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弘治皇帝失笑着摇头,他这个心腹爱将总是雄心勃勃的想要开拓疆域。他却想国泰民安,不愿意大折腾。要知道,去年才刚刚把对鞑靼的颓势扭转过来啊。
    “张昭,你对海贸很看好?”
    弘治皇帝直呼张昭其名,这和之前的含义并不一样。以明朝的世情来说,皇帝称呼大臣,可以尊称为“先生”,或者直呼其官职名称,或者用“卿”、“爱卿”代替。
    当然,也可以直呼大臣之名。否则,满朝大臣,皇帝未必还要记大臣们的表字、别号不成?
    但是,弘治皇帝这会儿直呼张昭的名字,其实是对他非常亲近的意思。
    张昭一听弘治皇帝这个话头,心里就大致明白。
    大明目前还在禁海。但是弘治皇帝又不是傻子,执政十五六年,虽然不喜欢用厂卫,但那帮人难道是吃干饭的吗?弘治皇帝显然知道如今海贸非常繁盛。
    张昭忽而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如果能让弘治皇帝的目光从陆地移到海面上。那今天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前面和刘大夏、刘健斗争达成的目标,而是这个。
    当即,张昭毫不犹豫的起身,躬身行礼,郑重的道:“陛下,汉唐时丝绸之路有多繁华,如今的海贸就有多繁华。海贸的利润通常都是数十倍。”
    弘治皇帝温和的笑一笑,“这朕知道。你如此郑重做什么?起来吧。”
    张昭应声站直,但继续道:“陛下,如今海贸航线有两条。其一,往东瀛、高丽而去。商人将两地特产带回大明,获利丰厚。
    其二,经吕宋岛,往南洋进行贸易。这条贸易线路上的交易量极其之大,物产极其丰富。
    通过贸易来获取南洋丰富的物产,需要花费成本,且效率低下。陛下常常心忧大明百姓之苦,何不派大军征服南洋诸国,得其物产以养大明百姓?”
    张昭这是赤果果的强盗逻辑。能直接拿,还付毛的钱。
    南洋一代物产丰富。大明朝的商船大多抵达马六甲海峡之后就不再往前。那一带的商路由阿拉伯商人控制。他们再转运往奥斯曼帝国交易。
    那直接把南洋诸国征服不好么?
    弘治皇帝在一瞬间都给张昭说的有点心动。南洋诸国奉大明为宗主,但是年年来朝贡的也就那么几个小国而已。若能征服南洋诸国,得其物产运回大明
    大明百姓肯定是能受益的。最少最少,有银子之后,他这个皇帝可以下令免除百姓的秋税。
    但随即失笑。果然是财帛动人心啊。这不符合圣人教诲,也不符合大明的国策。
    “海贸的事情,就按你目前的办法就很好。南洋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张昭压着心里的喜悦,道:“臣遵旨。”弘治皇帝拒绝的并不坚决,这其实就等于同意。
    陆地很重要,但未来海洋才是财富的来源啊!
    弘治皇帝从来就不是强势皇帝。给点时间,让他从容布局,使得弘治皇帝看到吞并南洋对大明的好处,说动这位明君并不难。而一旦大明拿下南洋诸岛,属于大明的海洋时代就将到来!
    那他现在要担心的是弘治皇帝身体顶不顶的住,按照历史他过两年就驾崩啊!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拿起书案上的玉碗,吃着燕窝粥。张昭一片赤诚为大明考虑,他当然看得出来。只是,征服南洋诸国不说其他,就说派兵,这就很难操作。
    看着坐在椅中沉默不语的张昭,弘治皇帝倒是有心补偿一下张昭,免得寒忠臣之心。
    这让他想起前几天内阁交上来的奏章。张昭正试图推动成立军校培训军官,并设立新的都司体系,架构完善的预备役制度。内阁将他的奏章打回去。
    其实,在军务上他更信任张昭一些。
    张昭沉默的坐着,其实并非是进言受挫的反应。他是思维发散到海禁的事情上。
    大明东南沿海的官、缙绅们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阻拦朝廷开海禁,独占海贸的暴利。弘治皇帝难道对此真的不知情吗?显然不可能。
    没见弘治皇帝的意思是:海贸,用国泰商行去分一杯羹就行。其一进内帑,其二养新军营的兵。
    很明显,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上的人,除非是亡国之君,那真没几个傻子。天启皇帝连字都认不全,他却知道用“九千岁”。没有进忠操持国事,靠东林党那帮沙雕治国,天启年间,大明就该亡了。
    真的得庆幸泰昌帝死的早。二十九天就挂掉。否则,大明亡国还要提前几年。泰昌帝时期,东林党就占据朝堂。
    而亡国之君崇祯皇帝,那真的是被忽悠瘸了。在煤山上吊前反而记起他哥的话。
    张昭正在“忆古思今”之时,忽而听得弘治皇帝说道:“张昭,你前两天不断上书:要求军务奏章保密,设立军事学院,试行新都司体系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
    朕回头会帮你和内阁诸位先生说说此事。”
    张昭却是拒绝道:“陛下,此事先由臣来处理。若不能,臣再请陛下帮忙。”
    弘治皇帝和内阁沟通,其实未必能成。不要以为今天首辅刘健退让是常态。弘治皇帝退让才是常态。因为,在治国上辅臣们确实比他在行。
    张昭并不想把弘治皇帝对他的信任浪费在这种小事上。
    一个好的下属应该是为上司分担,而不是给上司带去麻烦。
    弘治皇帝被张昭拒绝也不以为意,就笑起来,道:“好啊。”看张昭再顺眼几分。
    这时,萧敬带着人手去兵部将数口箱子装着的典籍抬进来。

第三百九十二章 筹备成立
   
    张昭带着装有大明最先进甚至有可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造船术的典籍回到新军营中。
    此时,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将会给大明,给整个世界带来什么。
    在原本的历史上,本该是烧掉这批资料的主角,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兵部衙门中,还在推敲上午在御前议事的“失败”。
    “天子留张昭谈了半个时辰?”
    “是的,大司马。”
    刘大夏挥挥手,让进来汇报“天子索要郑和航海图和造船术典籍”的小吏出去,坐在简朴的公房中,皱眉沉思着。
    天子对张昭越来越宠信,以他看来,本质上的原因无非是两个。第一,张昭能带兵。第二,张昭经商,为天子收刮到大量的钱财。
    有些事情不是秘密。国泰商行的背景,张昭给宫中送银子,朝堂重臣们基本都知道。
    现在除非是抓住张昭的痛脚,否则很难动摇天子对张昭的信任。
    这非人力可为啊!
    刘大夏捻须深思,“绝不能让此子擅开边衅。我很有必要和宾之谈一谈。”
    …
    …
    御前会议的消息在下午时分迅速的传遍京师各衙门。第二天随着报纸传遍顺天府。
    京师将在城东设警察局,囊括东城兵马司、东城巡捕营的人员,暂为品级为正五品。试行局所制度,管理户籍、治安、缉盗、行事、防断字,会读写。最低水平是要看懂真理报上的文章。
    第二,因为辖区之内会有商铺。要求能会算术。最低要求是小学数学水平。
    第三,熟知大明律法,判例。”
    胡溥就笑起来,道:“呵,按照李大人这个标准,录取人数最多的群体肯定是京师中的吏员。而非读书人。好在也只是一些杂职官。不然容易出乱子。”
    “谁说不是呢。”李道立附和一句。
    胡溥道:“那东城兵马司原有的两百余役卒怎么安置?巡捕营还可以退到团营中去。官吏招录满之后,那有这些人的位置?”
    李道立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他和张昭沟通过,道:“老大人,东城巡捕营并不退回团营。和这两百役卒一起,裁汰老弱,一起整编为一个营,总计420人,分散驻扎在东城,作为警察局的缉捕队伍。
    被裁汰的役卒有三个选择。其一,可以选择拿一笔补偿银子离开,另谋生路。其二,可以去国泰商行下属的工厂做事。其三,移民开平中屯卫。张伯爷保证生活。那里要大搞城市建设,需要人力。”
    胡溥和李道立聊了一会,将他送出内堂,返身回来仔细思考着这个“大变局”。
    片刻后,幕僚王师爷过来陪着说话。
    听完李道立的安排之后,王师爷道:“东翁,这只怕是新秦伯的安排。”
    胡溥五十多岁,感慨的道:“谁说不是啊。”
    两年前,人生命运基本可以由他一眼而决的青年,如今已经是贵为国朝的新秦伯啊!当年参与会审的三人。大宗师何愈已经致仕。他这个顺天府尹不久后就要转迁。御史李道立成为张昭可以调动的“棋子”。
    只能说人生真奇妙!
    王师爷琢磨一会,道:“东翁,秦新伯被迫将警察局归在顺天府衙之下管辖。这说不定是东翁留任的机会。”
    国朝顺天府尹高配正三品。但是,其话语权和部院大臣们差远了。就是御史们声音都比顺天府府尹大。
    而新成立的警察局向上侵夺刑部权限,向下侵夺府县权限。这实际上增加了顺天府府尹的地位。
    说“被迫”,自然是因为五城兵马司实际上是受御史们管辖的。和团营、锦衣卫都有牵扯。但张昭不可能将这个职能部门归在五军都督府名下。也不能给都察院,只能给顺天府。
    胡溥点点头,“嗯。”
   

第三百九十四章 还未通过
   
    东城警察局的招录考试放在八月初十顺天府学中进行。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第二天上午考律法。下午放榜。
    第三天在东城兵马司中集合,到吏部去拿告身。
    初十的下午,秋风萧瑟。顺天府府学外人群汇聚着。虽然没有科举时那般引人注目,但也真有不少人是来送考的。
    大明朝正统的读书人是看不上正八品、正九品的杂职官的。进士保底正七品的县令起步。举人、秀才确实有可能从杂职官起步,但都在县衙里。
    比这种相当于坊长、里长整日处理鸡毛蒜皮纠纷的官职强太多。
    所以,这场考试在士林中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动静。这在很大程度是吏员的选拔。
    张昭和李教谕、李幽、宛平县令徐旻一起在府学中闲逛着。考场那边自有人负责。
    临近中秋,桂花飘香。
    徐旻三十多岁,穿着便服,脸上带着几许苦笑,道:“张伯爷,你这可是把我们这些倚郭的县令害惨了。”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这是官场明言。待张昭这个警察局制度推广之后,这句话还要更贴切。完全是把坐堂官的刑名之权给剥夺。
    张昭穿着青衫,头戴唐巾,身姿修长,丰神俊朗,就笑,“徐大人不是还有教化、收税之责吗?”
    徐旻笑着摇头。
    张昭前两天刚把第一批作奸犯科之辈约三百余人送到开平中屯卫。昨日才回来。上午和休沐的萧敬萧公公见面闲聊,中午一起吃过饭,下午到这里来看考试。
    东城警察局这边的警卫所官吏还没有招录到位,但是内部的整顿已经开始。
    张昭从新军营中派出教官,把东城兵马司的东城巡捕营的士卒进行淘汰、整编。严明号令,配发武器之后,随即发起声势浩大的京师“清扫行动”。
    才两三日的功夫,东城就已经风气一清。作奸犯科,欺诈商户的街头青皮、无赖,什么丐帮、拳馆、牙人、赌鬼,全部都送去挖矿。这辈子估计是出不来了。
    京师其他地方也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