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3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男人们聚在一起,大声喊着今夜不醉不归,居家不出的妇女也多是在这一天梳妆洗漱,走上街头,互相问好。
    京师的青楼茶馆之中,书生士子弹冠相庆,挥洒笔墨,吟诗作赋。
    辽阳。
    今天是个大日子,看到努尔哈赤病死在赫图阿拉的消息,曹文诏整个人第一时间是懵的。
    再三确认,曹文诏这才敢相信这个惊天的大消息,奴酋死了…
    这个在辽东杀人无数,害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他居然就这么死了!
    曹文诏本以为终于能睡个好觉,却翻来覆去也睡不着,他走到街上才发现,外头居然热闹的和白天一样。
    看着这一幕,曹文诏有些感慨。
    多久没有在辽东看到过这种情景了,自从辽事兴起,在辽东的汉人就没有一天是安稳的。
    他披上外套,卸下了不知道穿在身上多久的盔甲,来到辽阳北面的城楼上。
    曹文诏极目四望,发觉就连今夜的月光都是分外皎洁,好像随着老奴的死,整个天空都被涤荡得干干净净。
    发觉远处还站着一个人,他轻笑一声,心道看起来睡不着的还不止自己一个。
    “台台,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去休息?”
    熊庭弼一手按着冰冷的城砖,闻言回头看他一眼,道:
    “不必叫什么台台了,今夜又不是升帐。”
    曹文诏笑了笑没有回话,只是默默站在熊庭弼身边,望着幽静的旷野。
    “老奴死了…”
    “终于死了,死得好。”熊庭弼早就知道,可现在听见这话,还是浑身一震,话中透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我真想一刀杀了他!可惜,再没有机会了…”
    曹文诏看了熊庭弼一眼,是啊,辽东经略比他们对老奴的恨意更深。
    他与努尔哈赤斗了五年,从最开始的满朝文武讥讽、弹劾,到现在的收复全辽,他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
    “想必陛下听见这个消息会很高兴吧。”曹文诏回首望向京师。
    熊庭弼脸上除了激动,根本没有过多的高兴之情。
    “老奴死了,可是建奴未灭,辽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继任的皇太极,懂得任用汉人为官,范文程、宁完我,都是他手下的汉奸!”
    “相比老奴,皇太极要更加可怕!”
    其实曹文诏也发现了,“台台说的不错,今晨塘报上说,新任的奴酋皇太极派人去了内喀尔喀,向五大部赠送牛羊,这种事老奴可从未做过。”
    熊庭弼冷笑一声,“这是在收买人心!五大部本就不想与建州拼个你死我活,眼下朝廷西翼又起了战事,他们势必会隔岸观火,顺坡下驴。”
    城中还在庆祝,曹文诏脸上却起了深深的担忧,“台台觉得应该怎么办?”
    熊庭弼想了想,还是说道:
    “现在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都在庆祝,自以为老奴一死,辽事就已经结束。”
    “辽事打到如今这个地步,还远远未完,我要向陛下上疏劝谏。”
    闻言,曹文诏有些为难。
    “台台,还是再缓和一些时日吧,眼下上疏,怕是会遭到满朝文武的弹劾、反对。”
    熊庭弼站在那里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叹了口气:
    “我与朝臣们做的对还少吗?”
    “也是。”曹文诏呵呵一笑,对于朝政上的事情,他这个武将实在是有心无力。


第五百四十三章:冒冒失失的老太监
    “陛下,喜事!大喜事儿啊!”王朝辅冒冒失失地闯进西暖阁,脸上看起来就像是焕发了第二春。
    不过朱由校看了一下午的奏疏,现在心情不是很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奏疏也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陕西,虽然朝廷赈灾的银款已经在东厂的督管下发到了各地县衙,地方上也纷纷施粥盖棚,收拢了大批的灾民,但灾情依然没见到有什么改观。
    旱灾延续,无论朝廷下发多少银款,就算日复一日的施粥,灾民也还是越来越多。
    就算盖起再多的棚户,灾民也永远收拢不尽,这是个无底洞,只有旱灾结束才行,用后世的话说,这是不可抗力。
    这还只是陕西一省,其余的汉中一带,在万历四十七年大旱以后,今年又闹了旱灾。
    又一批赈灾的银款火速下发,银子流水一样的花出去,朱由校的心情又怎么会好。
    这还只是天启四年,各地的灾害才刚开始,朱由校不敢想象,历史上每年一灾甚至数灾的崇祯年间,又会怎么样。
    看见王朝辅的样子,朱由校蹙起眉头。
    这个老太监,当时魏忠贤推荐他在乾清宫任职,就是说他机警会办事,后来朱由校发现也确实是这样。
    身边有这么一个太监,的确是很方便的。
    王朝辅自进入乾清宫任管事牌子至今,却还没有一日是如此僭越过的,居然没有礼数就直接闯了进来。
    宫外已经有不少燃放爆竹的庆贺声音传进来,朱由校虽然还没得到消息,却也猜得到,许是民间出了什么大事。
    闯进来后,王朝辅似乎也发觉自己的错误,连忙后退几步,“陛下恕罪,奴婢、奴婢实在是…”
    朱由校点了点头,没有怪罪。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朝辅这样的老牌子,就算今日不是什么塌了天的大事,犯了这种错误,也是情有可原。
    “说说吧,连你都会如此冒失,不会是小事吧?”虽说没有怪罪,但朱由校的语气还是有些不满。
    “奴酋死啦!”王朝辅提起这事,脸上又恢复了刚才的笑容,“爷,建奴里头那个唤做奴儿哈赤的,他死啦!”
    “你说什么——?”朱由校一下子站了起来,眼珠转了转,“他不是要在两年后…,你说的话可属实?”
    “要知道,这可是件大事!”
    是啊,这的确是件大事,连朱由校都没有料到的大事,如果是真的,这两日民间的庆贺,也就能说得通了。
    王朝辅没有留意到皇帝刚才说的两年后,就算留意到了,也没敢去问,有意识的忽略罢了。
    “千真万确!”
    “爷,最近几日宫外全都传遍了,只有宫中蒙在鼓里,奴婢起先听见也是不信的,可确确实实,老奴酋已经死了!”
    “老奴酋之死,是天佑大明,祖宗德泽陛下呀!”
    朱由校盯了王朝辅一会儿,发觉不似作假,这才如蒙雷击似的坐了回去。
    努尔哈赤,死了…
    这才天启四年底,他怎么提前一年多就死了,难道是自己穿越后的蝴蝶翅膀,一点点的造成了这个结果?
    “你先下去吧。”朱由校深呼几口气,摆了摆手。
    见王朝辅离开,这才紧紧攥紧拳头。
    自己的到来,竟然连努尔哈赤这样一段时间内的“天命之子”都会提前暴毙,如果说这样的话,那么大明也就有救!
    直到现在,做了这么多事,朱由校第一次从心底里觉得有些放松。
    不是因为努尔哈赤之死,朱由校知道他早晚要死,而是因为他的死,证明了就算历史大势,也是可以被自己改变的。
    想到这里,朱由校的嘴角微微翘起。
    天命之子?
    现在朕才是天命之子,努尔哈赤能提前暴毙,皇太极就也能,多尔衮也不一定带鞑清入得了关!
    想到这里,朱由校来到挂在身后的地图边上仔细看着。
    。。。。。。
    努尔哈赤死了,后金在悲痛,大明在欢呼,作为臣民的皇帝,朱由校当然要开个朝会表示表示。
    满朝文武入班入列以后,整个皇极殿上就弥漫着轻松惬意的气氛,皇极殿是一直以来大朝会的地方,从没有像今日这样过。
    “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刑部尚书李养正正在与人寒暄,忽然见到一个人,赶紧上前拱手笑道:
    “左都御史神色不错,看来也在为奴酋之死高兴?”
    李邦华今日倒没怎么与他人不对付,毕竟奴酋死了是件不可多得的大事,也不好扫这个兴。
    “的确,奴酋在辽东屠戮我民甚重,天怒人怨,这是他咎由自取,不得不死!”
    “好啊,说的真好。”李养正呵呵笑着,转身又对工部尚书冯铨道,“冯部堂!”
    冯铨也在与旁人寒暄,听见李养正的声音便赶紧转身,“是李尚书啊!”
    “李尚书知不知道建奴的老奴酋死了?”
    李养正哈哈大笑,“现在这个消息只怕是都已经传到江南了吧,听到之人,无不拍手称快!”
    “怎敢不知,怎敢不知啊!”
    “倒是你冯部堂,修了三大殿以后,便得当今圣上重用,又与厂公有交,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小弟我呀!”
    冯铨连连摆手,“这哪里说得,李尚书科举大案表现也足令在下佩服之至!”
    “咱们就别互相夸了,圣上来了。”李养正说完,即侧身到一边,脸上还保持着笑容。
    众大臣这时候也都发觉重要的人到了,纷纷放下口头的寒暄、互吹,一齐行礼山呼:
    “参见陛下!”
    朱由校和众大臣一样,满脸笑容的来了。
    闻言,微微摆手示意毋需多礼,直接走到殿上的九龙御座上坐下,开门见山道:
    “诸卿都到了,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消息了,建奴的奴酋努尔哈赤死在了赫图阿拉。”
    “无论对当今西翼的战事,还是对辽东的百姓们来说,这都是一件大好事。”
    “陛下圣明!”兵部尚书王洽说道,“奴酋一死,建夷们只怕是都顾着争抢位子,无暇再去管东线的战事了。”
    这倒是实话,努尔哈赤一死,辽东巡抚洪承畴就立即上疏,称建奴在辽东的兵马大部分都调到了赫图阿拉周围。
    本来令满朝文武都头疼的两线作战,居然就这么不声不响的解决了,这谁又能想得到呢。
    只能说是那努尔哈赤自作孽,不可活。


第五百四十四章:革辽东巡抚
    “陛下,辽东经略熊廷弼急奏!”正在这个时候,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众大臣转身看去,却见是一名小阉举着奏疏急急忙忙跑进来。
    “急奏?”
    “莫非是皇太极兴兵来犯?”
    “不可能啊,这个时候,皇太极才刚继任,不可能放着国内出来打辽东!”
    一时间,众大臣言论纷纷。
    朱由校脸上笑容一滞。
    “拿来给朕看。”
    小阉不敢拖延,片刻不停地将急奏捧到御座下侍立的小牌子王承恩跟前。
    后者接到手上,又马不停蹄奉到了朱由校触手可及之处。
    朱由校在看的时候,阶下众大臣也在猜测,都是在仔细观看他的表情。
    只不过朱由校的表情也很是丰富,时而深深蹙眉,时而又眉头舒展,不知道熊廷弼又说了什么。
    看完,朱由校放下了急奏。
    其实熊廷弼说的这些,朱由校早就知道,这份奏疏的具体意思,就是提醒在京的众大臣莫要太过高兴,以至于忘记了辽事如今依旧艰难。
    努尔哈赤的死,对处在水深火热多年的辽民百姓的生活,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反而由于继任的皇太极更懂得任用汉奸,今后辽事可能会向着无法预估的严重情况去走。
    如果说努尔哈赤的死,是让神经紧绷多年的百姓和众大臣松了口气,那么皇太极的成功继任,就将辽事整体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努尔哈赤虽然善战,但毕竟有他的局限性,除了范文程等几人,现在的后金之中,几乎没有汉人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