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他只能修正下他的计划。
    得罪徐郎中,会有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徐郎中的族弟在宛平县当县令。李东阳李大佬是京城本地人,李家在京师树大根深。会有大把的人想拿他的“人头”去讨好徐郎中、以及他背后的李家。谁知道麻烦什么时候会找上门来?
    第二,他被本地士林排斥,科举之路暂时断绝。
    对于第一点,他现在需要散布京中顶级权贵长宁伯对他的赏识来冲抵舆论。捏死一个童生很简单,但若这个童生得到长宁伯的赏识呢?他等会还要再去见见董朗,请他帮这个忙!董朗和青龙镇中的士林有接触。
    第二点,宛平县的院试,历年来都是在秋后,预计要等到八月中秋之后。十天的时间,倒还等得起。
    “希望这几天别出什么幺蛾子吧!”张昭叹口气,准备返回事宜。
    他这次来青龙镇,还是有些收获。譬如:卖配方得到银子,拿到长宁伯的名帖。但没有完成主要任务!
    …
    …
    京城。
    那巍峨的紫禁城是整个明朝的政治中心。下午时分,金色的夕阳从金碧辉煌的宫殿屋檐角掠过。
    幽静的清宁宫偏殿中,一名身穿蓝色龙袍常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铺着凉垫的塌椅中,听着长宁伯周彧说话。他手边放着一碗消暑的冷饮。数名太监在身侧侍奉。
    他正是当今的天子朱佑樘,年号弘治。时年三十一岁。
    明史: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后世对这位皇帝的评价之高可见一般。而他确实是大明的中兴令主!
    长宁伯周彧坐在下首的椅子上,手边的高几上同样有一碗冷饮。他下午自京西赶回城里进宫探望生病的太皇太后,正好遇到天子带着太子前来问安。
    太皇太后刚刚服药睡下。天子仁厚,留他叙话并赐下冷饮。他这会儿正努力的找着话题。当今天子是他亲外甥的儿子,但毕竟隔了两辈。他现在在天子面前多坐一会,在外面都是政治资本。
    “臣今日去西山清虚观给太皇太后祈福,回来时在一个小镇中歇脚,遇到几个年轻的士子议论如何平定北虏。臣想着陛下近日为此事烦忧,主动提问。不想竟有所得。”
    弘治皇帝对周彧的话不感兴趣。盖因周彧的政治水平太差。国家大事,他自会和朝中重臣商议。但他为人宽厚,微笑着点点头,示意周彧继续说。
    周彧将张昭的话复述一遍,笑着道:“陛下,臣对他说的中策:先打赢蒙古人,再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蒙古人颇有兴趣。不知道此策是否对朝廷有用。”
    弘治皇帝道:“朕会考虑的。”
    坐在他这个位置,与蒙古人是战,还是和,各种观点都可以听到。这将两种分歧的意见糅合在一起的中庸策略,他在群臣的奏章上不是见过。和稀泥罢了。
    弘治天子绝对当得起“明君”二字,但是他不可能凭借寥寥数语就能意识到张昭说的“经济战”的威力。
    周彧心里叹口气。
    在他眼里,张昭是个有点水平的读书人。他都起了结交之心。但天子这态度…。当今天子禀国十四年,贤明仁厚,见多识广。天子都这反应,只怕这三策只是夸夸其谈。
    偏殿中的谈话很快结束。
    周彧带着遗憾从太皇太后居住的清宁宫中出来。若是张昭的策略有用,他也有功劳啊!要姐姐帮帮忙,将这个伯爵升成侯爵未必没可能。只是可惜啊!
    这个时候,周伯爷已经没有和张昭结交的欲…望。没有用的士子,他结交个什么?
    周彧刚走出几步,一名约十岁出头的小男孩快步追出来,喊道:“长宁伯,你等等我。”他身边数名太监、宫女跟飞跑。
    小男孩身穿蟒袍常服,在皇宫这般服饰、年龄,其身份呼之欲出:皇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兴致勃勃的问道:“长宁伯,方才你在父皇面前提及的平北虏三策是谁提出来的,我有话要问问他。使用火器就可以灭掉蒙古人?”
    他这个年纪,已经对军事很有兴趣。
    长宁伯周彧一幅老者模样,脸上带着笑容,说道:“殿下,我当时出来的急没有细谈。不过让家仆问了他的姓名、住处。他叫张昭,住在青龙乡中。”
    天子不感兴趣,倒是太子似乎很感兴趣。
    朱厚照性子很急,扭头吩咐道:“好。老刘,你去找到他。”
    跟在朱厚照身边的一名中年太监笑呵呵的弯腰行礼道:“奴婢领命。”

第七章 刘大户
    初秋的清晨,天蒙蒙亮。雄鸡高鸣,此起彼伏。些许的寒意还飘荡在南口村的树林间。
    婉儿对镜梳妆毕,去喊弟弟虎子起床上学。张家的院落随后便稍稍热闹起来。前院的雇工们也都起来,准备下地干活。而妇人们则准备早餐,茶水。
    目送虎子背着书包消失在乡道中,十四岁的少女眉眼间带着淡淡的忧愁。二哥和吴叔昨天下午就该卖掉染料配方回来,莫不是在镇中遇到什么麻烦?
    二哥被镇上的书院劝退,心里怕是憋着一口气呢。他不会是上书院理论去了吧?
    婉儿一个上午都在担心着。
    临近中午时,她正在屋里做针线活,外头忽而传来一阵喧闹声。随即,负责做饭的周大娘系着围裙小步跑进来,神色慌张的道:“小姐,刘老爷带人来催账。”
    刘老爷就是张家二十两银子高利贷的债主。
    婉儿闻言,蹙眉道:“之前春耕时借的五两银子利息有秋收的粮食可以填补。给二哥治病的二十两银子约定是八月中秋节前归还本息。这还有一个多月呢。”
    “周大娘,我知道了。你先去外面说一声。我换件衣服就出来。”
    …
    …
    紫禁城中发生的一幕,张昭并不知道。天亮时分,他便和吴春时带着昨日购买好的物资返回南口村。计有:大米、白面、酒水、药材、调味品等。
    张家只能算小地主,生活水平处在温饱线上,距离小康还有点距离。张昭这次去青龙镇卖染料配方的目的之一,就有想改善目前的生活。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前几天的饭菜,他实不想再吃。
    二十里的路,在张昭的思考中度过,显得并不算远。
    昨天从书院出来,他又和董朗见过一面,该做的他已经做了。接下来就是等待。他需要招募一个机灵点的长随,派到青龙镇上,每日去明理书院打听余夫子的消息。按照书童秋哥儿的说法,大概是十天,具体要看。
    这十日之内,他在家里要好好的锻炼下身体。他在青龙镇上觉得余冠几个童生是弱鸡,但小张昭这具身板,按照现代的标准看还是偏文弱。
    老吴挑着担子,跟在张昭身后。进到东刘村的地界后,乡道上、田间地头便有相熟的百姓和吴春时打招呼,闲聊。
    明朝基层实行的是乡里(都图)制度。东刘村和南口村一同被编为:刘家里,承担着官府的徭役、税粮,联系紧密。老吴在南口村二十多年,里中鲜有不认识他的。
    “老吴,这是要准备过节啦?哦,张小相公,你的病可大好?”乡邻笑呵呵的和吴春时说话,七月十五是传统祭祖的中元节。再和张昭打个招呼。
    “张少爷,从镇上回来啦?”
    读书人,在明朝的乡中一向很受尊重。张昭一一回应着。
    小张昭以前是不大理会里中之人。然而,在明代读书人的关系网中:亲人、老师、同学之外,乡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明穿网文中,主角到京师,往往便是先找同乡。
    张昭倒不指望等他冒头后,全里的人争相投奔。他是想维持一个好名声。要知道,名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吴春时乐呵呵的看着张昭和乡邻“应酬”,感觉肩上的担子似乎也轻了几分。出门一趟,明显感觉少爷与往日大不相同,成长许多。
    …
    …
    初秋时,上午的太阳很烈。吴春时带着草帽,挑着担子,抹一把汗,看着南口村东桑林后露出的屋舍,笑呵呵的道,“少爷,总算是到家了。”
    张昭点点头,走过桑林,却听到家里传来哽咽的哭泣声,“是婉儿。”快步往家里走去。
    吴春时一愣,忙跟上张昭。家里出了什么事?
    张昭的家是篱笆墙、土墙黑瓦的两进院落。张昭刚进门,就见前院中站着四个壮汉,给人以压迫感。周大娘等仆妇神色惶然的站在台阶下。
    而花厅中,一名胖胖的中年男子坐在官帽椅中淡然的喝茶。他身前,一名青衣小帽的中年长随正和婉儿说话。十四岁的小姑娘哭的稀里哗啦,但神态坚定。
    这中年胖子正是刘老爷!明朝中后期流行别称。老爷通常是举人的别称。
    但刘老爷并非是举人,而是隔壁东刘村的大户,在青龙乡中很有名。家有良田两百余亩,资产丰厚,奴仆数十名,交游广阔,便是在京城里的宛平县衙中也说得上话。附近乡民都称之为“刘老爷”。他垄断着刘家里的借贷业务。
    “刘老爷来我家有何贵干?”张昭心里恼火,脸色微沉,大步流星的走进来。
    “少爷。”前院里的周大娘几人见张昭回来,心里顿时松下来,纷纷出声。
    婉儿回头看到张昭,又惊又喜,泪眼婆娑的道:“二哥…”
    张昭走上前,将婉儿护在身后。
    喝茶的中年胖子看张昭一眼,将茶杯搁下,晒笑道:“你就是张家的小子,一晃长这么大。你胆子不小啊!”这话一语双关。
    长随皮笑肉不笑的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还不许债主上门?张昭,你回来的正好。我家老爷仁厚,要减免你家的欠债呢。可你妹妹不同意。”
    旁边的山羊胡账房熟稔的道:“张小娘子六月二十七日借我家老爷二十两银子,到八月中秋本息一起约是二十一两二钱银子。春耕时借五两银子,本息共计五两八钱。抹掉零头,算下来共欠我家老爷二十七两银子。小娘子,没错吧。”
    婉儿点头承认,俏脸上带着泪痕,气恼的道:“二哥,刘老爷要我将家里在河边的十亩地卖给他,欠债一笔勾销。还威胁我说,要告到县衙里去。”
    刚进门的吴春时正好听到,脱口而出道:“这怎么行?”现在宛平县中一亩好地要卖八两银子。十亩地价值八十两。怎么能只抵二十七两银子?
    张昭点点头,他知道怎么回事了。

第八章 试探、诈唬
    土地兼并,在封建主义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当兼并到达临界点后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自秦以来,国家陷入两千年的治乱循环。
    历史上也不是说没有机会打破这个怪圈。譬如宋朝,明朝。但每当我们要升级,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时,就会被外族入侵,打乱历史进程。
    弘治朝虽说是中兴的盛世,但土地兼并一样在进行中。张昭现在就是遇到“土地兼并”。
    自耕农一旦借了高利贷,最终都是利滚利、沦为奴仆,土地自然都会被兼并掉。
    但张昭奇怪的是,张家拥有20亩地,明显卖几亩地足可偿还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刘大户哪里来的底气,要如此强硬的兼并张家的土地?
    操作手法极其粗糙!谁给他的胆子?
    众所周知,明朝基层是乡绅自治。但一个大户还算不得缙绅吧?张昭的记忆中,刘大户的祖辈、晚辈并没有秀才、举人。他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