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辅刘健于第二日在内阁中见到张昭的奏章,帮他办事的中书舍人(秘书)把奏章放下他看了没两行,一口怒气就涌起来,“好,你个李宾之。”
    刘健撩起官袍下摆,从他的公房中走出来。
    正在整理奏章的中书舍人赶紧跟上来,“阁老…”
    刘健摆摆手,沉着脸,手里拿着奏章直接到李东阳的公房中。
    众所周知,明朝内阁在文华殿后的文渊阁办公。而这座院子中,大堂之后有六间房用作阁老们使用。
    大明朝通常情况下是三名阁臣,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有四名或者多名阁臣。
    所以通常情况下,阁老们都会选择朝南向阳的三间房间作为公房。换言之,李东阳的公房就在刘健的公房旁边。几步路就到。
    大明的政治规矩向来是阁老们要谈事情要到大堂中去谈,这是表示“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说“我们没有密谋”。
    而刘健此时直接闯到李东阳的公房中,而且是以首辅之尊去见次辅,这又是不合规矩的一点。
    但由此种种可见他心中的怒火。将宦海多年的刘首辅气成这样,可知张昭这本奏章绝对没有那么简单的。
    “刘阁老…”李东阳正在伏案审读奏章,却见首辅刘健进来,惊讶之余,站起来行礼。
    刘健将张昭的奏章重重的压在李东阳的书桌上,脸色阴沉,“李宾之,这封奏章是何意?”
    短短几步距离,刘老首辅已经控制住情绪。但是公房中的气氛依旧是剑拔弩张。

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
    “还请阁老允许我先看看。”李东阳二丈摸不着头脑,先告罪一声再拿起奏章看起来。
    打开封面就看到是张昭的名字。一路往下读下去,这才发现问题所在。
    他和张昭之间现在基本不见面。一个辅臣和手握重兵的大将见面很犯忌讳。
    张昭别看年纪轻,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日常在京中基本都没有什么交际。就是和几家勋贵以及崔驸马等人混在一起。其余时间除开他的便宜岳丈从不和文官、太监们来往。
    要说以张昭的权势,与京中谁交往会不够格呢?没有。
    而他前些天将“中间联络人”李幽找来,让张昭把奏请朝廷在辽东设布政司的奏本交上来。他已经不看好自身登上首辅之位,那国家大事不能耽搁。
    之前,经过李幽传达张昭的设想是在辽东、奴儿干的土地上设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
    结果这封奏章上却是写着张昭要奏请设立四个布政司,一个都司。这就是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多出一个布政司!会增加大量的官职,吏员。
    设立一个布政司的标配有哪些官吏?
    首先,需要设立三司: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司。布政司衙门之内设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然后还有一堆小官、杂官。
    其次,在三司之外大概率要设都转盐运使司、盐课提举司、税务司矿务局等。
    像什么分巡道、分守道则不必说。基本都是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挂职。
    府县那也不说。不多设这个布政司,这些机构同样也是要设的。
    所以,零零种种算下来,多加一个布政司会增加约三分之一的行政成本。
    而精简官吏,消除冗官这是首辅刘健一直所在意的东西。前宋殷鉴不远啊。
    …
    …
    李东阳看望张昭的奏章就意识到刘首辅为何如何生气。他和张昭关系之密切满朝诸公皆知。刘首辅八成以为这是他指使张昭所为。但真不是。
    而同时,他也意识到张昭送给了他一手好牌。他只需要赞同张昭的意见,那刘首辅必然会坚定求去之心。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
    张昭作为前线的统帅,他建议如此划分行政区划有着非常重的份量。
    现在这片土地上全是后军都督府出面考试招募的官吏在管理啊!京中有人传谣说张昭是东北王,那真是没冤枉他。
    另外,张昭是弘治皇帝面前的红人。不是说弘治皇帝是昏君,张昭是佞臣。但“言听计从”这四个字真不算是贴标签。张昭在天子心中的份量非常重。
    所以,只要这封奏章给天子看到,天子八成是会同意的。而刘首辅一直以来是反对扩充官吏人数。他则是必然反对。
    因此,则必然会出现上次那样的情况:皇帝与首辅意见不和。只要他再一次支持张昭,刘首辅不走也得走。
    …
    …
    李东阳绝对是大明朝此时天下最绝顶的聪明人之一。他在看奏章的十几分钟内立即就将事情想的通透。
    这时,抬起头,对脸色阴沉的同僚刘健刘阁老苦笑一声,道:“晦庵公,此事真非我所教唆。之前张昭还说设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谁料到他给朝廷的奏章是四个布政司外加一个都司?”
    刘健看李东阳一眼,多年的同事外加首辅本来就比同僚们高半级,他判断的出来李东阳说的是真话。
    都是在官场中千锤百炼的顶级人物,演技什么的就不要再提了。都是一眼看穿。
    其实,在演技上反而是皇帝因为锻炼机会不够水平一般。像阁臣们宦海沉浮走到这个位置上,接触的人至少在两三万人以上,而皇帝呢?
    他经常只能接触到身边的一些人,能接触到三千人就算不错。像明成化帝那种死宅属性的更不用说。有没有和一千人说过话都是问题。这位仁兄口吃。
    而像弘治皇帝这样政治清明优容大臣的,他也接触得不多。因为他的执政班底太稳定了。
    刘健沉默半响叹口气,语重心长的道:“宾之,即便是设三个布政司也多了。按照张昭送来军事情报,大明能有效治理的地方能到松花江就不错。千里无人烟设府县管理就可以。何必再设布政司?徒增开销。”
    李东阳很郑重的躬身一礼,答道:“希贤兄,在下其实是同意张昭的意见的。”
    刘健深深的看李东阳一眼,他这时才有些恍然醒悟,虽然他这位同僚自弘治十三年起就不断的上书向天子请求乞骸骨,理由是身体不佳。但是李东阳今年才五十七岁。足足小他十四岁。
    刘老首辅点一点头,没再说话,转身离开。
    跟在刘老首辅身后的中书舍人手足无措,他哪里还不知道两位阁老当面决裂了啊!而这意味着什么?惊涛骇浪!稍后,回过神赶紧跟着刘老首辅离开。
    李东阳目送刘健离开,坐回到书桌之后,轻轻的叹一口气,“唉…”
    弘治八年二月,邱濬邱阁老卒。他以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入阁预机务,谢迁以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入。彼时首辅是徐溥徐相公,刘健刘希贤就在阁中。两人就此开始成为同僚。
    弘治十一年七月,徐溥徐阁老致仕。刘健成为首辅,他和谢迁各自晋升一级。就此配合到现在,大明弘治十六年八月。
    这份同僚的情谊于今日破灭。
    走到他们这个位置,都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负治理国家。但真正执政的其实首辅。但是,谁没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呢?刘健有,他同样有。
    这件事从根源上来说和他有关,但真不是他指使张昭干的!
    所以,此刻李阁老的心情唏嘘、感叹、还有一些许的振奋。
    …
    …
    刘健连张昭的奏章都没有要直接返回自己的公房。李东阳在奏章上贴了自己的同意意见,派人再送回到刘健处。票拟之权只有首辅有。其他阁臣能不能有,那得看首辅老大人的想法。
    一般会有一个基本的默契,就是类似于各自分管的氛围。“天下三贤相”之间磨合这么久当然是早就有固定。但张昭这奏章确实非常敏感。
    刘健也懒得改李东阳的意见,送到宫中,准确的说是送到司礼监中。消息随即就传开。
    暴风骤雨扑面而来。

第五百四十七章 何至于此?
    “宾之,何至于此?”
    消息传开的第二天,谢迁特意约李东阳一起在内阁的小食堂中吃午饭,就此说起这个话题。
    内阁位于文渊阁。这个位置在文华殿后清宁宫之前,宫阙重地是不能生火的。京师三大殿都不知道被烧了多少回。每次重建都需要耗费大量的银子。
    所以,内阁中不管是位高权重如阁老还是低微卑贱的小吏都得出来吃饭。饭堂就在文华殿前紫禁城墙下一排排的值房处。
    当年张昭在东宫当值时便常在隔着金水河的相对的值房中等候。
    两位阁老用餐自然不会有人没有眼色的凑过去。小小的雅间中就他们两人。
    李东阳无奈的一笑,这个问题不止是现在谢迁问他,昨天回府他就被一波波的“轰炸”过。在旁观者的眼中这就是李东阳抓住机会在搞“政变”。
    而从最理智、最现实的逻辑上而言,刘阁老基本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其实在不懂门道的人看来,不就是同意张昭的奏章顺应天子的心思,这有多难?刘健不是把李东阳的“票拟意见”交上去了吗?他装聋作哑都可以蒙混过关。
    持有这种观点,那纯粹属于政治不及格。
    首先刘健绝对不能去顺应天子的心思。除非是他不要名声了。张昭搞出报纸来,言官们的声音已经大幅减弱,但是报纸并没有去堵住天下人的嘴。
    刘阁老的性格,执政思路是摆在那里的。人人皆知。也必须人人皆知。否则下面的官僚们如何知道首辅老大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他突然去“逢迎”弘治皇帝,言官们绝对会骂他。士大夫的气节还要不要?
    想我刘健刘晦庵公临到人生七十一岁时把名声丢掉就为一个首辅的位置?
    刘健首辅都干了五年多,属于吃过见过,且以他的年纪时日五朵,是名声重要还是权位重要?比较一下正常人都知道怎么选择。
    其次,刘健就算保持沉默让李东阳主导此事就可以安然无事吗?想得太美了。你把大明朝庙堂上的诸公都看成什么人?大家的忠诚是对皇帝和大明的。又不是对你刘阁老的!
    可以预见中间派会一边倒的往李东阳那里跑。那接下来刘健是准备当一个“空壳子”首辅吗?
    所以,刘首辅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如果弘治皇帝把他第十八封乞骸骨的奏章打回来,那他就把第十九封送上去。一定要辞职走人。这还体面些。
    …
    李东阳放下筷箸,微微的有些感慨,“于乔,张昭的奏章并非我指使的。我何至于用此事来逼迫晦庵公?届时天子知道会如何想?”
    话说到这份上,谢迁不能不信。
    因为,李东阳虽然在东宫序列中,但是就亲疏关系而言,当今天子和徐溥、刘健等老师、讲官更亲近。
    李东阳真要用手段把刘阁老逼走,天子知道必然心中不快。
    那回过头来,他这个和徐溥、刘健一系的阁臣不能用这个间隙把李东阳拉下来?八成是可以的。
    首辅谁不想做?
    谢迁喝一口酒,若有所思的道:“这么说来,此事是张昭自己擅自主张的?宾之,其实辽东大地上设两个布政司就够用。你看张昭报上来的情报。
    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之外的区域基本都是荒无人烟。这设府县治理就可以。何至于要设布政司管理?徒增行政成本?
    特别是那个黑龙江布政司设立,简直形同儿戏。白马城之北的区域固然是肥沃,但还没控制在大明手中。黑龙江这条河都没控制。就这样,还布政司管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