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国的崛起-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锦袍老者眼睛眯起来。
关注北边战事的人都会知道,草原冬天有“白灾”,蒙古人日子过不下去就会来边疆抢一把。而朝廷大军出动,钱粮消耗巨大。现在蒙古人不时入侵,朝廷想要安生都不得。
“全国上下一盘棋”,这句话说的好啊!
这番话,道理不算深。若是朝中的官员说出来,他不觉得新奇。但给小镇里的一个小小的童生点出来,这让他不禁有些惊讶。喝口茶,摆出认真听的架势。
张昭阐明“必要性”后,继续道:“平定北虏有三策。须要知道,文明对野蛮的优势,不仅仅在文化、生活等方面,还在于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上策是发展火器,爆兵出塞平推。中策是战而后抚。先打赢局部战争,再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下策是选良臣名将坐守边塞要害之地。”
虽然谈的是一个很“务虚”的话题,张昭还是收着说。小张昭就是例子啊!放嘴炮容易犯忌讳。谁知道这锦袍老者是那边的?
有明一朝,除开国时的太祖、成祖,明王朝始终被游牧民族所威胁着,史书上满是血泪!任何一个有国家、民族荣誉感的人都会去思考如何解决他们。
他真正的观点比这要激进得多!摧毁鞑靼人的军事力量只是开始,那叫什么平定?要占其地,夺其民,灭其族。将漠北草原变成中原腹地。后人提起来时可以说:自古以来,漠北就是华夏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才叫平定。
“嗯。”锦袍老者沉吟着,表情疑惑又带着兴奋。
他于国事并无建树。这些策略是否有效,他无从判断。但这童生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提出些他从未听过的观点。比如:用互市削弱鞑靼人。显然很有些水平。
意外的收获啊!
锦袍老者正要说话,酒楼外他的管家快步进来,小声道:“老爷,宫中召见。”
“嗯。”锦袍老者对张昭点点头,站起来离开酒楼。
…
…
锦袍老者离去,“客满楼”大堂中的气氛顿时活过来。仿佛刚才只是个插曲,现在回归主题。
余冠一身白衫,身姿修长,玉面郎君的模样,手中的折扇“唰”的打开,讥讽的看着张昭,“
张同学在贵人面前一番高论,看来也不被认可啊。不知还有何高见,都说出来嘛。我等洗耳恭听。”
一人附和的道:“还是别说了。有辱你我的耳朵。用火器能平北虏?朝廷军中又不是没有火铳,这算什么上策?”用明军的鸟铳肯定不行,换成燧发枪呢?这是个见识的问题。
“哈哈。”
董朗刚才被余冠抢白,心中不舒服。而此时见他们继续找张昭的麻烦,心里不屑。刚才在“宫中”的锦袍老者面前一个个乖的像兔子,现在又抖起来?
这帮人很过分!但他心中再不痛快,圆脸上也不会表露出来。因为,这些童生,他得罪不起。
在明朝,读书人不仅仅是读书的人,还代表着种种特权,一个阶层。哪怕只是童生,也不是一个商人家族可以得罪的!这是不同于之前的朝代。
再被挑衅,张昭早就想教训这几个弱鸡童生。他不想惹事,但也不怕事!
在张昭看来,突然出现又离去的锦袍老者同样只是个插曲。现在回归正题。
但是,正在这时,方才跟着锦袍老者走出酒楼的中年大汉突然又折回来,到张昭面前,抱拳一礼,态度恭敬的道:“敢问张先生名讳、住处?”
张昭微愣。他倒不觉得他平定北虏的策略一定会被锦袍老者认同。他只是被问到,就说点干货。这个时代的明人,有多少人能意识到火枪的前景、威力?锦袍老者最后不也是不置可否,匆匆离去吗?
现在这是…
张昭拱手道:“不敢当。在下张昭。就住在青龙乡中。”出于前世里收快递的习惯:他从不写具体楼层、房间号。这会儿,他亦不想报出“南口村”。
中年大汉默记下来,拿出一张名帖递给张昭,“我家老爷说:今日有要事,改日张贤生有空暇可往府上一行,畅谈此事。”
张昭点头,拱手回礼,目送中年大汉离开。
在这间隙中,酒楼大堂里的童生们一片寂静。再傻都知道怎么回事啊!而且,“宫中”两个字是何等的份量?
余冠的白脸浮起几片血红,羞躁难当。他刚刚说的些什么话呢?显得他很无知。
“告辞!”余冠拱拱手,含羞带恼的快步离开。
几名书生相互对视一眼,灰溜溜的跟上。消失在酒楼门前的大道中。
…
…
“哈哈!痛快!”看着那几人消失,董朗禁不住大笑,拿起酒桌上的酒杯,给张昭满上,佩服的道:“子尚,还是你厉害!”
张昭笑一笑,和董朗喝了一杯。其实,中年大汉不进来,他都准备动手揍余冠那几人。他没兴趣听他们在耳边哔哔。当苍蝇就要有被拍的觉悟。
倒没想到事情这样解决!
这一个“耳光”抽的可以!
董朗叫店小二再整治两个好菜、一壶美酒,和张昭喝酒,等着随从将银两送来。看看张昭手中的名帖,眼神热切,感慨的道:“子尚兄,恭喜啊!入得宫中贵人之眼,将来前途无量!”
张昭没接董朗的话茬。其实,明朝的科举相对公平。一般而言,除开文官大佬,权贵们很难插手的。微笑着道:“方才是长宁伯。”
以张昭的明史水平,长宁伯是谁,他哪里知道?但长宁伯姓周,再和“宫中”联系起来,他立即就知道是谁。弘治皇帝的祖母,当今太皇太后便是姓周!
弘治皇帝的父亲成化天子宠信万贵妃。万贵妃的故事,历史上都写的清楚明白:她在宫中毒杀皇子。周太后将弘治皇帝接到仁寿宫中养育成…人。
有这份恩情在,所以,周家虽然活跃期在成化朝,但在弘治朝,只要周老太太还在,其弟长宁伯一样是顶级的勋贵。权势不比现在的国舅张氏两兄弟差。
董朗“啊”一声,心中满是羡慕。他要是被长宁伯给一张名帖,在董家的地位会直线上升,在外交际亦会被人重视。亲近的道:“子尚兄,明理书院在京西算不得出色。你可以考虑去更好的书院就读。”
“再看吧。”张昭笑一笑,饮尽杯中的酒,“我下午还是要去书院见余夫子。元明兄,我们改日再聚。”
张昭现在的难题是:得罪户部徐郎中。董朗知道这事。但两人这时都没提这茬。因为在明朝,五品文官不需要给顶级权贵面子!更别说,还是户部郎中
明朝到弘治年间,户部连勋贵之首英国公张懋的俸禄都敢克扣,一个长宁伯算什么?
张昭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行事。
长宁伯的一张名帖可以做很多文章。但于解决此事作用不大。其实,他的本意,他是不会去长宁伯的府上说平北虏的策略的。明中期是文官执政。
你和勋贵们说的天花乱坠,还是然并卵。踏平胡虏,不靠嘴炮,靠的是火炮。他日后会做到!
这是一张注定不会打出去的牌。
此时,董朗的随从已经将二十两银子取来。张昭和董朗道别,带着吴春时离开酒楼。
…
…
约是下午两点许,青龙镇中带着夏日午后的慵懒。阳光照射在整洁、繁华的街道中。行人走过。
勋贵、童生、商人交汇,这仿佛一副明代的画卷在张昭眼前徐徐的展开。那股风情浅浅的,如轻风拂面。
张昭出门往西而去。明理书院在青龙镇西。
吴春时落后两步,带着草帽,看着张昭挺拔的身影,心中激荡:少爷厉害啊!本来今天来镇中只是卖配方,却不想发生这一连串的事情。而少爷不仅赚到银子,还额外得到贵人赏识!
那么,他现在的定位应该是什么?仅仅只是张家的长工吗?
第六章 未果、等待
明理书院地处在青龙镇西一里外。相比于镇中的繁华、热闹,镇西数间与田野相邻的四合院构筑成的书院要安静的多。
因书院人手有限,门口没设门卫。张昭熟门熟路的穿过前院、侧门,绕过明伦堂(教室),到后院去找余夫子。
明朝不同于前朝,其基础教育,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官办社学。这是明太祖的遗泽。但随着时间推移,社学的教学质量日益下降。基本只能教出识字的学生。想要考中功名,那得天赋好。
第二种,私塾。这些私塾有大户助学而成立,有大家族的族学对外招生,有致仕官员创办,教授学童晚年娱情等。明理书院就是致仕的工部主事余籍所创办。
雅致的小院落门口,一名约十五六岁的书童正在门房里打瞌睡。脚下掉落着一本《论语》。
老吴带着草帽,提着在镇中采购来的两条猪肉,这是少爷的束脩。积极主动的上前和书童交涉,“这位小哥请了,我家少爷前来拜访师长,还望通报一声。”
书童被吵醒,先是恼怒的瞪老吴一眼,“粗鄙。”目光再落在张昭身上,呵呵笑两声,很不友善的道:“这不是被劝退的张子尚吗?一个月不见就成少爷了啊?你还来书院干什么?想求我家老爷重新收下你?”
吴春时第一次给张昭当长随“跑腿”就这样失败,郁闷的往旁边退一步。
被恶语相向,张昭并不恼,拱手道:“秋哥儿,我想要求见余夫子。烦请你帮我通报一声。”说着话,一封银子落在秋哥儿手中。
名叫“秋哥儿”的书童惊讶的张张嘴。感受到手中银子的份量,脸上嘲讽的神情略显不自然的转变成热情洋溢的笑容。如同变色龙一般。
秋哥儿从椅中站起来,笑呵呵的道:“张哥,老爷去西山中访友,这几日都不在家。你改天再来吧!”
看这书童如同变脸般,吴春时心中一晒,他还为这种人生气,真是不值得。难怪少爷要先卖配方再来书院。只怕早就预料到。
张昭则是微怔。他在来的路上心中预演了数种方案用于应变,却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余夫子竟然不在书院中!
明理书院大约有三十多名书生就读。各个的进度不同,大班授课。余夫子平日里一般都会在书院。
“那余夫子什么时候回来?”
秋哥儿透露道:“老爷去了有数日,按照惯例,差不多十日内就该下山返回。你要急着见老爷,派人每天来书院候着呗。老爷回来我就让他去通知你。”
张昭谢过书童,和他聊了几句,失望的离开明理书院。
站在书院的土墙外,茂密的槐树带着初秋乡村的泥土气息。吴春时看看日头,估了下时间,道:“少爷,现在去哪里?要是回村里得抓紧时间赶路。”
张昭轻轻的叹口气,道:“明天再回去吧。还要买点东西带回去。”
他是想要尽快解决“得罪徐郎中”这件事。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啊。还要再等十天!
他并不想等。但,除开余夫子这个路径,他暂时也没其他门路能私下见到徐郎中。这事,必须的私下谈才好化解。
冒然的去找别的门路,十天时间未必能打通关节。一个正五品的郎中,这哪里是他一个童生想见就能见到的。若是弄巧成拙反倒麻烦。
那么,他只能修正下他的计划。
得罪徐郎中,会有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徐郎中的族弟在宛平县当县令。李东阳李大佬是京城本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