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进行严格的居住证制度管理。要做到一人一证。让任何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最终,还大明京师一个风气清朗的乾坤。”
    张昭说完,西暖阁的群臣一时间都没说话,各自思考着。书案后的弘治皇帝拿起茶杯喝茶。
    吏部尚书马文升睁开一直眯着眼睛,道:“张昭,你的意思是组建专门的衙门去管理京师的治安问题。那这个衙门归谁管?”
    作为吏部尚书,天然的拥有人事话语权。警察局的组建会侵占顺天府知府的权力。他开口询问,既是对张昭的支持,也非常合理。
    这就是“老油条”啊!
    马文升都直接进入技术操作环节。庙堂诸公又不是泼妇,难道还能把流程往回推,再和张昭吵一通吗?不管同意、不同意,都在接下来做文章吧。
    张昭拱手,态度恭敬的道:“下官以为应当归顺天府府尹管辖。但需要单独设一名官员统辖警察局。且应当让一名或者数名监察御史为副职,用于监察。
    另外,下官以为警察的来源应该多样化。不能仅限于衙役。最好是要懂大明律法。且需要一些懂得侦破案件的好手。”
    马文升点点头,向弘治皇帝躬身行礼道:“陛下,臣以为可行。”
    他这当然并非以权谋私,而是觉得张昭言之有理,且这个方法确实可行。
    马天官身为名臣,这点治理朝政的眼光还是有的。
    礼部尚书张升却是很不满的道:“考试?考什么内容?难道让读书人去当捕头不成?这成何体统?”
    礼部管着全国的教育事宜。
    谢迁出列,反对道:“陛下,臣以为不妥。成立警察局之事,牵扯的人,要调整的制度过多。按照张昭的设想,顺天府警察局会侵占顺天府刑科、户科、兵科,乃至府尹的权力。
    往日百姓的纠纷俱由知府决断,或判或罚。而警察局管理治安,是否就意味着执法权。衙役之流,只会鱼肉百姓,不能委以重任。臣请陛下三思。”
    谢迁作为排名第三的辅臣,跟首辅刘健的步伐还是跟的比较紧的。所以,日后劝谏正德皇帝时,他和刘健都去了。但是,李东阳却没有去。
    张昭刚才一番话,已经是“图穷匕见”。他搞如此大的声势是有目的的。
    持反对意见者此刻都轻轻的松口气。还是谢阁老发难的点找得好。比张尚书纠结那些细枝末节强得多。

第三百八十八章 自然增加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站在弘治皇帝的侧后方,看着暖阁里的大臣们“龙争虎斗”。
    这在弘治年间,他见得多了。
    现在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启。
    张昭不知道因何缘故说动天子召集群臣议事。会议刚开始,其政敌兵部尚书刘大夏就出头反对。
    而等张昭借助吏部尚书马文升的帮助,把事情继续推进时,现在又引来阁臣谢大学士的反对。
    “呵呵,到底还是太年轻啊。连朝堂诸公的喜好、政治观点都没有搞清楚就想着借天子之势捞取好处。何其之幼稚!”
    陈宽心里点评了一句。
    首先,张昭有个问题没搞清楚。当今首辅刘健刘大学士认为:如今国家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
    所以,张昭在数月之前想要推动国子监改革,被压下去。岂只有张皇后的缘故?
    现在一样如此。
    吏部尚书马文升何等份量?他都已经表态同意张昭的做法。但谢大学士还是要反对。难道仅仅只是因为谢大学士和张昭之间的心结?
    关键还在于刘阁老啊!
    增设警察局,是不是会搞出一批冗官来?张昭还异想天开的搞考试录取“衙役”。
    其次,张昭的目的。
    张昭方才猛烈的开火,喷的兵部尚书刘大夏都不得不“乞骸骨”。真没想到这小子撕破脸,骂人还很有天赋的。
    至于,礼部尚书张升,那纯粹此刻暖阁中水平最不行的一批人。不值得听他的话。
    张昭的目的,在方才和天子奏对的一番话中说的明白。其一,成立警察局,美食镇那边的治安就明确由朝廷管辖。
    相比于当前而言,美食镇再出任何问题,他都是没有责任的。而且,他不必再花大量的银钱在治安上。归朝廷出嘛。
    其二,张昭似乎想要搞一批人去开平中屯卫去挖矿。
    但是,对张昭这两个目的,他只想说:你想的真是美。
    …
    …
    弘治皇帝不急于表态。果然,张昭立即高声道:“下官以为谢阁老所言不妥。”
    谢迁侧过身来,似笑非笑的看张昭一眼。
    你就闹吧,本官胜券在握。
    张昭这小子以为有圣眷就可以在朝堂上为所欲为。但是,大明朝可不是天子的“一言堂”!
    张昭道:“谢阁老,整个京师以京城周围四十里为界限,人口已经接近三百万人。这样的人口数量拥挤在这样狭小的区域当中,势必会滋生各种问题。
    下官再重申一遍,请谢阁老执政为民,不要搞懒政、怠政。不能因为组建警察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牵扯到利益分配,就有畏难的情绪,不愿意做事。
    那和“泥塑六尚书”有何区别?
    五城兵马司原本就是:责京城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若车驾亲郊,则率夫里供事。
    现在,要治理如此大的一个城市,如此多的人口,难道不应将五城兵马司的职权扩大吗?
    另外,下官也不能保证警察局的衙役是否会鱼肉百姓。所以,请在顺天府试行之,且要巡察御史在其中组建部门进行纠察。不法者开除,请有司审之。”
    萧敬心里点头。张昭的观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一个主动寻求治理,和分散各衙门职权相互制衡的思路区别。但这个问题的关节不在这里。
    谢迁对张昭将他和“泥塑六尚书”相提并论极其的不爽,冷眼看着张昭,这时只是轻蔑的一笑,并不答话。
    这并非以能言善辩著称的谢阁老给张昭辩倒。而是他懒得和张昭“一般见识”。在他看来,张昭连这件事的门都没摸到。
    这时,首辅刘健神情的平静的道:“张昭,你不要扣大帽子。组建警察局涉及五六千人的变动,职责并非轻易的就能划分出来。内阁有所顾虑,难道不正常?岂能以懒政之名指责?
    另外,本官看你的意思,想要主动寻求治理就要增加警察局中的官吏?是这个意思吧?”
    刘首辅执政这么多年,成绩斐然。对张昭的指责很不为然。小儿辈信口开河。
    他坚决反对冗官。要知道增加一名官吏,不仅仅是国库的支出,还有其日常收刮、贪腐所得。这属于隐性支出。
    大明的物力只有那么多,增加的支出,最终都会落到百姓身上,令民生艰难。
    …
    首辅刘健开口,带来的压力自然是非常大。令暖阁中的形势瞬间逆转。刘阁老是老成持国之言啊!
    不要拿首辅不当宰相。在精通官场规则的人感受之中,首辅的威势还是很重的。
    左都御史戴珊心里嘿嘿一笑。刘阁老的话中隐约有指责张昭的意思。
    张昭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惹出刘阁老。所以,这就是终极一击了。
    除非张昭说服刘阁老,否则今天的倡议就到止为止。而要当众说服刘阁老,何其之难?
    不说观念上的差异,就说之前内阁的票拟。那就代表着刘阁老的意思。他难道要在朝臣和天子面前唾面自干吗?
    给七十岁的老首辅盯着,张昭压力自然是有的,但他不可能在此时退缩。不卑不亢的拱手一礼,慨然的道:“诚如阁老所言,下官正是此意。但请阁老听下官一眼。”
    刘健没有急着训斥张昭,而是看着张昭,给他说话的机会。这点气度,大明的首辅还是有的。
    张昭洒脱的一笑,朗声道:“永乐年间,太宗皇帝仿元制,在京师设兵马司。宣德初年,京城多盗贼。都御史刘观议增五城兵马司各官军一百人。
    成化四年,令锦衣卫协同监察御史监督五城兵马司。拨团营军二百,并捕贼。
    弘治元年,前兵部尚书余子俊题请增设捕盗官一员。令三千营选挥挥以下四员,领精骑巡京城外。此为巡捕营。所需兵马后由团营增补。
    弘治五年,设把总都指挥,专职巡捕。其巡逻地点分别为章义门外、良乡、清河、高碑店。
    由此可见五城兵马司的人数,一直处在增加当中。
    下官窃以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明承平日久,京师日益繁华,人口滋生。故而朝廷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行政资源去管理。
    如今,先有废除顺天府、天津卫卫所所带来的七八十万人口,后有北直隶即将废除的卫所百姓,此时又到了要增加之时!”

第三百八十九章 达成基本目标
    暖阁里的大臣中有人发出轻轻的惊讶声。
    张昭一个武将,倒是对国朝的典故知道的很清楚。这是认真做了功课啊!
    在明朝可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也没有中国知网这样的网站,想要知道这些数据,只有一个地方:翰林院中的藏书阁。
    张昭能知道,当然是请李阁老帮忙的。对于李大佬而言,在翰林院找点资料还不简单。
    …
    首辅刘健神情没有任何的变动。
    开玩笑,弘治皇帝登基之前,他就是翰林。而弘治皇帝登基之后,他是阁老,张昭说的数据他不知道?余子俊的奏章他没看过吗?
    那怎么可能?
    他当然知道随着京师的人口繁衍要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增加。
    以前,历次增加都是直接调派军士给五城兵马司,或者增加一名官员。
    而按照张昭的提议,把五城兵马司统合起来,不仅仅要增加人手,还要调整京师地面上各衙门之间的职权。这样搞出的动静太大。
    所以,他在张昭的奏章上的票拟是“镇之以静”。他不愿意按照张昭的建议去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
    有旧例可以遵循,且行之有效,为何要用张昭这不知道是否有效的办法呢?
    张昭洋洋洒洒的说完一段话,刘阁老无动于衷,他并不气馁。因为,这只是铺垫而已。
    “所以,要增加京城内外的治安力量是共识。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增加?或者说,如何有效的治理新增的人口。
    下官以为,核心部分,就是户籍。京师每一个人的区别,不在于姓名、年龄、容貌。而在于其手里拿着的由官府颁发的户籍。这是其身份的证明。
    所以,五城兵马司应当具备户籍管理功能。而为了方便外地百姓来京工作、居住、生活。应当依托户籍,由五城兵马司重新构建一套‘居住证’系统,把所有的人都纳进去。
    然后,五城兵马司应当有京师刑名之权,确保其在治理时的权威。五城兵马司没有杖型以上的刑事案件处理权限,如何震慑犯罪分子?
    这是下官提议的逻辑所在。
    下官知道如今国库空虚,须得谨慎增加官吏编制。但是,依照下官的建议,其实耗费并不增多。
    其一,若按照旧有的制度,东城兵马司至少要增加两百军士。而依下官的提议,依托于地方上的坊、铺,设立若干分所,官一名,吏员若干,专职处理坊、里中的事务。
    若有刑事案件,即可派人上报。由总部进行支援。所需钱粮远低于新增两百余军士的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