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归德府商丘、睢州、鹿邑、阳武及徐州、肖县、沛县、丰县等三省三十余府、州、县。
    仅山东六府,城垣震塌七千九百余丈,房屋倒塌一万一千八百余间,牲畜压死一万六千余只,压死男女一万二千余口。
    其余各省,其房屋毁坏、城桓断裂,百姓伤亡,更不可计数也。
    经此一震,山东六府城备大减,又增数十万流民,嗷嗷待哺。然各仓早罄,臣敢情陛下立发粮银,赈灾安民!”
    朱由校合上奏本,面色有些凝重。
    仅从奏本中看,这次大地震的震中是山东郓城,但余震却也波及到了河南、湖广两省。
    从后世经验来看,震级不会少于六级。
    这样严重的大地震发生在明末,显然会令捉襟见肘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各地本就废弛的军备,也将更加疲弱。
    一旦兴起什么叛乱,山东几乎毫无抵抗之力!
    每次记错的话,徐鸿儒再有几个月就要在山东造反,要提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这样的大灾,在这时候的影响几乎不亚于后世汶川大地震。
    作为皇帝,大明的最高统治者,朱由校必须率领朝廷立刻做出反应,尽一切可能救到更多的百姓,使他们免受苦难。
    首先,要安顿好受灾百姓,用最快的速度确定各地真实的受灾情况。
    其次,就是将历史上的“徐鸿儒起义”,消灭于萌芽!
    想到这里,朱由校于脑海中整理思路,扔下山东巡抚赵彦的奏本,道:
    “传谕,令杨肇基率部自苏州移镇郓城,张榜安民,若有人趁机作乱,杀无赦!”
    言罢,目视小太监跑到司礼监宣旨,朱由校将目光转向西暖阁两名值臣,淡淡问:
    “王在晋,你有什么话说?”
    实际上,王在晋在听说了山东、河南、湖广三省大震的消息后,就在想着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
    此刻皇帝果有此问,他也从容应对,起身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仅凭赵彦一纸奏疏,尚不能断定山东、河南、湖广三省受灾情况。”
    “朝廷需立即派出大批官员,去各地摸清真实情况,责令他们一到地方,随时上疏言事,直达西暖阁。”
    “摸清各地受灾情况后,即可在内阁部议,商讨如何于各地划分物资、人力,有效赈灾。”
    “你说的不错,朕亦做此想。”朱由校颔首,道:
    “只不过,等摸清各地情况,再举行部议商讨,少则一月,多则半载,朝廷等得起,受灾百姓等得起吗?”
    王在晋也道:“陛下仁圣爱民之心,臣所不及。”
    现在的朱由校,实在没有心思去听什么马屁,一想到后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电视剧画面,更恨不得立即派军队去救灾。
    “王在晋,即日起,朕便以你为钦差大臣,赶往山东郓城,主持救灾事宜。”
    “有什么难处,可但讲无妨!”
    王在晋显然被如此之快的决定吓了一跳。
    古往今来,这等绵连数省的大震,朝廷赈灾无不是久经商榷,再周密安排。
    在接到奏疏的当日,朝廷就任命钦差大臣赶赴灾区,这还是首例!
    “事发突然,以臣一人之力,实难办成此事,请陛下派两人为臂膀相助!”王在晋思虑片刻,随即说道。
    朱由校静静坐着,手指敲打在御案上,沉吟片刻,道:
    “讲!”
    “淮北饷司杨嗣昌,南京詹事府少詹事温体仁,天启元年淮北各府大饥,他们都帮臣出了大力…”
    王在晋这话点到即止,言罢即垂眸望地,心中忐忑。
    他心中胆虚,此番举荐这两人,一是他们名声虽然不济,但是在地方赈灾上,的确比那些夸夸其谈之辈用力甚多。
    二则是,王在晋也有关于自己的私心。
    皇帝心,海底针。
    如果想用这两人,自然会用,可若不想用他们,他介绍再多,也是于事无补。
    朱由校眉头轻佻,静静注视着他。
    数息之后,方才淡淡说道:
    “传谕,命王在晋为钦差大臣,发内帑银一百五十万两,赶赴山东,主持赈灾事宜。
    另谕,淮北饷司杨嗣昌,以淮北大饥事有功,升任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南京詹事府少詹事温体仁亦同,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辅助钦差大臣,赈灾济民,不得有误!”
    待王在晋离开,朱由校叫来许显纯,静静说道:
    “近日朕得到密报,说山东闻香教蠢蠢欲动,有个叫徐鸿儒的,正密谋造反。”
    “你亲自去一趟山东督办司,王在晋赈灾期间,将他赈灾之事每三日一报,奏与朕知道。”
    “还有,闻香教的事要暗中查访,探听清楚,莫要提前打草惊蛇!”
    “如有危急时候,来不及向朕请示,也可以去找杨肇基,就说是朕的意思。”
    说起闻香教,许显纯再熟悉不过,那是老对头了。
    世人都知道,闻香教在万历朝时的河北滦州石佛口,由一个叫王森的创立。
    当时许显纯才十几岁,是北镇抚司一名小旗官,就曾看押过这位大名鼎鼎的王森。
    这家伙经受严刑拷打,刚开始嘴还挺硬,最后方才从实招来。
    他自称曾救一狐,狐自断其尾赠之,有异香,以此号召徒众,人多归附,故称闻香教,自号闻香教主,教徒遍及冀、鲁、赣、晋、豫、秦、川等地。
    又说闻香教信奉燃灯佛、释迦佛、未来佛,在北镇抚司中宣扬什么三期末劫、返本归源,各种歪理邪说,说的煞有其事。
    让人意外的是,当时还真有个镇抚司校尉信了,趁着月黑风高,不惜舍弃身家性命,也要将王森从大狱中救出去。
    当然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王森逃逸了几年后又被抓回狱中,那次北镇抚司也下了狠手,直接把他活活拷死。
    其实不想问什么,就是想把他整死。
    王森说的那些东西,许显纯听不懂,也没什么兴趣,他一门心思都在往上爬。
    反正在当时的许显纯看来,闻香教和白莲教根出同源,都是意图动摇大明社稷的邪教。
    既然是邪教,那就要彻底消灭,消灭了邪教,自己能得到皇帝重用,又可以为社稷立功,何乐而不为。
    这回接了这个差事,许显纯心底也在冷笑,道是冤家路窄,老相识又碰头了。
    他即抱拳道:
    “陛下放心,臣早年曾看押过王森,那徐鸿儒也曾在臣手中逃脱一回,对闻香教那一套,甚为熟悉。此番前往山东,定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为陛下将闻香教连根拔除!”
    “有你这话,朕就放心多了,下去安排吧。”
    朱由校说完,侧头望向身后悬挂的传国玉玺,近日朝中总在议论,说这玩意到底是真是假。
    可朱由校不在乎。
    朕要这玉玺是真的,大明需要这玉玺是真的,那它就得是真的!
    至于上回魏忠贤提起关于信王朱由检的府中异像,朱由校也上了心,如果这货真的是像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位面之子,到了天启七年这个节点,就要下手把他除掉了。
    王莽是刘秀堆儿里找刘秀,杀错了,朕就不一样,大明朝就这一个朱由检,把他宰了,难不成还能再冒出一个朱由检?
    所以现在还不着急,继续看看,要是这小子真有野心,除掉他也不晚。


第一百七十八章:宴请乡绅
    大朝仪方过一日,一道针对此次大震的圣旨便昭告天下,《京报》也同期刊行,并注明了释义。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自朕御极,日夕冰兢,守我祖宗之法,惟恐失坠。今见奏贴,山东、河南、湖广三省大震,岂非官员枉法?
    官员犯法,庶民受难,朕深痛恨!
    今后科道、有司各官,俱要痛加反省,虚心尽职,共谋安定。
    尔部院、有司官员,勿贪赈灾民之款,勿碰济灾民之粮,务求从公赈灾,切莫狗一人之私,误赈灾大事。
    如有敢犯,定行重处不宥!”
    天启二年大地震,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朱由校的及时作为,很大程度上,让许多原本“应死”的百姓活了下去。
    内阁大学士王在晋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于山东巡抚赵彦奏疏抵京的第二日,就率领一批踏实肯干的官吏,自永定门出发,前往山东救灾。
    。。。。。。
    山东,郓城。
    正月里的齐鲁大地,天空中正落着稀薄的雨雾,湿润的泥土中钻出翠绿尖尖。
    老人们都坐在地上感叹,若不是这次大震,今年就该是个稍有的丰收年。
    自大震后,广柔的齐鲁平原便如风卷残云,再未见什么春耕,荒芜村落、残垣断壁倒是随处可见。
    一行人自保定府方向骑马而来,反复确认,望着眼前的一片狼藉,都是面面相觑。
    “这里…就是郓城?”
    王在晋轻装上阵,并没有如以往那些钦差一样,竖起高大的棋牌,穿着鲜艳的官服。
    相反,他与随行官员风尘仆仆,个个喘着大气,哪像钦差,看起来就跟路过此地的行脚商一样。
    听见他的问话,随行的一名官员取出地图,肯定地回答:
    “阁老,这儿就是山东郓城。”
    这话说出来,他自己都不信。
    眼前的郓城,城关残破,远远就能见到城内民居大半已经坍塌,数千百姓正在官兵的帮助下搭建营房,表情麻木地搬运石块。
    “阁老,您总算到了,要是再晚上十天半月,末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迎上来的,是大同总兵杨肇基。
    他听见王在晋即将来到郓城的消息,属实是松了一口气。
    这家伙今年四十岁刚出头,正是龙精虎猛之时。
    那次魏良卿死于苏州码头,他便率领本部兵马进驻扬州,捕杀了一批乱党,维持秩序。
    三省大震,杨肇基是朝廷所能信任且威望最足的将官,便临危受命,率领部下移镇郓城。
    听了他的话,王在晋叹口气,明人收起地图,伸出手接住空气中稀薄的雨雾,也道:
    “若不是这次大震,眼下正是复耕的好时候,这片郊外,应该都是来往耕种的农户吧…”
    杨肇基触景生情,也点头道:
    “今年大震,波及的还不只山东一省,河南、湖广皆受影响,原该是个丰年,只怕又要变成灾年了。”
    “唉,自嘉靖以来,我大明境内的天灾愈发频繁了,这是怎么了…”
    王在晋下了马,边走边道:
    “眼下郓城的情况怎么样?”
    “郓城还算稳定,末将接旨后就率本部军马星夜赶来,正遇见马贼于此劫掠、”
    “末将带人击溃了这些马贼,捣毁了他们的老巢。”杨肇基提起灾情,方才说起作战时眼中的精光便又落寞下去,道:
    “这几日,末将带人查看,抚台上奏皇上还是说轻了…”
    王在晋将马栓在营房里,转身问:
    “怎么——?”
    杨肇基为他开门,跟在后面道:
    “郓城人死十之三,坏屋十之八九,马帮虽被剿除,却总有盗匪拦路,抢夺赈灾物资,防不胜防。”
    “末将已散派部下,于方圆十里镇压盗匪。”
    “可这些盗匪滑溜得很,见了官兵就将刀枪一扔,冒充灾民,末将的部下,又都是的大同调来的边军,根本无从分辨。”
    “这还是郓城一地,想必归德府等处,更是人心汹汹,全仰仗赖阁老您了!”
    王在晋点头,道:
    “劳烦杨大帅派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