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2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什么张昭的奏章这么快就抵达京师。要知道张昭于三月二十六日从辽阳率大军出发,于二十八日抵达百里之外的沈阳城,下令在此休整五日。
    而就是昨天,三月三十日张昭才召集众将校,将郭令停职。第二天奏章就抵达京师?
    沈阳城距离京师一千五百余里,难道是飞过去的不成?
    其实,真正的情况是,张昭二十八日抵达沈阳城确定韩家的情况后,就将奏章发出去。
    三天的时间,公从沈阳抵达京师属于正常的水平。
    张昭的弹劾奏章,在京中自然是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张昭的“名人”效应。这个效应不仅仅是大明北直隶街头巷尾的老百姓知道他,还表现在朝堂中的地位上。
    另一方面则是奴儿干都司的叛乱引起朝廷的注意。虽然只是小股的叛乱,但历来这种事都是很敏感的。
    譬如:大明西南地区经常有土司叛乱,其规模有多大?还不是小的很。但一经确认,朝廷大军就会进剿。
    如果正好赶上大明的官重臣在当地坐镇,那更不消说,必定是大军压上,迅速平叛。
    所谓官重臣就是大明官场的潜规则。大明朝对北虏,在明中期时还是武将主导着军事行动。
    譬如平江伯陈锐、保国公朱晖,他们都是配大将军印出征。虽然有官总督、太监监军随行,但基本的作战方针还是他们说了算。
    而在大明的南方,那就是官主导所有的军事行动。人不知兵,这确实是普遍情况。但是大明的人口多啊,总会人才辈出。
    譬如:弘治年间的秦纮、王轼。接下来还有王琼,王守仁。
    这都是历年来大明南方的官重臣。一旦有兵事,大明朝堂绝对是众口一词,让他们率军出战。而这样的官重臣,同一时期都只有一个。
    像秦纮于弘治十一年辞官,才有王轼冒头。弘治十三年,王轼由南京户部尚书,兼任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灭掉米鲁贼。正德年间的王琼调任兵部尚书之后,他举荐阳明先生领兵。
    所以,张昭的奏章抵达京师后动静很大。
    不管朝堂上的舆论,还是报纸上的舆论,大明京师没有人把建州女真苏护部的叛乱视为心腹大患。
    这怎么可能呢?
    此时坐镇辽东的可是大明第一名将:新秦伯张昭。而且,他麾下带着新军营三个团。
    别说建州女真苏护部叛乱,整个建州女真、外加海西女真叛乱,也就那么回事。
    实力更强的朵颜三卫都被新秦伯打得落花流水啊!这是实打实的战功,人人心中有底。
    当然,不怕归不怕。反响、议论都还是有的。毕竟,张昭拖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出兵。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内幕?
    自弘治皇帝听从张昭的建议后,大明朝的军事行动只有少数人知道。这包括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当值的兵科给事中。还有,就是御前会议成员有知情权。
    其余人等一概不知。报纸上更别想抄录奏章。只能凭空发挥。
    弘治皇帝于第二日特意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商议此事。
    御前会议目前固定是在养心殿召开。各种配套的设施、建筑都慢慢的齐全。
    随着净鞭三响,弘治皇帝从养心殿后进来,三名阁臣,九卿、五军都督们起身向弘治皇帝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
    “众卿免礼。”弘治皇帝高居于御座上,温和的点头。他最近气色略微有些好转。去掉令人望而生畏的早朝,和繁重的政务,他的身体开始慢慢的回复。毕竟才三十四岁啊。正在壮年时。
    但是,好转的有限。他和张皇后夫妻感情深厚。这时间空下来,有些事情的次数未免频繁了些。
    照例是首辅刘健主持会议。刘老大人把情况说了一遍,道:“张昭弹劾新任的辽东总兵郭令,诸公以为如何?”
    有时候,弹劾的理由,在大人物们眼中其实并不重要。
    当然,这是因为张昭的理由找的非常好:郭令御下不严,造成流放者死亡四十余能力不足,疑似和关外叛乱有关不清白,所以请求将他免职。
    张昭这个理由找得不好,刘老首辅这会可不会这样问。他会直接批评张昭在瞎来,予以拒绝。
    谢迁仪表出众,一声绯袍,“捧场”道:“张昭未免太目无朝廷。朝廷才作出让郭令出任辽东总兵多久?他这就弹劾?”
    谢阁老一句话,引起众人无限的遐想。
    所谓“朝廷”,在弘治皇帝屡次召开御前会议之后,就是指的在座的诸位。
    调原辽东总兵、定西候蒋骥出任大宁总兵是他们这些人共同作出的决定啊。张昭现在去辽东才不到四个月,就准备搞事,推翻这个决定。
    这有点嚣张吧?
    不得不说,谢阁老的水平确实高,总是能找到非常合适的角度去说服人。
    谢公尤侃侃啊!

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为公马文升
    养心殿中的气氛立即就有些微妙。
    英国公张懋一副悠闲的表情看着发到手中的“材料”,心里不禁苦笑。
    所以武勋们会不断的衰败下去啊!这在朝堂上如何竞争的过臣?不读书水平都不够。
    兵部尚书刘大夏神情平静的道:“辽东总兵郭令既然有小错,朝廷行申斥,令他配合张昭在辽东的改革即可。朝令夕改丢的中枢的脸,减少的是朝廷的权威。关外建州女真叛乱不堪一击,不必在意。”
    刘大夏一代名臣,在屡次“阻击”张昭失利之后,立即就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
    为反对而反对,那他在朝堂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低。本来兵部尚书的排位就不够,完全是因为他能够办实务,得天子信任才有如今的地位。
    所以,他现在是就事论事。
    当然,刀子还得给张昭留着。辽东总兵郭令得留在辽东牵制张昭。
    建州右卫的反叛根本不可能影响到辽东都司。甚至根本不用新军营出兵,只要辽东的精锐就足以平定。
    刘大夏这个表态可谓是把朝堂中对张昭不满的重臣们的想法都给说明白。
    诚然,你的理由找的好。
    诚然,你张大帅要弹劾一个总兵,只是免职难度不高。
    但是我们为何要顺着你的意思去做呢?
    谁是工具人还说不定呢。
    列席的“储相”王华就有点蛋疼。张昭最近是不是有点不清醒?年前刚在御前会议中吃了大亏,连大宁都司的人选都被拿走,这会弹劾辽东总兵郭令有何用?
    难道,庙堂诸公还会允许把这辽东总兵的位置空出来给你提拔自己人吗?
    新军营连续整训蓟镇军、辽东军,这已经足以引起庙堂上的警惕了。所以,辽东总兵这个职位绝不可能给张昭掌握。
    再怎么折腾都没用。
    对这个局面,弘治皇帝颇感无奈。
    关于辽东、奴儿干都司的局势,张昭在私下里和他闲聊时,大致的勾勒过。
    说的直白点,张昭就是希望奴儿干都司诸部起兵反叛大明,然后他出兵清理地方,把土地分配给移民。帮助大明开疆拓土,彻底的控制奴儿干都司。
    换言之,当前建州女真苏护部起兵反叛,张昭迟迟不出兵,原因就在这里。
    张昭希望反叛的火烧得更大一点。
    而在平叛之前,肯定是要先将后路安排好。辽东这里,反对军制改革,反对卫所改革的旗帜就是辽东总兵郭令。
    他看到张昭的奏章时,是支持张昭的意见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他在御前会议上实在不好直接驳斥重臣或者阁臣们的观点,否则必定会引来“乞骸骨”。
    反倒是之前他若是就此事私下里和阁臣们商议或者招刘大夏觐见,反而可以畅所欲言。
    议事规模,大有大的好处。小也有小的好处啊。
    当然,私下里沟通,阁臣们和刘大夏未必真的会卖他这个皇帝的帐。需要耐心说服。
    “呵”
    刘大夏话音刚落就引来吏部尚书马升的一声嘲讽,“刘大人身为兵部尚书,目光短浅至此吗?”
    刘大夏和马升的关系不那么融洽。这时,脸黑下来。拱拱手,道:“马大人有何高见?”
    马升年龄更大,他今年七十九岁,作为数朝老臣,弘治中兴的参与者,他直接开地图炮,“你们只看到张昭盯着辽东总兵这个位置。难道就没有看到辽东目前剑拔弩张的局势吗?”
    前说过,以大明朝的政治格局,吏部天官是唯一敢于且能和内阁大学士当面“放对”的人物。
    马升并没把首辅刘健、三辅谢迁的脸面看得多重,直接暗指他们鼠目寸光,“你们整天脑子里想着制衡,制衡,国事就不重要了?
    就算张昭不整训辽东军,以张昭总督五镇这个名分,这五镇的将官都可以和他牵扯上关系。底下的军官要投靠他,你们真拦的住?制衡不制衡很重要?
    早点让他完成移民,开发二十万户在籍百姓,然后把他的将军印收回来,把他总督五镇军务的职权收回来,这才是正理。
    现在辽东镇什么情况,你们没仔细的看张昭的奏章吗?真按照你们的方案处理,把辽东总兵郭令留在辽东,那么本部请问诸位,辽东的卫所改革、军制改革还要不要做?
    刘东山建议郭令配合张昭,他会怎么配合?大明官场上的陋习,诸位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知道?
    张昭要废除辽阳诸卫所,触动辽东总兵郭令的根本利益。两人在辽东发生冲突结果是什么?势必会拖延辽东的改革。诸位制衡张昭的目的倒是达到了。
    但在籍的二十万百姓何时才能到户部?辽东军的整训到底要不要做?难道,大明多添加数万精兵你们不愿意?
    以本官看来,诸位是因去年的大胜有点飘然然。忘记草原上的鞑靼人,忘记南海的叛乱。大明当前的局势自然是一片大好,但能做的更好,为何不做?”
    马升这话说的非常公道。
    当然,他这公道话之外,还有张昭附属送来的书信。
    实话说,弘治朝真要论政治权谋,满朝大臣有一个算一个,排名第一的是谁?李东阳李阁老。排名第二的是谁?当今储相、翰林学士杨廷和。
    次一档的人物不太好分。譬如刘瑾、刘健、谢迁、王恕、马升、杨一清等人谁的权谋更厉害估计是众说纷纭。
    这两位大佬那是公认的牛逼!
    但是,张昭的私信并没有发给这两人,而是直接给和他从来没有私交的马升。
    马天官这种名臣,人品杠杠的。张昭愿意相信他一心为国。
    不要以为这是虚假的。明史中这样的大臣并不少。所以,青史记载着他们的名字、事迹。
    比如于谦于少保。他难道不知道正统皇帝重新登基之后会弄死他?当时力主另立天子的就是他。以于少保当时的权位,夺门之变和小孩子过家家有什么区别?
    但是夺门之变的当晚,于少保什么事情都没干。因为,当时的景泰皇帝的儿子死掉了。太子是正统皇帝的儿子朱见深。他阻拦,于他个人而言是有益的。不阻拦,是对国家有利的。
    再比如:成化朝的商辂商相公,嘉靖朝的首辅夏言,万历朝的首辅张居正张相公。
    此刻的事实证明,张昭的眼光并没有错。
    马升愿意因为国事,为他说几句公道话。
    弘治皇帝心中微喜,开口道:“马尚书言之有理。”

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
    马文升开骂,弘治皇帝“补刀”。局势瞬间逆转。
    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