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3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特别是那个黑龙江布政司设立,简直形同儿戏。白马城之北的区域固然是肥沃,但还没控制在大明手中。黑龙江这条河都没控制。就这样,还布政司管理?给一个羁縻州就可以。”
    谢阁老对张昭的想法很有点不以为然。
    李东阳此刻气色看起来不佳,脸上带着疲倦。他昨天晚上就没有好好休息。或许在他的亲朋好友、故旧门生们看来他这个首辅之位十拿九稳。
    但他心里知道,他正处在悬崖边上。首辅之位的更迭岂有那么容易的?天子对他在这件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很重要啊。
    李东阳解释道:“宾之,辽东设布政司管理这是没有疑问的。可以给朝廷增加大量的赋税。以辽北布政司统领松嫩平原,并往东南向的长白山脉这也是没有疑问的吧?”
    谢迁给李东阳这么说,只能点头。都是明白人,他没必要瞎胡扯。
    李东阳再道:“设渤海布政司,管辖长白山女真三部旧地,南至鸭绿江边,东至东海,向北囊括狭义上的三江平原,这里大片的土地等着开发。这应当也是没有异议的吧?”
    谢迁无奈的叹口气,再点头。
    只张昭提议将军事和政务分开。军事上的情报就不再对外公开,而只对御前议事会议的重臣们开放。
    张昭的奏章归奏章,他还时不时的将各地的信息整理成册发回京中。他们这些庙堂重臣对辽东、奴儿干都司的情况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就比如“狭义上的三江平原”,这是张昭叫的名称,其土地富饶到什么程度呢?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夸张不夸张?
    这样的土地,庙堂诸公谁敢提议不要,那是负历史责任的!而在这样富饶、辽阔的土地上架设一个布政司管理,完全合情合理。
    就算如他这样和张昭不对付的大臣,都觉得最少要要放一个参政在这里统领这几府之地。那再加上图们江、东海的入海口,长白山女真三部的旧地,合起来给一个布政司不应该么?
    难不成再设一个巡抚管理这些地方?
    李东阳说到这里,把手一摊,道:“如此而言,是否在白马城(今齐齐哈尔)设黑龙江布政司重要吗?”
    谢迁轻轻的叹口气,“唉…”
    其实在他看来,首辅刘健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假设管辖土地面积较大的布政司,然后府县的官吏尽可能的少,不要去扰民,不要增加朝廷支出的俸禄。
    这都是量入为出、老成谋国之举。
    要知道官吏通常只有增加的,没有减少的。像张昭这样增加官吏,现在是痛快,日后呢?
    但是,李东阳根本不和他讨论架设大布政司、小布政司的争论,而是从在辽东、奴儿干架设布政司的必要性上去说。这同样是有道理的。他如何反驳?
    所以,他说“何至于此?”。内阁的阁臣们关起门来商议一下,有什么问题不能协商?再征求天子同意再公布,这不就行了?
    张昭那个愣头青把这个问题捅出来,搞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而这如果是张昭主动所为,说明这个十九岁的小年轻不简单啊!

第五百四十八章 最后一次陛见
    谢迁和李东阳沟通未果,怅然的离去。他还得去一趟老上司刘健那里。
    谢阁老从小食堂里出来的一幕:愁眉苦脸,感慨万分。很多人都看到。新一轮的“流言”随即在下午就发散开。
    看热闹是人之天性。更何况是弘治年间少有的“斗争”。或许弘治初年刘吉刘棉花和帝师徐溥之间的不对付算一出好戏。
    但人家刘棉花乃是“技术”官僚。做官能力绝对能到大明前三的顶尖人物。很多好戏其实吃瓜群众是看不到的。那像这次这么刺激。这是摆明车马的在较量。
    李东阳在众人或尊崇或暗中鄙视的目光中继续回内阁当值。他这时的处境才是最蛋疼的。
    说是首辅的不二人选吧,毕竟刘老首辅还未去职,事情并未尘埃落定。一半以上的人不会真把他当首辅看待。
    官场从来都是风云莫测之地啊!
    而不把他当首辅看待,有些话说的就不那么客气。譬如,想要当xx又想要立牌坊!
    熟悉李东阳的人,像刘健、谢迁都相信张昭“搞事”的奏章不是李东阳指使的。但是外界谁知道?张昭的仕途之路本就得益于李阁老的扶持。这是人所共知的。
    所以,一代文坛盟主此刻承受着大量的非议。
    在京中路边社的分析中,李阁老的人设就有点黑化的迹象。而李阁老本人其实是很希望死后能谥“文正”的。搞出这种事来令他颇为郁闷。
    但他偏偏又不能怪张昭。张昭给他“送”了一手好牌啊。
    正所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也只能如此聊以。
    在刘、李、谢三阁老三个当事人都涉入此事中时,地位次一级的朝堂重臣们也在水面下蠢蠢欲动。
    因为,首辅去位当以何人补入内阁中呢?
    这也是八月三十日前后报社镇中、权贵们私下聚会、中级文官们去教坊司采风、视察工作时热议的焦点。
    按照资历其实应该由吏部左侍郎,翰林侍讲学士王鏊补入。但是,但是…
    谢迁曾经数次向首辅刘健举荐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宽,但刘健并没有同意。所以吴学士是理论上的第一人选。但吴学士有个致命的缺陷,他年纪过大。
    而在诸多储相之中,内心最为热切的当属礼部侍郎焦芳。不要鄙视我们焦侍郎。他也曾打马御街前,也曾入翰林院。他是够资格当阁臣的。
    焦芳打发儿子焦黄中屡次往小安镇的新秦伯府去送礼。搞得知道消息的人对他鄙夷的很。
    但是,鄙视归鄙视,却不得不承认焦芳是真聪明,有手段。如果首辅刘健去职,张昭肯推荐的话那其说话的份量是非常重的。
    其一,张昭是当今天子面前的红人。其二,张昭是李阁老一系的干将。没见张昭都帮李阁老几乎把刘首辅给掀翻吗?
    在这样的种种议论当中,京西的白马书院对此尤其的不满。和白马书院有些合流迹象的《文学报》在社论中对张昭大加批判,“设以武臣干涉阁臣去留,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给张昭拉了很大一波仇恨。
    文官集团作为一个整体时,防武勋防的和贼似的,国事根本就不让武将们沾边,动辄就是一本奏章弹劾。搞得英国公、成国公等人都是“家学渊源”,一个个在家读儒学经典。
    张昭现在可是公然的牵扯到文官集团最顶尖的位置:阁臣的较量当中去啊!
    这其实并不奇怪,作为理学要地的白马书院对张昭搞出来的“自然”、“数学”、“地理”等课程颇为抵触,认为这是异端邪说。要把张昭掐灭在萌芽在。
    儒家嘛,搞不定你就从肉体上消灭你。孔子诛少正卯的事情广为流传,那个儒学门徒不知道?
    当然,所有主流的学说对后起之学都打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神学不是还有宗教裁判所吗?
    …
    …
    九月初三,事情越演越烈之际。弘治皇帝在御前会议的前一天借着要和阁臣们商议会议议程的机会将三名阁臣叫到西暖阁中。
    乾清宫西暖阁中陈设依旧如常。只是相比于夏季之时,轩窗敞亮。深秋的风吹拂而过。
    不得不说弘治皇帝还是会收买人心的。这是他的住处。想想看,大臣们能出入皇帝家中,这是何等的礼遇?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首辅刘健在进来之后,忽而大礼参拜。李东阳、谢迁两人赶紧跟上,跪下高呼万岁。
    带着阁臣们进来的老太监萧敬顿时感觉暖阁中充满着某种氛围。
    弘治皇帝坐在炕上,白而微胖,穿着蓝色的便服龙袍。神情变得有些悲伤。他显然也意识到刘先生这个举动所蕴含的某种意义:刘先生是准备向他辞别了。
    弘治皇帝伸手示意道:“三位先生平身。”
    话音才落,三名阁臣起身。时年七十一岁的老首辅刘健躬身行礼奏事,“陛下,臣年迈体衰请乞骸骨。”
    弘治皇帝用力的抿抿嘴唇,道:“朕不许。刘先生这是要弃朕而去吗?”
    这话就有些动感情。想当年,弘治皇帝的处境是何其的艰难啊!这帮东宫臣子们侍奉在他身边,给他讲那些书本上的大道理。他的儒学水平其实一般,但是他当太子时的那段岁月难忘啊。
    徐老师是见证人,刘先生亦是。
    刘健没法去看天子脸上的表情,但和弘治皇帝相处这么多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了?他如何听不出来呢?
    当年太子出阁读书,他们这些翰林、东宫旧臣们何其兴奋?随后都将性情仁厚的太子视为明君,视为大明新的希望。如今他执掌朝政,可以对前辈们说一声,“我,刘健没有辜负诸位的期望。天子亦没有辜负诸位的期望。当今天下乃是盛世!当今天子是大明立国以来有数的明君!”
    刘健心中种种情绪涌起,嗓子略微有些干,道:“臣得陛下信重,入阁十六年,禀持朝政五年多,臣感激涕零,牢记于心。然当今天下大势变化,臣恐难以完成陛下重托。臣请陛下准臣致仕。”
    这番话说的情深意切。
    弘治皇帝从铺着黄绸的塌椅中站起来,依然想要挽留刘健,诚恳的道:“刘先生可是因为近日的流言有求去之心?朕不依张昭的建议便是。这天下少不得刘先生。”
    弘治皇帝可以说是中人之姿。真的很普通。但是他仁厚,对大臣宽容。而且知道自己水平不行,愿意信赖他的阁臣,愿意勤勉的工作,处理国事。
    这样的皇帝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得。
    刘健听的心中激荡,终于抬起头,在他仕途的最后一次陛见中直视大明的皇帝。他是那样的年轻,就如同当年读书之时。就如同此刻如骄阳一般的大明!
    刘健眼睛微红,喉咙干涩,奋力的朗声道:“陛下,这天下真正少不得是陛下,而非老臣!老臣恳请陛下恩准臣致仕,成全这一段君臣之谊,留于史书之中。”

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个时代落幕了
    弘治朝的三名阁臣,人们常言“刘公断”。首辅刘健仿佛有某种直觉可以在纷杂的局面中作出对大明最有利的判断。
    当然,这并非直觉,而是他的能力。在经历国家衰落的天顺朝,天下庸庸碌碌、妖邪辈出的成化朝,这位历经世事的能臣便拥有着这般“直指核心”的能力。
    在他即将致仕的时刻,他再一次作出准确的判断!
    大明可以无刘健,但大明绝不能无朱佑樘!
    从张昭所读过的历史来说,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正确论断。弘治皇帝死于三十三岁时,大明的中兴势头立即就中断。而刘健去职之后秉持朝政的李东阳一样是贤相、能臣。
    乾清宫西暖阁中,在这个深秋的上午,弘治皇帝看着自己的老师、老首辅,即便登基十七年,此刻心中的情绪依旧控制不住,忍不住流泪。背过身去,擦拭着眼角。
    古时不比现代。交通差,通信更是只有书信。刘健此刻致仕的话,再考虑刘健的年纪,那么这一别就是永别。
    于弘治皇帝而言,这将是代表着他的青年时光的记忆一去不复返。代表着为他操持朝政的老师一去不复返。
    当此之时,又如何能不悲伤呢?
    他是想让刘健终老于京师的。不要再像徐老师那样逝于老家,他只能在京中感怀、遥祭。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