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怎么了?”张昭手里的笔没有停,一笔一划的写着信,道:“再等一会。我马上写完。”
    …
    …
    从遵化县到开平中屯卫的水泥官道早就修建好。卫举人决定接受张昭的邀请后,于腊月十四日抵达开平。
    三天走一百二十余里,这在行军速度上来说简直是犯罪。但对一个书生而言,在寒冬腊月里出门,这个速度算是可以的。
    随着卫孚的到来,张昭的悠闲的生活节奏被打断。
    十五日上午,张昭在开平中屯卫的“县衙”中,召集国泰商行、幽州商行、后军都督府的官吏、掌柜们,将卫举人介绍给大家。
    “德瑜先生在遵化,在士林中,声名远播。为人清正,中实坦易,希望诸位好好配合,把开平中屯卫建设成为一座美丽、富饶、强大的城市。”
    散会后,卫孚邀请张昭、林文宁、董朗到后衙里喝茶。他还是那副秀癯的模样,中等身量,并没有因为张昭刚刚在人前夸奖他一通而飘然,分宾主坐下后,道:“
    张都督,下官应邀前来,昨天下午也看过开平卫的五年发展计划。下官不知道能否胜任,只能说尽力。届时若有办砸事情,还请张都督另择贤能。”
    林文宁刚有一种解脱感,这会心都提起来。在他这种常年在官场底层沉浮的官僚而言,这位卫举人的表现很不合格啊!哪有这样做官的?
    董朗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刚强”的风格。现在真几个人敢这样和张昭说话的。忍不住看向张昭。这位老兄真的能胜任“知府”这一职位?
    张昭笑一笑,胸有成竹,他其实看中的就是卫孚这种操守、坚持,道:“德瑜先生,你对治理没有把握,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这里的实际情况没有底。这样,咱们下午去搞个调研。实地看看开平卫的情况。”
    卫孚诧异的看张昭一眼,数月不见,这位名震天下的“张大帅”说话一如既往的直白、犀利,沉吟数秒,道:“好。”
    张昭道:“元明兄,你安排一下。我们去原开平中屯卫的小镇去看看。”

第四百六十三章 调研(上)
    ,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一座大型城市的修建,最先动工和需要安排、设计的,肯定不是地面上的建筑。而是地下的工程。
    就像现代社会里搞建设,一块地首先要平整、三通,然后才是房地产公司进场。
    古代的大城市最终的出现地点都颇有讲究:产粮区,有水源,有能源等等。
    譬如大明京师,如果没有西山煤矿提供的煤炭,冬季就得抓瞎。想要聚拢起两三百万人口,怎么都不可能。
    再譬如中唐时期的长安、洛阳。为什么武则天、唐玄宗都喜欢往洛阳跑?原因就在于关中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不够。而漕运只能到洛阳。
    皇帝是带着文武百官去洛阳吃饭去的。
    开平卫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它有资源(铁矿丰富,为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另外还有银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有能源(煤炭、水能、石油、天然气),有水资源,而且还是港口城市。
    在大航海时代,一个出海口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没见毛熊的彼得大帝玩命的往西扩张,就为取得圣彼得堡这个出海口?
    康麻子不给力啊!把共青城给丢了。从此中国丧失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如果中国有这样一个出海口在手,东瀛根本就别想跳。
    当然,大明也不给力啊!在万历年间将奴儿干都司全部给满清占去。
    现在不会了。
    …
    腊月十六日,天晴。
    出开平县衙四周的纵横的方格子式的街道后,在清晨的朝阳下便有一种荒芜感。
    开平城的面积约三千多平方千米,只有区区二十万人口涌入。理所当然的会显得地广人稀。
    因为采取的是现代社会那种没有城墙的发展模式,开平城基本就等同于没有城市中心,完全是那里发展的好,那里就是城市的中心。
    目前,开平城这里有三大区域,第一是位于陡河旁的生活居住区,开平县衙就设在这里。
    第二,是围绕着原开平中屯卫发展的工业区。距离生活区约十里。开平中屯卫这里有大量的优质煤矿。往东面六十里是沙河,开平卫钢铁厂就设在这里。
    第三,生活居住区往北约十五六里,这里新军营的驻扎区和家属区。
    在这日后有着一千万人口一万三千多平方千米的区域之中,
    上午八点许,张昭、卫孚、董朗三人在开平县衙汇合,带着随从坐马车从官道出发,约十分钟后抵达开平中屯卫原来的小镇。
    这里已经改建成为一个居住的小镇。整齐的水泥高楼和四合院混合着铺开。
    一两里路外的煤矿没有日夜的在运转。运煤的车辆络绎不绝。
    张昭一行二十多人进镇来,小镇口广场处晒太阳的老人和小孩见怪不怪,打量过来。
    董朗道:“子尚,你看。两个月前我们来,这里老人、小孩都还衣不遮体。现在人人都有衣穿。京师纺织厂的布匹正在迅速的占领着北直隶的市场。价格便宜,质量又好。”
    张昭笑着点头,“嗯。”他听得出董朗的得意之情,但确实很认可这件事。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发明出来之前,最重要的两个产业:纺织产业,钢铁产业,他都已经涉足,并小有成就。
    其实,钢铁产业的技术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完成的。他那完全是借助于大明朝原有的工匠积累这才得以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即:提高了每炉的产钢量。
    而纺织产业的发展就要顺利的多。把飞梭和珍妮纺纱机搞出来,生产效率迅速的提升。京师纺织厂这才短短的数月已经迅速的击溃北直隶的同行。
    其实,很多人都感受到新时代要来临,如此刻张昭身旁的卫举人,他们从涌入京师的人口,繁华的个人消费观察到。但却没有清晰、深刻的认知。
    其实这个新时代,并非是张昭废除卫所,或者他对外战争胜利带来,而是位于美食镇东南一里的纺织厂。
    在工业发展史上,公认的是珍妮纺纱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纺织产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很多个步骤。比如:飞梭是用棉纱来织布的。而珍妮纺纱机用处理过后的棉花来制作棉纱。
    中国古代社会的小农经济有一个很形象的词语去形容:男耕女织。这个“织”,就是织布。
    南宋的黄道婆改良纺织技术之后,到明代棉花已经得到大面积的种植。京师附近府县就是产棉区,关中地区也是。
    经过在西北宁夏镇、固原镇设立纺织厂之后,京师纺织厂顺理成章的推出提升劳动效率的纺织机器。而这带来的不仅仅是布匹的大量供应,带来“丰衣”的表象。
    更直接的后果,它还将打破明朝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带来极其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才是给大明弘治朝有识之士们带来时代潮流变化感慨的根本原因!
    随着织布机的发力,大量的农村妇女即将失业。妇女很大的可能即将参与农耕中。这势必也将持续的冲击程朱理学的根基。
    至于后世对程朱理学最典型的批判标的物:又臭又长的裹脚布,现在估计想都别想。妇女缠住脚还怎么走路、干活?吃饭大,还是亚圣的教诲大?
    答案当然是:吃饭大。
    而更深刻的社会变革会演变为:男子外出打工,女子在家务农、赡养老人、小孩。继而开启城镇化。这是张昭曾经经历过社会浪潮!
    …
    张昭对卫孚道:“德瑜先生,你对纺织厂怎么看?”
    卫孚所居住的遵化距离京师并不远,天天都在读真理报,对京师纺织厂当然是知道的。其今年六月开始投产,随即出产的棉布就行销北直隶。
    卫孚由衷的道:“让人人都穿得起衣服,这是善政。应当大力推广。”
    张昭就是一笑,“德瑜先生,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你保持关注。”
    说着话,一行人往小镇里走。
    这时,张昭第一次到开平中屯卫时站在人群中被风吹开破裤子的小男孩认出张昭来,指着张昭叫道:“他是张大帅。”
    旧貌换新颜的小镇被惊动起来。

第四百六十四章 调研(下)
    冬季之时,枯树上的乌鸦呱呱叫着。树丫上的鸟窝、草垛、土墙,小镇中还有着水泥筒子楼,构筑成一副冬季的乡村小镇画面。
    还有掺杂着煤渣的水泥路。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旧貌换新颜”这五个字有点吹牛逼。但是以张昭第一次来看的情况,这是切切实实。
    数月前张昭来时,这里的卫所士卒们都是麻木的眼神,而现在他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小镇。
    环境不算干净,但是吃饱、穿暖的问题解决的七七八八。
    开平中屯卫原来的曹指挥使等军官早被送到滦州去挖矿。这里的卫所已经废除,卫所土地分配下去,士卒全部转为民籍。
    “大帅,我想去参军!”
    曾经光着屁股的小孩姓柴,小名狗剩。今年八岁,父母双亡。在卫所里吃百家饭长大。土地分配后,他一个小孩种不了地,将地给一个照顾他的老叔种着,混口饭吃。
    平日里,狗剩都是在开平那边找些活干,很机灵。现在是春节前,他会镇里等着过年。
    在旁边走着的镇长介绍情况。
    后军都督府搭建的行政体系可不像大明朝。搞什么“皇权不下乡”。张昭完全是按照秦朝的体系,直接把行政体系架设到村镇一级。
    张昭笑着摸摸他狗剩的头,道:“那你家里怎么办?这么大的宅院没人住可惜了啊。”
    他们一行十几人今天就在狗剩家中住一晚。
    狗剩很有主见,道:“都交给老宋叔。”
    张昭点点头,对胡镇长道:“你中午去把乡老们请来,我给他们说一声,把狗剩带到新军营初级学堂去读书,另外呢,和乡老们聊聊天,了解情况。”
    胡镇长连声答应,将张昭一行送到狗剩家里,就赶紧去办事。
    狗剩高兴的跳起来。
    庞泰、高一典、王武几名亲卫将狗剩家的厨房打扫一遍。把带来的厨具都架起来。
    庞泰能干军事参谋的人,对张昭的想法基本一猜就透,估摸着会在这里吃饭、睡觉。都说好是调研啊。临出门时,他把这些东西全部带齐,还让小二哥点了一个亲卫连的伙夫随行。
    他们在这里忙活开,张昭、董朗、卫孚三人在大院里,就着冬季的阳光,和聚拢在这里卫中老人说着话。
    随着中午的临近,张昭到开平中屯卫的消息已经逐渐传开。镇公所里的官吏们凑过来,但是不敢进屋打扰谈话,就巷子外等着。
    原来卫中转为民户的七八百户人家不时的有人进院子里来。一家送一点东西。有的送鸡蛋来,有的送一条腊肉,还有人送来十几斤刚杀的猪肉
    张昭上次来,一句话都没多说,就是看了情况。但镇中的民户谁都知道,废除卫所制度的就是张大帅。
    庞泰和王武两个带着几名亲卫,由胡镇长陪同,在前面接待着。这都是百姓们的心意。
    庭院中,张昭拿着瓷碗,里面百姓送来的苦涩的米酒,和几名老人一起喝酒,道:“今天我过来看一看,了解大家还有什么困难。要请几位老人家把知道的说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董朗和卫孚两人抿一小口米酒,都觉得难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