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国的崛起-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身。”
张昭起身。之所以张昭最后到,是因为他在城北的新军营中,距离最远。文臣自不必说,他们都在各自的官衙中。
而张懋有时间就会往宫里晃一晃,或者在家。朱辅天天都在左军都督府中。武安侯郑英不在衙门中,就是城南的府中。
弘治皇帝看向身旁的翰林编修伦文叙,示意可以开始议事。弘治十二年的状元伦文叙开始高声朗诵张昭的奏章,谓之“读本”。
伦文叙的话语刚落,刘大夏沉着脸出列,态度强硬的奏道:“陛下,这等小事交由顺天府衙处理即可。何故召集群臣议论此事?”
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
张昭心里一团火憋了两天,好不容易把事情弄到御前来。事情还没开始讨论,刘大夏就蹦跶出来。心里火气蹭蹭就上来。他明白,刘大夏这是将他当做“政敌”。
弘治皇帝并非性格强势的帝王,给朝廷重臣刘大夏质问,神情略微有些为难。
弘治十四年,刘大夏接任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后,就非常的受弘治皇帝器重。
在刘大夏回京之前,弘治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是马文升。
这并非说弘治三君子之一的马文升,如今就不受器重。而是马文升今年已经七十七岁,行动不便,听力下降。根本没有精力再付以国事。马尚书能有精力把吏部的事情理清楚就算称职。
这里涉及到大明的一个制度问题,就是朝堂高官们的职责,并没有绝对的分明。完全是看皇帝听谁的意见。
譬如:刘大夏在面圣时,弘治皇帝经常询问他兵部尚书职权以外的国事。大夏亦随事纳忠。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刘大夏每件事都尽忠为国的回答。
那么,请问刘大夏仅仅只是个兵部尚书吗?显然不是!
为什么弘治皇帝放着三个治世之能臣的阁臣不问,偏偏要去咨询刘大夏?这里还涉及到明代政治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秦汉的制度是: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唐朝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但是大明朝的辅臣们呢?全部都是翰林出身。
这就导致辅臣们最擅长的是“和稀泥”,水平臻至化劲。譬如,大明做官技术能排进前三名的申时行申阁老。耐弹的宰相,人称刘棉花的刘吉。
辅臣们一般处理政务都是因遁守旧,力求平稳,维持明王朝的运行。能够兴利除弊、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敢于驳回皇帝不合理的要求就算是贤相了。
皇帝真要辅臣们去办实务,那有点为难人。他们基本都是务虚不务实。说的透彻点,就是他们是批奏章的,要他们协调、纠集各方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他们搞不定。
(当然,大明的辅臣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有例外的。譬如,太岳相公)
所以,弘治皇帝会倚重办事的大臣。事情总要人去做的。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弘治名臣!
其实张昭也是这种制度下的受益者。如今弘治皇帝就非常倚重他来处理军务。
张昭办事的能力比文臣们经常念叨什么“军务十条”、“边事疏”要强得多。
而这恰恰就是刘大夏和张昭不对付的根本原因。张昭以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侵占了兵部尚书的权限!兵部尚书才是大明朝的军中一哥啊!
这刘大夏如何能忍?
…
…
弘治皇帝不吭声,张昭也不客气,上前踏出一步,质问道:“光天化日之下,走在京师的道路上却被歹人掳走。天子脚下,连白天走路不安全了,这是小事?那请问在刘兵部眼中,什么是大事?”
刘大夏在御前的站位,比张昭靠前,当即侧过身,对着张昭,他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沉着脸,不疾不徐的道:“京师两三百万人,每失踪一个人,就说明京师不安全吗?朝廷设有司,就是为处理各种事务的。你小题大做,蛊惑君上,想要干什么?”
张昭的奏章被票拟,内阁的意见,或者说首辅刘健的意见认为张昭的处理意见是:借题发挥,小题大做。不如,镇之以静。
但是,弘治皇帝却偏偏召开御前会议来商议此事,弘治皇帝的态度可想而知。
在场的每一个人是官场小白。这种“送分题”谁不会?刘大夏直接指出张昭居心不良。
蛊惑君上,接着再扣扣帽子,搞不好就会群起而攻之啊!这个念头,书浮现在乾清宫西暖阁中的一众大佬中。姜还是老的辣。刘尚书连消带打啊!
张昭这两天也不是干闲着的,也懒得搞“演技”,他演技在老油条们眼中肯定不过关。翻脸道:“刘兵部遇事就只会推诿吗?京师中那年没有人被拐卖?顺天府衙解决了吗?
用你那生锈的脑子好好想想,你这次推给顺天府衙就能解决?刘兵部,你也是国朝名臣,拿出点担当来!
如果百姓在京师走路都不安全,那京师之外的地方是不是治安环境更恶劣?你连大明百姓的安全都保护不了,还执什么政,当什么官?早点辞官回家!
京师的治安环境如此严峻,怎么能无动于衷?现在要用重典峻法,方能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还大明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这难道有错?”
张昭这火力有点猛啊。
礼部尚书张升看不过眼,讥讽道:“张昭,不要在御前空口说大话。行啊,现在按你的法子,严惩前日失踪案的相关者。你作为美食街的股东,管理者。美食镇里头搞出青楼、赌场来,那你是不是现在立即就该向陛下请辞谢罪?”
张昭呵呵一笑,他和张升早就翻脸,这会也没顾忌,“没错,我是美食镇的大股东。但是,我只是将店铺出租出去。店铺里的经营,我并未干涉。现在出了这样的问题,其经营者,该取缔就取缔,该罚款就罚款,该下狱就下狱。
另外,美食镇确实由我管理着,但它不是独立王国吧?大兴县、顺天府、户部这都能管到吧?按照张尚书的逻辑,这些堂官们都要辞职?
我好歹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做点事情补救。你张尚书在干什么?你的圣贤书怕不是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脑子里只装着党同伐异,看不到百姓。”
张升脸色瞬间变得很不好看。
张昭的逻辑是:我在解决问题,你在追究责任,搞什么?试问,此刻站在暖阁里的庙堂诸公是想追究责任还是解决问题?当然是解决问题啊!
一个街面上的混混犯案,难道还能牵扯到张昭这个层级的官员任免吗?这不是扯淡!
英国公张懋开口道:“张尚书,美食镇那里,我府中也有股份。确确实实是只出租店铺,不管经营的。总不能租客犯法,算到房东头上来。”
谢迁皱皱眉头。显然,英国公看出弘治皇帝想要支持张昭的意见,所以此刻在帮张昭说话。但是他们内阁的意见是不要动。正要出列时。
刘大夏转过身,向弘治皇帝跪下来,把头上的官帽摘下来搁在地上,“臣请乞骸骨。”
…
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在门口看着这一幕。脑子下意思的想道:我去,这么刺激!
第三百八十七章 张昭的提议
“乞骸骨”,就是申请退休的意思。
但是,在大明朝,“乞骸骨”这三个字绝对不是向皇帝申请退休的意思。而是有着其独特的政治含义。
比如,大明朝的阁老、重臣们在遭受到言官们的弹劾之后,需要顿首免冠,向天子请求“乞骸骨”,以示绝无眷恋权位的心思。而正常的操作是,天子通常会当场挽留。
那么,弹劾阁老、重臣的言官们就得被斥退。言官们的攻讦是不是就被化解?
有明一代,文臣们向皇帝请辞,称病求去是家常便饭。
比如,今年以来李东阳就一直以身体不适向弘治皇帝“乞骸骨”。但是弘治皇帝不批准。
再比如:刘大夏在上任兵部尚书之初,同样屡次推辞,不肯上任。如此再三,最终才接任兵部尚书。
这并非说大明的文臣们都高风亮节,有官不当。那是扯淡。“乞骸骨”,在本质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
刘大夏三朝老臣,负天下名臣之望,六十六的朝廷重臣,他和张昭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年轻在御前“吵架”,传出去,损害的是谁的名声?
闻者八成会笑刘大夏。
所以,刘兵部根本不和张昭废话,直接上“终究手段”,乞骸骨。
在御前的政z斗争,不管是何种手段:什么言语上下套埋坑,搞黑材料,群起而攻之,这种种戏法,都没有“乞骸骨”来的直接!
这是直接比拼双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俗称的:圣眷。走的是“一力降十会”的路子。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决定一个人的仕途、荣辱。
就问你,刺激不刺激?
此刻,西暖阁中的庙堂诸公们都是在各种政z风波中的胜利者和幸存者,见惯各种套路。这种直接、强硬的手段,真是让吃瓜的他们喜闻乐见啊!刘东山名不虚传。
刘大夏搞出这么一手来,局势立即转变。谢迁迈出的半只脚就收回去。
李东阳则是满脸的苦笑。一个是和他私交极好的同年、同乡,一个是他支持、提携起来的新秀,而且还是在军中。他该支持谁?
首辅刘健紧锁着眉头。
弘治皇帝被刘大夏“抛”到风暴的正中心,头疼又无奈,温言道:“朕不许。刘尚书先起来。”再训斥道:“张昭,不可再对诸公无理。就是论事,说你具体的措施。”
弘治皇帝选择了“和稀泥”。他既要依赖刘大夏执行政务,又要依赖张昭处理军务。
刘大夏当然没指望一次“乞骸骨”就把张昭给拼掉,张昭的圣眷,满朝文武谁没看在眼里?从西暖阁的地板上慢慢的站起来。
西暖阁中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吏部尚书马文升在一旁看得想笑。刘东山气势汹汹,最终只能靠这种手段来扳回一城。张昭的战斗力不错啊。
马天官固然是名臣,但他和李东阳、刘大夏的关系可不是那么和睦。反倒他当了十四年的兵部尚书,对张昭做事,还看的入眼。新军营有他的一份支持在里面。
“臣遵旨。”张昭转身面向弘治皇帝行礼,条理清晰的道:“严惩失踪案的相关者,是为警告后来者。但治标不治本。
失踪案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随着京师诸卫所的废除,约七八十万人口到京师附近工作、生活。
对这种情况,不能搞懒政,怠政。期待百姓不闹事。而是要主动去治理。朝廷的管理制度要跟上去。
臣提议,第一,组建顺天府警察局,专职负责京师附近的治安、交通、消防、刑事、户籍登记工作。将顺天府的快班衙役、五城兵马司都填充到其中。
同时,朝廷要审核,将其中的害群之马踢出去。组织考试,向社会公开招聘警察。
第二,由新成立的警察局组织一次‘清扫’行动,将京师里的黑恶势力全部拔出。所有犯罪团伙成员,罪大恶极的,公开行刑。使得大明百姓拍手称快。
其余人等,全部发配到开平中屯卫去挖矿服刑。京师中日后但有小偷小摸、沿街乞讨、敲诈勒索者等等,应全部流放辽东屯田。
第三,进行严格的居住证制度管理。要做到一人一证。让任何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最终,还大明京师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