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谋伐-第7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李宣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居然如此糟糕之后,袁谭心急如焚,立即问道:“表兄,我现在就像是一个上吊的人,随时都会被吊死,需要一个人帮忙推我一把救我起来,表兄,我该如何是好?”
“溺水的人即便是遇到一根稻草,也希望能借助这根稻草拯救他的生命,可我不是神仙,只能帮你分析一下眼下的局势,变不出粮草士兵呀。”
李宣叹了口气,又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外亲需要注意。”
“什么事?”
袁谭听到他没什么主意,不由有些失望,但还是打起精神聆听。
李宣说道:“在邯郸之战后,袁公已经将刘备和鲜于辅击退,如果袁公想要与刘备拼死一搏,就应该立即南下来邯郸,而不是北上,外亲可有想过为什么袁公会选择北上而不是南下呢?”
袁谭想了想道:“上次听到父亲的书信还是在一个多月前,听闻是我那表兄高干丢了涉县,粮草不能运达,因此父亲在信中叮嘱我让我再多坚守一阵。。。。。。。”
“粮草不能运达确实需要筹措粮草,但也可以选择趁胜追击,速战速决。”
李宣侃侃而谈道:“现在城外刘备大军并未撤走,这就说明刘备并不打算继续追击袁公,袁公取冀州北面数个郡国,有两个选择,一是回援邺城,二是进攻平原。如果是前者,外亲还有救,如果是后者,外亲十死无生。”
“为何?”
袁谭诧异,进攻平原,似乎也不是不行,围魏救赵嘛,小孩子都知道的典故。
“外亲别忘记,袁公素来偏爱公子尚,公子尚是在清河国战败被俘,关押地点,大概就是近距离送到平原去,如果袁公把公子尚救出来,那邺城还重要吗?”
李宣一席话,顿时让袁谭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自觉又想起了母亲恶毒的话语,再加上平日父亲就厌恶自己,偏爱幼弟,即便是行军打仗,也随时带在身边培养,只让自己留守邺城,还派逢纪等人肘制,根本没有多大的权力。
回想往昔种种,袁谭只觉得心寒不已,心绪就更加杂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从李宣那离开,一路上患得患失,既担忧自己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处境,又悲愤于父母对三弟的偏爱,一时失魂落魄,脸上充满惆怅。
。。。。。。.
。。。。。。.
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将近半个月,后世坐飞机两个小时路程,硬是在海上漂了许久。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队平均时速是四节,也就是每小时大概航行8公里左右,不过船只的好处就是可以日夜兼程,也就是说只要有指南针和灯塔指明方向,每天可以走将近二百公里,顺利的话应该六七天就能从山东到日本。
但那只是理想状态,船队不可能一直保持四节的速度,夜晚的时候太黑也容易迷失方向,而且更重要的是,大海上有时候会突然遇到风浪得停船或者就近停靠附近的岛屿等风浪过去之后再继续前进。
所以这个速度并不是实际航行速度,而是理论航行速度。
好在青州到朝鲜的航线早已经被镇海卫下属的航海司摸得透彻,往来路上岛屿不计其数,上面都有镇海卫的驻军,即便是遇到大风浪,也随时可以停靠岛屿,有淡水和食物补充。
由于从莱州湾去马韩只有六百多公里,因此平时无风无浪的情况下,从青州到三韩半岛大概也就四五天的功夫,再从三韩半岛去日本,三四天就行。
这样正如王植对刘虞说的那样,从青州到日本,往来的时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不足一月。
可没想到即将抵达马韩的时候,突遇大风浪,一连下了数天的大暴雨加上刮风。导致船队不得不停靠在后世的白翎岛上停留了数天,等到风浪平息之后,才到了马韩,然后再从马韩转道日本,又花了四天时间。
这样等到皇后从洛阳到青州,再从青州出海前往日本,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二十天,往来浪费了不少时间,皇后杨彪吕强等人也多受了数天的罪,每日在船上呕吐,颇为辛苦。
不过一路上虽然磕磕绊绊,但总归是抵达了目的地。船只最终是在后世的日本福冈市博多湾停下,在倭奴王与青州守军的迎接下,众人下了船只。
此时福冈风景优美,博多湾又是一处天然港湾,在没有工业的时代,这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植物,港湾两侧山岭都是茂密的森林,沿岸密密麻麻无数个小渔村林立,岸边挤满了小矮人,一个个穿得衣衫褴褛,远远地好奇观望。
皇后和杨彪吕强等人一开始还很是松了一口气,觉得总算到地方了,等到下船以后,看到这些倭人一个个只有五六尺,也就是一米二到一米四之间,像是一群侏儒般的怪物,顿时吓了一跳,不敢下船。
好在陈暮立即对他们说道:“皇后、太尉,这些人都是倭人,天生个子较矮,并非什么怪物,不用惧怕。”
“怎么会这般吓人。”
老太婆嘟囔了两句,看到船只周围都有大量士兵保护,这才安心下了船只踏入港口。
岸边早有人等候,是驻扎在倭岛的守将尹礼,孙观被陈暮派往朝鲜,后来将倭岛占据之后,孙观就让尹礼过来,此人能力虽一般,但胜在忠诚,历史上跟着臧霸投降曹操之后,也是奋勇作战而死,因此驻守此地十分合适。
在他身边的一老者便是这一任的倭奴王,永初元年,也就是公元107年,向汉安帝进攻的倭奴王帅升,就是他的祖父。
见到一行人下来之后,倭奴王率领着倭奴国几十号大小官员齐齐跪在岸边,口中高呼“万岁。”
陈暮听着那口音古怪的语言,瞥了眼一旁的尹礼。
尹礼尴尬一笑道:“四将军,这是倭奴王自己要行的大礼,不关我的事情。”
“行了。”
陈暮摆摆手:“先帝和陈留王还有刘侍中在何处,带我们过去吧。”
“唯。”
尹礼连忙向倭奴王挥挥手,示意他们退下,然后带着众人往所谓的“皇宫”方向而去。
第二百七十章 刘协的心思
众人下了船,在伊礼以及一些学宫出来的官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倭奴城。
陈暮之前见过倭人,倭人与朝鲜人交流频繁,甚至有不少倭人就定居在朝鲜,因此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倭人倒不觉得新鲜,只是第一次来福冈,所以四下打量看风景。
而皇后杨彪吕强等大汉高层贵族却是第一次来这种底层番邦,已经有两三千年文明的汉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社会,处处充满了有趣。
一行人四下观望,像是好奇宝宝一样询问,伊礼以及诸多学宫官员们也是一一作答,为皇后杨彪吕强等人讲解了一下这里情况。
事实上弥生时代的日本几乎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农业发展属于初级农耕文明,相当于我们西周早期,铁器尚未完全普及,青铜器和陶瓷器使用居多。
百姓穿着可以用破烂来形容的衣裳出门,一家几口人,可能就只有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到处都是口子,绝大多数人连衣服都没得穿,而且一个个脸上刻着花里胡哨的刺青,浑身黑魆魆地瘦得像猴子。
这还是经过青州派来的官员治理的结果,因为按照《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当时的日本连种桑养蚕都不会,朝鲜反倒是因为有不少青州移民,已经处于铁器时代,养殖业和桑麻业也比较发达,不少日本部落贵族都需要去朝鲜购置铁骑陶瓷和麻布丝绸衣服。
所以如果没有青州派来的官员进行治理的话,这里大部分人都吃不起饭,穿不起衣服,长期营养不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保证基本生活质量,百姓根据此时的部落习俗,脸上刻着刺青,光屁股满街跑,城市里都是这样,更别说深山老林当中。
当然,所谓的城市也只是相较于目前日本的情况,如果按照大汉的标准,这些城市连县城都比上,就是一些沿海的小渔村而已。道路坑坑洼洼,房屋基本由木头、茅草组成,有些甚至干脆住在地洞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在伊礼以及一些学宫出来的官员的带领下,陈暮这些大汉来的上等人进入了目前的倭奴城,像倭奴国王以及其它部落首领、达官贵人,都只能在边缘陪着,还有护卫拦截,根本不能让他们靠近半步。
然而这些人都没有感觉到任何屈辱,一个个反而十分高兴,小心翼翼地陪同着。或许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血脉,崇敬强者而欺凌弱者,面对大汉这样的庞然大物,在部落底层人面前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倭人贵族,卑微地像是奴隶一样而不敢生起任何反抗之心。
因为在他们眼中,部落底层连人都算不上,是可以随意杀死的牲畜和用于进贡的生献。而在那些大汉贵族们眼里,他们同样跟未开化的野人也没什么区别,能见到陈暮这些大汉上层人就已经是天大的福分,更别说跟在身边陪同,简直是三生有幸。
一路上尹礼也稍微给众人普及了一下倭人目前的情况,实际上倭人只是大汉对于当时日本人的统称,但他们自己内部却并不认同这个称谓,甚至一些国家部落的高层首领会称呼底层的百姓为倭人,而称呼自己为某某国家的国人。
比如倭奴国的贵族会称呼自己为倭奴人,而底层则是倭人。
这是因为日本内部分为上百个部落,包括倭奴国也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福冈本地的部落,本名叫做奴国,周围还有不弥国、伊都国、一支国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他们并没有建立统一民族认同感,互相之间还不断攻伐杀戮,视对方为仇寇。
而且这还只是福冈本地附近的一些部落,福冈南面的南九州还有曾播磨人,四国岛上有伊予国、阿波国,本州有邪马台国、投马国、出云国、丹波国、狗奴国等等较大的部落国家,有如春秋时代一样,各国各自为政,不能统一。
这种情况还得需要维持数百年之久,目前九州岛还算稳定,有青州军队把守。而本州岛那边最大的两个国家邪马台国和投马国目前正在发生大战,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双方互有联盟国家,狗脑子都快打出来。
内部的不稳定对于青州军这样的外来人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由于生产力有限,现在整个日本总人口都估计不到五十万人,他们还要自相残杀,将来夺取整个岛国,就更加方便轻松。
在尹礼的介绍下,众人也了解了倭奴国目前情况,倭奴国总人口都只有数千人,孙观派尹礼带了五千全副武装的大军过来,几乎是降维打击一样把倭奴国附近的所有国家全部统一迁居到了福冈一带,由学宫官员秉政,开始推广汉语,种植水稻,养殖桑蚕。
数年下来,倭奴国成功地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型成了封建社会,虽然还只是初级阶段,但已经是质的飞跃,目前下一步的打算是进行矿产冶炼,特别是金矿和银矿,岛国资源虽然匮乏,但矿产确实丰富,至少目前来说还算比较丰富。
后世日本的矿产资源已经很少,那是因为人家已经开采了数百年之久,从宋明清时期大量白银从日本流入华夏,17世纪石见银矿的开采占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产量,可见在未开发之前,它的存储还是非常多。
陈暮也是第一次来日本,所以面对尹礼的介绍听得十分认真,一路前进,穿过大大小小简陋的街巷,总算是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