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官职,在此刻的武英殿中不能算有决定性份量的。但是,刘宇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大学士刘健一手提拔起来的。
    早前,坊间传闻首辅刘健不支持互市,看来传言非虚啊!
    张昭知道开胃小菜之后,正餐开始,拱手道:“不敢。请老大人提问。”
    刘宇目视张昭,冷哼一声,道:“本官不知道你的劳动…创造财富这个观点是不是对的?但是,鞑靼人并非是傻子。在草原上,其部骏马或许仅仅百十两银子一匹,难道互市时,他们会以这个价格售卖吗?
    而你所说的丝绸、玻璃等奢侈品,售价动辄成百上千两,鞑靼人会买吗?本官是担心互市贸易根本无法做起来。
    根据昔年互市的经验来看,卖得最好的是酒、茶叶、盐、铁锅这类物资。以骏马换此类物资,最终,在双方的贸易真的能是大明占到便宜?
    你鼓动舆论,蒙蔽圣天子。居心何在?”
    任何事情,都怕有心人研究。像张昭要废除天下卫所,在汹涌的舆论中,连募兵制的弊端都被人指出来。此时,左副都御史刘宇对张昭的互市奏章研究就非常透彻。
    张昭给弘治皇帝说:我们卖奢侈品给鞑靼人,鞑靼人卖战马给我们,他们肯定亏。
    这是弘治皇帝对奢侈品没什么概念。什么奢侈品,他消费不起?所以,他并不觉得张昭说的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刘宇这种老练的官员看来,这是扯谈!
    鞑靼人又不是傻子。他们互市,是为了改善,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要采购的是日用品。而历年的互市数据也显示出来这一点。
    而且,来边镇互市的绝大部分都是些牧民、小贵族。这部分人的需求就是日用品。你在市场里运一堆奢侈品来,难道他们会买?
    言官们纷纷交头接耳。
    “这话问在点子上。”
    “此策不可行。”
    “张都督到底年轻了些,于国事有些想当然。他在西北推行废除卫所制时,也是几番反复。此策只怕也要改改才行。”
    在武英殿中的纠察御史吼道:“肃静!”老大人们也是人,不可能个个都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遇到事情在御前私自议论几句非常正常。而朝廷在议事时通常设纠察御史维持秩序。
    张昭等议论声安静下去,方才从容不迫的道:“刘老大人别急着给我扣帽子。我自会解释。
    刘老大人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将奢侈品卖给鞑靼人,对吧?
    首先要明确一点,鞑靼人的社会架构,牧民是贵族的附庸,其部落的大部分财富是掌握在少数权贵手中的。
    所以,对日需品,诸如:酒、茶叶、盐、铁锅这类的商品的需求,它是有一个上限值的。
    我从来没有说过不卖日需品。而是日需品和奢侈品相比,量要小。这就是我在奏章中写到的,要将贸易总量提到百万两白银的级别以上,方才有效果。
    我敢问刘老大人一句,我朝的丝绸、玻璃、烈酒,对草原上的贵族没有吸引力吗?”
    张昭讲到这里,武英殿中的大部分人都听明白。
    说白了,就是用日需品把鞑靼人“勾搭”过来,形成相互信任的贸易基础。然后,把奢侈品大量的在贸易中卖出去。奢侈品的销售对象根本不是那些鞑靼牧民,而是那些贵族。
    至于说鞑靼贵族会不会买丝绸,玻璃,烈酒,这是基本不用想的问题。国朝的丝绸行销海外,千金难求!
    大明肯卖,草原上的贵族绝对会买。只不过,他们以前是靠抢。商队偷偷出塞那点量,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
    最后,总的算下来,大明是赚钱的。
    这就是张昭说的贸易顺差。
    李东阳轻轻的点头。难怪李幽给他回话,张昭说要到百万两白银以上。原来在这里等着的。
    刘宇微微愣了一下。他精心准备的问题,就这样被张昭三言两语化解。他总不能当众说瞎话,说鞑靼贵族不喜欢丝绸吧?
    张昭出列对弘治皇帝行礼,朗声道:“陛下,贸易的商品,一定要严加限制。
    譬如:药材是绝对不卖给鞑靼人的。不能为其人口繁衍增加。医书、各种工艺书籍,不允许其购买。铁锅,可以卖。但是铁块等战略物资一定要限制。
    而趁着双方贸易的东风,大明的四书五经、佛经、道经全部都可以往草原上传播。
    至于,打开奢侈品的销路,臣还有一个建议。但凡小国朝贡,陛下可以赏赐这些礼物,形成风气。而定价由朝廷说了算,不可叫大明亏损。”
    弘治皇帝微笑着点头,“张爱卿所言甚是。”
    文臣班列中,礼部尚书张升微微皱眉。总觉得朝贡这样搞,有失天朝上国的颜面。但是张昭也就含糊的提一句,而且涉及贸易,他也不好贸然开口反对。
    刘宇出列,对弘治皇帝躬身一礼,道:“陛下,臣还有疑问要问张都督。”
    等弘治皇帝点头后,转身侧对着张昭,再次质问道:“张都督,即便如你所言,大明可以在贸易中占到优势。但是,所需要耗费的物力、人力呢?
    比如在宣府开互市,是否需要调集多少兵马镇守,收税账目如何算,日常如何管理。若是将贸易量上升至每年百万两白银的级别,朝廷支出会增加多少?”
    这又是一条反对的理由。
    但凡做事,肯定需要耗费人力。而国朝的商税惯例是三十税一,而且还非常难收。一大堆人有商税豁免权。譬如举人上路,带一堆货物随行,他是不用交税的。
    进士、官员,那更不用说了。
    那么,如此规模的贸易交易,搞不好朝廷收的税,还不够各种互市开销的。

第两百九十一章 激辩(三)
    大理寺卿宋隆出声附和道:“刘大人这个问题正是本官想问的,不知道张都督打算如何解决?”
    张昭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虽然是最近极其耀眼的军事新星,但对着五十多人的左副都御史刘宇,要尊称一句“老大人”。但是,对同为成化八年进士的宋隆而言,喊一句“小刘(刘大人)”却是没问题。
    马文升年岁颇高,时年七十七岁,看着老态龙钟,眯着眼睛,注视着武英殿中的局势。
    他在等张昭的答案。
    要说互市这个问题,和吏部尚书没什么关联,但真论起来,主要还是兵部、户部的事。然而,作为此刻朝堂中,仅次于三位阁老的重臣,这个问题,他有自己的看法。
    吏部天官倪岳已经于弘治十四年十月去世。他是随后接任。加衔少师兼太子太师。
    此时,兵部尚书的职位空缺,暂时由兵部左侍郎熊绣负责。朝廷内围绕着兵部侍郎这个位置明争暗斗。
    若非张昭班师回朝搞出一堆事情,这个职位早就该尘埃落定。
    他认同张昭对鞑靼的策略:即暂时不能出塞,将形势转化为战略进攻态势,而是要想办法削弱鞑靼人的实力,为将来的战略进攻阶段积累优势。
    但是,他不认同张昭所想要用的办法。他不认为互市,可以削弱鞑靼人的实力。这还不如选名臣坐镇边塞,时不时的和鞑靼人打几仗。
    当然,张昭正在慢慢的“说服”他。他在等张昭对刘宇这个问题的回答。
    张昭表情镇定,无视汇聚过来的朝臣们的视线,侃侃而谈:“刘老大人,宋老大人,这个问题剖析开,是要分为两条。第一,商税收入。第二,收税的人力支出。
    第一,很明显,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贸易,朝廷提供信誉担保,提供场地、保护,凡是在互市地点进行交易的商家无论贵贱,无论鞑靼或者大明的商人都要交税。税率应改为十五税一(7)。
    同时,在日用品上要做调整,还要增加1或者2的税率。引导来此贸易的商家多贩卖奢侈品来此。
    各类商品的税率在实践中不断的微调。
    第二,要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管理此事。并允许其拥有类似于地方守备的士卒,专门用来查处逃税、漏税事宜。因为,互市地点需要征税,势必会有很多商人会逃税。
    查出一个,惩罚一个。按照违法金额,罚没十倍。若其货物不足的,令税务机构行文府县查封其资产。
    而鉴于税务机构权重,应有朝廷指派御史,定期巡查。”
    “这…”刘宇顿时陷入沉吟着,消化着张昭提出来的方案。至少,从明面上,他暂时找不出张昭方案的漏洞。
    至于说,商税收的有点重,但是新生事物无可厚非,并没有触及到大明境内的律法。
    大理寺卿宋隆亦无法可说。
    这时一名掌道御史走出来,高呼道:“陛下,祖宗成法不可废。哪有征收如此重的商税的道理?而且,国朝优待读书人,岂可与商人一例视之。”
    “胡大人,你这是胡说八道。既然去互市,哪有什么读书人?”
    李东阳的态度早就泄露出来,当即就有言官们出来反驳。什么祖宗成法,那是扯淡!无法是朝廷要收税,损害到边镇商人的利益。此人在此瞎说。
    等争(骂)论(人)声在监察御史的咆哮之下稍平息后,吏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王鏊出声道:“张都督,你要收鞑靼人的税,这如何收?鞑靼人不服王化,未必愿意交税。税务机构总无法跨境追缴。”
    张昭脱口答道:“这一条,要和鞑靼来的使臣谈清楚。而在互市中,但凡不交税的鞑靼人,不允许交易。由商人举报。胆敢闹事的,应有边军予以扣押,适用大明律。
    现在是皇明获胜,主动给他们提出互市!他们胆敢不遵守,那也没必要客气!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张昭的骨子里,还是个强硬派。
    其实,历史上还真有人干过蠢事。以为制定规矩,就可以互市。但是鞑靼人直接开抢,这比给钱买不爽得多?所以,先要把他们打疼!然后才能谈生意。
    王鏊微笑着颔首。
    他对张昭印象不错。之前,还和张昭在乾清宫的门厅中交谈过。
    张昭这话说的是有点狂。但是,在新军卫大胜鞑靼人的情况下,为何不能狂?而且,新军卫还在扩军。
    武英殿的大臣们心里多少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现在确实是大明占着优势。鞑靼人想要互市,规矩得守!而带来这种扬眉吐气感觉的就是张昭。
    弘治皇帝脸上带着笑。这话说的大慰朕心。
    李东阳笑道:“子尚,还是要和气生财。”说着,向弘治皇帝建议道:“陛下,臣请设税务司专职此事!”
    这话基本是为这场争论定下调子。大致上的一些问题,张昭都已经解答。剩下的细微末节的问题,等试点时再调整。
    弘治皇帝环顾群臣,咨询道:“诸卿以为呢?”
    武英殿中的大臣们不会看不到弘治皇帝的表情。这个时候议事有议事的规矩。刚才质询张昭时,位卑权重的言官们就算发过言,这时弘治皇帝问的是重臣们。
    首辅刘健神情肃然,道:“陛下,臣依旧认为此策不可行。但张昭的意思是先择榆林、宣府二镇试行。若能为朝廷开辟税源,可以尝试看看。”
    谢迁道:“臣以为可以尝试。”
    马文升道:“老臣附议。”
    见重臣们都同意,弘治皇帝心里松口气,大致有点底,对李东阳道:“准奏。”
    这两个字一落,算是给互市的议题画上句话。但是,又引出新的问题。即新增的税务司,要放在那个部门架构下?
    是兵部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