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姓们深受子归恩德,自愿出城相送,我也阻拦不得,只能听之任之。”
    吴匡抚恤微笑,他想起两年前自己被陈暮威逼,那时自己还十分不乐意被一个小年轻夺了自己的权力。
    但短短两年,齐国不仅一扫当初的贫困,变得十分富裕,连困扰多年的匪患都一并解决。这让吴匡慢慢放下心结,心甘情愿服从陈暮。
    “是啊,我等深受刺史之恩,刺史升迁中央,我等自然要相送。”
    “我本是无家可归之人,是刺史赠与我田地生存,予我粮食过冬,若非刺史,早就埋尸荒野,此等大恩,没齿难忘。”
    “当初我的田地被豪强占了,无奈从贼,跟着黄巾打仗,侥幸不死回乡之后,是刺史不计前嫌没有治我的罪,还从豪强手里把我的田地夺回来,让我养活一家老小,小人甘愿做牛做马,报效刺史。”
    “刺史剿灭叛乱,安抚百姓,让我等有栖家之所,有耕种之地。此乃圣人之功,神人之德呀。”
    百姓们纷纷呼喊,甚至已经有人跪下磕头,表达对陈暮的敬意。
    其实陈暮到青州后,做得并没有像刘备那样。
    刘备是怎么做的?
    他是直接融入进百姓里,自己就像是一个百姓,允许百姓随便来他家吃饭晃悠,四处倾听民愿,给予他们帮助,时不时自己掏钱救济穷人,甚至带着关张亲自下地,帮助百姓干活。
    而陈暮则只是常规操作,打压豪强,给予百姓土地,税照收,兵照征,徭役也是正常地进行,因为他需要挖渠通水,大兴水利。
    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惠民政策,但也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和发展,并没有特意去照顾百姓。
    但汉朝的百姓是淳朴的,原本青州官场黑暗,各地火热水深,一片民不聊生。
    百姓没有田地,要么饿死,要么只能造反。
    陈暮来了之后,安抚地方,剿灭叛乱,给予百姓田地,赠与他们过冬的粮食,让他们有个安居乐业的场所。
    仅仅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是天下官员都应当做的事情,却已经让他们铭记于心,感恩戴德。
    这让陈暮十分感叹。
    这就是百姓啊。
    即便是无能的平庸官吏,虽然能力不足,但只要不祸害百姓,都算是正常官员。
    稍微有点才干的,可以处理自己分内之事,就是好官。
    由此可见,那些勾结地方豪强,欺压百姓,侵占百姓田土的贪官污吏到底有多可恨。
    恐怕这些人当中,也只有孙昭等地方豪表面沉痛,内心在欢欣鼓舞吧。
    “诸位,多谢相送。”
    陈暮向百姓们鞠躬行礼,大声道:“暮,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之事,比之圣人还差得远,今日天冷,诸位早些回去吧,莫再相送了。”
    “行了,都走吧,王命难违,我要出发了。”
    陈暮翻身上马,大声道别。
    “恭送刺史!”
    百姓们纷纷喊道。
    人们让开一条道路,他骑着马每过一处,百姓都低头弯腰行礼。
    老人壮年孩子,纷纷向他敬礼,祝贺他高升。
    甚至年轻得女子大胆地向他招手,若是他回应含笑看一眼,顿时引起一阵骚乱。
    陈暮的车队缓缓出了城外,回头眺望,百姓还在风中相送。
    中平四年十一月,凛冬来袭,朔风呼啸。
    陈暮骑着白马踏上了回京之路!


第九章 陌上桑
    如果说从洛阳去青州怎么走最近?
    当然是坐船顺着黄河一路东去,轻舟一叶,朝发夕至,一天就能到。
    但那是顺流而下,速度自然快。逆流上来,就慢得多。
    所以从青州回洛阳,还是走陆路快。
    而且不能走徐州…兖州…司隶这条路线,山太多,道路不太好走。
    正常去的话,得走冀州,出了平原之后,过清河进魏郡,就能到洛阳,沿途道路平坦,皆是平原丘陵,是回洛阳的首选。
    陈暮当然也是这么走,这一日车队抵达清河甘陵,天色已晚,北方下起雪来,要住宿在城里。
    由于大型车队要报备,所以派人递上自己的“长刺”,向甘陵相通报姓名。
    被允许入城之后,接替刘虞的甘陵相姚贡刚好在宴请几位清河名士,听到新任尚书令今日要住宿在甘陵城,连忙出来迎接。
    甘陵相是两千石,尚书令是千石,虽然尚书令的权力比太守大得多,甚至想整死一地太守都简单。
    但古人更重孝义,因此姚贡来迎接,倒不是看重陈暮的官职,而是他的名望。
    是的。
    现在陈暮也有名望。
    天下人是从“孝”这一道认识陈暮。
    而冀、徐、兖三州,由于离青州很近,很多学生去泰山学宫读书。
    郑玄因为欣赏陈暮把青州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能够有个安静的教书环境,因此对他十分推崇。
    如此这些年学生每次放假,或者离开学宫有事回家之时,就会把他的名气带出去。
    一来二去,陈暮也慢慢成了名士,在青冀徐兖四州士林中颇有声望。
    别看他跟宦官暧昧不清,但这都是暗地里的关系,从未摆在明面上,而荀和这些明白人又不会损坏他的声望,甚至还会帮忙推波助澜。
    所以至少在青州附近的三州?    陈暮是很有名气的?    只要是当官的、士子、读书人、世家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天晚停雪,沉沉阴云笼罩?    北方呼啸而来?    若非头顶头冠帻束发,怕是披头散发不成体统。
    一路街面行人稀疏?    车队缓缓入城,他们人多?    找客栈住宿得数家才够。
    没想到前面街道上缓步走来五六人?    都是一身长袍加厚儒服,年纪不一,大的四十多岁,小的二十来岁?    为首的官衣印绶?    其他人则是士人打扮,皆腰上戴玉,悬剑。
    陈暮翻身下马,瞧了眼为首那位四十来岁的中年文士腰上的银印青绶,知道这人应该就是甘陵相?    便拱手行礼道:“暮见过甘陵相。”
    姚贡也回礼道:“尚书令客气,听闻尚书令路过甘陵?    恰巧吾在宴请几位友人,因此特来迎接?    邀尚书令一同入席。”
    “长者相邀,莫敢辞也。”陈暮回头对护卫们道:“尔等先去寻客栈住宿?    我与天使前去应席。”
    “唯!”
    护卫们便离去。
    陈暮就带着那个宣旨的小黄门和典韦跟着姚贡去了国相府。
    进入府邸?    来到正厅?    左右分列而坐。
    陈暮坐在上首第一位,其次是小黄门以及诸多名士,典韦则坐在末席。
    按理来说,小黄门出使宣旨就代表了天子,应该做第一位。但他可不敢得罪陈暮,百般推辞,就坐在了次席。
    姚贡坐主位上,笑着介绍道:“尚书令,我来为你介绍。此人是房章,乃伯武公之孙,父亲房炽康曾为长沙太守,如今被朝廷征为议郎,也要去洛阳赴任。”
    陈暮看向姚贡说的那人,年约二十七八,高冠儒服,相貌堂堂,向着他拱手一礼说道:“章,见过尚书令。”
    陈暮也回了一礼:“伯武公名传天下,令人敬佩。”
    房植,字伯武。是桓帝时候的大儒,与现在的郑玄一样,是文人精神领袖。“党人”这个词语的来源,就是由他而来。
    并且房植也算是清河房式的祖先之一,唐朝的房玄龄,便是他的子孙后代。
    “此人是崔浩,来自东武。”
    姚贡又指向第二人,是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文士。
    陈暮笑道:“原来是季珪兄的族人,不知道先生与季珪兄是何关系?”
    崔浩回应道:“我为季珪从叔。”
    陈暮点点头:“季珪与崔林都在泰山读书,现在放假回家了,没有在这遇到真是遗憾。”
    崔琰字季珪,由于在泰山学宫读书,与陈暮交好,崔林还是陈暮的学生,所以清河崔氏和他的关系一直还不错。
    “这人是。。。。。。”
    “这就不用介绍了,德让兄,好久不见。”
    “子归弟,别来无恙。”
    孔谦笑着回应。
    孔谦是孔融的弟弟,孔宙最小的儿子。
    由于孔俭的父亲孔昱早逝,而孔融又在外地为官,所以孔俭来泰山书院读书,一直是孔谦在照料,开了几次家长会,陈暮当然也跟孔谦认识。
    “最后这人是周显,乃桓帝之师,周尚书从孙。”
    姚贡指向最后一人。
    陈暮惊讶地看了眼房章,又看了眼周显,这二人坐在一起,居然没有打起来,还真是奇哉怪也。
    也许是发现了陈暮的惊讶,周显笑道:“祖上恩怨,并不妨碍我与仲规兄交往。”
    陈暮赞叹道:“你二人之交,可比管鲍之交也。”
    清河房氏与清河周氏的恩怨就在于房植和周福,汉桓帝当蠡吾侯的时候,曾经受学于周福,但周福的学识水平一般,却因此后来被提擢为尚书。
    因此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
    自此之后,房、周二人各自为派,两家的宾客也开始互相讥讽、揣度,各自树立朋徒,两家关系越变越恶劣,因为他们的原因,甘陵郡从此分为南北两部,“党人”的称呼和议论,从他们二人开始。
    而房章和周显二人作为死对头家族之人,居然成为好友,这种不顾家人反对,亲友白眼的友情,几乎相当于汉朝男生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怎么能不让陈暮感到惊讶。
    但陈暮显然没有想到,因为他的一句称赞,让这段友情自此扬名于世,后来还出了一个“房周之交”的成语,以此表达友情的深厚。
    这肯定是陈暮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与明承兄自幼被家人叮嘱,莫要与对方家族之人结交,如此互相尤隙,并无来往。”
    房章看向周显道:“后来一次在城中,见明承兄为了帮一位老者推车,摔倒在地里浑身泥泞,依旧面色不改。我才明白周家人绝不是自家长辈说得那般恶,人有好有坏,我房家族人也并非没有坏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看品德。怎么能因为长辈徇私,而枉顾仁义之德呢?”
    “仲规兄。”
    “明承兄。”
    周显目光深情地看向房章,房章也同样看着他,二人款款对视。
    陈暮浑身打了个激灵,因为他感觉二人的目光还真有点刘备看自己的那种感觉,不由感叹道:“二位之情谊,真是感天动地。”
    周显笑道:“我原本在外地为官,此番回甘陵,就是仲规兄要去洛阳为官,特来相送。”
    陈暮点点头:“既然如此,房仲规不若与我一同前往。”
    “那就多谢尚书令。”
    房章又一礼。
    宴席之上,宾主尽欢,当夜陈暮应姚贡邀请,住在了国相府,第二天再次启程。
    这次启程带上了房章和周显。
    原本按照房章的意思,周显不必远送,但周显执意要跟着,二人推辞了半天,还是拗不过周显,一行人走在冰天雪地里,往西而去。
    从甘陵往西到魏郡的清渊县,但没想到清渊南下去陶馆的道路因为积雪堵塞,没法过去。
    众人只能绕道往西去平恩县。
    往西走的话,就是过平恩,经斥章、列人,然后南下到邯郸。
    一路上陈暮感叹,三年前跟着卢植从邯郸北上,打河南六县,平定黄巾之乱还历历在目。
    那时的冀州可谓满目疮痍,一片兵荒马乱。
    如今经过王芬的治理,冀州已经恢复了生机,虽是冬日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