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谋明-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政治格局,实在难有大抱负和大的改动,大明二百七十余年,很多官员连修修补补的工作也懒得做,既无能力,也无动力,实因置吏之法在一开始便是错了。
    官府的吏员都是肥差,而眼前的吏员却是一脸寒酸样,衣袍破旧打满补丁,身形也是极为瘦弱,一看便是长期营养不良的模样。
    卫所军吏也是世代相袭,除了在卫指挥衙门任吏的还有一些油水,在下头千户所的吏员便是相当穷困了,卫所军田一分而空,吏员们当然没有实力瓜分,平素也没有什么公事可以上下其手,一个千户所那么些人,除了千户还有佥书千户,副千户,各个百户,试百户,副百户,总旗,小旗,上下层级分明,利润瓜分的干干净净,又是世代相袭彼此知根知底,吏员们根本没有操控政务的空间,薪俸又低,每个月只领几斗粮,多半情形下都不能领齐,若不是帮着人做些杂役,弄一些额外的收入,怕是根本不能养活自己和家小。
    就以眼前这个叫诸闻的吏员来说,平素都是到闵乾德家里帮手,闵元启这里有事忙活便是将他派了过来,这些卫所吏员,过的委实不太容易。
    看着眼前吏员谨慎小心的模样,闵元启微微一笑,指指自己面前的条凳,说道:“你坐下说话,不要拘束,有话直说便是。”
    “是,小人谢过大人。”诸闻小心翼翼的斜着屁股坐下,坐定之后便抱拳道:“今日有不少盐工走了,明日怕还是要走更多,还有此前各人不听工匠指挥的事,做事的时候出工不出力,混时辰等着领粮,这类人虽不多,但要是把风气坏了,日后想弥补都难了。小人有些愚见,想向大人禀报一二。”
    闵元启眼睛一亮,说道:“你赶紧说,不必有什么顾虑,在我这里言者无罪,就算说错了也无妨。”
    “是,谢过大人。”诸闻其实早就有想法,但一直有顾虑未说,但在这里十余天后才慢慢摸清了闵元启的脾气禀性,也知道眼前这位真的器宇宏大,不会因言罪人。
    诸闻还是先谢过一声,接着才道:“盐池工地人越来越多,小人觉得要分为三块来管。一者是分为工役,不管是烧窑制砖、制瓦,还是造房舍,挖沟渠,这一块给专人来管,大工不分泥作木作拿一份钱,小工一份,力工一份,分门别类,不能一碗水端平了。再有一块是盐池的工人,从早及晚推搅盐池,十分辛苦,若没有别的工役,一天四升粮做事,人人均是愿意,毕竟此前众人都是穷苦怕了,现在却是大有不同,小人多方打听,知道盐池里推盐的人已经颇有不满了。第三个,便是开挖新盐池的人,这些人来自各个百户,人数最多,也最为难管,小人以为,工地大小工,杂役,手头的活完成一个便结算一个,按大工小工和杂役区别放粮,这不能一碗水端平。盐池的工人,常例领粮,但每次出盐的时候,给一点奖励,出的多,便奖的多。挖盐池的力夫,每挖多少筐土,按大工吩咐做多少事领一筹,每多少筹给一升粮,多领筹便多得粮,粮食不能每天均放,每隔几天放一半,无故擅离外出的,剩下的粮便不放给他们。这样一来,各百户手中的权力便小的多,大权多半就在咱们这边了。”

正文 第九十章 练铳
    “你说的很好,说的极是。”
    闵元启听到一半便知道眼前这诸闻不简单,涉及的东西就是真正的管理学的东西,闵元启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考虑军营和各个工地和盐场的管理,但千头万绪,他一直没有整理出真正可用的头绪出来。
    在后世闵元启只是个小公务员,对管理学上的东西有些了解,但并不是他擅长的东西,但触类旁通,这个诸闻没有讲完闵元启便知道这人说的极有道理,列举的一二三条是面面俱道,既能将盐场和工地的人员管好,也能消化解决掉内部矛盾,还能使众人逐渐归心,最后连消带打,还把诸多百户手中的权柄给侵夺过来了。
    诸多百户有野心自己搞盐池的也不少,但缺乏本钱,人力物力银两都不凑手,但这些人未必不会和李可诚等有实力的大人物合作,他们又不是王三益和李国鼎,这两个百户官对闵元启的支持最好,关系最近,拿到的好处最多,其余的百户没有那么多好处,心思便是有异,闵元启此时也不可能拿出多少好处给他们,给的越多,这些人反而是会越嫌不足,人心是贪婪的,对这一点闵元启是心知肚明。
    “就按你说的办吧,”闵元启想了想,说道:“明天我就正式任命你为提调官,专门负责提调盐池工地劳役,你们吏员中有靠的住的,你荐出来给你当帮手。工匠里是陈德负责技术,这一块你不必管,算筹发筹结算等诸事,都一手交托给你。”
    这就是诸闻想要的结果,他慌忙站起身来,拱手道:“小人只不过是个攒典,怕当不起这般大任。”
    “攒典在县里也算一号人物了,在咱们卫所是受委屈了。”闵元启脸上似笑非笑,他看着诸闻,沉声道:“有能力的人若无野心,不过一寻常循吏。有野心的人无能力,只会招致祸事。有野心再有能力的人,便可以做成一番事业出来。本官不讨厌有能力的人,但讨厌有野心的无能之辈,诸攒典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诸闻额角冒出冷汗来,他已经完全明白闵元启的意思了。
    “小人定会竭心尽力去做。”诸闻长揖道:“明天和同僚会商过后,做出一份详细的条例出来给大人阅看。”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诸闻也是明白了闵元启最重视的就是条例规定,虽然此前的各种规定相当粗疏,甚至漏洞百出,但闵元启的一句话对诸闻很有启发:再差的规矩,也好过没有规矩。
    正是因为这一句话,使得诸闻在这一段时间多看多思索,也和几个同伴商量计较过,今天频出变故,这是最好的时机,也是促使诸闻在今夜冒昧前来。
    现在来看,效果是相当不错。
    “砰,砰砰,砰砰砰”
    接连不断的枪声在校场西侧不断响起,五十步外的缓坡下立着十几个靶子,枪响之后,可以看到子药不停的落在山坡上,很少有旗军能把子弹打在靶子上。
    闵元启自己也是手持鸟铳,那根自生火铳已经交给沈永去研究去了,闵元启手中的是正经的浙兵用的鸟铳,铳管厚实,散发着金属光泽,由于使用多年,铳身护木已经黯淡无光,且有多处破损了。
    好在铳管还是相当坚实,龙头扳机经过沈永的打磨处理崭然一新,上了射药,引药和子弹之后,龙头夹上点燃的火绳,扣动扳机,燃烧的火绳点燃引药,引药点燃射药,火药迸发的动能推射出铅弹,整个打放射击的流程就走完了。
    对打放火枪闵元启并不陌生。
    他在少年时居住在滨海农村,地广人稀的乡间虽然没有大物,但兔子野鸡之类的野物也并不少,当时国家也没有严格禁枪,一个村落拥有多支火枪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闵元启的爷爷就有一支老滑膛,最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当时的中国经过百年的战乱民间有很多武器,到闵元启少年时,民兵的自动武器多半被收缴入库了,一些双筒和单筒枪,老式的火枪却在民间得以留存,人们用这些火枪打兔子野鸡,打飞鸟,在那个时候,法规不那么严密,人们也没有多少保护环境的意识。
    闵元启经常随爷爷在半夜到黎明时分去打野鸡和野鸭,那支老滑膛估计是清末民初时仿制的英式燧发枪,保养的相当好,应该可以用纸包定装子弹,但农村打野物讲究的是范围杀伤,所以都是打的霰弹,也就是一颗颗的小钢珠子弹,塞紧火药和子弹后扣动扳机就可以击发。那龙头打击簧片,弹出大片火星落入火门,接着护木一震,火光从铳管喷溅而出,大片的子弹在五十步之内对小型物进行范围杀伤。
    每次半夜出门,到天亮回家时,闵元启的脖子上总是挂着成串的鸭子和野鸡,当然也少不了野兔。
    闵元启也见爷爷用磨出来的子弹打狍子等大物,但那把老滑膛的精度太差,打的远倒是远,百步之外打中的树木子弹还能深入树干,打的木屑横飞,但超过五十步,再好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准确的命中物。
    当时闵元启很不喜欢那杆老枪,他喜欢的是年轻人拿的双筒或单筒枪,当时的他一直梦想自己能有一柄好枪,哪怕是一柄汽枪也行。
    可惜这枪梦很快便醒了,一则是家庭变故,二来便是国家厉行禁枪,男人们的玩枪梦在那时起便破灭了。
    到手持这柄大明制造最精良的火器时,闵元启的内心充满无奈之感。
    射击精度不超过三十步,超过这个距离就不要想着准确率了。
    威力尚可,五十步左右能将厚实的木制靶打的破碎不堪,就是说在这个距离上,就算是披铁甲也不能保障不受重伤或被射死,超过五十步到百步,仍然能在木板上打出或深或浅的印痕,说明在百步左右,无甲的目标仍有可能被命中击伤甚至击中要害而死。
    超过一百五十步,子弹基本上就不会对物体造成什么损害,几乎是完全无用了。
    在这个时代的弓也是大小不一,威力也并不相同。象小梢弓的有效杀伤和精准射击不超过五十步,开元弓也不会超过七十步,超过这个距离便只是碰运气。清弓要强不少,有效杀伤和精准射击可以达到七十步到百步左右,超过这个距离也就只能是抛射,用齐射抛射之法来进行范围杀伤。
    有的弓只有十几步的精准射击和有效杀伤,遇到大物得射满物全身才能射杀。
    不管对手中的鸟铳怎么不满意,闵元启知道自己手持的还是这个时代的利器,七斤重的火铳,长三尺三,火药四钱,弹三钱,一个普通的旗军训练三天就能完成整套射击的流程,如果要持续的快速的打放,最多半个月左右就会使用的相当熟练。如果要讲精准度,那么可能要两个月到三个月时间便足够了。
    一个旗军从未接触过鸟铳,从粗浅的打放到可以到战场上列阵杀敌,三个月时间便足够了。
    而一个精锐的弓手,如果想做到十发五中,最少得三年的艰苦训练。要在战场上精准射击,甚至在马上左右驰射,轻箭和重箭使用自如,最少得十年以上的苦功。
    这一方面,游牧民族和渔民族有着天生的优势,虽然现在的北虏已经衰弱不堪沦为女真人的附庸和帮凶,但并不是蒙古人忘了骑射,而是和大明二百多年的战争他们耗光了勇力,缺乏铁器和战争储备,加上分裂和内乱,还有喇嘛教的流传,这帮穷凶极恶之徒只有在饿疯了的时候才南下抢掠,平时已经没有南下攻打汉土的雄心壮志了。
    女真人不同,他们崛起在白山黑水之间,更艰苦恶劣的环境使他们更加坚韧,和大明的贸易使他们半渔半农耕,长期和辽东明军打交道使他们学会了明军的阵列战法,学会了打造兵器和铠甲,当他们在结束内部分裂凝为整体时战斗力便急剧上升,而同时期的辽东明军因为神宗长期的怠政和援朝之战衰弱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明军持续的战败,大明这个泥足巨人走的踉踉跄跄,终于也走到了这个最终覆灭的关口。
    看到射击的成绩不佳,四周的旗军发出沮丧的声音。
    被挑出来任火器队员的多半是身形较为矮小瘦弱的旗军,他们不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