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这明显已经不够用。
    小学生到知行白酒商行中当账房学徒,再磨练个两三年就合格。白酒的账本能有多难,加减乘除。但是,涉及到银行这个领域,数学功底不行难以胜任。
    “你给国泰商行打个招呼,联合出资在京师成立初级学堂,对外招生,学制三年。教授语文、数学、地理、自然、政治五门课,培养各种人才。呃…,把‘自然’去掉,教材找新军营要。”
    卢奉一脸懵逼,他不知道“自然”是个什么课程。当然,这不妨碍他听张昭的命令,忙道:“我这就去办。”
    张昭交代完,没往位于位于京师东北方向六十里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视察。军校筹备的事情由林文宁负总责,底下有具体的经办人。他对“大管家”老林还是信的过的。
    张昭回小安镇陪妻妾们吃过午饭,就去往新军营。研究三院已经将他要的东西研制出来,他回头要拿给弘治皇帝看。
    …
    …
    九月初九,真理报上登出后军都督府要再次拍卖战争债券的消息,很快就在京中引起轰动。
    中午时分,棋盘街上到处是出来“觅食”的大明官员。他们的话题自然都是登在真理报上的消息。
    王华和同僚们一起在一家酒楼中用餐。席间为首之人是德高望重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宽。
    吴宽摇头晃脑的道:“张都督这是迫不及待啊!虽然作出一些规则上的改变,但短时间内搞第二次拍卖,我看难得很。德辉,你和张都督接触较多,你觉得他是怎么想的?”
    王华苦笑道:“吴前辈,这在下如何猜得到。或许他是想以他的名声担保啊!”
    “那也不顶用。关键在于大宁都司旧地是否有矿。”
    一帮翰林们纷纷附和。并不看好张昭的举措。
    …
    …
    午后时分,报社镇望海楼中。
    一群报社的总编们在二楼雅间中喝茶,闲聊。这个时间节点,各家报纸的总编们都不算忙。
    这个茶会是由真理报总编汤玄策组织起来,类似于报纸行业的协会组织。
    大明朝各行各业都有行业协会。京中卖煤炭的有行会,卖粮食的有行会。搞中介的一样有行会。报业才兴起,如今才算逐渐起来。以真理报的发行体量,其背后东家的权势、地位,自然是报业中的盟主。
    汤玄策喝着毛尖,道:“在下估摸着明日会有各种关于战争债券拍卖会的分析文章,还请各位卖在下一个面子。”
    尽量说好话嘛!
   

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
    论道报的总编张名尹拿着骨瓷茶杯,似笑非笑的道:“汤总编,你就笃定朝堂诸公不会来稿?”
    报纸行业除了当初张昭在弘治皇帝面前说的,最终由通政司向天下公布的约法三章,还有一条潜规则。
    那就是,但凡朝廷官员实名投稿不得拒绝其稿件。
    这在当初也是想保证:报纸不会阻塞言路。免得科道言官们盯着报纸弹劾。如今变成了一种特权。
    当然,不管怎么说,如今报纸的编辑们还是拿到一些舆论权。
    “哈哈。”
    几名和论道报关系不错的报纸总编附和的笑起来。
    这个报业协会本来就是行业自律性质的协会。共吸纳如今在报社镇中办报的十六家报纸总编。就算汤玄策作为发起人,想搞一言堂基本没可能。
    汤玄策三十四岁的年纪,微胖,容貌普通,嘿嘿一笑,道:“在下是为诸位考虑。别到时候被打脸喊疼。张总编,你的论道报没少成为笑料吧?”
    张名尹脸上青气一闪,皮笑肉不笑的道:“哟,看来汤总编是有内幕消息,说来我们听听。”
    汤玄策对分散坐在雅间中此刻冲他看过来的总编们拱拱手,道:“以在下看来,这第二次拍卖会必然成功有三点。第一,降低保证金,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
    第二,每次起拍的债券价值由一万两降为最低五百两。这有利于更多的人冒险参与其中。
    第三,张伯爷亲自在京中主持拍卖事宜。他的份量,可比皇家银行的卢员外份量更重。”
    汤玄策的话有一定道理。不少总编都在点头。
    单凭张伯爷的名号,至少能在京师中募集十几万两银子吧?这位国朝名将可不单单是兵带得好,堪称商业能手。只看东城的发展、繁荣就知道。
    最赚钱的产业都在张伯爷的控制中。
    然而,汤玄策的话音刚落,文学报总编李梦阳就“耿直”的道:“汤总编,八百万两的债券不是那么容易卖的。你吹出花也没用,关键在于大宁都司是否有金、银矿。”
    “是啊。”
    “李总编说的是。”
    汤玄策恨不得用眼神当刀把李梦阳捅几刀。你麻痹的!区区文学报,日发行量不过一千余份。早晚弄死你。
    不说真话会死啊?
    …
    …
    初十的下午,张昭带着由研究三院铸造出来的“袁大头”进宫面圣,畅谈一个时辰才出来。
    弘治十五年七月中旬,张昭当时还在蓟州镇的各出营寨、堡垒到处跑,弘治皇帝下令铸造一批弘治通宝,就是铜钱。这让张昭想起“袁大头”来。
    自古以来中国就缺铜。在明代用银本位之前,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使用铜钱作为主要货币,而汉唐时都是缺铜缺到想死。
    此时,明朝依旧在通行通宝,只是流通的不那么频繁而已。铸造某个年号的通宝,更多的是作为皇帝登基后的一种仪式。
    现在民间的货币,大部分使用白银交易。更小额的交易用之前几代皇帝发行的铜钱就够用。还有朝廷大量发行的宝钞:一贯当十文使用。
    “袁大头”是袁世凯头像的银币的通称。张昭哪里画的出袁世凯的头像?他倒是想用弘治皇帝的像,只是得先征得皇帝同意才行。所以,他铸造的银元,只是重量、比例和袁大头一样。
    其一枚的重量为7钱2分,含银量为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6408钱)。材质是银占89,铜占11。
    袁大头是银本位下币制改革的利器。因为,袁大头的真伪分辨非常简单,容易上手,老少皆宜。十分便于流通。
    弘治皇帝答应考虑考虑,他需要征求重臣们的意见。
    张昭突然思路落到这袁大头上面,还因为大宁都司土地上金、银矿的事。试想,金、银矿拍卖出去后,由大明商人经营。那挖出的金银流向何处?
    很明显,最佳答案应该是流向国库。但是商人是做生意的,你拿什么置换这些金银?
    明朝的纸币信用早就破产。而大明皇家银行的银票,暂时还没有货币功能。
    所以,使用金、银制式的硬币去兑换最为合适。同时,这是征收了一笔铸币税。银元的含银量实际只有6408钱啊!
    …
    张昭离开乾清宫,由驸马都尉崔元送出来,刚过金水桥,就被李阁老的吏员(秘书)叫到文渊阁中。
    文渊阁位在文华殿后,是内阁的办公地点。下午时分,内阁中人来人往,只是保持着安静。
    很快,张昭就被吏员带着穿过大堂,到里面的堂屋中。
    这里有六间房屋。其中有几间光线阴暗。但因为此时内阁中只有三名阁臣,三位大佬自然是用的向阳的房间。张昭被吏员带到李东阳的公房中。
    张昭私下里和李东阳接触非常犯忌讳,但在公房中见面、交谈就不用担心这个。
    “下官见过阁老。”
    张昭面见弘治皇帝穿着绯袍常服。这时,站在公房中拱手一礼。
    李东阳笑呵呵的道:“子尚,坐。等我将这封奏章拟完。”这并非是给张昭下马威,而是一种亲近的表示。
    半响之后,李东阳放下毛笔,询问其蓟州镇的情况,“蓟镇整训的情况如何?”从李东阳的角度来看,他需要关心蓟州镇的整训。蓟镇十万大军,别改出问题来了。
    张昭把大致的情况说了说,道:“阁老,军心士气可用。只待后日的战争债券销售成功。大军就可以发动对朵颜三卫的进攻。”
    李东阳惊讶的道:“这么快?”
    内阁和朝堂中都普遍认为张昭要等到道路修好后才会发动对朵颜三卫的进攻。而这个时间点恰好和蓟镇军整训完成一致。
    这两条路,分别指的是京城北望古北口的道路,通州至开平中屯卫再转向喜峰口的道路。
    自弘治十四年春,水泥配方被张昭进献给朝廷之后,工部就在组织人手重修京中通往四周的官道。但是因时间关系,上述两条道路还没有来得及修。
    而老的官道年久失修,用来运输粮草那消耗得多大?
    李东阳见张昭要解释,径直摆摆手。他固然是聪明绝顶之人,但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有自知之明,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张昭已经证明过他的能力。
    李东阳从书案后走出来,沉思一会,道:“子尚,要不要我给你在报纸上呼吁一声?让人真金白银的拿出来买白条总是很难的。”
    对这次朵颜三卫的战争,他还是很看重的。毕竟是他作为阁臣在御前定下来的。
    如果张昭能够打赢,并占据大宁都司旧地。那他在朝堂中的声望将会暴涨。

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资张昭个人
    李东阳愿意帮忙,这倒是个意外之喜。
    张昭并没有这个计划,但是多一个大佬帮忙喊几声也是好的,躬身行礼道:“如此多谢阁老。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对付能力的问题。”
    李东阳笑着点点头。
    以他的精明,当然听得出张昭意思是能解决。但他帮助张昭,本质上还是政治上的考量。而张昭没有拒绝他的帮助,这种态度尤其重要。
    张昭从内阁告辞出来,对十二日的拍卖再多几分把握。
    李东阳没问他见弘治皇帝有什么事,他也没主动去说。这算是一种默契吧。
    之前,张昭基本要靠李东阳照拂,算是李阁老线上的人。连首辅刘健都认可这个逻辑。
    但是,张昭此时因“朵颜卫犯顺天府”之事,彻底在朝堂上站稳脚跟。手握重兵,主导着剿灭朵颜三卫的战略。
    他这一票对李东阳很重要。他在李阁老面前,差不多可以算政治盟友的待遇。
    …
    …
    出皇城之后,崔元的长随正等在东华门外的柳树下,他笑呵呵的上前来作揖行礼,“伯爷,我家老爷已经派人去通知张三爷、周公子等人,还请稍待。”
    张昭道:“没事。我也要通知一个朋友。”
    今天美食镇中的教坊司分号开门营业,和隔壁绿绮楼的分号联合起来搞一个“选花魁”的活动。崔元约他今晚去喝花酒。
    张昭对大明的青楼,向往度不高。这并非因为他在假正经。而是他的娇妻美妾俱是一时之选、风情迥异的大美人。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生理上来说,他都没这个需求啊。
    只是,崔元表示要帮他拉拢勋贵们购买战争债券。国人谈事情,在酒桌上谈的是大多数。他只能答应下来。
    片刻之后,张昭把李幽喊来,会齐英国公府的三少爷张铭,长宁伯府的长孙周修,一起先行前往美食镇中的教坊司。崔元崔驸马要等从宫中下值后,再汇合他约的勋贵子弟一起前来。
    下午五时许,美食镇中极其的繁华。商贩、行人在街道中穿梭,车水马龙,叫卖声不断。
    张昭在顺天府废除卫所释放七八十万人口。美食镇、东城这里就吸纳了将近三四十万人口。再加上外来务工的人口,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