北面的扶余国、高句丽国、挹娄国以及沃沮国等地; 也就是后世的吉林省; 黑龙江省和俄罗斯的海参崴一带。
这片地方,划分出一州之地绰绰有余。
光东北这些地方,算上朝鲜,和海参崴,估计就不止东三省,具体面积应该在五到六个省左右。
只不过目前朝廷的兵马还没有杀到那么远,现在这些地方也都被东北的那些游牧民族占据,所以暂时就这么划分着,等将来大汉足迹往更远的地方前进再说。
而第二件大事就是孙曹之间的小规模摩擦。
其实孙策和曹操都知道,他们之间火并只能便宜了朝廷,最好就是联合在一起,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因此双方之间极为克制。
当初曹操得知朝廷兵马南下,进军南阳; 于是给刘表下套; 表面上答应和他结盟,实际上是打算南下夺取扬州。
结果刘表傻乎乎地发了讨伐刘备声明; 希望天下正义之士联合一起,推翻朝廷,还政于章帝子嗣。
这个声明导致刘表成为了众矢之的,朝廷大军压境,让孙曹都认为夺取扬州的机会来了。
于是二人迅速南下,一人夺取了豫章,一人夺取了丹阳。
两家摩拳擦掌,即将火并。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朝廷在荆州的内应,长沙太守张羡忽然病死。
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乱了孙曹的行动,因为二人本来就打算趁着此次朝廷重心偏移到南方的时候,一决高下,彻底吞并对方的地盘。
要知道,现在豫州、兖州、淮北已经片成一大片,虽然无险可守,但孙氏仗着孙坚在刘备面前很有好感,因此一直是打着侍奉朝廷的名义为朝廷收复失去的土地。
所以经过鲁肃和周瑜推测,他们认为朝廷应该不会在这个时间段进攻河南。
更何况朝廷的不少兵马都往南阳、关中以及幽州倾斜,洛阳冀州青州的军队基本只能守卫本土,而不太可能入侵南方。
如此一来,你想吞并我,刚好我也想吞并你,并且运气好的是朝廷又没有时间来管他们,这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而在这个时间段,不管是周瑜还是郭嘉,都倾向于趁着朝廷无暇南顾的机会,吞并对方。
这样河南加上淮南淮北以及江东地区,那将是一块很大的区域,足够一名诸侯安身立命,甚至拥有不亚于当初刘备和袁绍的实力。
虽然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讲,即便是他们互相吞并了对方,也许还未来得及消化,就有可能遭受朝廷的打击。
但问题是如果朝廷在荆州关中幽州这些地方死磕,就算是打下来,也需要时间去消化。
双方都需要时间,这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朝廷在对北方、关中以及南方用兵的时候,是没办法顾忌河南以及扬州的,孙曹就能够有时间决一死战。
可随着张羡病死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朝廷是不太可能有实力南下进攻拥有襄阳天险的刘表,因此这件事情就只能耽搁下来。
既然不会对刘表大规模用兵,那么朝廷就有余力把目光转向河南。
一旦孙曹敢火并,那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所以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孙曹哪怕是已经得到了豫章和丹阳,都想更进一步的情况下,也只好偃旗息鼓,不敢再把目光窥视对方。
但虽然大规模战争不敢打,小规模摩擦却是不断,孙坚作为卫尉,在洛阳得知情况后,多次向朝廷弹劾曹操。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孙坚不是傻子,他虽然忠心于朝廷,但未尝不能看出儿子的野心。
可一来孙策没有直接反叛,表面上打的名义还是侍奉朝廷。
二来孙家军虽然由孙坚所创,但孙策已经在孙家军当中立住了跟脚,除了四老将黄盖、韩当、祖茂、程普会听从孙坚的以外,大部分孙家士兵都已唯孙策马首是瞻。
因此孙坚哪怕隐隐心中已经猜到,可他却有些无能为力。
主要也是因为这些年一直是孙策在带兵与袁术交战,孙坚本人忠于朝廷,在刘虞的号召之下,几次带兵北上帮助朝廷对抗袁绍,使得自己对豫州的管控松了许多,军队也大多被孙策控制。
而且现在他本人又被陈暮召到洛阳担任九卿,人都不在汝南,对于豫州的掌控就更一步被削弱。
所以从实际角度来看,孙策已经彻底控制了孙家军,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孙坚或许清楚这样下去将来也许孙策会与朝廷为敌。
然而他不敢去相信。
毕竟自己忠于朝廷一辈子,到了年近五十的关口却因为子嗣叛乱而晚节不保,搁谁心里会想去信?
孙曹之间摩擦不断,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好事。
因此哪怕孙坚多次上书弹劾,高层内阁会议,也是将此事压下去。
陈暮亲自找孙坚谈话,先是褒奖了他在豫州的作为,然后又告诉他现在朝廷的重心放在关中和稳定北方,无暇南顾。
并且他还告诉孙坚,朝廷肯定了孙策在南方牵制住曹操的作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