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暮这才缓缓开口道:“袁家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底蕴确实深厚呀。”
    袁隗已经懒得跟陈暮兜圈子了?    直言道:“尚书令今日到访,怕是不止是来看老夫这宅子吧。”
    陈暮心里鄙夷了一下汉朝人脾气性格有点耿直?    沉不住气,这要是在明清官场?    不先跟你绕一两个时辰,才会奔正题?    那都不叫官场老手。
    “袁家四世三公?    看似底蕴浓厚。
    陈暮斟酌着用句?    缓缓说道:“但如今老大人被陛下罢官,袁本初与袁公路却未掌权,官小职卑,袁家下一代没有续上,青黄不接,再厚的底蕴,怕也会消磨殆尽吧。”
    袁隗脸色微变,语调逐渐冷漠起来:“尚书令这是何意?袁家世受天子恩泽,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忧心国家,从来没有因为官小职卑而有所怨言。”
    陈暮笑道:“袁家的忠诚世人自然是知道的,我也只是觉得袁本初与袁公路都是人才,担任如今的职务实在是可惜了些。刚好益州与荆州有太守空缺,所以我打算向朝廷举荐他们二人,并无它意。”
    举荐袁绍和袁术?
    袁隗心中惊讶,但很快思索起来,在想这位新任的尚书令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别看袁家四世三公,可了解汉末官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汉灵帝执政晚期,像杨家袁家这样的顶级世家,一直是汉灵帝打压的对象。
    特别是这两年,杨家袁家出仕的人已经极少。
    袁绍只是个六百石就不用说了,袁术那个集中了袁家全部资源弄上去的两千石虎贲中郎将,在西汉时还算有点权力,是统领宿卫的禁军统领。但到东汉就变成了水货,属于贵戚子弟担任的散职,没有实权。
    不然的话,袁家又不缺钱,难道还花钱买不到什么好官职?
    还不是因为汉灵帝已经意识到这些政治世家长期把持朝政对于他执掌权力的危害,从而在慢慢地削弱他们。
    事实上汉灵帝倒不是在针对袁家和杨家,而是在针对整个东汉官僚体系。
    以前的东汉官僚体系是怎么回事?
    官员的儿子进入太学读书,出来后直接举孝廉入仕,然后一代又一代,形成独特的世家体系,垄断了官职,让寒门几乎难有上升渠道。
    注意,这里说的是寒门,可不包括平民黔首。
    寒门是落魄贵族,有钱有吃有喝能读书,仅仅是没有政治地位而已,可比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平民黔首强得多。
    连寒门都没有上升渠道,更别说普通百姓。
    虽然汉朝也不乏有平民出身的官员,比如朱买臣和贾逵,可那叫幸存者偏差,无一不是运气好、能力强,有贵人相识才走到这一步,大部分官员,还是得靠家世背景。
    袁隗不傻,这些年来天子动作不少,卖官、提拔鸿都门学以及寒门出身的官员,现在三公九卿,一半都是寒门出身。
    他知道天子的意思,所以陈暮要想举荐袁绍和袁术,天子不一定会答应。
    而且袁隗摸不准陈暮的套路,犹豫片刻,他缓缓开口道:“尚书令想举荐本初和公路,好意老夫心领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他们的路,还是得靠他们自己走才行。”
    陈暮笑道:“老大人是怕陛下不答应吧。”
    袁隗没有接话。
    陈暮又道:“实不相瞒,其实我也是有求于老大人,如果老大人答应帮忙的话,那我自然有办法让陛下同意。”
    “哦?”
    袁隗来了兴趣,问道:“何事?”
    陈暮笑道:“那任秉是老大人门生故吏,上任齐国之后,似是对我留下的诸多政策有些不满,胡乱更改,我心中不悦,所以希望老大人出面,帮我这个忙,将任秉调离走。”
    吴匡太老了,他早年跟着的是现任太仆黄琬的祖父,汉桓帝时期的太尉黄琼,资历虽老,但年龄也大,这个月正式被汉灵帝辞退了。
    陈暮听到消息,那位继任者任秉才刚到齐国上任,就大刀阔斧,将他留下来的政策改得面目全非。
    这一点哪怕沮授都没办法,因为沮授是刺史,只有监察权没有治理权。
    原来陈暮的政策能实施,是因为吴匡配合,新来的国相不配合,沮授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陈暮打算跟袁隗做个交易,至少这两年内,不允许任秉胡来。
    也许有人会奇怪,陈暮不是管着两千石吗?
    是。
    尚书台确实管着两千石。
    但问题是《后汉书》记载:“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
    当时所有的官员,哪怕你不是买官得来,而是朝廷征辟你,你还是得交一笔钱,只是给的数量不如正常买官那么多而已。
    任秉是袁家的门生故吏,是通过正常的举孝廉入仕,可一样也花了一笔钱,这笔钱花了,就受法律保护。
    除非他干了坏事被刺史揭发,上报到朝廷来,陈暮才有处置的权力。
    不然哪怕汉灵帝也不会无故罢免一位花钱的官员。
    因此陈暮就打上了袁隗的主意。
    袁隗不动声色地道:“原来是这样,不知道尚书令觉得,公路与本初,适合去哪一地去做太守?”
    “永昌和长沙。”
    陈暮毫不犹豫把早已经想好的地点说出来。
    袁隗眼睛一亮,永昌是偏僻了些,但袁绍只是个六百石,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已经是极大的升迁,大不了几年后再回洛阳就是。
    长沙也很偏,但那只是地理上的偏,此时的长沙还是相当繁华,人口也不少,很容易干出政绩。
    如果袁绍和袁术能够都当上太守,只要没犯什么大错,再过几年想办法调回洛阳做三公九卿,也是指日可待。
    想到这里,袁隗毫不犹豫道:“既然尚书令如此诚恳,那老夫说不得还是得帮这个忙了。”
    “那就多谢老大人了。”
    陈暮露出人畜无害的微笑。
    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袁绍和袁术赶走,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汉末的时候,北方中原也就袁绍和袁术实力比较强大,曹操可以说是在二袁的夹缝中慢慢爬出来的,早期甚至是依附于袁绍,帮助袁绍对付袁术,等打败袁术之后,又反戈一击把袁绍打垮。
    所以只要把袁家兄弟和曹操从北方弄走,那冀州豫州等地即便有军阀在,没有真正有能耐的雄主,也远不是刘备的对手。
    到时候定鼎北方,称霸中原也会快很多。
    虽然这样无疑是改变历史,让未来再难以捉摸。
    但还是那句话,愚笨的穿越者还在历史书上循规蹈矩,遵从历史的发展演变来蝇营狗苟。
    聪明的穿越者却早已经看透了历史的本质,丝毫不惧未来的发展是否超脱自己的认知。
    不遵循历史,才是真正得智慧。
    陈暮这么做,便是要将历史掌握在自己手中,哪怕发生了改变,他也能够提前预料到,在未来书写属于他的篇章。


第十九章 年轻袁绍,雄主之姿
    听到陈暮有办法帮袁家弄两个太守,袁隗欣然同意。
    对于他来说,不同意那是傻子。
    他当时候甚至还在心里想,这个尚书令得多傻,才会提出这样的利益交换?
    拿一个太守换两个太守,只是为了自己留下来的政策顺利实施?
    呵呵。
    碰上这样的事情,袁隗做梦都能笑醒来。
    简直是血赚。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会这么想,是因为袁隗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今政局稳定,海内承平,大汉完全没有任何要灭亡的迹象。
    事实上,即便是原本历史上的东汉,也完全没有到皇朝末路的时候。
    纵观历朝历代,所有王朝崩溃,都离不开几点。
    一,王朝失去了民心,起义不断,如秦末和元末。
    二,天灾人祸以及外敌入侵,如宋末和明末。
    三,皇帝大权旁落,各地军阀无数,如晋末和唐末。
    特别是晋末和唐末后期催生出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可见地方势力有多混乱。
    而东汉呢?
    虽然也有起义,但除了黄巾之乱,基本没有威胁到统治的大规模反抗。
    天灾人祸和外敌入侵更无从谈起,天灾虽有,却不是很多,动摇不了根基。
    至于外敌,除了并州以外,幽州和凉州的外族势力,基本都被地方军阀打成死狗。
    皇权旁落也不可能,因为汉灵帝还掌着权,局势也还算稳当,不然的话,他不会脑残到收税。
    而且即便收了税,在他死前也没发生太大的动乱,就可想而知汉末都没有这些问题。
    要不然为什么说其它朝代都以弱亡,唯独汉以强亡?
    那是因为汉朝真的不该亡。
    如果没有董卓的话,正常情况下,哪怕刘辩刘协少年继位,依靠朝廷那一批老臣,完全可以度过这段困难时期,等皇帝长大后掌控权力。
    更何况现在汉灵帝还没死。
    所以在袁隗看来?    如果有人跟他说大汉国祚就这几年的事情?    估计袁隗会把他当神经病看待。
    而且不止是他,几乎天下的人都这么想。
    当初陈暮跟刘备说起这件事情?    那还是黄巾之乱?    大汉江山摇摇欲坠的时候,结果刘备的反应充满了不敢置信?    就代表了现在大部分人的想法。
    因此袁隗根本想象不到,未来会发生那样的变故?    听到陈暮的请求之后?    几乎想都不用想,直接就答应了。
    这就是因为两人站的视角不同,考虑的问题也不同。
    陈暮看到了江山变迁,要把未来的对手弄走。
    袁隗以为江山稳固?    想要让子孙升迁。
    目光的长远?    决定了未来变化。
    在陈暮走后,袁隗就立即派人去把袁术叫来。
    之所以叫袁术不叫袁绍,是因为两个人不对付,关系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好。
    袁术曾经公然说:“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
    当众骂袁绍是自己的家奴?    完全不把袁绍当兄弟,可见二人关系有多恶劣。
    因此袁隗为了防止二人见面吵架?    只能一个一个地喊来,而且必须先叫嫡子袁术?    不然袁术知道了肯定会闹。
    当袁术来到袁隗的府邸,看到袁隗正在湖心亭钓鱼?    有些散漫地道:“叔父?    叫吾来何事?”
    袁隗淡淡地道:“公路?    我欲把你调出京城,去外地做太守,你觉得如何?”
    袁术惊讶道:“叔父有门路?”
    其实虎贲中郎将也不是完全没有权力,《汉官典职》曰: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
    然而相比于人家北军的中郎将执掌数万人,袁术这个虎贲中郎将其实就是个看大门的,管1000多人的皇宫外围宿卫禁军,权力也就那样,而且不是那么自由。
    所以袁术早就不想干了,只是碍于这个职位是袁家倾尽全力才弄上去的,不得不继续做下去。
    听到自己要外放太守,去地方当土皇帝,袁术当然开心。
    “嗯。”
    袁隗点点头道:“不过也没有十成把握,我叫你过来,只是让你做好心理准备,看你愿不愿去。”
    “愿意,当然愿意,天天看宫门,我早就嫌烦了,只是不知是何地?”
    袁术毫不犹豫同意。
    袁隗便说道:“愿意就好,如无意外,应当是长沙郡。”
    “长沙郡?”
    袁术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