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在寝宫前站了一会儿,直至宫外夜色渐浓,这才缓步走入,来到八仙桌旁自顾自满了一杯茶。
    也不知是不是精神太过集中,裕妃仍忙着哄睡女婴和手里的针线活,没有注意到她望日心心念念的人,就在身后静静望着。
    朱由校见她这副样子,心中更加无奈,将手中茶喝完又倒上一杯,咬了下唇,来到床后,递过去问:
    “你渴了吧,江南的贡茶不错,喝点。”
    裕妃似乎被吓了一跳,银针差点扎到手上,她愣愣与朱由校对视半晌,方才脸颊轻红,接了茶,淡淡道谢。
    这声道谢有如蚊音,朱由校听着不真切,见她接了杯子却不喝,紧紧握在手里,也是苦笑一声,上前半步:
    “来,朕喂你。”
    裕妃没有抵抗。
    她抿着双唇,两只手在大袖衫里紧紧交握,比起被临幸那日,更显得紧张。
    一杯茶饮尽,寝宫里的尴尬气氛消散不少。
    这时,摇篮里的女婴,因没了人摇晃哄睡,也是悠悠转醒,望着眼前陌生的男人,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这一声啼哭,彻底击碎了皇帝与后妃之间的尴尬,两人相视一笑,却是朱由校俯身抱起了女婴。
    不想,因为前世今生,朱由校都没有什么抱孩子的经验,这一抱,女婴哭的更厉害了。
    朝堂上大杀四方的朱由校,此时却有些手足无措。
    这样的清净,无形之中拉近了裕妃与皇帝之间的距离,前者接来女婴,轻哄几声,便就让她变得乖巧无比。
    朱由校摸摸鼻子,站到一旁,轻轻碰了碰女婴的小胖手。
    目光从她的胖手来到额头,又从额头滑落至鼻子,至嘴唇,再至下颚,最后闪烁着停留在脸上。
    朱由校看着自己的女儿,小声感慨了一句:
    “时光荏苒啊,朕竟然有了一子一女…”
    “起名了么?”
    一个父亲,亲女儿出生这么久,居然连名字都不知道,你这父亲咋当的?
    听见这话,裕妃嗔声道:
    “出生时刘太妃给起了,这孩子‘淑’字辈,名淑娥。”
    “朱淑娥,好名字。”
    朱由校微微一笑,又伸手逗了逗,毫无疑问,再一次惹得女婴哇哇大哭,向裕妃的怀里钻了钻。
    “哈哈哈…”
    朱由校这次倒没有尴尬,只觉得挺有意思。
    身为人父,看的也不一样,他从自己女儿那双清亮的双瞳看出,等这丫头长大,一定是贤惠淑德的大明长公主。
    至于封号,就和历史上用这个名字的天启一朝长公主朱淑娥一样,为永宁公主吧!
    想到这里,朱由校目光变得坚定。
    历史上那个长公主朱淑娥一月后夭折,自己这个虽然与历史上的不是同一人,但也要严加防备。
    皇长子、皇长女既然都已出生,那自己这个做父亲的,保护住自己孩子,更是不能有丝毫懈怠!


第一百九十九章:朝鲜战争胜利
    皇长子朱慈燃。
    皇长女周淑娥。
    这一子一女的相继降世,让穿越二载以来的朱由校,首次感受到了,自己现在就是这个世界的人,而不是什么没有根基的穿越者。
    他的根,已经扎在这里。
    当晚,朱由校在咸福宫留宿的消息,传遍了内廷,听见的人无一不是吃惊。
    所谓的裕妃自册封后便遭皇帝厌弃的传闻,至今也是不攻自破,就连咸福宫的宫人们,待遇都被内府提升了不少。
    这就是皇帝的影响力。
    朱由校身为皇帝,一件事的抉择上,往往会对其他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整个下半生,起到决定性影响。
    后宫毕竟不是主旋律,朱由校的目标,是拯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帝国,甚至,让它变得比以往更强。
    第二天,朱由校在童静儿的服侍下穿戴整齐,照常来到西暖阁理政,当他坐在龙椅上,见到军机房的几位军机大臣,早早便各自来到位置,批阅文书。
    朱由校畅快的舒了口气,将目光转向御案上堆积不少的章奏,仅是一夜,就多出了至少数十份。
    叹了口气,朱由校拿起最上面的一份,看了起来。
    首先是山东地区的大震救灾问题,在王在晋、杨肇基等人的处理下,已经接近尾声。
    朝廷在天启二年的山东大震中,积极运作,有效避免了历史上重大的伤亡。
    首先是杨肇基为首的各部官军及时调入齐鲁大地,将还在萌芽之中的乱匪闹事,挨个剿除干净,维持了地方治安。
    其次,便是王在晋等赶赴郓城的各地官员,都在灾后灾事务上尽心尽力,各行各事。
    值得一提的是,王在晋通过这次赈灾,发现了两个人才——杨嗣昌、温体仁。
    这两人在赈灾中事事亲力亲为,帮助地方官府迅速重建,可以说这次山东赈灾,到处都有他们俩的身影。
    温体仁,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出身浙党,现在的他,还只是个不闻一名的地方官吏。
    没有人会知道,就是此人,在后来的崇祯年间,斗垮东林党,逼退周延儒,位极人臣,率领沉寂多年的浙党再度成为执政党,成为崇祯治下在位最长时间的内阁首辅。
    至于杨嗣昌,也是个名人。
    论出身,他是东林党重臣,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杨鹤之子,异常显赫。
    论功名,他在万历三十四年高中举人,又在万历三十八年名列甲榜,是旁人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论志向,他是历史上明末少数文臣出身,但却投笔从戎,不避名节,肯效皇命,亲自追剿流贼的内阁督师。
    当然,后来杨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也颇为人所诟病。
    看见王在晋举荐了他们两个,说实话,朱由校还是挺高兴的。
    温体仁就不用说了,妥妥的帝党,但是这货野心很大,不一定干那屈居人下,给阉党当儿子的事儿。
    要是想在东林党、阉党之外再弄出一个党派来平衡朝局,温体仁是最佳人选。
    当然,凭浙党如今的力量,仅凭温体仁自己是不行的,还要借这次赈灾,提拔上来几个听话的浙党官员,给他打下手。
    这样一来,就算日后东林、阉党倒了一个,也不至于让另外一党迅速做大,控制朝局。
    至于杨嗣昌,这货现在还扛着东林党的大旗,只要魏忠贤不去多事,他的前途一番风顺。
    东林党在提拔自己人这一块,还用别人教?
    平衡朝局这种事,烦得很,却也不能不做,往往一个官员的升迁,就可能打破这个平衡。
    做皇帝的,就要随时添人进来,让局面继续平衡。
    山东赈灾那块,到这个月底,应该也就处理的差不多了,到时候拟一批人选上来。
    这次赈灾,温体仁、杨嗣昌这种有用的要升,起反作用的要撤,那些表现平庸,但不乏亮点的,可以留着,以观后效。
    反正,山东整个省的文官武将,这次都要重新洗牌,朝廷上也要注入新鲜血液。
    放下这份题本,捡起另外一份,朱由校整个眼睛倏地亮了起来,这份上写的没别的事,是捷报。
    毛文龙在朝鲜,起先还与阿敏互有胜负。
    后来朝鲜方面反应过来,意识到这是短期内大明能援助最近的一支兵马,便空前团结,各路朝军纷纷驰援。
    天启二年三月,毛文龙在义州击溃少量留守后金军,轻易收服了支离破碎的义州全境。
    在这之后,毛文龙与令养子毛承禄偏师出击,诈败吸引阿敏部主力前往皮岛,自率东江军主力设伏岛外。
    阿敏率奴兵穷追不舍,毛承禄不敢恋战,连退而回。
    东江军埋伏林中,待深夜时,忽然锐炮齐发,打死路过奴贼无数,而后毛文龙又亲自摇旗呐喊,一战击溃后金军主力。
    阿敏大丧士马,无以在朝鲜立足,加之奴儿哈赤已经自沈阳返回赫图阿拉,听见老奴传令,只好率部退回。
    击退阿敏后,东江军接受了朝鲜军队赠予的物资,返回东江岛,毛文龙整饬军备,编制残兵,自不必多提。
    值得一提的是,击退阿敏后,除朝鲜方面赠予东江军物资答谢外,登莱巡抚袁可立也数派水军出海前往皮岛。
    登莱水军前后三次,共为东江军输送了一千五百杆三眼铁铳,上好刀枪各一千把,铠甲两千余副的军需物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东江军就像个时而有饭吃,时而没饭吃的流浪汉,有家不能回。
    来自遥远朝廷的坚定支持,让他们继续打定决心,在孤悬海外的皮岛,安家落户。
    “传旨,东江军奉旨援朝,击溃后金,彰显我朝国威,照例叙功,不得有误。”
    “这事,交给都监府去办!”
    以往来说,叙功升迁的事,应该是吏部管文,兵部主武,现在交给都监府,又是一个新的风向。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莫非本朝日后给文官武将叙功升迁的权利,这个都监府也要分一杯羹?
    听见消息的人,都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个消息,对东江军来说,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消息,遥远京师的兵部文官,他们实在太过陌生。
    都监府的兵监们,许多也曾在皮岛待过,彼此之间,显然更加了解、信任。
    这些兵监都是王体乾精挑细选出来,早已成了东江军与皇帝之间沟通的一条特别渠道。
    都监府负责叙功,这更让他们放心。
    朝鲜问题解决,山东大震也在收尾,看起来,事情在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下几条章奏,却让朱由校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


第二百章:让荷兰人滚蛋!
    “彭!”
    “给咱家仔细着点儿打,打轻了一棍,厂公要了咱家的命,咱家也要与你们同归于尽!”
    承天门外广场,不少百姓都在围观,只是从他们平淡无奇的面色中,好像这只是稀松平常的事。
    一名身穿红色大红服的锦衣卫堂上官,正监督两名北镇抚司校尉,对最中间那青衣士子棍棒相加。
    锦衣卫动手,东厂监刑,这是自天启元年来的成例。
    数名监刑太监,锦衣卫旗校十数人,都好笑的看着那两名校尉,举起上了朱漆的栗木,轮番打在那士子屁股上。
    键盘侠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下场。
    厂卫可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他们的顶头上司只有一个,便是当今的天启皇帝。
    凡是有人嘴炮几句被听见或举报出来,直接打死,没什么好说的,希望他下辈子还能做个快乐的键盘侠吧!
    这样的场景,放在以往,百姓们是要害怕,敬而远之的,可现在几乎都围在周围,也没什么可怜之情。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东林士子不去嘴炮,喊什么天子昏庸,魏阉蒙蔽圣听,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京报》可不是白开的。
    同时期的西方,也有陆续开刊报纸,其实和大明差不多,西方国家刊行报纸,也是想起到把控舆论的心思。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世界各地的统治者,都想到一块去了…
    校尉高高举起大木,重重击打到血肉之躯上,这本该是令人极度害怕的场景,却引得百姓争相围观。
    甚至有人在路旁酒馆设下赌局,赌被镇抚司这次的二十棍,能不能把这身体不错的士子打死。
    两名校尉齐上阵,只是打棍,就是大汗淋漓,粗喘阵阵,倒不是说他俩力气太小。
    只是这打棍,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