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日前,朝中得镇江总兵毛文龙塘报,贼酋努尔哈赤听闻天启皇帝率勇卫营精锐南巡而下,欣喜异常,即率八旗军队倾巢而出,围攻沈阳。
    辽东经略熊廷弼随即下令辽沈戒严,于辽阳经略府升帐,召诸将大议,巡抚洪承畴亦有到场。
    熊廷弼手按佩剑,威严立于台上,环视诸将道:
    “沈阳系辽左重镇,东西要冲,此镇若陷,则奉集、辽阳危如累卵。而今,沈阳未能完全复建,但此战必要留守,不可再弃。”
    他话锋一转,望向督标营众人,用不容置喙地语气道:
    “传令满桂,务要再犯贺世贤之错,一心屯守,若贼酋力攻,叫他…死守待援,援军未至,不得出城一步。”
    语落,一名标兵即飞奔出经略府,翻身上马,驰往沈阳。
    熊廷弼转身来到地图前,用手指绕着沈阳画了一个圈,又冲薛来胤、曹文昭等人望去,凝眸说道:
    “两年有余,时机已到,此回必要与努尔哈赤拼他个鱼死网破。”
    “传令毛文龙,叫他不必小队袭扰,可亲领东江军登岸,先取金州,再下复州。这次,我要金州、复州、义州接连一片!”
    “与他说,若贼酋回援,东江军进退皆可自取。”
    语落,两名标兵转身快步往同一方向而去。
    没过多久,一名标兵急匆匆赶来,大呼道:
    “禀经略,除辽沈外,各处皆无塘报。广宁镇抚、宁远卫指挥使,及各堡操守,皆不予使京。”
    “他们想干什么——!”熊廷弼勃然大怒,佩剑一抖,喝道:“陛下南巡,他们就要翻天了不成?”
    曹文昭并不意外,他冷笑道:
    “自上月底毛文龙那份塘报后,广宁、宁远至锦州一线,就好像商量好的一样,塘报无一至京。”
    “建虏大举来犯,他们更是只字不提。”
    “此时的陛下,怕连沈阳是否失陷,辽阳境况如何,全然一无所知吧!”
    薛来胤也道:
    “广宁、锦州一线,是孙承宗及袁崇焕等人留驻,袁崇焕自沈阳一战后,便就被孙承宗公文调回宁远。”
    “此二人一直都看不起经略,这次应该是他们捣的鬼。”
    熊廷弼依旧将满腔怒火写在脸上,他哈哈大笑,走下台阶,说道:
    “袁崇焕有些本事,可他竖子一个,不足为虑。”
    “本督本以为那孙承宗以帝师之名,出关督兵,该是能有些大局观念,这次看来,这位帝师,与王化贞无异!”
    “莫要去理,多往京师发塘报,辽沈形势大好,不能半途而废!”
    发生如此诡异的事,众将不假思索,全都是将整个事情的缘由,归咎到了与熊廷弼素有嫌隙的孙承宗、袁崇焕身上。
    就连熊廷弼本人,都在愤怒之中,表露了对两人的不屑之情。
    这些话在不久之后,自然不胫而走。
    。。。。。。
    事实上,京师自接到毛文龙塘报后,便立即飞报天启皇帝。
    朱由校当时刚刚离开凤阳,闻报震怒不已,敕令三日,让留京群臣廷议守御战策之法,迅速报回。
    可自毛文龙塘报之后,一连两日,辽东塘报竟无一至京,双方开战与否,沈阳是不是已经失陷。
    对于这些,在京群臣一无所知。
    廷议无法进行,所以朱由校才急发谕旨一份,告诫九边及辽东要地文武官员,不要在这个时候搞事。
    与此同时,身在山东的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也接到密旨,要他放下手头事务,立即前往辽东,探查战情。
    几日之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各处锦衣卫、东厂缇骑皆是闻风而动,飞马前往辽东。
    崔呈秀身加披风,立于紫禁城内的兵部阁楼上眺望全城,没有看到什么诗句中的意境,却吃得满嘴风雪。
    裹紧今日夫人特意为自己加上的长袍,崔呈秀冷哼一声:
    “陛下传诏兵部,要我们议一议孙传庭及其部秦军诸多将校的封赏之事,都说说吧。”
    “孙传庭是谁?”
    “眼下建虏来犯,辽沈战情如何尚不知晓,京中乱做一团,哪有闲工夫理会什么秦军?”
    很快,兵部的官员们有人发问,引得满堂讥讽。
    说实话,崔呈秀也不怎么了解这个人,他只记得天启皇帝赐号的那个“秦军”,是孙传庭在榆林练出来的队伍。
    好像剿匪的时候,是立过一些军功。
    可天大地大,朝廷各地的官兵更是多如牛毛,为什么偏偏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孙传庭,得到了陛下的厚爱?
    苏州兵变,虽然是个重大事件,但是谁都知道,想要平息这个兵变根本不是难事。
    现在的那些士兵,兵变无非几个可能。
    要么久受上官压迫,愤而反抗。
    这种的,朝廷派个大官下去安抚一下,斩杀为首作乱的,再打散该部官军到其它地方分驻,也就行了。
    要么就是因上官克扣、朝廷无钱等各种原因,许久没有拿到赖以生存的军饷,自发形成兵变。
    这种想要平定则更加简单,往往只需要派人去宣抚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适当威胁一番,再发点军饷下去,也就是了。
    这次苏州兵变是上官武将毫无能力,不能驭下,被有野心之人趁乱夺权,聚拢乱兵,向朝廷讨要条件。
    尽管有些特殊,但并不棘手。
    崔呈秀看不明白,孙传庭做的这些,换个人也能做到,为什么要特意下诏,重点照顾他。
    不过,崔呈秀向来有一个特点。
    看得明白看不明白是一回事,尽力去完成皇帝交代下来的任务,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况且现在辽东到底什么样儿了还不清楚,孙传庭这个事儿上,的确不能浪费太多时间。
    “既然如此,本部堂提个主意,给诸位同僚参考。”
    “孙传庭平息苏州兵乱,前功并叙,升任山海关团练总兵,广宁中前所协副将,如何?”
    崔呈秀这个建议,其实很中肯了。
    按理,孙传庭不该直接做到总兵这个位置,如此之快的晋升速度,以他如今这点功勋来看,显然难以服众。
    可这小子又是天启皇帝比较看好的人选,不能给的太低,要有一展才学的机会,怎么办呢?
    团练总兵这个职位,刚好适合他。
    眼下,大明有战事的地方,除了南边还在围攻荷兰人占据的澎湖堡以外,就剩下辽东了。
    澎湖战事其实已经大获全胜了,荷兰人在堡垒做困兽之斗,早晚都会开门向大明投降,这个时候把孙传庭派过去,其实也做不了什么。
    让孙传庭去个太平州县继续剿匪,这显然也屈才了。
    所以崔呈秀觉得,唯一能满足皇帝意愿,让他大展身手的地方,或许就只有辽东了。
    山海关团练总兵是朝廷发现山海关兵员紧缺,在天启二年临时增设,事罢即裁,现在还空缺着。
    团练总兵和正选总兵不同,空有总兵之名,其实就是个地方民兵头子,给朝廷招兵、练兵,没什么实权。
    广宁中前所协副将,刚好可以给孙传庭一点儿指挥地方上卫所军队的实权。
    这个起步点不高不低,皇帝他老人家,应该也能满意。
    崔呈秀最近被辽东战事搞得心情七上八下,无论派出多少人去查探,就是一点儿消息没有,宁锦一路的各堡各城,都是安静得要命。
    辽沈一带,几十万大军正打的热火朝天,作为中枢的京师,却是蒙在鼓里,一点消息没有。
    自王化贞、张鹤鸣互相勾结,在广宁组织大规模反击以后,这事倒也是头一遭了。


第二百八十三章:朱由校游孝陵
    “陛下,黄河决堤了…”
    南京城外,勇卫营驻地之外,朱由校今早起了个大早,正带着黄得功等一批亲卫,在郊外射猎。
    朱由校刚射出一箭,还没有来得及觉得可惜,便就听到后方一阵马蹄声,却是一名御标营的传令兵跑回,远远带来一份公文。
    王朝辅接到手上,颤颤巍巍递了上来。
    他说完话,就这样盯着前方毫无动静的天启皇帝,再看看紧随其后的黄得功等亲卫,心中嗟叹一声。
    本以为这天启三年,大明的窘境会好上一些。
    却是没想到,在第一日就遇到黄河几处决口,水淹州县,难民四起的情况,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朱由校左手牵着马缰,腰间挎着帝王剑,转身将长弓递给黄得功,闻报后笑了一声,洒脱道:
    “叫随驾的内阁大臣们,从速议出赈灾之法。”
    “朝辅,抚宁候还没来吗?”
    王朝辅闻言,先是点头,片刻后才小心地道:
    “陛下,抚宁候怕是不会来了。”
    “可惜了,朕本以为,以他的能耐,能猜到朕这次叫他来,只是为了单纯的聊聊啊…”
    朱由校摇摇头,说完话再度轻笑,道:
    “他来不来,射猎都要继续,向东走吧。”
    做大明的皇帝并不轻松,这一点,朱由校早就是知道,未来的天灾人祸他心里也有准备。
    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这次针对江南地区的改革、整顿。
    “这里是何处?”
    朱由校勒停坐骑,发现前方巨石葱树,伴有三两民房,空气中弥漫着粪肥味道,便皱眉询问道。
    王朝辅道:“回陛下,这是到了紫金山。”
    “紫金山…”朱由校喃喃一声,“太祖皇帝与高皇后的孝陵,就建在紫金山南麓吧,来都来了,随朕进去看看。”
    一声令下,几十余骑纷纷随在天启皇帝身后,来到了位于紫金山脚下的孝陵所在。
    紫金山方圆有限,无八百里平川任朱由校驰骋,也无甚么野兽,可以让他体验狩猎快感。
    朱由校纵马前行,远远见到一处石坊。
    这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高四尺,宽一尺有余,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
    “陛下,这是下马坊。”王朝辅轻声提醒。
    “下马坊…”
    朱由校重复一句,抬起头来,望着这六个大字,心中赞叹一番。
    当初建造此处石坊时,雕刻石匠想必格外用心,遥隔三百年,依稀可见这三字透出的威严、霸气。
    “下马。”
    朱由校淡淡说完,率先翻身下马。
    黄得功身着戎装,窄袖戎衣,腰间束着玉带,佩茄袋刀帨,取“咬脐郎打围”之意伴随圣驾。
    他先示意众人,才是赶紧下马,憨笑一声道:
    “陛下,官员下马就行了,您不必如此的。”
    朱由校转头看他一眼,牵着马缰步入下马坊,环视周围景色,轻声道:“朕是这大明的君,却是高祖皇帝的臣。”爱我吧
    “这下马坊,朕也应该下马。”
    黄得功恍然大悟,拱手道:
    “陛下说的是,臣学习了。”
    “你要学的还有很多,日后,你也有出去带兵的机会,要沉住气。”
    朱由校这话说的并不重,似乎若有若无之意,但是听在跟在身后的黄得功耳中,却是心中振奋。
    毕竟对黄得功来说,这是天启皇帝第一回显露要自己外出带兵之意,刘元斌与他同辈,眼下已是勇卫营骑兵队官,还在西南大捷中立功。
    周遇吉同样,现在已经是勇卫营百总,手下带兵,凡有作战,皆是立功的机会。
    唯有他,一直随在皇帝身边,鞍前马后。
    黄得功早就心中觉得不服,今日这话以后,心中再无此意,更加一心一意的做皇帝亲卫。
    。。。。。。
    “孝陵卫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