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云鹤听到这话,盯了他好一会儿,忽然大笑:
    “常老爷就是不一般,要不说能让上边那位看重呢?”
    “今日我来,是给你、给你,你、你、你…,还有你们这府里的男女老少所有人,指一条活路。”
    只是轻轻一点,被点到的无论是常万达的夫人还是府中一名普通的丫鬟,都是汗毛直立。
    “加入皇商会,给当今陛下办事,全族都有命活。”
    “不加入也行,那我保你们全府二十三口,今夜人头落地。”孙云鹤附到常万达耳边,说完这话,居然冲他嘿嘿笑了笑。
    然后他站起身来,大声问道:
    “怎么样,常老爷,想好了吗?”
    “你们商人不是不做赔本的买卖吗,这买卖,我实话告诉你,你赚大发了!”
    常万达这个时候,再也硬装不下去了。
    只见他浑身都是如同筛糠一般的抖动起来,额上也开始渗出汗珠。
    怕了,确实是怕了!
    遇见这样说话办事都不留余地的狠角色,谁能不怕?
    孙云鹤这话,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常万达听起来实在不像假的,而且就从这位的凶名来看,也是真能做得出来。
    孙云鹤冷冷看着常万达,人命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为了谄媚献上的工具罢了。
    毫无干系的妇孺老幼,为了办重务,他杀过不少,从没有任何手软,不然他也不会站在这里。
    至于这常万达,孙云鹤也根本不怕他不答应。
    爷就在这站着,由不得他不答应!


第五百八十三章:兵分两路
    “老爷…”
    孙云鹤才刚离开,管家就立即冲进来,扶住了摇摇欲坠的常万达。
    “老爷,您怎么样?”
    “朝廷这是要办晋商!”常万达高声大喊,扑倒在地,“要变天了,晋中要变天了!”
    “还有皇商会,杭州、济宁、蓬莱、苏州、大同,现在又是畿辅和山西!”
    我的天,这位皇帝好大的算盘!
    常万达在心里惊呼一声,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连声道:
    “快,快去将近些年我常氏与关外西虏的茶马交易账簿,全部送到督办司一份。”
    管家不明所以,常万达见他还在犹豫,再没了什么心情解释,几乎是直接吼了出来:
    “快去,你快去啊!!”
    看见往日性格镇定的老爷眼下变成这副疯样子,管家也是意识到事情到底有多严重,当即转身去办。
    望着空荡荡的正厅,常万达喃喃道:“希望还来得及,希望还来得及吧…”
    随即,他望向京师方向的眼神,充满了恐惧。
    第二天,常氏高调加入杭州皇商会的消息,风一样的传遍了张家口,听见的商人无不是瞠目结舌。
    这还没完,常万达直接以帮助官府赈灾的名义,向督办司捐赠了五百万两白银。
    在无数人不解的目光背后,是常万达日夜的烧香拜佛,日夜的祈求这还有用。
    。。。。。。
    “这常万达还算识相。”朱由校看着一脸憨态可掬样子的孙云鹤,道:
    “这次下去你有功,到镇抚司领赏吧!”
    “谢陛下,谢陛下!”孙云鹤一脸喜色,却是连头也不敢抬,躬身倒着退了出去。
    常氏在关外的贸易对朝廷来说很重要,这也是朱由校留下张家口这一支的原因。
    张家口常氏经常与察哈尔部进行茶马交易,加上大德玉号的口碑,双方已经形成一种潜意识上的互惠互利。
    想彻底收服草原诸部,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朱由校迟早是要跟他决战的。
    决战,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波推上去就行了,在推上去之前,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察汉浩特距关内太远,根本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哨骑走不到那么远,密探不是蒙古人,又很容易被发现。
    所以朱由校一直在想别的办法,搞清楚察哈尔内部的动向,好随时准备趁火打劫或是别的什么。
    其实商人也不是全无作用,加入皇商会的就是各有其所用。
    登莱的宋柄实,就是在推行新盐法之后在替朝廷管束地方盐商,大同的曾良玉,主要负责与臣服后的左翼诸部茶马、铁器贸易。
    而且商队除了行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即打探消息。
    每家商人都有其主要经营的地方,大同的曾良玉就只能打探到左翼,再往远走,反而惹人怀疑。
    朱由校这才想到了常与察哈尔交易的张家口常氏,这一支常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打探察哈尔内部的消息。
    在草原上,就连边军的精英夜不收,可能也不如一支关贸商队掌握的消息要多。
    现在这个时候,没有确切而且精准的消息来源,干什么都是慢人一步。
    如果想走在所有人前面,就必须要考虑周全。
    朱由校的目光落在了王朝辅身上,道:
    “告诉孙云鹤,盯紧常万达,察哈尔的消息,从今日开始,全都要报给朕知道。”
    “去山西那两个怎么样了?”
    。。。。。。
    办了常氏以后,胡士广和许为京两人的确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本来不错的名声现在变臭了。
    的确,两个人也都觉得这事办的不光彩,最近这几天一直没出驿站。
    平日里晋商的钱收了不少,可到了这种时候,却摇身一变,直接变成钦差下来主事。
    可现在性命攸关,已经顾不得那么许多。
    两人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必须得合为一家共同应付眼下极为艰难的局面。
    在此之前,他们想过各种办法,都觉得不太可能成功。
    晋商几大家,在晋中已是根深蒂固,这次能出其不意打掉一个榆次常氏,并不代表接下来就会顺风顺水。
    在太原这几日,他们各自去联络往日的门生故旧,都是处处碰壁。
    原本头几日还好,都以为是许为京睚眦必报。
    可近日京师关于朝廷将要严办晋商哄抬粮价,与西虏通款的消息传来,这两相一联系,谁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虽说没理的是晋商,可胡士广和许为京办的事儿倒也不好听。
    说到底,你们也是拿了银子的,怎么能翻脸不认人呢?
    “怎么样?老兄。”许为京坐在凳子上,看见胡士广回来了,赶紧起身询问。
    “唉!”胡士广叹了口气,坐下来咕咚咕咚的喝凉水。
    见状,许为京也就明白了,不再追问,只是坐下来的时候,显得有些丧气。
    第一步办的是挺漂亮,可是接下来就难了。
    现在消息传出来,下头的人全都抱成一团,他们已经无处下手。
    这几日,两人到处联络亲朋好友,可无一例外,人人都是满脸的恭维和假笑,实际上冷淡异常。
    阁辅的身份摆着,晋商们不敢招惹,可这种潜移默化的孤立,才是最让人感觉无助。
    不得已,两人将目光落向了百姓。
    诸如佣工,以及平日接触各种职业的百姓,对灾害和商人囤米大多都有切肤之痛,只求温饱太平。
    那事以后,虽说在山西官场和士林当中,两人的名声已经臭不可闻,然而在佣工和百姓心中,他们却成了为民做主的好阁老。
    何况天启一朝,免赋役、奖垦荒、重兵武等新政策,也实在比那些一毛不拔的商人要好了太多。
    百姓虽然易受蛊惑,可应该支持谁,他们却是十分清楚。
    为此,胡士广和许为京兵分两路。
    胡士广去找当日那个佣工,着力于联系山西各地与其境遇相同的佣工,特别是要争取那些终年为别人耕田,自己连一口饱饭也难的佃农们的支持。
    许为京则是继续充当那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和当地官员、豪商们周旋。
    阁辅的身份摆着,想必还是会有不少人登门拜访要挣个出身,就可以从这些人身上下手。


第五百八十四章:太谷曹家
    最近,朝廷要严办晋商的消息在山西掀起了轩然大波,全省的商人都要受到波及。
    当然,最紧张的还是“晋商”们。
    晋商从来都是一个群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利益集团的笼统称呼,而不是字面上的山西商人。
    所谓的晋商,说白了就是有一部分山西商人明里暗里的与地方官员勾结在一起,把控了从粮米、盐铁、牛羊等行当的大部分生意,也称商帮。
    最近一次河套之战,官军就见识到了这群无利不起早的商人的嘴脸。
    这群晋商为了发家致富,不惜向关外偷运军火,重金向西虏提供消息,甚至于囤积大批粮米,哄抬粮价,导致地方官军出征前不得不付出以往数倍的银两购米。
    正是因为河套一战晋商们的举动,才让朱由校下定决心打击晋商。
    晋商们实际上已经在山西形成垄断性地位,整个山西的商业,全都由包括范家及榆次常氏在内的十三家晋商把控。
    根据较事府密奏,这十三家富商,涵盖了山西省内从粮米、布匹、茶马、盐铁、牛羊等几乎所有赚钱的行当。
    其余的山西商人,只能在夹缝之间求生存,而且有些人已经铤而走险,有样学样,开始学习晋商们发家的手段。
    朱由校明白,河套一战后,山西商业为晋商把控的局面必须得到改观,也就是说,有必要用强硬手段让皇商会进驻晋中了。
    河套一战时晋商们能囤积粮米,让官兵买不到粮,他们也就有能力在你下次大战的时候,再给你添一把火。
    对于朱由校这个天启皇帝来说,山西的利益集团还不同于东林党与江南财阀。
    后者只是支持东林党把控朝局的背后人物,而晋中官商集团体系的形成,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朝廷在山西的统治。
    历史上,山西全省在崇祯年间接连大旱,朝廷屡赈不力,成了鲸吞内帑的无底洞。
    晋商们利用老派手法,私自囤积粮米,再以高价卖出,赚取巨额差价,继续压榨农民。
    至于地方官员们,因为缺乏监察和打压的手段,导致其手中权力过大,胆大起来,对赈灾的银两和粮米层层盘剥,以至于最后发到灾民手上的银款和米面所剩无几。
    所以才有了天启六年陕西白水县农民王二揭竿首义,王嘉胤、王左桂、张存孟等在山西全省闻风响应的局面。
    这场酝酿了多年的大祸,终由山陕而起,波及河南、湖广、山东三省,将官军留在内地的力量消耗殆尽,无法收拾。
    无论是为了抄得银两,缓解河套一战带来的庞大军费,还是出于未雨绸缪,山西的这个已经形成的官商集团都有必要打掉。
    。。。。。。
    “谁呀——?”
    太原城外约三里土路,一户贫穷的民居院落,一名十三四岁的女孩正拖着长音,向木门走来。
    打开门,站在面前的是个中年男人,看样子少说也要有四十几岁。
    女孩眨了眨眼睛,没有说话,然后眼疾手快地关门。
    “等一等!”
    门外那人急忙喊出来,伸出一只脚挡住门,不想,却惊得女孩如同惊弓之鸟,松了木门就向里屋跑。
    “爹!”
    “娘!”
    “催债要债的又来啦!”
    听见这话,再看看紧闭的小屋房门,男人的嘴角抽了抽,难道我就这样不受欢迎吗…
    一袋烟的功夫,门闩响了,出来的却是那个曾在官道上为许为京二人所救的佣工。
    他吃惊地张开嘴,瞪大了眼睛。
    “大、大人…?”
    来的正是东阁大学士,当日在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